【上观风云】采访吴晓波那天,“吴晓波频道”成立刚1个月,当天粉丝突破了10万。作为一个曾经的传统媒体从业者,怎么看目前的媒体转型?话题一开始,就聚焦到“自媒体”及盈利模式上。
玩自媒体,是为了重获读者
上海观察:你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不是那么迫切需要靠自媒体盈利吧?为何想起来做“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做自媒体,想了一年左右,最后还是决定要做,主要原因是觉得传统媒体式微的速度比我想象得快很多。特别是过去一年,报纸阅读人群下降,杂志发行萎缩,网络新闻门户和平台,在向手机端转移过程中也找不到方向。于是我在很长时间里都在思考:我还写不写东西?如果还写书,还写专栏,应该用什么方式。
上海观察:你觉得自媒体是现在这个状态下,或者说未来比较好的一种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吴晓波:在社交化的环境中,自媒体很可能是一些专业领域里的人的一个选择,因为未来会去平台化,可能一个人80%、90%的信息是通过非线性的信息流(朋友推荐或者互相转发),在移动端获得的,这个时候,平台就不太被留意了。这对写作者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读者在哪里你不知道。但另外一方面,这也可能是重获读者的机 会。
从商业角度来讲,最近做下来还蛮多心得的。比如,原来在《解放日报》登一篇文章,是《解放日报》付给我稿费,广告跟我就没有太多关系,那是支付给平台的。但未来很可能广告和文字加在一起,成为一个产品。然后我跟平台合作,今日头条或者新浪财经,他要转载,第一步是你要得到我的许可,这是尊重我的知识产权,第二步抓取或转的部分,不仅是文字,还附带广告,如果不带广告他需要支付费用,这就使我们这些生产内容的人,在未来的议价能力会提高。
未来读者群,意在“85后”
上海观察:在你看来,自媒体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会是一种推动吗?最近今日头条的事闹得很大,貌似传统媒体对这块还是比较悲观,因为追责的结果往往不了了之,或者得到很少的赔偿。
吴晓波:我认为会有推动作用。个人比组织更容易维护自己权利,也更会有主动性去维护权利。我做图书出版业这么多年,三年多以前,图书在电子书领域是彻底地举手投降了,所有的书都被盗版,但这两年好很多。为什么?盗版横行其实是因为还没有主流平台或者主流的模式产生。到今天,就很简单了,比如全中国做数字图书销售的平台差不多有二十六个,蓝狮子(注:蓝狮子为吴晓波的图书出版公司)跟二十六个平台全部都有合作,那我就解决问题了。
未来财经新闻应该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专业性的网站,或者说像我这样的自媒体,做内容供应,这是一批;第二会出现一批分销商,像今日头条;第三部分,有了内容生产商与分销平台后,会不会再有数字化广告的分销商?(实际上现在已有类似的数字广告联盟),比如说某个汽车品牌,他所有的数字广告就交给一家公司,要求覆盖到五百万财经读者,这五百万读者可能在线上由三个自媒体、七个栏目就解决掉了,然后再加上线下的部分,这会是一个新的格局。
上海观察:之前报纸广告有刊例价,但自媒体的收费模式似乎还没有。
吴晓波:怎么收费,这是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未来移动端主要是前向收费和后向收费两种模式。比如上海观察在做的收费阅读和原来的报纸发行,都属于前者;后向收费,就是免费阅读,但会有广告附载。除此之外的单篇打赏,也是一种模式,但那是比较小众化的。
面对广告,个人和报纸其实是一样的,你是拿信誉在做背书,而个人的信用比报纸的信用更脆弱。如果是一个求图于未来的自媒体,它一定会爱惜自己的信誉。比如我的自媒体,毕竟是我的名字呀,我肯定更加爱惜我的名字,甚过爱惜新华社。如果你没有信用,你的订阅量就会下降,很多公众号每天都会面临有人取消关注。其次监管也是一样的,每个人还是要在合法的范围内做事情,因为你一旦违规就什么都没有了。在这方面,个人肯定比机构更脆弱。
媒体转型难,“媒体人”转型易
上海观察:目前整个媒体都在讲转型,作为前媒体人,你认为媒体的理想角色该是什么样的?是可以追求商业成功的企业,还是更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商业反哺的机构?
吴晓波:其实我还是一个蛮传统的专栏作者,我从1993年开始写专栏,除非以后不写专栏,还写专栏的话,那还是要适应整个市场的变化,而市场的变化才刚开始,远没有到定型的时候。
总体来说 ,“媒体转型”要比“媒体人转型”难很多。未来的信息或者说新闻的传播,第一是基于社交的,第二是非线性的,第三是基于人的品牌。为什么叫吴晓波频道、叫逻辑思维,不叫别的什么?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传统媒体市场里面的那些人和品牌,到互联网里面后能否仍然被认同?包括我自己,在过去二十年给传统媒体写作的这种姿态,在互联网领域里能再被接受吗?这是个大问题。
相较于组织,个人还是比较轻的,传统意义的那些报纸、杂志甚至电视,它其实是个庞然大物,肯定要有“被解构了以后,再重新建构”的一个过程。解构的过程就很痛苦,而建构的过程能不能成功?概率有多大?所以我还是认为媒体人转型会比媒体容易。虽然到现在,媒体人转型也还没有出现基本的商业模型,但我现在做很多尝试是因为有人愿意给机会,只要给机会,就容易成功。
互联网媒体实际上已经发展到第三轮了,第一轮是博客模式,第二轮是微博模式,第三轮是微信模式。我觉得微信模式比微博好,比博客也好。
我在前面两个我都很不适应,为什么?博客时我还处在为传统报纸杂志门户写作的时间,我很严谨。博客是很口水化的一个东西,它把日常的生活和公共表达混淆在一起,比如说“今天早上我喝了杯茶,下面是我发表的专栏”。到了微博模式,我更加不适应了,因为微博追求的是140字之内情绪化的那种表达。但在微信状态下的写作,跟我以前给报纸和杂志的写作状态是一致的,还是用很传统的方式在写,包括我在视频讲的《马云犯的错》,以及之后会刊登的《世界杯经济学》,都还是经典的财经评论,轴心部分没有变,变的只是以下几个东西:
第一是我和读者的关系变了,原来我是依赖于一个平台和读者发生关系,现在我直接和读者发生关系,这个关系未来会更互动化。第二个,在视频部分,表达是比较能让80后、90后接受的方 式。当然该认真严肃的事情,还得认真严肃。 原来我的文章也不是影响到所有人,只影响对财经感兴趣的一些人,我最近的几篇专栏,还是我原来的写作风格,没有任何的变化,我也没有说要去迎合谁。(未完待续)
作者:谢飞君 本文编辑:尤莼洁 摄影:李谧欧 来源:上海观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