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问答 » 知名专家 » 正文

中央国家机关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团 参加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

已关闭 悬赏分:30 - 提问时间 2018-09-19 17:50
 
中央国家机关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团
参加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
来源:紫光阁网     2015年04月30日 
 
 

  4月28日,工委副书记邵旭军同志率领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参加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的32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4名特邀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

  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现将中央国家机关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事迹附上,供大家学习参考。

  附件: 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事迹

  谢伟同志简要事迹

  (人民大会堂管理局)

  在31年的餐饮服务工作实践中,他始终秉承人民大会堂“三服务”工作宗旨,发扬“忠诚、敬业、奉献”大会堂精神和优良传统,坚持“安全第一、政治任务第一”工作原则,兢兢业业,勤奋工作,钻研业务,勇于创新,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充分体现了大会堂人的优秀品质。

  一、坚定理想信念,有着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人民大会堂是党和国家举行政治、外交等重大国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的地方。由于工作性质、宗旨特殊,工作任务繁重,要求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有31年堂龄的老同志,他坚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参加局党委、总支和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在其中发挥带头作用。经过不断的学习进步,提高了政治思想水平,确立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他保持“认真做事,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的思想观念,爱岗敬业,踏实工作,无私奉献,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诚实守信,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优秀的实际表现和突出的工作业绩得到各级领导和同事们一致好评,在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口碑。

  二、坚持政治任务第一,精细完美地做好各项餐饮服务工作

  餐厅处烹饪科负责大会堂全部重要宴会的菜点制作,政治性强、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他始终坚持政治任务第一,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带领同事们顺利完成了国庆招待会、国宾访华国宴、北京奥运会开幕宴会,以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亚欧首脑会议、上合组织峰会、APEC会议等重大内外事活动的餐饮服务任务,为大会堂赢得“各项重大内外事活动任务完成得场场成功,场场精彩,没有发生任何问题,各级领导和主办单位都非常满意”的高度赞誉增添了光彩。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欢迎宴会,为了突出奥运会元素,他带领热菜高级技师组开发“鸟巢”和“水立方”造型新菜,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仍然坚定信心,终于在领导和大家的支持下获得成功。当“鸟巢鲜蔬”和“水立方造型”菜肴端上国宴餐桌时,其形象、色泽、味道立即引起各国贵宾的惊讶和赞叹,受到中央首长的好评和表扬。

  2009年9月,建国60周年国庆招待会,为确保5000人正式宴会的菜点质量标准与试餐一致,他和同事们克服困难,在菜点烹制和盛装盘饰等方面下足功夫,打出加工提前量,改进出菜环节,保证了菜品热度和外型美观。中央领导同志对酱烧小牛排、扬州炒饭等菜品一致赞扬。

  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人民大会堂管理局首次外派服务团队独立担负APEC 21个经济体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工作午宴。面对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等现实困难,他和同事们直面高标准、严要求等严峻挑战,不足20天的时间里,以任务为命令,不提要求,不打折扣,满怀信心,迎难而上,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前期研拟和试制菜单工作。针对工作午宴服务特点,对每一道菜点都进行了少则5、6次,多则达10次的反复试制。宫灯拼盘的创意,天坛图案和APEC标识的拼摆,四小菜的颜色口味切配,面点的中国特色和APEC元素体现,三菜一汤的热度、鲜度、嫩度和审美度的统一兼顾,乃至根据部分领导人的饮食禁忌,制定个性化菜单,备足替换菜点食材原料,随时根据需要应急调整,无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不留缺漏,全力打造尽善尽美的精品“堂菜”,在APEC领导人工作午宴上得到了完美呈现。

  2015年3月,在短短9天时间,泰国、亚美尼亚、斯里兰卡、奥地利、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瑞典、赞比亚、澳大利亚、乌干达等10余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会议长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相继访华。他和同事们连续完成10场国宴,累计出席国宴人数555人次、工作人员就餐1,550人次。每一场国宴都精心研究,层层把关,根据来宾国家的饮食习惯、风俗文化和饮食禁忌等情况,综合考虑设计菜单,努力做到同一位国家领导人主持的国宴菜点都不重样。

  三、坚持继承发扬并举,为保持“堂菜”同行先进水平不懈努力

  人民大会堂长期服务国宴,在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不断总结升华、传承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积淀了深厚底蕴,逐步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国宴服务模式和精品菜点体系。

  作为在大会堂培养成长的中国烹饪大师,他对厨师事业始终执着追求,有着自己的坚定信念和期许。31年来,他敬业好学,在菜点烹饪制作方面,善于总结,以优良的业务素质和精湛的烹饪技艺,为逐渐形成“清新淡雅、高贵细腻、营养均衡、形美色佳、庄重大方、中西融合”的大会堂菜点体系作出了贡献。

  他不墨守成规,注重推陈出新,力争做到菜品的健康、时尚和新潮,借内外兼修的方法,达到创新的目的,带领同事们不怕挫折,不畏艰难,刻苦钻研,攻克难关,融汇众家之长,创制贯通中西的新潮菜点。他创作的椰香鸡豆花,椰盅造型自然,椰味清香甜美,口味、色泽诸多方面皆有独到之处,中外贵宾评价:“色好、味好、营养好”。

  四、严于律己以堂为家,业绩出色屡获殊荣为单位增光添彩

  他严格执行局处的各项规章制度,详细制定小组岗位责任制,加强人员思想教育,从食品原料管理到设备管理,从食品卫生到安全防火,从处罚到奖励,事无大小,人无高低,一律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使各项工作始终处于良性高效的运作状态。

  长年劳累使他得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2009年最为严重时,他一手扶着腰,一手写计划分工等,走路也得扶着腰。领导让他休息,他只去输个液就又回来工作了,一直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2013年他从热菜组调任烹饪科行政副总厨,负责宴会菜单设计工作,同时兼任热菜厨师长。他一人承担了最为重要的两项工作,工作强度陡然增大。大会堂国宴活动经常是一个月好几起,高峰时甚至一星期就有两三起。各级领导对国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多次进行菜点改革,菜单设计无疑是重中之重。面对新的变化、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他迎难而上,菜单开不完只能加班加点,有次他一个人在厨房办公室开了一晚上菜单。同事们问他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做这么多的奉献?他说:“自己已不觉得这是奉献了,在大会堂,在餐厅处,在厨师这个岗位上,早来晚走,加班加点,周末上班已经是几十年的传统,也都习以为常了。”

  多年来,他凭借踏实的工作业绩和精湛的业务技能,成绩硕果累累,荣誉接连颇丰,为大会堂增光添彩,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他曾先后获得各种奖励和荣誉:1999年荣获北京市第三届烹饪服务技术大赛团体金奖;2004年被中央国家机关评为“烹饪名师”;2006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烹饪大师”;2007年被评为天安门地区“十佳服务标兵”;2008年荣获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个人赛热菜项目金奖;2010年被全国人大机关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全国人大机关评为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同时多次被评为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优秀职工、优秀干部、文明标兵。

  王丽宏同志简要事迹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

  王丽宏,女,47岁,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3月参加工作,现任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副总工程师、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计算所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专家、自然科技基金委评审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工程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网络信息安全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委员、金税工程三期评审专家等,是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学术带头人。

  熟悉和了解王丽宏的人,都交口称赞她是女同胞中的佼佼者,更是一位为了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业舍得一切、竭尽全力为之奋斗的时代强者。这一切源于她对待事业的那份坚定、执着,源于她一心扑在事业上的满腔热血,更源于她为了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和发展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

  王丽宏同志始终以恪尽职守、拼搏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忘我精神推动着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她多次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国家863、973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国庆60周年等重大敏感时期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业绩突出,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多项表彰与荣誉。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863项目7项,军口863项目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1项,国家支撑计划1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及“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女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称号,获得建国60周年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一等奖,率领团队多次获得“打黄扫非”等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信息安全的先锋战士,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倾尽全力

  当前,网络与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重要安全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着眼于满足党和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需求,大力推进技术业务能力建设,已经成长为维护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的“国家队”。信息安全处是中心的核心业务处室,肩负着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信息和数据参考依据等重要职责。时任信息安全处处长的王丽宏同志培养了一支年纪轻、学历高、充满战斗力的队伍,无论是在“非典”、雨雪冰冻、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还是在“十七大”、北京奥运会、每年“两会”、“十八大”等重要敏感时期,抑或是应对“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涉日游行”等突发事件,信息安全处都做到了第一时间响应、无间断长期坚守岗位,甘于为国家信息安全事业默默贡献,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倾尽全力。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王丽宏同志率领全处日夜奋战,不畏艰苦,开展每天24小时多人高强度监测,从预警防范、应急处置、数据支撑分析等多个方面全力确保重大活动期间的网络信息安全,为中心争得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二、科技前沿的领军人物,为人才培养和科研机制改革贡献突出

  邓小平同志曾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研机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遵循党中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指示,王丽宏同志作为中心的副总工程师,在管理中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改革,先后组织制定了11项科技管理规定,经过不断完善和日臻成熟,现已逐步形成一整套科研管理体系,成为中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特别是2014年制定颁布的《安全中心科技奖励管理办法》为中心的科研人才搭建了展示平台,营造了科技创新的新氛围。每年邀请国内、外顶级专家为职工开展科研技术培训,扩大视野,为中心的前沿研究提早布局。面向国家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为了满足国家对网络空间安全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2013年,在王丽宏同志的大力推动下,安全中心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招生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班,着力培养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博士生招生指标匮乏是所有高校、研究所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王丽宏同志多次前往教育部规划司,详细阐明中心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需求的紧迫性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最终获得了教育部的高度认可。在王丽宏同志的努力下,从2013年至2015年,安全中心每年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指标从零增长到了40个,中心的人才培养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在经过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王丽宏同志又制定了适合中心当前实际的科研激励机制体制改革方案,与政府、高校、研究所开展多种类型合作,为科研能力持续有效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王丽宏同志在科研成果组织申报方面也为中心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心仅2011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5项。

  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必须自主创新,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将最尖端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此,而这些尖端技术根本不会对外输出与转让,甚至公开一些项目与数据,只能靠自己去打拼。王丽宏同志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她带领她的团队分秒必争,只争朝夕,不断研发新的技术,为了国泰民安,勇攀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制高点。

  在做好日常科研工作的同时,王丽宏同志十分注重学习,多年以来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在国内外重要会议和期刊先后发表论文或论著20余篇(部),尤其是2011年编写的专著《网络信息渗透技术》,在同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权威性。共获得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5项,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近40余名。

  三、党和国家的优秀儿女,为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业忠诚奉献

  由于所涉及的科研项目涉密程度非常高,对外无法过多进行宣传,多年业王丽宏同志一直默默战斗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第一线,她说,做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2014年安全中心成立15年,王丽宏同志也将她最美的15年青春献给了中心,献给了党和国家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业。这15年,她是一个脚印跟着一个脚印,勤勤恳恳向前迈进。第一个5年她战斗在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工程建设的一线,无论酷暑严寒,数不清多少个凌晨,亲一亲还在熟睡当中的年幼的女儿就带领着小伙子们奔赴运营商机房进行割接。到中心工作之前,王丽宏同志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事业顺利生活安定。1999年国家因工作需要并考虑她的技术专长决定将她调到北京工作。面对新工作任务的挑战和陌生的生活环境,王丽宏同志二话没说,自觉服从了组织安排。到中心工作的最初两年,王丽宏克服了夫妻两地分居、子女需要照顾等许多家庭困难,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第二个5年她默默地守护着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钢铁长城,数不清多少个7*24小时值班,对于“夜半到岗”、“半小时内处置”、“暂停一切请假和休假”没有一句怨言,通宵达旦工作已是家常便饭,充分发扬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三个5年她执著行走在国家网络与信息化发展攻坚克难的科研道路上,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为自主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繁忙的工作让她经常感慨“总觉得时间不够用”。2013年王丽宏同志终于累倒了,在肿瘤手术住院期间,躺在病床上的她仍坚持通过电话指挥工作,出院后身体没有完全恢复即重返工作岗位。

  王丽宏同志和许许多优秀女同志一样,爱“大家”也爱“小家”,爱工作也爱生活,既是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也是一位公认的贤妻良母。工作之外,她充分利用每一次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孝敬双方父母、抚育正在上学的女儿,努力让家庭更加和谐幸福。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王丽宏同志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推动着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技术的发展;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她利用业余时间教书育人,谆谆教导,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作为一名妻子和母亲,王丽宏同志得到了家人的巨大支持,妥善地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丽宏同志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践行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书写着对党的忠诚和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业的热爱。

  景宜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

  景宜,女,白族,195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国家一级作家,现任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社长。曾被评为民族文化宫先进工作者、中国民族报社优秀共产党员、首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国民委系统先进个人、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其作品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小说集一等奖、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国家“九五”音像工程奖、中宣部第十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十二届星光奖。

  景宜同志长期扎根边疆,坚持深入生活,紧密联系各民族群众,以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业内誉为“国内主流大牌编剧”、“民族影视的先锋和开拓者”。书写伟大时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景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文学洞察力,书写了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文化意识和历史进步。她深入青藏高原,走访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边疆地区,创作了反映纳西族生存与发展的《节日与生存》、描写藏医藏药历史的《金色喜马拉雅》和云南怒江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地区交通巨变的《东方大峡谷》三部长篇报告文学,书写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里的深刻变化,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先后发表《白菱花手镯》、《骑鱼的女人》等短篇小说,《谁有美丽的红指甲》、《古代传说和十四岁的孩子》等中篇小说,《节日与生存》《金色喜马拉雅》和《东方大峡谷》等长篇报告文学,完成《茶马古道》《金凤花开》《茶颂》等电视剧本。其中中篇小说《谁有美丽的红指甲》荣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中短篇小说集《谁有美丽的红指甲》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小说集一等奖。这些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傣文、罗马尼亚文、印地语和哈萨克文,在世界各地出版。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民族报》及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对景宜的作品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其创作为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各民族平等和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做出了积极贡献。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系将其作品列入中国文学的教材。

  带头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团结带领少数民族影视创作团队力出精品。景宜在创作中始终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运用新兴的影视艺术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成为艺术技巧全面,文学影视两栖的作家和中国影视界少数民族题材领军人物。近年来创作的三部电视剧《茶马古道》《金凤花开》和《茶颂》相继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深受群众喜爱和民族地区的欢迎。《茶马古道》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率,于2007年荣获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她创作的电视剧《金凤花开》在央视一套首播,荣获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茶颂》于2013年10月在央视黄金时段首播,入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度优秀电视剧选集”,荣获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3月,由其担任编剧、制片人的电视剧《丝绸之路传奇》开机拍摄,拟于2015年国庆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向新疆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献礼。

  王志广同志简要事迹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

  王志广同志199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邯郸市公安局工作,1995年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分配到公安部工作,其间赴香港大学攻读英美法学硕士学位,现任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知识产权处处长。由于工作表现出色,该同志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嘉奖6次,4次评为优秀公务员,并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2014年,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王志广同志长期致力于我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工作,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他认为,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犯罪不仅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侵害权利人合法权益,危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健康安全,而且抑制企业和社会自主创新,妨碍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影响我国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全力“为国打假、为民打假”。针对假冒伪劣犯罪专业化、产业化和跨地区化的趋势,王志广同志潜心研究犯罪特点,汲取各地经验建议,创造性地提出了专案集群战役的打击战略和模式,部署制假产业链条涉及的各地公安机关,对生产、仓储、运输、销售、出口等各个环节和整个产业链条进行集中铲除,不但实现“破大案、打源头、断网络”的战略意图,而且推动了各级公安机关地区协作、警种协作,有效提升了公安机关科技战、信息战、合成战的能力和水平,为打击跨区域经济犯罪提供了有益指引。2011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先后发起打假集群战役千余次,彻底摧毁跨地区跨国境犯罪产业链条上千条,极大震慑了制假售假的嚣张气焰。

  王志广同志对待工作顾全大局、精益求精。针对当前假冒伪劣犯罪的突出形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公安部党委的部署,王志广同志与同事们自2011年起连续三年策划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专项行动,并切实承担起组织、督导、协调等各项职能,以集群战役为主战模式,大规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唱响了打击假冒伪劣犯罪的最强音。专项行动中,王志广同志率领专项办全体同志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切实将中央、部的决策贯彻到基层公安机关,坚持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推动形成了全国各部门各警种齐抓共管、各级领导靠前指挥、全体参战民警拼搏奋战的良好局面。2014年,王志广同志临时受命,全力投入中央纪委系列专案任务,坚决、忠实、全面贯彻中央指示精神,坚定信念、甘于奉献,带领同志们圆满完成对象缉捕、地点搜查、资金查询、证据调取、谈话审查等各项任务。期间,高度重视履行肩负的使命和重任,发挥专业优势,探索实现传统方法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纪委谈话模式与公安侦查优势相结合,助推整个专案实现砥砺前行的战略格局。勇于承担重点专案任务,履行综合指挥协调职能,带领同志们发扬拚搏精神,成功突破一系列违法违纪案件,形成专题报告和单行材料上百份,有力保障了专案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和整个专案运行的协调顺畅。

  王志广同志高度重视以执法合作促对外宣传,相继主导开展“春天”、“越洋”、“海浪”、“夏至”、“飓风”、“蓝色计划”等国际执法行动,以事实说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是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国际性问题,以成效彰显中国政府和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坚定决心,取得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他利用参加中欧、中美、中法等多双边机制以及国际知识产权论坛等重要会议提出我方观点,围绕重大案事件进行宣传,展示公安机关丰硕战果,开展有理有力有节的外交斗争,树立我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同。正是王志广带领同事们的努力作为,全球反假冒机构将该机构“2012年度全球反假冒执法部门最高贡献奖”、美国商会全球知识产权中心将“2014知识产权捍卫者奖”分别授予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表达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公安机关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许。

  在知识产权战线的长期斗争中,王志广同志深入研究政策法律和犯罪规律,在学术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著有《中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研究》等著作。该同志认真总结公安机关近年来打击假冒伪劣犯罪的经验和问题,从我国法律理念着眼,从执法实践过程入手,撰写出上百页的论证报告,引起中央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王志广同志相关立法和法律解释建议,公安部会同高检院、高法院出台《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系统解决了案件管辖、性质认定等困扰执法实践的难题,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公安机关执法一线的欢迎。根据王志广同志主导起草的调研报告,公安部就促进健全协作机制,推动完善法制进程向中央呈报多篇专报,为领导制定对外工作方针、策略提供参考,并得到国务院高度重视,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国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领导机构,列为长效工作机制,实施社会综合整治。

  王志广同志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自觉做到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工作中服从领导,谦虚谨慎,任劳任怨,忠于职守,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鉴别能力、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先后参与组织或单独承办重大事项、重大专案近百起,积极组织协调各地公安机关有效地开展工作,从未出现过大的失误或纰漏,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该同志作风正派,严于律己,善于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够正确对待荣誉和权力的问题,正确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和饱满旺盛的精神状态,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和认可。

  唐菊兴同志简要事迹

  (国土资源部)

  唐菊兴同志自1984年工作以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竭诚奉献。多年来,坚持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寒山区、生命禁区,开展野外地质工作每年大于100天,主持勘查评价或参与发现多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次(2011),获部一等奖二次(2009、2011),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2003,2004)二次;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进展、十大科技成果2次,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3次。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3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主要业绩:

  一、2006年至今,主持西藏甲玛超大型铜多金属矿的勘探评价工作,取得重大找矿突破。

  截止2013年9月,完成近400个钻孔的施工,完成钻探工作量近18万米,创造了青藏高原勘探的奇迹。项目突破前人海底成矿理论的认识,按照斑岩-矽卡岩成矿理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探明并新增资源量(331+332+333):Cu资源量700万吨,Mo资源量69万吨,Pb+Zn资源量105万吨,伴生Au资源量152吨,伴生Ag资源量9995吨(评审文号:藏矿储评字〔2013〕111号;备案文号:藏国土资储备字〔2013〕28号)。该矿床2010年7月已经投产,年创造利税近3亿,雇佣藏族员工数百人。

  二、2003年至今,主持勘查评价雄村超大型铜金矿,提出冈底斯成矿带存在岛弧型斑岩铜金矿。

  截止到2013年12月,雄村铜金矿完成施工钻孔201个,钻探进尺63233.92米,238万吨,伴生资源量202.7吨,伴生银资源量1041.9吨(国土资储备字[2013]101号,中矿联储评字[2013]39号)。雄村式铜金矿是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新的矿床类型,为在冈底斯成矿带寻找岛弧型斑岩铜金矿指明了新的找矿方向,在雄村铜金矿外围发现了雄村III号铜金矿等多个矿体。

  三、践行找矿突破新机制,服务于矿业企业大型-超大型矿的勘探,取得显著成效。

  践行“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找矿新机制,及“采、学、研、用”四结合的勘查模式,在“358找矿突破行动”中勇挑重担,勇于创新。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和技术服务团队,为中铝资源在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荣那矿段)的找矿突破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厘定了矿床类型,认为该矿床是我国大陆第二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也是西藏首次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通过2013—2014年二年的勘查评价,求获铜金属量大于850万吨(332+333),平均品位大于0.5%,目前该矿是我国最大的单个铜(金)矿床。

  参与西藏巨龙矿业的西藏墨竹工卡县驱龙铜多金属矿床的勘探工作(勘探报告排第四)(2006~2008年1月),提交铜金属资源量718.8万吨,伴生钼金属资源量35.6万吨、银金属资源量4221吨(获2011年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主持西藏阿里尕尔穷大型铜金矿的勘查,查明矽卡岩型铜金矿的形态产状和规模,求获金资源量20余吨,铜资源量9万吨(或2012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进展)。

  唐菊兴同志各方面表现突出,为缓解我国资源瓶颈,竭诚奉献,勇做表率,勇挑重担,时时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柴强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

  一、参与建立和组织实施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职业资格制度

  柴强同志积极参与推动建立了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职业资格制度,并组织实施两个职业资格的考试、注册工作。十余年来两个考试没有出现任何责任事故。其在注册工作中较早引入信息化手段,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他牵头搭建了一套完善的房地产估价、经纪理论方法体系,组织编写了全国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考试系列用书和大纲。

  此外,还担任了全国房地产经济师考试命题、审题工作组组长。主编了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房地产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初级、中级)。

  二、制定房地产估价和经纪相关标准、规则及制度政策

  建立了较完备的房地产估价标准体系。起草了《房地产估价规范》、《房地产估价基本术语标准》两项国家标准,以及《房地产抵押估价指导意见》、《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办法》、《北京市房屋质量缺陷损失评估规程》等相关标准。

  提出并搭建了以行为规范为核心的房地产经纪行业自律管理框架。起草了《房地产经纪执业规则》、《房地产经纪业务合同推荐文本》,以及房地产交易风险提示等一系列行业自律管理文件。

  此外,他还参与了《房地产估价机构管理办法》、《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管理办法》、《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的起草工作,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提出的多项建议被采纳。

  三、理论研究成果丰硕,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

  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其主要著作有《各国(地区)土地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土地经济学》,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积极利用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政府建言献策。多次参加温家宝总理、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征求意见及形势分析专家座谈会。为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小组房地产组副组长。他提出的建议多次被中央领导批示。他主持的《城市住房价格指数编制方案与推广应用研究》、《房价收入比研究》、《我国房地产税税基评估技术与制度研究》等科研课题,为政府宏观调控等重大决策提供依据。

  四、爱岗敬业,竭诚奉献,在抓学会自身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999年柴强同志放弃事业单位的优越工作,来到当时仅有1名正式工作人员、没有独立办公场所的学会任秘书长。十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学会秘书处目前已发展到拥有一支由近30人组成的高学历、专业化、年轻化的员工队伍,2处自有产权的独立办公场所,各项制度完备、内部管理规范的社团。2008年,学会被民政部评为首批4A级行业协会商会;2010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曹东伟同志简要事迹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曹东伟同志1993年参加工作,2001年博士毕业于长安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分配到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公路工程研究中心工作;从事道路工程结构、材料、设计施工新技术等研究工作至今,现任公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曹东伟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正值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的时期,他积极投身于交通行业的科研工作中,以其自身特有的敬业与创新精神忘我工作,在道路工程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显著地促进了行业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在平凡的科研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他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负责的重大工程咨询项目20余项,相关成果申报及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26项。作为第一完成人,《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及制备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发表科技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1部,负责制定行业标准十余项。由于他在道路工程科技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获得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并被中组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奖”,被科技部授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一、面向行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攻克难关,成功研发多项共性关键技术和成果,促进传统技术升级与转型。

  攻克重交通路面早期病害的重大难题,显著提升道路耐久性。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我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改造规模庞大,在道路工程建设和养护方面,对于“耐久、安全、环保”的技术需求重大。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货运重载交通和特重交通,道路大中修期限只有6-8年,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曹东伟申请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和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项目,首创了集成天然沥青与合成高聚物双重优势的树脂合金沥青材料,开发了高承载力沥青路面设计新技术和新方法,已成为重载和特重交通道路的首选解决方案,显著提升道路耐久性和使用寿命。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交通运输部科技成果推广证书。根据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的效果评估,使用该技术成果可延长重载交通情况下路面维修周期一倍,每100km可节约维修养护经费亿元以上,而且降低了对社会出行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成果已在国内25个省市、4000多公里、100多个高等级公路工程获得直接应用,还编制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攻克安全功能的新型路面关键技术,助力我国平安交通。随着我国快速进入汽车社会,社会公众对安全出行的诉求和期望越来越高。排水沥青路面是世界公认的高安全性路面,可减少雨天交通事故一半以上,国外在上世纪就大面积推广应用甚至强制使用。但我国由于部分关键技术和成本障碍一直未获应用。曹东伟在老专家的带领下,从功能、结构、材料等方面攻克了多项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为这种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扫除了技术与成本障碍。成果在南方多省市应用,被交警、司机亲切地称为“雨天干燥路面”、“雨天放心路”。根据交警部门数据,排水路面比相邻路段减少雨天事故40%,总事故率减少15%以上,社会效益非常突出,实现了利用科技成果助力“平安交通”。

  开发转型升级的环保建养关键技术,建造“绿色”公路。公路建设行业属于资源占用性和能源消耗型行业,必须开发“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我国每年使用沥青混合料约3-4亿吨。传统沥青热拌施工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工艺,温拌沥青技术是一种转型升级的新技术,我国一直在积极研究,但核心技术长期被美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曹东伟带领团队攻克了温拌功效与耐久性难以平衡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新型温拌沥青技术和关键材料,可节约25%的燃料,50%以上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减少80%以上的PM2.5等污染物排放。为了促进废旧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利用,曹东伟基于承担的交通运输部课题,开发了以废旧塑料和废旧橡胶为原料的热塑性弹性体改性沥青技术,不仅技术附加值高,综合性能优良,而且显著减轻我国“黑色污染”和“白色污染”的环境压力,转化企业已消耗了几万吨的废轮胎和废塑料,环保效益巨大。此方面成果获得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华夏建设协会等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去”。

  在道路工程建设和养护技术中,高性能沥青材料是核心关键技术之一,但我国的研发相对滞后,发达国家则乘机占领我国高端材料市场。如法国的高模量沥青路面材料、日本的高粘度沥青材料、美国的温拌沥青技术等,在我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部分省市形成垄断。曹东伟在研究工作中,注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在国家重点新产品等项目支持下开发了同类产品,经多家检测机构测试表明,技术性能先进,关键指标优于国外,但价格要降低40%以上,改变了国外技术的垄断或主导地位,不仅为工程建设和业主节约大量资金,也改变了工程建设单位对国外产品盲目迷信的局面。同时他积极推动项目成果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第一条高速公路工程中,经过客户多次测试评价,关键沥青材料在与法国同类产品和技术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获得300多万美元的合同订单,同时也获得了良好信誉,2014年李克强总理和埃塞总理亲自为这条公路的通车剪裁。为了追赶和超越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曹东伟积极开展第五代公路建设技术等国际科技前沿技术研究,组建了国内第一个生物沥青实验室,显著提升了我国道路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勇于担当,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坚持走成果转化和产学研一体化之路。

  科研成果的转化长期以来是一个难题,原因包括缺少资金、周期长、风险大、责任大等,许多成果、专利鉴定后就没有了下文。曹东伟面对多方的不理解、怀疑、反对,坚定地走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没有中试平台,想方设法建设了公路院第一个中试产品基地;不懂生产设备和制备流程工艺,向合作工厂技术工人不耻下问;不懂营销和管理,自己一边学习探索,一边挖掘经营人才。面对转化工作的挑战、艰苦和困难,他勇于担当,不怕失败。经过努力,终于成功走出一条产学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之路。以申请的第一项发明专利成果为例,产品经过中试、试制和工程应用验证等环节只用了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利用这条路径,许多成果走向了转化和产业化,近三年仅本单位下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带来的技术开发服务等合同5000多万元,利税三千多万元。

  四、爱岗敬业,勤勉奉献,务实创新,为研发国际一流水准的科研成果拼搏奋斗。

  曹东伟同志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踏实认真,兢兢业业,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职工。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0-12个小时,节假日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工作压力大,科研、成果转化、团队与学科建设、核心研发装备等工作千头万绪,许多工作要求限时完成;每年都有1/3的时间在出差、工程现场进行科研工作,基本上没有陪伴家人的时间。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使得自己的身体患有胃炎、腰椎病、颈椎病、高眼压等多种疾病,但他没有任何抱怨,依然忘我地开展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曹东伟注重团队和年青人的培养,他引进材料科学、化学等专业的博士多名,增强了应用基础研究实力,利用成果转化收益解决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减轻大家的压力,培养年青人敢想敢闯的创新精神。

  他廉洁自律,从不利用岗位权力和科研工作的便利为自己谋利益。面对其他单位许以高薪、入股分红等诸多轻而易举的利益诱惑,他总是从单位的利益出发,他认为成绩归功于单位的培养,自己只不过尽职尽责做了应该干的工作;对于科研成果的奖酬金等利益分配,在分配时总是向团队和年青人倾斜。对于各种荣誉,他认为应该归功于团队。他拒绝了许多媒体刊物的采访专访,一般性的出国考察、交流基本不安排,许多无实质内容讲座、会议也很少参加。挤出一切时间去搞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践行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想;同时牢记着自己的责任,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瞄准科技前沿展开攻关,为交通运输行业开发国际一流水准的科技成果而拼搏奋斗。

  许迪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许迪,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所长,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三学术带头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农村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许迪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作为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他对从事的科学事业满怀热忱,执着追求,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不断创造着新的业绩。他长期从事农业节水灌溉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辛勤耕耘在我国农业节水科研第一线,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以及省部级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取得了显著的节水增产效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效应,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农业节水科技领域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国家级知名专家学者。

  一、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业绩成效凸显

  许迪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农田水利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间结合中国-欧盟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来到水利研究所后,许迪一直从事农业节水灌溉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产品研发工作,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潜心钻研业务的进取精神,勇于探索创新的思考方式,以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使其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科研工作实践经验。他在农业节水应用基础理论、精量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土管理技术与方法、灌区节水决策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具备了很高的业务学术水平和专业造诣。

  从“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到“十五”国家863计划项目再到“十一五”国家科技撑计划项目,历经10多年时间,许迪主持完成了精量高效灌溉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课题,构建了精细地面灌溉技术与方法,创制了高效低耗微灌技术与产品,创建了多指标精量灌溉预报决策支持系统,发展和完善了灌溉输配水实时精准调控技术与方法,构筑起以“施灌过程控制精准化、灌溉预报决策精量化、输配水调控精确化”为显著特征的精量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体系,推动了全国节水灌溉技术进步,有效提升了我国节水灌溉技术产品的精量化和智能化水平,相关成果在国内推广应用2500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14亿元,产品累计销售额1.67亿元,实现利税2132.1多万元,创汇1280万美元。

  基于许迪承担完成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课题和中国欧盟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研究成果,构建起以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华北平原农田水土管理技术与方法及其集成应用模式,摒弃了以往工程措施与农艺方法结合不紧密、水土管理技术相对脱节、田间实施与区域水管理策略不匹配的做法,完善和丰富了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土管理技术与方法,该成果在我国华北平原地区推广应用1000多万亩,获得了增产效益5.42亿元和节水节能效益3840万元的显著效果。

  在许迪领衔完成的水利部水利科技重点项目和中国欧盟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创建起集干渠供水、田间渠系输配水、作物灌溉需求模拟为一体的灌区节水决策技术与方法,有效增强了调控灌区水量供需平衡过程的科学合理性,明显改善了我国北方灌区合理配置灌水量的整体时效性,该研究成果在我国引黄灌区推广应用900多万亩,累计新增产值5.86亿元,增收节支8690万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许迪取得的上述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5项和二等奖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40多篇(其中SCI收录40多篇、EI收录120多篇),出版专著11部,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件和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2件,参与制定专业技术标准规范10多部。

  二、作为国家级专家,承担领域重任,献身水利事业

  在做好科研创新工作同时,许迪自“十五”以来长期担任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主持参与我国农业节水领域相关科技任务与研究内容的顶层设计工作,开展国家层面农业节水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为行业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和促进我国节水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支撑条件。

  “十五”期间,许迪担任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和“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总体专家组成员;“十一五”期间,担任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负责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产品”的过程管理,主持设计和编写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大型农业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和“节水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可行性论证报告;“十二五”期间,参与编写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农业高效用水精量控制技术与产品”可行性论证报告,主持设计和编写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业综合节水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大型灌区节水技术及设备研究与示范”、“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高效灌溉技术研究与规模化示范”可行性论证报告。

  “十五”以来,许迪先后参与了由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织制定的《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编写工作,以及国家发改委下达的“节水农业发展研究”项目;参与了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节水高效农业技术升级战略研究”工作,并作为评审专家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第四专题的技术咨询工作,参加了国家《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2009~2020年)》编制工作,以及国家高技术前瞻研究专家评价任务等。

  三、热爱本职工作,科研作风严谨,模范作用突出

  在取得以上丰硕科研成果和担任国家级专家的同时,作为科研院所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许迪在水利科研日常管理工作中,围绕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科学理念,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水利方针政策以及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

  水利是一项艰苦行业,农村水利事业尤为如此。为了取得有效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和资料,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的野外田间试验观测和实地调研工作。许迪常对大家说:从事农田水利工作,仅坐在办公室里面、安守于电脑前,是出不了真知灼见和好成果的,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把文章写在大地上,将适用的优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当中,才是当代从事农村水利科技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历史职责。他经常深入田间试验第一线,常年工作在野外现场,从事科学试验研究,并指导、检查和督促各类科研项目课题的执行进展状况。他对所内年轻职工和自己学生的要求颇高,没达到他认可的科研报告、科技文章和学位论文是绝对过不了关的,使不少人由此心存畏惧。然而正所谓严师出高徒,在他的严格要求和督导下,所内年轻人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近年来,全所青年职工撰写的SCI和EI文章、获得的发明专利以及编写的技术标准数量等均位居全院前列。

  许迪为人清正,胸怀宽广。作为所长,他没有官僚的功利和浮躁虚伪;作为学者,他没有文人的自傲和善变,学识渊博却毫不保守。为了帮助所里年轻同志向科学技术高峰攀登,他不拘一格选人才,甘为后辈人梯,不断加大对年轻科研人员的教导、扶持和培养力度。由于在全所科研日常管理工作中,许迪能够开拓思路,勇于创新,以身作则,使单位内呈现出团结、进取、拚搏、向上的良好风气与科研氛围,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授、博士为主体,朝气蓬勃,勇于创新和探索进取的高水平研发队伍。

  作为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榜样,许迪在政治思想与道德修养上,严格要求自己,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党性,遵纪守法。他对待科研业务,一丝不苟,精于钻研,脚踏实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待治学,学风严谨,勇于探索,求实创新,遵守科研道德;对待科研管理,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敢于管理;对待周边同事,乐于助人,团结协作,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他先后荣获得科技部等四部委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水利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水利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赵立欣同志简要事迹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赵立欣,女,1967年1月出生,无党派,能源工程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能源环保所所长、研究员。

  赵立欣致力于农业生物质能源和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二十多年,先后主持完成21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在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等农业废弃资源能源化高效利用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其中,主持完成的“秸秆固体成型燃料产业化关键技术与保障体系研究”成果于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4篇,为提升农业综合能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减少农村污染、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

  赵立欣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从事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工作,与沼气打交道一干就是6年。当时,我国在相关领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1994年,她服从组织安排,毅然辞别了刚满1岁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来到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攻读能源工程专业,并以优异成绩获得了能源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她时刻关注祖国的农村能源与环保事业,始终坚守技术报国的理想,2001年她谢绝了意大利同行的盛情、高薪挽留,毅然回国,从此奔走在祖国的农村,为中国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有超过2亿吨农作物秸秆被废弃和焚烧、有26亿吨禽畜粪便和90多亿吨生活污水需要处理。由于焚烧秸秆造成空气污染、飞机停航,随意排放禽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造成面源污染屡见不鲜,资源浪费严重和环境污染突出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赵立欣急国家之急,忧人民之忧,带领团队率先开展了全国秸秆资源调查评价和秸秆成型、燃烧技术研究,提出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探明了我国秸秆资源总量、分布和利用现状;揭示的秸秆成型和燃烧机理,为关键技术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研发的秸秆成型设备和全程负压成型生产工艺,解决了制约秸秆成型技术产业化的瓶颈;首创的主动清渣结构、多级配风等燃烧等技术和设备,攻克了秸秆成型燃料易结渣的国际性难题。在农业固体有机物厌氧消化新工艺方面,提出的高效厌氧分相调控和转化技术,解决了传统厌氧过程沼液消纳的世界性难题;研制的秸秆自动进出料系统、固液两相分离式厌氧消化装置等系列装备,全面提升了我国农业废弃生物质厌氧消化领域的装备技术水平。她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方法、技术和产品,许多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将原本废弃的秸秆资源、禽畜粪便变为商品、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近年来,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为农户提供156.38万吨秸秆成型燃料,6.69亿m3沼气、262万吨有机肥,改变了村容村貌、农户的生活条件和卫生质量,还减少CO2排放203万吨、烟尘1.58万吨,项目区基本杜绝了秸秆随意堆弃、禽畜粪便随意排放,减轻了农业环境污染。同时,直接为农民增收和节支2.5亿元。

  赵立欣始终心系“三农”,坚持科研服务农业发展,满足农民需要,十几年来,她带领她的优秀团队,不辞辛苦常年奔波在偏远落后的广大农村,把秸秆粪污作为宝贵资源,把田间地头当成实验室,把猪圈鸡舍作为工作台,把农民群众当成朋友,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帮助农村改善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帮助农民用上清洁高效的新型燃料,被人称为“化腐朽为能量”的魔术师。作为农业系统的一名无党派人士、全国人大代表,赵立欣始终不忘广大农民群众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不仅呼吁推动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热点问题,还主动反映广大农民和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心声诉求,6年来,她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了关于尽快启动扶贫立法、建立财政专项补贴解决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等数十项提案和建议,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为了解决农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进而实现全中国人民的美丽中国梦,赵立欣二十年如一日,不计较名利得失,不分白天黑夜,奋斗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这一艰苦的领域里,成为国内外科技工作界的楷模。外表弱不禁风、温文尔雅的她工作起来十分拼命,为了一项技术创新、一个实验数据、一份研究报告,她经常带领团队通宵加班,常年累月的疲惫使她患上了缺铁性贫血、阑尾炎、腰椎炎等多种疾病,好几次突然晕倒在出差调研的途中,但她从来没有放缓工作的步伐好好休息放松一下,因为中国亿万农户的美丽乡村小康生活梦还等着她去实现。由于她的出色工作和突出业绩,2004年被评为“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个人”、2006年被授予“巾帼建功活动标兵”称号、2007年被评为“优秀女科技工作者”、2008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2012年被授予“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3年被授予“第三届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女杰”称号。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培养出了一批技术过硬、敬业进取、协同作战的科技人员,她带领的团队多次被评为单位先进集体,还被评为“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创新团队”,为我国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重中之重”的发展战略,赵立欣和她的团队承担起了更重的责任、更多的任务,国家的战略需求、农民的殷切期盼和新的科研目标正引领他们踏上新的征程。

  骆芃芃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艺术研究院)

  骆芃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生导师。“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2009年荣获“中国十大最有影响力人物”称号。2011年被中央国家机关授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3年荣获中国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中国文艺家”称号。

  一、个人艺术情况综述

  篆刻及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全国篆刻艺术展、全国妇女书法展、国际篆刻交流展、全国楹联书法展、全国扇面书法展、国际书法双年展等。

  在常年的艺术实践中,篆刻和书法艺术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业界具有重要的影响,素有“神刀女”之称。

  2011年举办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天翰云章 金石永年——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作品以精湛的技艺,新颖的理念,在业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2012年4月,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了由新闻出版署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印”的世界——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揭开了中英建交40年以及伦敦奥运会伦敦书展的大幕,一时间英国媒体纷纷报导“伦敦盖上了‘中国印’”。由于展览的非凡影响,同年5月,该展获得了伦敦书展主宾国组委会(由十五家部委组成)颁发的“展览优秀创意表扬通报”。

  出版的作品集有《芃芃印拾--骆芃芃印章选》、《骆芃芃篆刻集》、《骆芃芃篆刻书法》、《青草芃芃·骆芃芃文论集》、《金石永年—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作品集》、《“中国印”的世界--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作品集》、《骆芃芃敬刻诸子百家警句印谱》等。编著、主编和编辑的书籍有《篆刻基础教程》、《寿山石鉴藏指南》等170余部。

  曾多次出访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美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讲学和学术交流,并多在论坛上发表讲演。曾发表学术论文《释析中国古代肖形印中的写意色彩与和谐之美》、《古道新风 历久弥新——走向21世纪的中国篆刻艺术》、《中国篆刻艺术是汉字的活化石》、《得天独厚 天人合一——中国篆刻艺术功能之分析》、《从2011年篆刻艺术展的多元性,看当代篆刻艺术展示方式的审美取向和转型》等二十余篇。

  自1986年始,先后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台湾政治大学、日本立正大学等讲授篆刻艺术。

  二、主要业绩

  近年来承担为国家刻制国礼的重要任务,先后刻制了俄罗斯首相普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以及美国副总统拜登、韩国总统朴槿惠等印章,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的国礼。

  自2005年始,立志将篆刻艺术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并且做了大量的实践,如将印章用于广告和各种标识;将印章用于邮票、卫星及生活用具上。曾为人民大会堂刻制的标识“大会堂”;为中国第一套紫砂壶邮票刻制了“泥中泥”、“艺中艺”等四枚印章邮票等,为开拓篆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做出了新的贡献。

  2007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在研究生院设立了中国首个篆刻艺术硕士研究生点,并招收了中国第一批篆刻艺术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有包括研究生班学员在内的100多名学生,将篆刻艺术的独立学科逐步地建设并健全起来。

  自2006年始,创意、策划并设计的大型篆刻艺术展,开创了当下篆刻展示方式的新形式,引领了时代的审美取向,在业界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策划、创意并设计的在中华世纪坛和国家大剧院举办的“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后者被文化部列入奥运会期间重要的展示活动,开创了“书斋开放式展厅“的先河;2009年举办的“江山多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篆刻艺术精品展、中日篆刻艺术展”,开创了“中国庭院式篆刻艺术展”的新范式;2013年1月始,策划、创意并设计了中国第一家为展示篆刻艺术量身定做的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2014年1月,又策划、创意和设计了目前全国第一个利用最先进的高科技手段与篆刻艺术相结合,并以数字化展示篆刻艺术的数字化展厅。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的落成以及数字化展厅的建成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并产生重要影响。201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金石永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第三届院展暨国际邀请展,突破了以往单一展示篆刻作品的形式,增加了参展作者的书法作品和篆刻作品设计草稿的展示,再一次具有创意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展示的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2008年中国篆刻艺术院和西泠印社一道将“中国篆刻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给联合国,作为该项目申报的负责人,带领申遗团队做了大量艰辛而又繁重的工作,终于在2009年申报成功。

  2012年10月,作为内容编撰和软件设计,率领中国篆刻艺术院完成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的“中国篆刻艺术应用软件”(一期)。该软件是目前中国篆刻艺术领域里第一个以传统文化和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电子技术产品,在业界产生良好反响。

  张国强同志简要事迹

  (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

  张国强,85年毕业后一直在中日友好医院从事急诊工作,主任医师,目前任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急诊科是全院的窗口,是疑难危重病全天候的抢救诊疗中心,每年收治急诊病人18余万人次,抢救危重患者1万余人次。也是劳动强度最强、风险程度最高的科室。张国强同志在急诊工作近30年,始终以患者为中心,每逢佳节,家人团聚的时候,在急诊的工作岗位上总会看到张国强主任的身影。无论是下班以后,还是出差在外,总会电话询问科里危重病人的情况,指导下级医师临床诊疗。遇到重大抢救,不管多晚,都会亲临现场指挥抢救,被称为“急诊的主心骨”。

  孜孜以求,技术精湛。急诊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专业,几乎每天都要面临着生死博弈。曾有一个从郊区县转来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转运途中发生了心脏骤停,送至急诊时已无生命迹象,张国强主任第一时间指挥抢救,紧张有序的抢救了30分钟后,患者的情况仍非常糟糕,连家属都已到绝望的边缘,但张国强主任硬是从患者短暂的心肌电活动中看到了希望,抱着永不放弃的信念,继续心肺复苏1小时后,奇迹终于出现,患者恢复了自主循环和呼吸,两周后痊愈出院。这只是张国强同志日常工作一个缩影,也正是由于这精湛的技术被誉为“生命的守护神”。

  以身作则,无私奉献。急诊又是一个高风险的专业,各科突发事件对急诊来说已习以为常,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的SARS,北京各个医院的急诊都成为了抗击SARS的前沿阵地,作为急诊科的主任,义无反顾的第一批冲上了抗击SARS的战场。特别是在中日医院被改为SARS定点医院,张国强同志第二次返回SARS专科病房,在工作中不慎被消毒液溅到了身上,皮肤破溃感染,仍坚持在一线工作。同事们和领导知道后劝说他早点撤离,张国强坚毅的说:“我不能撤离,因为SARS病人还在,我的队伍还在”。正是他的临危不惧,以身作则的精神感染了大家,圆满的完成了抗击SARS的光荣任务。

  医者仁心,构建和谐。作为医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与疾病抗争,更应有仁爱之心去关心患者,张国强总是在工作中跟同事们强调:“总是去安慰,常常去关心,有时去治愈”。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经有一位17岁、父母离异、与爷爷艰难度日的尿毒症患者,辗转千里从贵州农村抱着一线希望只身来到北京,当他来到急诊时,出现了心衰、肺水肿,病情非常危重,张国强主任紧急启动绿色通道,免费安排了透析等综合治疗。尽管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但患者由于多年生活的磨难和治疗的艰辛,出现了逆反心理,拒不接受治疗,还无端指责救护的工作人员。张国强主任一方面安抚科里的同事,不管我们多委屈,但要同情和理解患者目前的不理智;另一方面与社会和媒体联络,筹措资金为患者下一步的治疗和生活做准备。两个月后,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患者进行了肾移植手术。

  张国强同志在他近30年紧张的行医历程中,为我们树立了“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的榜样。

  徐景浙同志简要事迹

  (审计署上海特派办)

  ——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实履行审计职责,先后查处了数十起金融领域的重大案件,挽回了十多亿元的国有资金损失,连年在金融审计领域考核中名列前茅,成为了金融审计领域惩治腐败、打击犯罪的一把“利剑”;

  ——他,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成功探索出了中国国债发行管理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等全新审计领域,掀起了“债市审计风暴”,拓展了金融审计的“蓝海”,连续三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金融创新奖”,推动了有关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有效地发挥了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

  ——他,带头创先争优,以身作则,带领处室同志共同打造一支能文能武的金融审计新军,组织开展了多项建设性的课题研究,他和处室同志撰写的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编写的《审计债市》一书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有效推动了金融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这位十五年潜心金融审计、创新审计思路、屡立战功的审计战士,2014年12月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审计署联合评选的“全国审计系统先进工作者”就是审计署上海特派办金融审计二处处长徐景浙同志。

  一、努力践行审计使命,做反腐败的“利剑”

  十五年审计工作的历练,让他褪去了初出校门的青涩和对社会的懵懂,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审计新兵逐步成长为业务骨干。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查处了数十起重大案件线索,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并被评选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每当查出的重大违规问题为国家挽回巨额经济损失时,他为自己从事的审计事业而骄傲;当查处的案件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了廉政建设时,他为自己是一名审计人而高兴;当提出的审计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而堵住了制度漏洞时,他为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而自豪。他深信,只有个人的点滴努力都汇入国家审计事业奔涌向前的洪流,这才是他的无悔青春,这才是他的人生财富!

  作为处室负责人,他每年出差均在200天以上,常年奔波在审计一线,异地出差已经成为工作常态,近五年来,他每年都因审计项目在北京出差近半年。有时为了核实一个案件线索他需要带着队伍辗转几个省份,因为审计,他的足迹遍布全国近30个省份,行程数十万公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0年以来,他带领金融审计二处参与查处的重大案件近30起,均由中央纪委或者公安机关立案查处,先后有超过60名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司法强制措施,每年为国家挽回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有效地打击了审计涉及金融领域的犯罪行为。由于在查处大案要案方面的突出表现,金融审计二处还荣立“审计署查处重大案件线索集体三等功”。

  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做国家利益的“捍卫者”

  他在工作中立足建设性、坚持批判性,坚持通过查处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维护国有资产资金安全,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审计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重要作用。

  2010年6月,他通过审计揭露出某人寿保险公司总裁违规批准为其本人及少数高管设立总额超过2亿元的退休金,仅总裁本人每月即可领取退休金超过11万元。该问题经审计署查处后,有关部门介入调查。该案经新闻媒体报道后,该公司随后终止了这项被网友称为“史上最高国企老总退休金”的福利计划,为国家挽回了巨额损失。审计工作打击了分配领域的不公,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网友称赞道“幸亏还有审计署”。

  他还着力查处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中的贪污腐败问题,做好财政资金的“卫士”。2009年在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资金审计中,他和处室同事一道,高度重视当地村民的来信来访,坚决查处乡镇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侵占国家财政补贴、损害农民合法利益的违法案件。时值盛夏,他和同事们顶着各方压力,在每日被不明身份的陌生人跟踪的情况下,冒着酷暑、徒步勘察了2000多亩平整土地、数百座泵房、涵洞以及近百公里的机耕道、灌溉渠取得了土地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最终揭露了某镇党委书记等人挪用、侵吞土地整理专项财政补贴,个人涉嫌巨额受贿的犯罪事实(该镇党委书记最终因受贿罪获刑12年),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赢得了当地农民的高度赞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能祸福趋避之,在工作中他首先想到的总是国家和集体,而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他还高度关注金融领域危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集资诈骗犯罪等行为,2012年先后查处了某省四家民营投资担保公司向超过2万多名自然人非法吸收存款超过26亿元用于高风险投资的案件线索,通过有关部门的及时查处和风险处置,为广大人民群众挽回了巨额损失,有关犯罪嫌疑人也被判处了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等刑罚,有效地防范了可能出现的区域性金融风险。

  近年来,他和同事还一道查处了十余起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国有资金的重大案件线索,累计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超过十亿元,其中仅2013年查处的某国有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某处长职务侵占案中用赃款购买的、被公安机关查封的房产价值就近2亿元,充分发挥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的作用。

  三、探索审计“蓝海”,做金融审计创新的“探路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审计的环境和对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地处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近年来新产品、新业务更如雨后春笋。他带领金融审计二处的同志们一道,转变思路、大胆开拓,跳出传统金融审计的藩篱,奋力拓展金融审计的“蓝海”,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1年和2012年,他两次参加了财政部预算执行审计和财政部长经济责任审计,结合以前年度的审计思路和成果,他开创性地对财政部国债发行工作开展审计,审计发现并揭露了财政部国库司副主任张某利用主管国债招标的职务便利,违规向某民营金融机构泄露国债招标的标底,为该机构非法谋利数千万元,张某个人受贿超过4000万元的犯罪事实。该案经审计署移交后由中纪委成立专案组查办,2012年8月,张某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执行)。

  该项审计工作揭露出的我国国债招标发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被刘家义审计长2011年6月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做的审计工作报告中专门披露。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审计建议,针对审计揭露出来的违规问题和制度漏洞,制订和完善了多项等规章制度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招标发行和债券交易等行为。

  从2010年开始,他带领金融审计二处在审计中持续关注了银行间债券市场这一全新的金融领域。面对全新的审计对象,他没有畏缩,迎难而上,带领同事们潜心钻研、埋头实践、百折不挠、敢于突破,先后发现了多家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利用从事债券交易的职务便利,向其亲属控制的民营企业输送巨额利益的重大案件线索12起。尤其是2013年4月,他带领查处了某证券公司董事总经理杨某利用银行间市场交易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将之前审计署查处的多起银行间债券市场犯罪的案件并称为“债市审计风暴”。国内各大主流财经媒体均做了专题报道,第一财经杂志刊发了《国家审计署导演债市风暴》等文章,引起了整个金融市场的震动,在金融领域为审计机关赢得了广泛赞誉。

  “债市审计风暴”被誉为我国银行间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全面揭露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引起中央领导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对于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影响深远。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也明确指出“规范并发展债券市场”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债券市场的主基调。

  鉴于金融审计二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的专项审计调查效果明显、影响深远,且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相关金融市场的制度完善和改革发展,2012年6月和2013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先后两次授予该处实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审计项目和上海市交易结算机构审计项目“上海市金融创新奖(提名奖)”的荣誉;2014年12月,他带领全处实施的“利用多个大数据平台的关联分析查出股票市场老鼠仓”项目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选为2014年度“上海市金融创新奖”。

  四、创新理论研究,做科学审计理念的“传播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就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自我超越;创新,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研究新业务、新问题,总结新方法、新技术。他和全处同事一起,创新理论研究形式,摒弃闭门造车的封闭模式,联合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机构开展了多项联合课题研究,这种研究模式一方面提升了理论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一方面也为现实审计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交易数据和案例。

  目前,该处已有多项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理论研究课题顺利结题。其中,徐景浙同志独立完成的学术论文《兼并重组能促进经济增长吗?》在核心期刊《上海金融》(2013年12期)发表;《银行间债券市场审计监管理论和实务》课题还被提名上海市金融创新奖,基于此课题的学术专著《审计债市》一书今年3月份由中信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也是该处《金融审计创新系列丛书》的第一册。通过将金融审计创新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以专著、论文等方式进行交流,很好地诠释和宣传了先进的审计理念,发挥了科学审计理念的“传播者”的重要作用。

  2014年12月24日,他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署联合评选为“全国审计系统先进工作者”,并在中南海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正如他自己曾在审计署“我身边的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上所说的那样:“审计事业赋予了青年审计人崇高的历史使命,也为青年审计人提供了展现青春的大舞台。青年审计人应当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去开拓进取,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去追求卓越,以不计得失的奉献去回报社会,我愿意在这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让青春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

  杨峰同志简要事迹

  (国家税务总局)

  杨峰,男,1963年10月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1984年毕业于辽宁财经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系,当年分配到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作。先后在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地方一处、地方处、制度处、综合处、企业所得税一处工作,任制度处处长、综合处处长和企业所得税一处处长,现任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企业所得税二处处长。2001年至2003年,在贵州省铜仁市挂职市委常委、副市长,分管财税、物价、旅游等工作。

  该同志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能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践行“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宗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反“四风”,改作风。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要求,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税,做到清正廉洁。

  该同志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工作成绩突出。2007年担任由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税务总局“两法合并”税制改革工作小组组长,组织起草了企业所得税法草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草案以及有关说明,完成了企业所得税立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为我国税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企业所得税法公布后,组织起草了新旧税法衔接、新税法宣传培训、具体贯彻办法等大量文件,确保了新税法的贯彻落实。

  为配合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组织完成了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修订工作,将原来内外资两套申报表统一。整合内外两套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系统,建立起新的所得税汇算汇总统计信息系统,为所得税统计、分析等建立起基础数据,推动所得税征管信息化建设。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部署,积极投身相关所得税政策和措施研究制定工作。研究制定了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制定了上海自由贸易区、广东横琴、福建平潭、深圳前海新区所得税政策,研究完善了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制定了能源合同管理项目所得税政策、鼓励科技创新、棚户区改造支出企业所得税政策企业所得税优惠等大量所得税政策和征管措施。

  组织全国税务系统企业所得税业务考试,建立了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完成总局约2000名企业所得税专业人才库目标,为全面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打下了人才基础。

  杨峰同志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加班加点,从无怨言。杨峰同志爱人上班在北京远郊区,路途遥远,许多家务事也落在该同志身上。在小孩中考、高考关键时期,他总是先回家给孩子做饭,然后再加班工作。该同志于2007年至2009年、2010年至2012年连续获得年度考核优秀,两次荣获总局机关三等功。该同志曾荣获税务总局十佳青年称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2014年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杨峰同志长时间担任所得税党支部组织委员会、纪检委员职务,为司党支部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在担任支委期间,支部连续10获得机关先进党支部称号,本人多次荣获先进党务工作者称号。杨峰同志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局内外各类公益活动,捐款捐物,热心帮助他人。多次向藏族小学捐献财物,积极参与对地震灾区、单身母亲和社区孤寡老人的捐助活动。2006年广东一位大学同学因公司发生事故,财产赔偿后生活困难,向其捐赠1万元。2012年春节回青海探亲,中学同学爱人患癌症并下岗待业,家庭生活陷入困难,该同志又捐赠1万元。

  陈颖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陈颖同志,女,博士/研究员,中共党员,十八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2002年陈颖从比利时鲁汶大学结束博士后研究后作为高层次归国留学人才被中国检科院引进,十年来她扎根科研一线,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成为中国检科院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杰出代表,为我国检验检疫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她先后主持、参与完成了2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制定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8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6项,发表科技论文170余篇,编写著作16部,培养硕博士14人。先后获得“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质检总局“优秀女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天津市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食品学会科技创新一等奖2项,荣立国家质检总局二等功1次,多次被评为中国检科院“先进中层干部”和“先进个人”。

  一、立场坚定,政治素质过硬

  该同志重视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带头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工作部署。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2006年参加了总局组织的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干部进修班,被评为优秀学员。2012年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2013年光荣当选为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届执委。

  二、奉献科研,心系质检事业

  作为中国检科院最年轻的首席专家,陈颖将国际前沿生物学分析技术与食品质量安全需求相结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针对目前我国食品市场中的行业乱象,陈颖带领团队综合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建立了一套从单物种检测到多物种筛查,从定性到定量分析的方法策略,形成了一个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方法多样的食品真伪鉴别和品质识别技术体系,在国内食品市场监管、协助执法取证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维护我国食品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关键时刻,陈颖总是带领团队第一时间投入食品安全和进出口贸易保卫战的第一线。在抗击“非典”、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应对进口乳粉中阪崎肠杆菌污染、进口明胶牛成分污染、出口米制品受阻等突发事件及打击食品掺假犯罪工作中多次圆满完成任务,为解决我国进出口食品中相关的贸易摩擦、为质检总局及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三、以身作则,带动团队成长

  身为部门负责人,陈颖同志无私奉献,带头树立科研人员的良好形象。作为一个年轻的科技工作者,陈颖同志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对农产品食品安全研究事业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她工作勤奋,任劳任怨,无论是在办公室或在家休息,随时都能看见她为工作忙碌的身影。她完全把实验室当成家一样爱护,为了节约经费,她经常把自己家里的各种食品带到实验室作为实验样品供大家使用,她甚至把自己家的微波炉等家用电器搬到实验室公用。每天下班,她总是最后离开单位的那个人,每天离开之前她都要仔细检查实验室的每台仪器有没有关电源,每个实验室的门窗有没有关严。

  陈颖同志始终把身边每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当成自己的责任。她总是把大事难事留给自己,把好处让给别人,经常牺牲自己的利益为职工及学生解决思想上、工作上以及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中心年轻人很多,她悉心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和建议,鼓励青年人奋发学习,并根据团队发展方向和资源总量,以及每个人的专业特长,灵活掌控团队专业结构和资源配比,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空间。

  作为团队的学科带头人,她真诚待人,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遇事善于换位思考、善于沟通交流,鼓励大家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团队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达到共赢,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食品真伪鉴别和品质识别方法研究工作是陈颖一手创建的,目前也是她领导的团队的优势学科,她在这个研究领域做出了很多突破性的工作和亮点,但她没有记在她一个人的名下,在各类学术报告中仅仅强调是团队的成果。所以,她领导的团队亲和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对质检事业有着天然的默契和理解,这都离不开她所付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2011年,她所带团队获得了“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李长贵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李长贵同志为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呼吸道病毒疫苗室主任,负责我国所有呼吸道病毒疫苗的国家检测工作,每年主持签发疫苗超过一亿人份,为维护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数千万儿童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同志在实际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科学监管理念,坚决服从各级领导的指示,以高度的大局观和责任意识,刻苦钻研业务,在历次重大疫情防控及创新疫苗评价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事迹如下:

  一、在重大应急检验任务中勇挑重担,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1.全力攻关,推动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率先上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突然爆发,疫情迅速蔓延至全球,面对WHO不能提供定量参考品,疫苗研制无法开展的难题时,该同志以精湛的业务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基础,在课题负责人的指导下,率领本科室骨干昼夜奋战,在国内外首创流感疫苗血凝素含量检测新方法,成功破解了疫苗定量的世界性难题,并先于WHO一个月制备了抗原标准品,从而使各企业启动疫苗配制工作,在全球率先开展了1万多人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之后,在短时间内准确完成所有临床研究样本的检测,证明甲流疫苗接种一剂即可产生有效的保护,上述工作为我国仅历时87天、在全球最早批准该疫苗发挥了主导作用。之后,该同志以极端负责的态度,主持完成1.57亿人份甲流疫苗的检测任务,在大规模应用后成功阻止了疾病的蔓延,为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上述研究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获得201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在长达一年的奋斗中,该同志始终坚持在战斗一线,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休息时间,全力投入工作中,圆满完成了这场历时最久、难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应急检验工作。尤其是在该疫苗研发阶段,该同志在保持高度紧张节奏的同时,又时刻以清醒的头脑确保各阶段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所建立的抗原定量技术、抗原标准品的赋值,以及证实疫苗有效性的血清学结果等均准确无误,随后被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所证实。以上研究全面展示了我国在大流行流感疫苗研发和评价中的综合实力。

  2.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完成应急接种疫苗的检测任务

  2010年,我国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在该同志全面负责下,加班加点完成1.4亿人份疫苗的检测工作,为在20天内接种一亿儿童提供了充足及安全有效的物质保障。同时完成监督抽验工作并及时撰写质量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及专家组判定不良反应提供了技术支持,保证了强化免疫的顺利进行。

  2011年8月,在新疆和田地区发生脊髓灰质炎病毒输入事件后,为配合国家强化免疫活动,该同志带领骨干人员进行脊灰疫苗的检验工作,迅速解决检验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及时签发1.7亿人份疫苗,保证了5轮强化免疫活动的顺利进行,最终遏制了此次疫情的蔓延,使我国重回无脊灰状态。

  对于所负责的疫苗种类,该同志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完善了所有检测方法,在确保疫苗有效性的同时,努力降低其中非必要成分,从而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基于对每个制品特性的深入理解,以量化的指标反映制品的内在质量,为各企业改善工艺、提高疫苗质量指明了方向,使我国流感、麻腮风等疫苗的质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在该同志主持工作期间,每年签发大量的疫苗,在2010年超过5亿人份,2011年超过3亿人份,从未出现因疫苗质量引发的事故。在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疫苗监管体系的两次认证检查中,该科室作为重点科室,分别在2011年及2014年接受检查,为实验室准入和疫苗批签发两个板块满分通过做出了表率。

  3.再接再厉,促进我国创新性疫苗的研制

  在我国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研发中,主持开展生产用毒种的评价研究,从源头上确保了疫苗的质量;指导企业制定疫苗的质量标准并建立抗原参考品,顺利完成Sabin-IPV疫苗的注册检验。在临床试验血清样本的评价中,对微量病毒中和方法进行了标准化研究,并通过国际协作比对证明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完成临床试验I~III期所有血清的检测工作,证明了该疫苗良好的免疫原性,为国家审批提供了决定性的依据,使我国在2014年底全球首个批准了该疫苗。

  面对2013年出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和疫苗研发的需要,在国内外率先完成抗原及抗血清参考品的研制,,再次解决疫苗定量的瓶颈问题,已用于疫苗配制和国家检定中。此外,该同志在人乳头瘤疫苗及带状疱疹疫苗等创新疫苗评价中也积极开展研究,使其顺利进入临床研究。

  基于在甲流疫苗及上述疫苗评价技术的出色研究,该同志2012年获得科技部首届《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并因此入选2015年中组部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获得2014年度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二、率领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成绩卓著

  在兼任党支部书记期间,提出“正气为先、业务顶尖”的支部精神,密切联系相关科室,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病毒性疫苗质控研究领域为突破口,率领支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相关科室的研究工作。例如,在创新疫苗手足口病疫苗的评价中,中检院的研究工作同样对该疫苗的研制发挥了引领作用。同时,在支部内涌现出一批业务精良的骨干,多名同志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表彰。

  由于以上工作,带领支部获得2010~2011年度卫生部“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2012年“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称号。本科室获得2012年度“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李增元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李增元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热爱祖国,积极参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资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和数字林业首席专家,热爱林业,以身作则,积极进取,勇于创新,长期奋斗在科研一线。在植被生态环境遥感研究、微波与激光雷达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多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国家“863”、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鉴定和认定成果12项,制定林业行业标准8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研究成果在森林资源监测评价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创建了我国复杂地形条件下林业遥感机理体系

  紧密结合林业应用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动态,积极开展基础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973”课题“主动遥感散射机理与植被三维结构参数反演”和“复杂地表遥感信息动态分析与建模”项目,创建了我国复杂地形条件下林业遥感机理体系。该体系发展了森林植被的微波相干散射机理模型和激光雷达(LiDAR)机理模型,实现了基于三维森林场景的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和LiDAR波形、点云数据模拟;发展了基于微波、激光雷达散射机理模型的森林结构参数定量反演模型和方法,提出了将极化相干层析(PCT)用于森林地上生物量(AGB)估测的模型和方法;发展了基于星载SAR数据的大区域森林分类方法,提出了多种激光雷达森林参数提取方法;实现了大区域多极化SAR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森林制图、森林蓄积量估测方法,提高了微波、激光雷达在林业资源调查业务中的应用技术水平。

  二、发展了基于遥感技术的森林资源监测评价体系

  在森林资源遥感调查业务系统研发方面,首次建立了全国森林资源遥感调查综合样地系统和国家级森林资源遥感监测三阶抽样技术体系,完善了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技术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首次建立了二类调查林相图的快速智能更新的技术体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开展了“森林资源遥感监测技术与业务化应用”研究,建成了面向一类和二类调查两个层次的森林资源遥感监测业务应用系统。该成果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家级森林资源遥感监测系统”在全国31省(自治区、市)和8个国有森工集团得到业务化运行,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自2005年起,“县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系统”在辽宁、内蒙、山西、浙江、海南、甘肃、黑龙江、北京等众多省、市、自治区得到全面应用。国家级森林资源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的运行成本与常规体系相比降低20%;县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效率高于常规2倍以上,取得了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效益。

  李增元研究员代表林业行业,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简称高分专项)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他牵头组织实施了高分林业遥感应用示范工程,提出了高分林业遥感应用示范系统总体方案和专题产品体系,编制了高分林业应用相关技术规范,攻克了高分遥感数据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湿地资源监测、荒漠化监测、林业生态工程监测和森林灾害监测等系列关键技术,研发了高分林业遥感应用示范原型系统。该项目的实施,对整合现有林业专业系统、优化林业调查与监测流程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林业调查与监测的智能化及自动化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我国高分遥感林业应用从单要素、短时序、局地性的静态分散模式,向系统化、标准化、网络化的动态集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发起并组织中欧合作龙计划

  李增元研究员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发起并组织了中国科技部—欧洲空间局国际合作“龙计划”。“龙计划”是目前我国遥感领域的最大国际合作项目,已完成第一期(2004—2008)和第二期合作(2008—2012),目前正在实施第三期合作(2012—2016)。该计划吸引了中欧170多个单位、700多名科学家和学者参与到13个遥感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的合作研究中,取得了大量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如:突破了基于多源SAR数据的森林制图和森林参数反演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大范围森林制图以及森林生物量、蓄积量等参数的大范围、高精度反演,为全球变化下森林覆盖变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利用InSAR技术实现了对汶川地震地表形变的准确监测,为震区今后发生较大地震的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利用掩星法全球O3监测仪、大气制图扫描成像吸收分光计等传感器数据,准确地监测了我国大气中NO2、CO和O3含量及其变化,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验证了北京市政府采取的空气洁净措施的效果。这些成果代表了国际前沿水平,使我国多项遥感应用技术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龙计划”无论是合作规模、研究水平及所取得的成效,都堪称空前。通过合作,探索出了在新形势下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机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遥感技术后备人才,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遥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了我国遥感技术应用水平。

  四、牵头实施东南亚地区森林资源监测

  作为项目负责人,联合全球森林和土地覆盖动态观测组织、美国马里兰大学、亚洲理工学院、马来西亚林业研究所、柬埔寨国家林业局、泰国皇家林业部、缅甸林业部、越南林业调查规划院、老挝国立大学、广西林业勘察设计院和西南林业大学等11家单位实施了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APFNet)资助的“湄公河次区域和马来西亚森林覆盖及碳制图”项目。项目制定了森林监测和碳储量估计技术规范,编写了项目技术培训手册,在广西南宁、老挝万象、云南昆明、缅甸内比度举办了四次项目技术培训。对泰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六国林业部门进行森林资源遥感监测技术培训,培训人次达120。建立了东南亚地区全覆盖的遥感数据库和森林资源分布图,有力地促进该区域各经济体在森林资源评估和制图方面的能力建设,取得的成效受到国内外业界和官方的高度评价。现正在进一步联合亚太地区更多经济体,分步骤开展亚太地区森林资源监测评估工作。

  姚檀栋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是我国冰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1978年,他大学毕业后考取著名自然地理学家和冰川学家李吉均院士的硕士研究生,1983年,他又考取被誉为“中国冰川之父”的著名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的博士研究生,开启了他的冰川研究事业。作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他在从事中国西部冰川研究的近四十年时间里,不仅攀登了中国西部的多座冰川与山峰,而且在学术上也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在冰芯气候环境记录与全球变化,以及冰冻圈变化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推动了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事业的发展。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是国际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在中国的国土上,对青藏高原冰芯的研究绝不能落在外国人的后面”。怀着这种攀登科学高峰的坚定信念,姚檀栋院士在高海拔、高寒、缺氧、强紫外线辐射等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开始了这一领域的卓越研究,并长期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冰川上从事野外作业。最低气温低于零下40摄氏度,氧气只有海平面的40%左右,“热水烧不开,米饭蒸不透,鸡蛋煮不熟”……,这对于姚檀栋院士却是家常便饭。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开展野外科学研究不仅是对科学高峰的攀登,也是对一个人勇气、胆识、体力、意志等的综合考验和对人类生命极限的挑战。他每次野外工作都进行着超负荷、超耐力、超强度的“体力劳动”,面临着头疼、恶心、脸发肿、腰腿关节疼、嘴唇溃烂翻肿等高山反应威胁,但他总是冲在科考最前线,带领大家从事冰川研究这项豪迈的事业,勇敢者的事业。

  从1984年开始,姚檀栋院士亲自领导并参与了一系列的青藏高原重大野外科学考察活动,先后成功钻取了敦德、古里雅、达索普、马兰、普若岗日、慕士塔格、纳木那尼、唐古拉等世界高海拔冰芯。其中,达索普冰芯是目前取得的世界上海拔(7000m)最高的冰芯。研究成果也先后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被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多次专题报道,并被两院院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12年,国际著名科学杂志《Nature-Climate Change》以LETTERS文章形式刊发了姚檀栋院士领衔团队的研究成果。2014年,姚檀栋院士等人完成的项目“青藏高原冰芯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研究”荣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研究成果提高了对青藏高原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特征的认知水平,提供了未来气候环境变化情景预测的新依据。在国际青藏高原研究领域,他的论文总量和总被引率均排名第一,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国际影响和水平。

  姚檀栋院士始终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他说“科学研究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国际引领方面,他发起并主导了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为国家实施科技“走出去”战略开展了实质工作,并为提升青藏高原地区及周边国家科学水平和培养本土高水平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研究平台方面,他积极推动青藏高原高寒区环境网络观测研究平台建设,提升了国家青藏高原研究的基础支撑能力,把青藏高原研究推向新的历史阶段。在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他作为西藏区域协同创新集群的首席科学家,领导并完成了《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科学评估》工作,综合评估了西藏高原过去2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预估了未来50年和100年两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可能情景,得出了西藏高原生态环境总体趋好的结论,并提出了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策,为《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发表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相关工作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西藏地方领导的充分肯定。

  姚檀栋院士先后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何梁何利奖、973计划先进个人奖、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竺可桢野外工作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奖励。

  田禾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田禾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在科研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不畏艰难险阻,勇攀事业高峰,用高尚的人格凝聚团队,用乐观的精神感染他人,用顽强的意志战胜疾病,用坚定的信念铸就忠诚,这是田禾同志的真实写照。充分展现了社科学者应有的时代风采,充分发挥了先进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

  田禾同志在法学科研实践中,始终把学习、研究、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法学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如一地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的岗位上,她始终以负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过人的精力和精细的组织,认真完成每一项法治国情调研工作。自2008年以来,田禾同志平均每年要从事15个调研项目、召开30个调研座谈会、发放和整理5千多份问卷。为了节省经费,她带头不要加班费,不拿劳务费,吃饭挑最便宜的盒饭,出行选最经济的交通工具和线路,住宿去最省钱的旅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田禾同志及其团队的法治国情调研工作成绩斐然,根据调研成果撰写的研究报告先后获得温家宝、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周强、回良玉、马凯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

  田禾同志理论知识扎实厚重,善于做跨学科研究,善于将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反对将法学研究局限于象牙塔中。她特别注重选择那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助于推动国家法治建设、有助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选题,如普法教育、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个人信息保护、政府信息公开、企业社会责任、四川灾后重建、广告监管、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等,以其独到的方式对法治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2011年《法治蓝皮书》中的《政府透明度报告(2010)》、《公职人员财产监督报告》和《中国学术评价机制报告》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吸引了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其中《政府透明度报告(2010)》更是直接推动了政府网站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完善,许多政府部门据此对其网站进行了整改。2013年,田禾带领她的团队开展了浙江法院阳光司法指数测评,推动了全国法院司法公开工作。浙江阳光司法指数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沈德咏常务副院长的批示和认可,最高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认为,社科院法学所田禾团队作为独立第三方开展的这项阳光司法指数测评,在中国司法史上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将载入中国司法改革史册。

  田禾同志2010年被确诊患上癌症,短短三个月时间就做了两次大手术,但她始终以乐观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依旧淡定自若、忘我工作。有一次,田禾同志从手术台回到病房,醒来问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法治蓝皮书》新闻发布会的筹备情况。即使是在患病治疗期间,田禾同志仍然成果丰硕,获奖不断。例如,她参编的《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一书获得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主编的《法治蓝皮书》连续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最佳政法社会类皮书奖。

  田禾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敏感性很高,在外事交往中善于维护国家尊严与学术话语权。2009年在捷克参加中欧人权对话时,一些西方机构人员利用汶川地震攻击我国人权状况,田禾同志充分运用其在国情调研中掌握的材料,驳斥了对方的无理指责,阐释了中国人权保障取得的成就,达到了很好的外宣效果。

  田禾同志为人正直,胸怀宽广,品德高尚。她时刻关心年轻同事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年轻人工作、生活和心理上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也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田禾同志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同事,帮助形成了更具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和集体。

  薄贵利同志简要事迹

  (国家行政学院)

  薄贵利同志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定,并将习总书记讲话和中央精神自觉贯彻落实到教研部教学、科研、咨询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中。

  一、管理工作。2005年7月,薄贵利任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以来,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和学院党委的工作部署,认真负责地做好教研部的各项业务和管理工作,在教学、科研、咨询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业绩。多年来,在学院主体班次教学中,教研部承担的多数课程,学员课堂教学评估分一直位列前位,多位教师获得教学成果优秀奖。由于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内名列前茅,2010年1月28日,通过学院的积极申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意国家行政学院设立公共管理学科博士点,实现了学院博士点零的突破。在科研方面,10年来,教研部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课题12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承担和完成学院课题19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主持完成院外合作课题66项。多数课题研究成果社会反响良好。在咨询方面,多次承担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委托课题,圆满完成了中央和国务院交付的咨询任务。此外,公共管理教研部还积极参加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2011年获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称号。

  二、教学工作。2008年2月23日,薄贵利同志承担了为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进行讲解的任务。为高质量完成这一任务,在学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薄贵利与课题组成员利用3个月的时间,围绕讲解主题,对国内外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反复的研究,对讲稿进行了28次修改,最后获得通过。讲解和回答中央领导的提问受到中央领导的一致好评。在此之前,薄贵利同志还于2005年6月14日承担了中央军委军事学习讲座授课任务,为完成这次任务,薄贵利同志克服了种种困难,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劳动,讲座取得圆满成功,受到中央军委办公厅的书面表扬。党的十七大以来,薄贵利同志多次为省部委党组中心组和成都军区党委中心组学习授课,受到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

  薄贵利同志身为教师,多年认真备课,精益求精,以其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赢得学员的广泛赞誉,2014年11月,在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薄贵利讲授的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

  三、科研工作。薄贵利同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项、省部委和地方委托的研究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独著和合著)8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或论点摘编。著作和论文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

  四、咨询工作。薄贵利同志主持完成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点咨询课题多项,向国务院领导提交咨询报告多篇,有的咨询报告国务院领导作了重要批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缩短党代会与人代会间隔期的建议》、《关于打造国家战略升级版的建议》、《关于推进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的建议》等咨询报告,受到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2013年,与中编办有关司局一起,主持完成了国务院领导交办的重点研究课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现代政府》,课题报告提交后,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2013年11月—2014年3月,作为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薄贵利同志全程参与了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受到国务院研究室的书面表扬。

  五、教研部建设方面。薄贵利同志组织制定了教研部相关的管理制度,坚持公平、公正、民主、公开原则,既遵守了学院的规章制度,又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年来,公共管理教研部培养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在学院教学、科研、咨询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工作上,薄贵利同志认真负责,坚持原则,敢于承担,以身作则。同时,淡薄名利。在学院的各种评奖、评优工作中,多次主动辞让,希望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创造更多的机会。

  高孟潭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坚持长期科研一线实践,取得丰硕成果

  高孟潭研究员自1984年参加工作至今30年的科研生涯中,负责制定和修订了3项国家标准,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目前承担有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重点项目“国家强制性标准GB17741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修订”等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显著效益,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3次。

  高孟潭研究员多年来坚持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创新编图技术方法,应用全国尺度的地震区划编图工作。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我国第三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工作,是第四代地震区划图的常务副主编和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主编。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完成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项目荣获了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为国内首次采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双参数进行编制地震区划图,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区划图之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已经以国家强制性标准发布(GB18306—2001),作为国家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并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评为优秀国家标准,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地震安全保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高孟潭研究员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实施、成效及其对策研究”,对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相关制度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研究。课题组2013年建议中国地震局向中央领导提出“在地震高风险地区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建议,并被采纳写入2014年中央1号文件,推动全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战略实施。

  近年来,高孟潭研究员活跃在国际地震减灾学术交流领域,主持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目前承担完成了中蒙科技合作项目“远东地区地磁场重力场及深部构造观测与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多次作为首席专家组织了国际防震减灾学术研讨会,或作为特邀专家做大会报告。推动了防震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

  因其出色的科研工作,高孟潭研究员于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入选国家级“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获人事部、中国地震局等五部委“全国地震科技先进工作者”表彰,2010年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2011年获得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4年获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联合授予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二、作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专家,在国家科技创新和行业发展领域发挥咨询作用

  高孟潭研究员特别重视科技计划在防震减灾中支撑和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国家、行业、社会重要规划编制、重大项目立项,发挥专家科技咨询作用。

  1.积极参与国家规划和重大项目立项咨询。高孟潭研究员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重点项目策划;负责国家地震安全计划的编写和相应重点建设项目的策划,并担任总设计师;参与了国家科技部公共安全领域“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编制,作为专家组长负责组织编写了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报告。作为公共安全领域专家,参加了国家技术预测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中期评估工作。作为国家减灾委专家,参与了《国家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工作。作为工程抗震防灾专家,为国家核电建设、水电开发、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方面的若干重大项目地震安全和相关领域抗震设计规范的完善提供了大量的咨询意见,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

  2.作为专家在国家重要科技组织任职。汶川地震后任国务院“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地震次生灾害预防组”组长,现为国家自然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大工程动力灾变”指导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部核与辐射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副主任。

  三、无私奉献、拼搏攀登、长期坚守、潜心工作

  高孟潭研究员自参加工作以来,30多年间,常年坚守在在科研工作第一线,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对待科研工作一丝不苟、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为人处世实事求是、积极进取、朴实低调、谦虚谨慎。

  高孟潭同志作为主管研究所科研工作的副所长,要求大家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深入防震减灾工作一线开展研究工作。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冒着余震不断、断壁残垣随时倒塌的危险,走遍了四川、甘肃、陕西震灾严重地区,开展震害调查,提供抗震救灾咨询;他开展了大量的社会调查,跑遍了我国主要的地震活动断裂带,实地考察城乡地震风险和防震减灾工作,多次为全国县市地震机构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近年来研究所在我国地震科技、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高孟潭副所长在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的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勇于攀登、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同行中堪称楷模。

  许映龙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

  许映龙现为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中国气象局百名首席预报员、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七届理事会天气学委员会台风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减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评估专家组成员、国家级台风预报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多次接受CCTV、凤凰卫视、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央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的采访,是国内著名的台风预报专家之一。

  许映龙自1990年大学毕业到中央气象台工作以来,在预报服务一线工作了20余年,从一个主班预报员成长为中央气象台的台风预报首席专家。许映龙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中成绩显著,是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获得全国气象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多次获得中国气象局授予的“全国优秀值班预报员”称号,荣获过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称号,还获得过中央气象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气象服务先进个人荣誉。

  一、多次把关强台风预报,关键时刻预报准确,为国家防灾减灾赢得主动,贡献突出。

  许映龙担任中央气象台台风预报首席以来,始终将提高台风预报准确率和做好台风决策预报服务工作为己任,多次在强台风预报中担任把关,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2009年台风“莫拉菲”、“莫拉克”,2010年台风“康森”、“凡比亚”,2011年台风“天鹰”,2012年台风“苏拉”、“达维”,2013年台风“潭美”、“菲特”,2014年台风“威马逊”、“海鸥”等多次强台风的预报服务中,面对严重的台风灾害以及相关决策部门对气象部门台风移动路径、强度变化、登陆地点和时间及风雨精细预报的迫切需求,他带领台风预报一线的预报员,不分昼夜、加班加点,通过对各种探测资料的精细分析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订正,密切与各级气象台站的会商联系,在路径复杂、各家预报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下,对台风的移动路径及登陆地点和登陆时间做出了准确的预报,特别是在台风登陆前后的关键时刻,对台风登陆地点和时间的准确预报和服务,为政府决策及时提供了准确的预报服务信息,为国家防灾减灾赢得了主动,贡献突出。

  二、在重大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受到国务院领导称赞。

  许映龙担任台风预报技术把关以来,多次在重大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2007年3月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瓦努阿图共和国提供的西南太平洋热带气旋重要气象保障服务中,作为台风预报技术把关,许映龙通过卫星及地面观测资料和各种数值预报产品,彻夜跟踪分析热带气旋BECKY路径、强度及可能对瓦努阿图共和国首都维拉港所带来的风雨影响,及时与国家高访团前方、国务院办公厅、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专机办等单位及领导沟通相关信息,并根据更新资料及时汇报热带气旋BECKY的最新动态和可能影响,为国家高访团的出访活动安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被国务院领导赞誉为“一次应急工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三、牵头组织台风预报业务规范建设和平台建设,对台风96、120小时预报试验和业务运行及概率预报等工作有开拓性贡献。

  许映龙不仅在业务值班岗位上兢兢业业,而且十分关注并积极推动业务规范和业务平台建设,在其中担当着急先锋。他牵头组织和参与完善了多项台风业务预报流程和服务规范工作,如参与组织制定了《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牵头组织制定了《热带气旋名称国家标准》、《不同等级热带气旋灾害影响程度参考对照表》、《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等国家标准、行业规范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为满足国家防灾减灾对有效预警时效提高的需求,他带领预报团队,适时组织开展了台风96和120小时预报试验及业务运行和概率预报等开拓性工作。此外,他还积极投入台风业务预报平台的各项改进工作,结合自己多年的业务工作经验,为改进业务平台积极献计献策。

  四、以解决台风关键技术需求和技术难点为导向,紧密跟踪国际前沿,积极参加台风相关科研开发工作,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许映龙在忙碌于台风预报业务的同时,十分注重自己业务能力的提高,深刻地认识到预报技术总结与科学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他紧跟台风技术研发国际前沿,始终以解决台风实时业务中的技术难点、提高台风业务监测预报的客观化水平以及提升自己的科研分析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参与重大台风或疑难台风过程技术总结和台风相关科研及新资料的开发应用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基于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的台风中心位置估计方法、基于FY2C、FY2D、FY2E和日本MTSAT卫星云图的台风强度客观估计系统、基于日本MTSAT卫星红外通道云图的台风中心位置客观估计系统和基于日本MTSAT卫星TBB资料的台风大风反演方法的研制和建设工作,解决了台风定强定位和大风分析业务中的主观经验随意性问题,提高了台风监测的定量分析应用能力,使得台风定强定位和大风分析业务具备了客观化的技术支撑基础;主持完成了位涡反演技术运用于台风运动的研究、台风中期路径预报方法研制及试验、台风强度客观统计动力释用预报方法等的研制,提升了我国台风业务预报的客观技术支撑能力。近5年,主持13项科研项目(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篇,取得了“2001年度疑难台风研究”、“2002年度台风分析研究”、“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确定台风中心位置的应用研究”、“热带气旋警报传真图自动生成的实现与海事卫星报文传输系统的改造”、“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机理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完成中国气象百科全书“天气学条目”台风类条目编写(约1万字),

  五、勤奋学习,永不自满,誓为气象事业贡献毕生精力。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许映龙在中央气象台担当了首席预报员,他深知责任重大,因而更加勤奋地学习。目前许映龙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陈联寿院士。他正参与1949年至今重大和异常台风案例编写工作,每天下班回家后都要翻阅大量资料进行研究。他努力让自己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他说:个人进步速度远比不上时代的发展,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太多了。在单位里,许映龙是大家公认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台风首席专家,是年轻预报员学习的典范。

  温明章同志简要事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温明章同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一处处长,兼任基金委机关工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国际植物基因组协调委员会中方代表。温明章同志立足本职工作,热心为科学家服务,工作勤恳踏实、勇于创新,在科学基金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一、任劳任怨,勤奋工作。温明章同志始终秉持任劳任怨、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近5年来,更是克服处里工作人员缺编的困难,在项目评审高峰期加班加点,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高质量完成了15803项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受理和评审,对4908项在研项目进行年度进展审查和项目结题审核。为了做好工作,他认真研究基金资助的相关办法和规定,随时关注变化,做到政策把握准确,业务精准熟练,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二、深入调研,把握学科前沿和新的学科生长点。科学基金主要资助的是学科前沿领域,基础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转化快,随时了解和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对基金管理工作者至关重要。温明章同志平时善于学习,随时保持与科学家的沟通和交流,对相关学科领域新的发展变化了然于胸,在学科资助方向上始终能够准确把握。在工作中,他非常重视调研,经常采取书面问卷、走访调研、座谈会和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加以总结和提炼,适时提出学科的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的建议立项领域,如2012年8月组织了“典型生境重要地球元素循环的微生物驱动机制”双清论坛,为科学家提供交流平台,凝练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反复讨论和征求意见,于2014年在学部咨询组会上通过了重大研究计划“水圈碳氮硫循环的微生物驱动机制”的初步设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组织专家讨论“深海微生物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和“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机制”两个重大项目,并在咨询组会上通过立项,为我国在特殊区域的研究提供了机会,推动我国相应研究领域走向国际前列。

  三、锐意进取,探索管理创新。在学科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温明章同志提出了“重视前沿领域,扶持弱势学科,关注新的学科生长点”、“实行过程跟踪,注重实际进展”和“要根据不同的学科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等学科资助管理理念,推动了我国植物学基础研究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的评审过程,经基金委委务会同意,2014年温明章同志在其管理的植物学和微生物学两个学科试行了评审会前网络投票,探讨网络投票对提高项目推荐遴选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以及减轻学科评审组专家工作压力的意义,为新的形势下学科评审会的定位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和思路。他对我国植物学和微生物学近年的资助情况和结题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中国基础科学》等刊物发表了一系列学科管理论文。

  重大研究计划是基金委在资助模式上的一类较新的项目类型。在“植物激素作用的分子机理”重大研究计划的管理过程中,温明章同志作为具体执行者,不仅要负责会议安排、指南发布、项目评审等具体工作,还积极配合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组长探索资助与管理模式,将“顶层设计,宏观指导”与“深入调研,及时引导,有序调整”有机结合,及时安排和调整调研方案和内容,协助指导专家组着力解决制约中国植物激素研究发展的植物激素测定、标准品制备和激素受体蛋白结构解析等瓶颈问题。该项目在2011年中期评估中被评为优秀,迄今已经有一大批的优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植物激素测定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并可以同时测定21种植物激素及其衍生物或修饰形式,打破了因我国无法测定植物激素而研究受制的困局,为我国植物激素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保障。

  四、积极献言献策,参与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的制定与修改。2014年,温明章同志被推选为基金委立法工作小组成员,利用其学科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在拟新立和修订的十几个管理办法多轮讨论中,结合基金工作的实际和特点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对基金管理办法的设立和完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温明章同志兼任机关工会副主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理念,热心为广大职工服务,在工会主席的领导和其他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开拓创新,全面推进职工的健身活动,努力创造健康和谐的机关工作氛围。他提出以“协会带动活动,比赛带动发展”的工作思路,组织成立、发展和健全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网球、棋牌等多个协会,积极组织并参与各协会的日常活动和中央国家机关的各种传统比赛项目。2012年,参与组织了年度基金委机关职工趣味运动会。

  六、温明章同志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对工作充满激情,对生活充满希望,2010年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和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他积极参加青联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表现积极踊跃。2010年,他在“全国青联登山比赛”中获得个人第一名,2012年在“全国青联登山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三名、个人第七名。2011年和2012年两次参加了全国青联组织的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干部短期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

  温明章同志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觉悟,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他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8-2010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度和2014年度年终考核两次被评为优秀,2013年在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学习期间被评为“优秀学员”,2014年度获得了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他作风正派,积极向上,始终注重自身的党性修养。他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管理论文55篇,简讯24篇。

  蔡建平同志简要事迹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

  2014年,12月12日,作为世界最大规模调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总书记在批示中专门向全体建设者和为工程建设作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慰问。这是对南水北调广大建设者十余年付出的肯定与认可。

  为了完成这项世纪工程,十余万建设者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他们中间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模范,曾连续三年荣获“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突出贡献人物”称号,并于2014年获得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的蔡建平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兼任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惠南庄建管部与南阳项目部部长的蔡建平,掌管着千里中线长渠的一头一尾,2014年,他两线作战,克服重重困难,保障了惠南庄泵站联调联试,推动了南水北调南阳段工程提前完成2014年度工程建设任务,为中线干线工程如期实现汛后通水大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肩挑两端,十年辛苦不寻常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开工建设,时任甘肃省南阳渠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工的蔡建平,调入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筹备组。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元老级人物,他参与起草论证了“三定”方案,编制了各类基础性规章制度,并在中线建管局成立后担任工程建设部副部长,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予的各项任务。

  2005年5月,蔡建平任职惠南庄建管部部长,负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的一座大型加压泵站和河北省境内28km渠道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惠南庄泵站地处河北省和北京市交界,环境协调艰难,且泵站布置有8台7300Kw卧式离心泵机组,工程结构复杂,涉及专业广泛,施工难度大。蔡建平带领参建各方全力排除影响工程建设的不利因素,圆满实现了各项建设目标,工程建设进度、投资、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等方面全面受控,多次获得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通报表扬。此后京石段连续六年为北京应急供水,极大的缓解了首都的供水紧张局面。

  2011年,南阳段工程开工建设。南阳段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始端,全长184公里。所辖范围内有世界最大的输水渡槽—湍河渡槽,以及被称为“工程中的癌症”的膨胀土施工等世界级硬骨头。由于受多方面不利因素影响,工程建设一度举步维艰。同年9月,蔡建平临危受命,出任河南直管建管局副局长兼南阳项目部部长,一肩扛起了千里长渠的两端,开始了他北京—南阳的两线奔波作战。四年中,他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带领参建各方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几十年不遇的连续降雨天气,导致填筑土料含水率偏大,严重威胁着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面对这个难题,蔡建平到任后迎难而上,通过组织参建各方现场踏勘,邀请专家咨询指导等,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并迅速在全线推广,圆满完成了2012年水泥改性土换填1060万方的任务。

  针对世界最大U型薄壁现浇渡槽——湍河渡槽的施工难题,蔡建平带领各方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先后完成30多项施工工艺优化和设备技术改造,单榀槽身施工周期由平均50余天压缩到平均32天以内,主体工程提前3个月完工。

  他牵头进行设计优化,先后攻克了抗滑桩、坡面梁施工等难题,渠道衬砌多次打破单机单月衬砌1000米的施工记录,项目部所辖97座桥梁、50座渠道建筑物、4处管理用房、9处现地站房建设以及35KV供电线路施工、机电与金结安装等均在整个河南直管代建项目中率先完成,为中线干线工程全面实现2014年汛后通水大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工地为家,丹心引来幸福泉

  他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这句话是同事们给他总结的,后来被电影《天河》引用,并多次出现在这部南水北调“大片”中。说蔡建平以工地为家是一点儿都不夸张的。他本就与家人聚少离多,接管南阳段工程后,更是每天泡在工地上。老人重病,他无暇床前尽孝;年节团圆,他不能陪伴妻儿,他把几乎全部精力与关心都奉献给了南水北调。尤其是2014年,面对正式通水,千里中线的各个关节都面临大考,蔡建平管辖的一头一尾更是重中之重。

  惠南庄泵站的35KV供电牵扯了蔡建平巨大的精力,随着通水时间的日益临近,泵站联调联试进入倒计时,然而由于当地老百姓诉求太高,阻工频繁,35KV供电线路建设停滞不前,迟迟不能建成,为了这个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挂了号的督办事项,老蔡几乎愁白了头……与此同时,南阳项目部的土建尾工,闸门、启闭机单机、联动调试,电气试验,35千伏变电站和安监设备建设,闸控、视频、光缆、通信集成、网络集成和实体环境施工都要全部完成,年度验收,跨渠桥梁移交任务,应急抗旱,充水试验……一桩桩一件件,繁复交错,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

  蔡建平没有被困难吓倒,作为实干派,他用行动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为盯泵站供电,他经常连续几个日夜不眠不休,为尽快处置南阳的突发汛情,他可以在连日加班后又从北京连夜奔回南阳“救火”。就是这种殚精竭虑的工作态度,负责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细致耐心的工作方式,促使惠南庄泵站顺利完成通水前的联调联试,也促使南阳项目部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节节胜利。2014年全年,南阳项目部未发生一起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工程自开工以来连续安全生产1465天,实现了质量、安全事故为零的目标,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目标,在全线带了好头儿。

  苦心人,天不负!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那一刻,看着汩汩清水从陶岔渠首涌入长渠,现场欢呼声如雷动天,蔡建平却泪流满面。这泪水宣泄着他的激动与喜悦,也见证着他的付出与奉献。将骨血砌入千里长渠、灵魂融入汤汤汉水,南水北调已成为他毋容置疑的生命主旋律。

  大家问他有什么想说的,思索再三后,他只说了一句:“蔡建平,幸不辱命!”

  何川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

  何川,男,1973年10月生。1994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现任中国盲文出版社信息无障碍中心主任,技术副编审。中国共产党党员。

  1994年7月,何川同志毕业于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毕业后到中国盲文出版社工作。他是该社第一名受过全日制高等教育的盲人职工,先后在盲文译制部和信息无障碍中心工作。在工作中,何川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十几年如一日,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精力和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

  一、熟悉盲文,出色完成盲文校对工作

  1994年7月至2001年11月在盲文译制部工作期间何川承担盲文文字校对工作。在这期间,何川从事过这个工序中所有工作环节——一校、二校、三校、审校的工作。在7年多的工作时间里,共完成校对稿件近3000余万字(含审校700余万字),相当于盲文图书500余册,处理各类业务问题超过20万个,填写校正误表5000张以上。

  熟练掌握多种盲文符号,出色完成各个领域图书的校对工作。7年多来,何川参与过中国盲文出版社所出版的各种图书的校对工作,包括文艺、历史、医学卫生、音乐、英语、计算机教材等,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盲文符号、图书版式均能熟练掌握。

  二、革新工序,实现盲文图书出版数字化

  在盲文出版七年多的工作经历,不但使何川熟悉了盲文出版工艺的所有环节,更让他清醒地看到了盲文出版的瓶颈。我国现有盲人1691万,有限的盲文出版能力与巨大的读者需求,始终是困扰我国盲文出版的难题,最关键的环节是盲文出版工艺的技术改革。传统盲文出版工艺存在着自动化程度低、图书制作成本高、出版周期长等主要瓶颈。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盲文点字的录入、盲文书稿的文字校对工作是自动化难度最大的。

  第一,盲文点显器的推广。早在1996年,何川开始学习盲文点显器(screen power braille)技术,为以后的盲文校对工艺技术改革进行初步探索。在1996年8月至1997年3月的8个多月中,何川从零做起,在缺少教材、专业人士指导的情况下,边摸索、边实践、边学习。当时计算机在中国远未普及,盲文点显器除我社获香港捐赠的5台之外,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何川既要学习普通计算机技术、点显器的使用,还要自学相关编辑软件的应用,这其中的困难与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短短的8个月时间里,何川通过自己的努力,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及盲文点显器技术,并成功地实践了将文稿中的校对、修改、排版三个环节合并的尝试,为日后的校对工艺改革奠定了基础。2000年初,盲文点显器正式应用于生产,这可以视作盲文校对工艺改革的第一步。

  第二,将我社自行研发的盲用“阳光软件专业版”应用于盲文出版工序。2005年6月,我社的盲用“阳光软件专业版”开发完成,经过两年的试运行正式投入使用。何川又提出网络化的解决方案盲文出版工序,即用封闭的网络将盲文录入、盲文校对、盲文制版的所有终端机连接起来,在这些环节的终端机上预装“阳光专业版软件”。在这个网络中,盲文录入、盲文校对、盲文打印、盲文制版,都可以实现流程化的管理。特别是在盲文校对环节,实现了校对、修改、排版合一,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大量节省了盲用纸张,降低了图书制作成本。至此,盲文出版工艺实现了全面自动化。历时近十年的盲文出版工艺改革宣告圆满成功,这对于中国盲文出版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第三,探索盲文印刷新系统。盲文的形态是将特制的牛皮纸刺扎,使之得到形变,产生突出表面的点字,盲人通过手的触觉来辨识点字的不同组合方式,所以盲文印刷品不易收藏,一遇挤压、潮湿,或经盲人反复摸读,都容易产生形变,从而无法通过触觉辨认出原有的信息。盲文的形态变革虽经多年尝试,但至今没有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2006年开始何川参加我社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合作,研发一套全新的盲文打印及印刷系统。目前,这套系统已通过原理试验。

  作为一个盲人,何川为自己能亲身探索、参与盲文出版工艺改革,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能为更多盲人创造更多阅读机会,同时也为自己能作为这些工作的实践者见证今天的历史巨变而感到无限自豪。

  三、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盲用数字化产品研发及推广

  第一,阳光听书郎的研发。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的出版业正面临着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电子出版方式的巨大挑战,对于盲文出版来说,电子出版方式却是难得的机遇。提供一个盲人阅读电子出版物的无障碍解决方案,将使得盲人获得更多阅读机会,从而减轻对严重不足的盲文出版物的绝对依赖。2006年初,何川提出研发盲用阅读器的想法,得到了社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最终于当年立项。听书郞产品面世后,得到盲人读者广泛认可。目前,“阳光听书郎”一直持续热销,特别是台湾、香港地区的盲人机构,更是动辄上百台的向我们订购。“阳光听书郎”的成功研发,大大增加了盲人的阅读机会,同时,也是我社为盲人提供文化产品服务的一个重要拓展。

  第二,盲用阳光软件的研发。对何川而言,软件开发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我社自主研发的盲用阳光软件项目中,何川参与了项目招标合同的拟定,软件开发技术需求规范书的编制。在整个的开发流程中,他具体负责需求调研、需求分析和软件测试工作。从对电脑一窍不通到能够准确把握盲人需求,从传统纸介质盲文书稿的阅读,到提出一整套盲文出版自动化的设计方案,何川经历了艰难的自学和探索过程。2002年9月,《阳光标准版》开发完成,2003年6月,全面解决盲文出版自动化的《阳光专业版》软件开发完成,并在北京通过了专家鉴定。何川提交的设计方案、需求分析和22份测试报告,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软件功能与盲文出版自动化和盲人实际需求的高度一致。这一切都得益于他对盲人实际应用的切身体会和对盲文图书制作流程、盲文出版工艺改革的深刻思考。从盲文出版的角度看,盲用系列软件的问世,极大程度地弥补了我国盲文图书出版捉襟见肘的局面,有效地缓解了有限的盲文出版能力与盲人读者巨大需求之间日益严重的供需矛盾。

  第三,多版本盲用阳光软件的研发。目前,使用汉语的盲文共有四套方案,中国大陆有两套盲文方案并行,香港和台湾则拥有各自不同的盲文方案,不同的盲文方案为两岸三地盲人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带来了巨大障碍。而我社的盲用阳光软件克服了种种困难,针对不同地区用户的要求,开发并研制出了四版不同的盲文阳光软件。我社与台湾盲人机构合作,成功地开发出了专为台湾盲人同胞设计的阳光软件繁体版。目前,阳光软件已被台湾岛内的盲人同胞广泛使用。2008年1月,由何川主持研发的“阳光软件香港版”也已完成开发。香港的广大盲人朋友也将使用上专为他们设计的会说广东话的阳光软件。在两岸三地盲文尚不能统一的今天,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广大盲人却使用着同一种软件,实现了两岸三地盲人交流的无障碍。这些工作中,何川付出了许多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四、努力探索,宣传信息无障碍理念

  何川广泛参与中国盲人信息无障碍领域的大量工作。自2004年起,在由中国残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主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上,何川多次作为演讲嘉宾代表中国盲文出版社深刻阐述盲人信息无障碍的理念。他还代表我社参与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主持制定的《无障碍网页设计国家标准》的评审工作。2008年,由中国残联主持的《中国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关键技术支撑体系及示范应用》项目正式立项,其中两个分课题中,何川都作为直接参与人员。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何川作为培训教师,对近千名参与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服务的工程师和赛会志愿者进行了信息无障碍应用的培训工作,他本人也作为技术团队中唯一的盲人工程师参与了奥运会和残奥会信息无障碍服务工作。

  五、利用所长,普及电脑知识

  2000年初,何川就开始对本社的盲人职工进行了盲文点显器的使用培训,由何川草拟的《盲文点显器操作规范》被作为使用手册在社内印发。2007年,由何川主笔编写了17万字的《视障者计算机教程》,该书是专门讲述盲人操作电脑入门及技巧的专门教材,深受广大盲人读者喜爱,该书在三个月内即告售罄。

  2002年至今,何川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开办“盲人电脑培训班”。8年来,经他直接培训的盲人朋友超过1000人;经何川培训的盲人电脑师资人员共500余人。多年来,何川还利用业余时间在网络上开展咨询服务工作,累计时间超过3000小时,累计服务盲人超过18000人次。

  从盲文文字校对工作到探索盲文出版工艺技术改革,再从盲文数字化出版到为盲人信息无障碍,何川一路走来。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盲人电脑培训,亦或是为盲人信息无障碍奔走呼号,何川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出版人,是一名盲文出版人。他坚信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知识能够改变盲人的命运。为了千千万万的盲人兄弟姐妹,何川努力着。

  六、创先争优,更上层楼

  2008年,何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人生有了新的起点和目标。何川决心通过他的努力工作,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传达给每一个正困守于黑暗中的盲人兄弟姐妹们。

  2010年4月,根据统一部署我社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作为一名年轻的心党员,何川同志特别注意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并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作出了多方面的改进。

  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异地迁建过程中,何川同志作为盲人,对于新楼的无障碍环境改造,始终把盲人的需求作为第一原则。在对改造方案进行多次讨论的过程中,何川同志始终坚持这个原则。由于他的坚持,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馆的环境无障碍。

  中国盲文图书馆新馆建成之后,根据我设的工作分工,何川负责的信息无障碍中心除了原有工作之外,又增加了呼叫中心、口述影像和多项文化活动以及培训工作。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何川不躲、不退,带领他的团队咬紧牙关、埋头苦干。在2011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营业绩创历史记录、呼叫中心顺利开始运营,多项培训活动受到盲人朋友的欢迎,无障碍电影半年吸引3000人次盲人道馆。这一切,都适何川和他的团队努力的结果。因此,2011年何川带领的信息无障碍中心再一次被评为中国盲文出版社先进集体。这也是合川负责信息无障碍中心7年来第五次获得该荣誉。

  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建成,是中国盲人文化事业的里程碑,同时也是盲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起点。面对目前的大好形势,何川和他的团队正蓄势待发,他们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更决心创造新的奇迹。

  朱广劼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铁路信息技术中心)

  朱广劼同志,现任中国铁路信息技术中心货运营销及专业运输党支部书记和事业部主任。朱广劼个人先后获得茅以升工程师奖、铁青年科技拔尖人才、铁道部直属机关建功立业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带领的“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先锋队”获得“全国铁路党内优质品牌”。

  朱广劼自参加工作以来,勤奋敬业、积极进取,工作中勇挑重担,以高涨的工作热情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一直工作在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前沿,他带领支部党员和事业部职工完成多项国家、铁道部、铁路总公司重大工程和重点科研项目,覆盖了铁路运输、客货营销及经营管理多个方面。朱广劼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将铁路运输实际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创造了灵活、丰富的新型铁路运输信息化模式适应铁路运输生产与管理。他主持参与的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一次,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三次。特别是2013年,铁路总公司成立后实施了货运运输体制改革。

  朱广劼带领他的团队全力投身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之中。该系统实现了对内简化业务办理手续,拓展业务受理渠道,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优化内部作业流程,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生产效率;对外实现“便民利民”和“公开、公平、方便、高效”的服务承诺,改变了铁路货运模式,是铁路货运运输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目前该系统已经投产使用,全路建立的签约上线客户已达到85000余家,全路的货运装车作业99%在使用该系统。通过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有利于促进中国铁路总公司提升服务标准、质量和水平。该系统依托供应链资源,为企业提供强大的物流能力,便捷的物流服务,同时大大节省货主的物流成本,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每年可为铁路货运增加零担物流百万件,预计可以为总公司打来数百亿的主业运输收入可以为。同时有利于提升铁路非运输业务经营效益。利用铁路电子商务铁路既有线下资源开拓线上销售渠道,提高经营效益。此次改革也得到了李克强总理与马凯副总理的认可与批示。朱广劼主持的“TMIS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获得了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全路3000多个车站进行投产应用包括难度非常高的38个编组站、32个大型货运站、80多个大型区段站,提高了铁路车站的运输生产效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已累计产生四十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推广该系统的几年间他平均年出差天数达到三百二十天以上。特别是在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前夕,他带领他的团队在高原上连续工作近百天,保证了青藏铁路车站系统的顺利投产。

  朱广劼主持的神朔铁路信息化建设,创造了全国地方铁路的运输信息化模式,投产第一年就大大展现出成效,为神朔铁路实现运输收入从15.4亿元到23.9亿元的飞跃发挥了重大作用。朱广劼主持建设的铁路物资采购平台已在全路投产,仅2013年一年累计为铁路增收节支20余亿元。2014年主持完成了铁路集装箱预系统开发实施工作,建立前后衔接、上下联动、内外互通、全面覆盖的铁路集装箱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集装箱网上预订、接取送达、车站作业、动态追踪、统计分析等业务全流程、一体化管理,实现与港口、船公司等相关客户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实现了空箱预订、自动配箱、填制运单、空箱资源和配箱结果公示等功能。通过应用实施,实现了:空箱资源、用箱需求100%上网;先到先得,自动分配;分配结果100%自动公示;箱车预订一次完成;自动生成运单,信息共享;推进了集装箱运力配置的“公平、公正、公开”,提高了集装箱运输服务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朱广劼同志善于研究归纳,发表了多篇论文,在铁路计算机应用发表了《TMIS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小型车站解决方案》、《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在铁路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发表了《车站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十个融和”》。撰写的《铁路选编调车自动化研究》获得铁路青年科技论文二等奖,参与主持编写的《信息化与铁路运输》、《中国铁路TMIS系统》并出版。

  朱广劼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多年来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他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无私奉献,他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持之以恒,刻苦研究,自主创新,长期严格遵守工作规定与标准,有非常强的自觉性和纪律性,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3年7月朱广劼的母亲病重,当时正赶上货运电子商务系统实施以及货运组织改革的关键时期,他加班加点,忘我工作,货运电子商务系统逐步运行稳定了,而他的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

  朱广劼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在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遵纪守法;不断加强新技术的学习,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学习型、创造型”人才;关心身边同志,善于团结带领一班人形成奋发向上的合力。

  郭恩娟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

  郭恩娟,女,中共党员,38岁,本科学历,现任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质量管理部副主任、局工会女工委主任。

  郭恩娟1998年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同年到邮票印制局制版中心工作,2014年12月调入质量管理部工作。经过十六年工作历练,现已成为邮票印制局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年轻有为的管理者。

  她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杰出)青年”、首届信息产业部直属机关“十大杰出青年”、信息产业部“优秀团干部”、邮票印制局“先进工作者标兵”等荣誉称号。

  她所领导的制版中心团队获得交通运输部全国“青年文明号”、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市级“青年文明号”、信息产业部直属机关“青年文明号”、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青年文明号”、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五四红旗团组织”、全国国防邮电产业“模范职工小家”等荣誉称号。

  学无止境 勇于创新

  郭恩娟一参加工作,就赶上印制局凹印制版要实行电雕机无软片技术改造,面对全新的技术挑战,郭恩娟主动请缨,挑起了新软件调试使用的重担。凭着坚强毅力和聪明智慧,连续工作数个白天和夜晚,终于掌握了Artcom电雕组版软件技术,令国外厂商都为之惊讶。扎根生产一线16年,郭恩娟已经形成了用学习促进技术提高,用工作检验学习成果的习惯。她利用业余时间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紧跟制版印刷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凭着扎实的基础和精湛的技术,她成功实施了十几项技术革新,得到了企业的嘉奖。先后有《影写凹版邮票打样工艺研究项目》、《影写版数码打样系统的开发项目》、《雕刻凹版邮票激光雕刻制版工艺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邮票印制局科技进步、技改创新奖。

  在她的带领下,制版中心大胆创新,推出了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创造了高网线邮票、不干胶邮票、胶雕邮票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邮票;进行了凹印邮票制版打样技术革新,使印刷机一次性打样成功率提高了70%;将影写版雕刻网线从每英寸300线提高到570线,刷新了国内凹印邮票最高雕刻网线纪录;《祖国边陲—呼伦贝尔草原》、《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生角—高宠》、《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等多套邮票连获世界邮票印制最高大奖。2011年以来,郭恩娟带领制版中心成功推行了6项技术革新,两项获局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版多色雕刻的技术缩短了制版打样的周期,降低了近50%的人工、原材料消耗,减少了近50%的废水、废料的排放。技术创新成为了她的工作常态,很多项技术革新都是在赶时限、抢任务的生产过程中研发出来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企业成本,取得了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也为企业开辟邮票印制市场和高端防伪印刷市场做出了贡献。

  以身作则 管理创新

  制版中心的大学生多,年轻人多,知识结构较高,富有朝气和激情。在管理中,郭恩娟善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注重倾听员工的建议和意见,经过深入调研和积极思考,郭恩娟联系工作实际,撰写了《亟待解决技术人才青黄不接问题》、《技术更新与保护问题》、《废水处理系统改进问题》具有较高价值的调研报告,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郭恩娟的工作作风是不做办公室里的指挥家,她坚持深入生产现场和员工打成一片,及时了解一线情况,所以她总能及时发现、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做到科学管理。

  郭恩娟把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带领党员和职工群众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围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等创建活动。她还在制版建立了青工科研小组,探讨、学习各类制版防伪技术,组织职工开展练功比武、劳动竞赛、技术培训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职工学习、钻研技术的热情,也为青年职工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为打造一专多能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营造了浓厚的创先争优氛围。

  郭恩娟当官没有架子,视员工为亲人,同龄人称呼她“蝈蝈”,新员工叫她“郭姐”,老员工则把她当成自己的闺女。她心地善良、待人真诚。生产现场缺人,她去顶岗。职工加班吃不上饭,她自掏腰包买饭给大家吃。她刚参加工作,得知一位职工患了重病,立即赶到医院送上1000元,这位职工至今念念不忘。部门职工住院,她次次都去看望,就连离职多年的师傅住院经济困难,她知道后送去2000元。2008年汶川地震,她先后捐款4次共5000元。2011年,制版中心一名老职工突患脑出血住院,由于家中无人陪护,郭恩娟及时组织职工轮流值守,她本人无论每天多晚下班,也要赶到医院去看望,直到这位老职工辞世。后来,他的家属感动地说:“在我们眼里,你就像我们的亲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郭恩娟在不断提升自己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却毫无保留地把学到的知识、技术传授给新员工,电雕组版工作站的员工都得到过她的“真传”。2011年8月,我局邀请丹麦邮票雕刻师为局里的青年技术骨干开办雕刻培训班,全局共选出10名学员,制版中心竟占了6名。为了保证学员学习顺利又不影响生产,郭恩娟可谓费尽心机,既要抽人调班,又要亲自顶岗……以她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赢得了领导和员工的赞誉。

  贾小明同志简要事迹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专项工程办公室)

  国防科技工业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神圣使命,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贾小明同志作为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机关工作人员,认真履行政府管理的岗位职责,“忠实履职,奉献国防”,2008年以来5次获得机关嘉奖,2013年荣立三等功。他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积极践行“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军工精神;他专业基础扎实,业务素质过硬,参与了多项重大工程的论证实施,2008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爱岗敬业、作风优良,是国防科技工业战线上的典型代表。主要事迹如下:

  肩负神圣使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贾小明同志的工作履历始终与中国航天紧密联系在一起。198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航天部门,1998年进入国防科技工业政府管理机构,他一直从事航天领域的工程组织和建设管理,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体现出航天战线的崇高品质。他精通业务,熟悉政策,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计名不计利,一干数十载,为航天装备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岗位需要,加班加点变成常事。他多次赴试验基地参加航天重大任务,克服困难,放弃的休息时间他自己都记不清。他勇挑重担,经常加班加点奋战在岗位上,甚至在母亲病危之际,他仍坚守在一线,直到完成手中的工作,才赶到医院母亲身边。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就是爱这行,就是要为军工、为航天干一辈子”。他以朴素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于国防事业,以崇高的责任心做好每一项工作,以强烈的荣誉感对待个人得失。习近平总书记在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后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听到这些,他深受鼓舞,迸发出更大的事业热情和工作斗志。

  刻苦学习国防科技前沿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努力成为专家型干部,获得国家大奖。国防科技工业是尖端技术密集的领域,要求管理干部必须密切跟踪国际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趋势,不断学习科学技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为适应岗位要求,贾小明同志坚持阅读前沿性的专业书籍,及时掌握世界最新的发展动态,虚心向院士专家请教,向科研一线人员请教,在航天技术、系统工程、控制理论等方面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成为机关领导和同事公认的航天装备技术专家。对一些重要问题,他能提出很好的工作建议,领导也愿意将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他办。为推进航天装备体系化发展,领导让他组织开展某航天装备领域能力体系规划论证工作,从顶层设计着手,系统梳理核心专业,明确了体系发展路线,形成了航天领域第一个能力体系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为该领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贾小明同志参与多项重大工程的规划论证、体系论证和组织协调。2008年,他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一荣誉是对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国家公务员的褒奖和鞭策。

  服务意识强,求真务实,得到各方的高度评价,获得各方满意。作为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局的服务对象有国家部委、军队、军工集团及所属企事业单位等,点多面广,协调难度大。贾小明同志始终牢记热情服务的公仆意识,想军队之所想,想军工企事业单位之所想,想军工科研生产一线之所想,积极周到地为各方面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在工程建设、任务协调、工程组织实施过程中,在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军工企事业单位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为科研生产一线出主意、想办法,替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把各项管理政策有效地贯彻下去,是基层单位眼中名符其实的好干部。一次,为保障某重大型号科研任务,他每周赴京外测试场建设工地,与有关部门协调推进工程建设,排除各种干扰和困难,按期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军方和科研单位的一致称赞。

  贾小明同志是航天战线的老兵,但他一直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同事。领导和同事眼里,他是无怨无悔的“老黄牛”,是年轻人的“老大哥”。他身上体现着国防科技工业战线上那种“传帮带”精神。他经常帮助年轻同志,恰到好处地指导他们理清工作头绪,提高工作进度。他无私向年轻同志传授经验,与他们并肩战斗,赢得了他们的普遍尊重。尽管有长期的航天领域工作经验,但他丝毫没有思想上的懈怠。他常告诫自己,不要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工作上的惯性,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思维、创新管理才能适应航天事业发展的要求。

  贾小明同志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能够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他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他遵纪守法、谦虚谨慎,团结同志、公道正派,工作勤勉、尽职尽责,以勤恳务实、严谨谦和的工作作风,树立起一名优秀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朱立国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朱立国,中共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学科(骨伤科)建设单位学科带头人。曾获北京市“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卫生部优秀党员等称号。2010年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他始终把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为百姓送健康,做人民群众的健康守护神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临床工作中,还是在管理、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他都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树立榜样。

  一、完善自我,教学相长,喜结硕果。

  朱立国同志在医院管理工作同时坚持医疗一线工作,专家门诊常常坚持到中午,来不及吃饭就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经常占用个人休息时间为病人手术。坚决抵制医疗贿赂等不正之风。

  临床上“中医有特色,西医不落后,走中西医结合道路”。门诊主要采用中医疗法,简便快捷的解除患者病痛,免除手术之苦的患者数以万计。坚持“做该做的手术,不做想做的手术”原则,开展颈腰椎前后路手术、环枕融合手术千余例。

  他在完成繁忙临床工作的同时,潜心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脊柱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承担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3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0项;参与研发中药新药2种,获得专利8项,撰写专著9部,发表论文78篇,培养硕士、博士36人。主要学术成就包括:创立颈椎旋提手法,开展手法规范化研究;建立了手法评价、教学和考核的新模式;通过现代生物力学阐释手法机理;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中药治疗脊柱疾病的机制。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朱立国同志虽然已是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但是他始终牢记作为医院管理者,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管理能力及业务水平,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参加了长江商学院的医院高级管理学习班,系统的学习现代医院的管理知识。朱立国同志不仅在业务上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始终牢记自己不仅是一名党员干部,同时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他常说:“一名医生,尤其是一名党员医生,就应该以身作则,又红又专,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二、汶川地震,两赴灾区,强余震中坚持手术,为伤员雪中送炭。

  当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时,朱立国心急如焚,急切地要求到灾区去,尽管此时他的孩子正备战高考,父亲因患心机梗塞住院,并已接到病危通知书。但为灾区的伤员,他坚决要上一线。汶川地震的第二天,我院接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医疗队赴地震灾区抢救伤员的通知后,主管医疗的副院长朱立国立即会同其他院领导部署安排赴四川的抗震医疗救援工作。5月24日上午,他得知医疗队急需外固定器后,焦急万分,他主动请战,得到允许。于5月25日,随身携带外固定器赶往灾区——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后,他顾不上休息、也来不及吃饭,便直接进入六层的手术室参加了手术。此时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一位地震外伤致左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左尺桡骨双骨折的多发骨折的81岁高龄的老太太。在上肢手术快要结束时,16时25分左右,突然遭遇了5.12地震以来最强烈的一次余震,震级6.4级,时间长达约2分钟。手术室里的无影灯、药瓶、托盘等都在摇晃。大家都意识到是余震发生了,于是停下手术,纱布盖住伤口,原地不动等待它会像之前的数次余震一样晃几下就停止。可这一次晃动并没有停止,反而愈发强烈,抖动得让人难以站稳。当时谁也不知道究竟要震多久,也不知道震中是否在脚下,但参加手术的全体医护人员无一人离开手术室避震,医护人员的优秀职业素质战胜了地震对人类内心产生的巨大恐惧。近2分钟后,一切都安静下来。手术继续进行,上肢手术很快就结束了。接下来要进行的是更为困难的下肢粉碎性骨折的手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手术还要进行吗?朱立国很快做出了决定:手术继续进行!若现在手术停了,患者将来可能要承受更多的痛苦,日后不仅面临更大的手术风险,还将会增加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他以镇定、坚毅的行动感染着医疗队员们。在强烈余震后,他带领大家仔细复位、认真穿针固定,进行中西医结合微创外固定器手术,继续高质量完成手术直至震后近3小时。手术近乎完美,上、下肢2处手术出血量仅60ml左右,又一个从废墟里抢救出来的生命得救了。朱立国这时已一整天没有吃饭、喝水了。次日,德阳市电视台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朱立国,谈及当时术中遇到强烈余震的感受时,他的回答是:“医生的职责是患者健康之所系,性命之所托。”

  6月3日,朱立国再次接到紧急通知赶赴灾区,参加了由卫生部组织的灾后伤残人员康复方案专家会议。他作为牵头人与其他专家运用4天时间,制订了有关骨折康复、截肢术后治疗以及截瘫患者康复等地震常见骨伤科疾患的中医诊疗方案,为灾后伤员的康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心系玉树,隐瞒病情,三赴地震灾区,彰显共产党员的无疆大爱。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特大地震,惊闻这一消息,朱立国不顾老母亲刚刚病故后的伤痛和自己刚刚被诊断为心肌缺血,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请缨,要求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他隐瞒自己的病情,一再陈述自己有两赴汶川抗震救灾的经验,派他去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4月1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的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医疗专家组于14:30抵达青海西宁,朱立国任组长。刚下飞机,行装未卸,他即带领专家组成员赶赴青海省藏医院和青海省中医医院进行了首次会诊,一直忙碌至深夜十一点。在灾区,医疗专家组共会诊及救治伤员100余名,其中对20余例疑难重症患者制订了详尽的治疗方案,开展了重症伤员手术8台,其中由朱立国主刀的严重脊柱损伤手术4台。紧张而繁重的救治和组织协调工作使高原反应在本已经有心肌缺血的朱立国身上越来越明显,可他从不提及,一直坚持在医疗救治工作的第一线。根据玉树地震伤员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医疗实际和藏医药特色,讨论制定了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灾后伤员康复计划。

  以朱立国为首的医疗专家组的救治工作,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青海省政府部门和当地医院的高度评价,他们的事迹也被青海卫视、科技日报、中国中医药报等多家媒体专访和报道。

  朱立国同志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有一分光发一光,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是百姓健康的守护者,是学生的好师长。

  肖义华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株洲新华路支行)

  肖义华同志参加工行工作已29年,现任中国工商银行株洲新华路支行行长。多年来,肖义华同志在苦难中坚持,给家人以温暖和幸福,使濒临崩溃的家庭重新焕发出生机:在丈夫身患严重肾病两次手术失败导致尿毒症的情况下,肖义华同志迎难而上,以羸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悉心照料使丈夫成功换肾重获新生重获健康家庭。肖义华同志在逆境中奋进,给身边人以快乐和力量,成为一代工行人励志的楷模:她不因家庭困难而沉沦,奋力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通过工作上的不断进步获取积极向上的动力,成为工作中业务营销能手和优质文明服务标兵。她在困境中坚守,给客户以满意和感动,以赤子之心传递工行大爱:肖义华同志服务过的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都曾因其敬业精神和真诚服务而感动,她也因此为工行赢得了市场创造了有目共睹的效益。她在发展中相守,将工行企业文化以“家”的形式融入到员工的工作环境中,建立了让员工幸福指数飙升的“五室一堂”和“三个一”为主体的幸福家园。2013年初担任新华路支行行长以来,当年在市分行行长经营绩效考核位列第三名、2014年在市分行行长经营绩效考核位列第二名。人均利润、人均中间业务收入、新增贷款等指标均列市分行前列,连续多年未出现事故和案件。

  对于肖义华同志的家庭来讲,她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是一根高高矗立的顶梁柱;对于工商银行来讲,肖义华同志是一位好员工、好干部,是一枚闪闪发光的螺丝钉;对于员工来说,她是一位好领导、好大姐。她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并获评第二届“感动工行”员工、工总行2011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无数荣誉。

  肖义华同志的事迹不仅彰显出善良人性的光辉,还充分体现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美德。她的感人事迹展示了新时期工行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采,不愧为当代工行人的骄傲。

  孙秀萍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哈尔滨市城郊支行)

  孙秀萍,性别女,民族汉,生于1974年2月,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级经济师,企业法律顾问,现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哈尔滨市城郊支行副行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在农发行黑河市分行担任资金计划综合员、办公室秘书、计划信贷综合员、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高级副主管、高级主管;2011年1月,调入农发行哈尔滨市城郊支行任信贷员、风险经理,2014年4月通过全省系统公开竞聘就任农发行哈尔滨市城郊支行副行长。该同志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工作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在业务岗位上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2000年至今,先后获得中央金融团工委和农发行总行团委“五四”先进个人、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系统“文明奉献十佳女工”、“优秀团干部”、“首届十佳青年”、“青年岗位能手”、“青年营销能手”等称号。2014年被中国金融工会提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素质全面,努力践行有效发展理念

  该同志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自学了金融、财务、法律等知识,不断拓展知识视野。2000年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2001年通过了中级经济师考试,连续两年获农发行黑河市分行信贷专业知识竞赛第一名,2003年获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三个代表”知识竞赛第一名。2005年考取了企业法律顾问资格,2007年通过银行业风险管理、个人理财等专业考试,2009年考取ICBRR银行风险与监管国际证书,2010年考取保险从业代理资格。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通过经常性地学习和积累,该同志在业务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更好地服务客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牢固树立并践行“至诚服务,有效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行精神,强化专业职能,完善管理手段,以风险控制为核心,严格执行粮食购销政策,加强商业性贷款管理,严肃评级授信,加强风险防控,推进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全面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任城郊支行副行长以来,工作成绩斐然,业绩突出,2014年率队取得了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营业部粮油信贷业务技能知识竞赛团体第一名,继而获省行、总行“金农发行杯”竞赛团体第一名和个人总分第一名。目前城郊支行贷款余额99亿元,年利润亿元以上,绩效考评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系统榜首。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投放项目贷款4亿元支持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年投放收购贷款40多亿元,年支持收购粮食近200万吨,解决了农民卖粮难,保护了种粮农民积极性,为服务“三农”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业务精湛,牢固树立顾客至上核心

  该同志服从组织安排,工作岗位多次变动,客观上更进一步地全面熟悉银行业务,使得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加充实,执行、协调和沟通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5年二级分行高级副主管、高级主管、15年团委书记的经历,使得管理经验更加丰富;6年综合员、4年秘书、3年客户经理的经历,使得业务更加全面。在担任高级副主管、主管期间,她率领团队于2007年获得黑龙江省分行CM2006信贷管理系统培训团体第一名,作为团委书记,她组织创建省行级以上“青年文明号”7个,其中总行级2个,实现了辖内创建工作满堂红,黑河市分行团委被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授予系统“优秀团委”。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客户的水平,她坚持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农发行核心理念,对待客户热情周到、态度亲切、耐心指导客户办理业务,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并优化组合操作流程,建立弹性服务制度,针对大客户及有临时需求的客户第一时间内进行沟通协调,确保信贷计划及时足额匹配,贷款申请发放采用“绿色通道”,方便快捷地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她担任粮油企业主任客户经理期间,还具体负责哈尔滨直属库信贷业务。哈直库是黑龙江省最大的中储粮直属企业,业务辐射全省,点多面广,工作量大频繁,每年投放贷款近40亿元,向50余个收储库点拨付收购资金,业务量占全行的90%以上。三、作风过硬,切实营造银企融洽氛围

  在十多年的信贷工作中,该同志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细致严谨、有条不紊。多年来,她坚持做到主动走出银行,积极营销,并且能够对周边的资源、环境变化、市场动态等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及时掌握信息,并根据相关信息,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走出行门,走入市场,主动出击,带回客户”这是她在客户营销工作中的方法。对于陌生的环境和项目,利用同学、朋友穿针引线,寻找资源。特别是在国际业务、同业存款营销工作中,她充分利用各方面关系,开展友情营销、关系营销,实现了城郊支行国际业务、同业存款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三、统筹兼顾,勇于直面事业家庭重担

  该同志工作作风扎实,一丝不苟,任劳任怨,顾全大局,时刻服从组织安排,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参加工作19年以来,她不仅工作表现突出,在处理事业和家庭关系方面更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她勇于面对与爱人两地分居十余年的现状,努力工作之余,不仅要照顾年幼的孩子,更要赡养年迈多病的公婆、扶助年少体弱的小姑们。特别是在母亲重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她早起晚睡,挑起家庭的重担,每天早晨早早起床将一天的饭菜做好摆在母亲的床头,再匆匆赶往单位,下班后急急赶回帮助母亲大小便,一天天马不停蹄。那时正值收购旺季,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2014年农发行总行举办“金农发行杯”粮油信贷业务技能知识竞赛,她通过层层选拔,以市分行、省分行团体第一名和个人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入围黑龙江省分行代表队,作为来自基层支行的一名女职工,她不负众望,过关斩将,与队友一道取得了各单项第一和团体第一的好成绩,被提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一幕幕辛勤的付出、亲人默默的支持和领导同事们的关爱!记得刚从赛场上走下来的她,带着成功的激动向家人报喜,但给她当头一棒的是婆母病重昏迷数周,因为怕影响她代表黑龙江省分行比赛,家人不想让她分心,丝毫未敢透露婆母的病情。她带着遗憾来到婆母的病床前将喜讯告诉老人家,老人在弥留之际含笑而去!经历人生的大喜大悲,她坚强果敢,不仅热衷工作,更是一名生活的强者!

  作为金融战线上的一名排头兵,她脚踏实地,敢打敢拼,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农发行信贷支农政策,在她的带领下,信贷团队精诚团结、攻坚克难,向黑龙江省分行系统综合经营绩效“六连冠”进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她将一如既往地率领团队勇于开拓、拼搏进取、尽职务实、创新自强!

  梁勇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梁勇,男,满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农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技术总监室处长。

  梁勇同志入农行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农行科技最前沿,是信息化建设的领军人物。多年来,他信念坚定、爱岗敬业,坚持技术服务业务、服务客户的工作理念;他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坚持技术驱动业务思想,以技术创新促进业务经营管理创新;他贡献突出、以身作则,激励和感染着身边每一位员工为农行事业努力奋斗。工作期间该同志取得了丰硕成果并获得多项荣誉:2004年度农业银行优秀共产党员,2004-2008年度农业银行信息科技工作特殊贡献先进个人,2007年农业银行科技创新工程突出贡献奖,2011年度农业银行信息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9-2012年度连续4年总行机关优秀员工,2012-2013年度信息系统应用推广先进个人,2014年获得全国金融系统五一劳动奖章及中国农业银行五一劳动奖章。此外,其参与的《中国农业银行数据中心迁移工程》、《中国农业银行信息系统架构整合与数据集中工程》等项目获得人民银行科技发展一等奖;他主持的《轻量级企业服务总线》、《集中式柜员终端系统建设》、《中间业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资金清算中心业务处理系统》、《综合业务系统应用接口规范》等项目获得人民银行科技发展二等奖;他主持的《基于CMMI的软件开发过程改进研究》、《影像及电子档案平台》、《银保通业务平台》等项目获得人民银行科技发展三等奖。

  一、刻苦钻研、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的开拓者

  梁勇同志进入农行科技部门工作后,即被派往科技最前沿,参与农行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ABIS)的开发及推广工作,分别担任中间业务、电子银行、银行卡受理环境等应用系统的开发推广负责人。期间,面对分行日益增多的个性化业务开发问题,他创新性地提出总行建设平台、分行基于平台快速开发产品的思路,主持设计开发了金融服务平台并全国推广。目前全行基于此平台开发运行的项目已达3000余个,其新产品快速开发、统一部署运行、系统运行稳定等特点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二、勤学善思、攻坚克难:金融创新的践行者

  面对已取得的成绩,梁勇同志没有止步,而是秉承科技人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优势,专注对信息科技工作的研究探索,并着眼先进的系统设计思想,在本职岗位上完成了多项技术和管理创新:2006年8月-2010年5月间,他先后负责渠道、个人业务、银行卡、运营、核算等多个业务和技术领域的工作。期间,针对银行卡跨行交易量快速增长、农行在银联的交易成功率排名始终靠后的情况,主动梳理应用架构,对关键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开发。系统切换后,农行在银联排名从四大行末位提升至第一并长期保持优势。2010年担任技术总监室处长岗位后,深化落实企业架构管控,建立了架构评审机制和重大系统集中设计机制,逐步打破部门系统的壁垒;建立了数据管控团队,借助BoEing系统建设契机建立了核心业务系统基础数据模型和企业级数据模型标准及相关制度,并积极探索出一套适合农业银行的数据管控方法;抽象并制定了企业级流程描述标准,积极推进跨系统、跨部门的业务全流程梳理和技术支持,为提升农行软件研发质量、提高产品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勇挑重担、拼搏进取:科技先行的领军者

  2009年农业银行正式启动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BoEing)建设,该项目是农业银行的巨大型项目,也是最重大的科技创新工程,对全行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该项目建设周期长、影响范围大、实施难度大、技术创新多。梁勇同志凭借多年积淀的研发经验及管理能力,被任命为项目经理。他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带领项目团队全心投入项目建设。遵循“以客户为中心、快速产品创新、改善管理水平”的建设理念,克服人员少、项目时间紧、技术难度高、创新点多等困难,理顺工作流程、创新管理方式,带头加班加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并坚持周六加班,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换来了系统建设的成功:2012年12月,BoEing一期成功投产,实现了基础技术平台、公共基础应用和基金、国债、私人银行等业务切换上线,助力农行业务快速发展;2013年5月完成了BoEing二期投产,实现了BoEing系统与IFAR系统对接,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交易与核算分离”;2013年10月,BoEing三期顺利投产。在BoEing三期投产中,梁勇同志率领全体项目组成员,连续106小时昼夜作战,实现了全行对公存款、贷款、投资理财及支付结算等业务的全面切换,整体工程获得圆满成功。此次系统建设共设计并投产了1万多个金融产品,服务于700多万法人客户和4100多万个人客户。全行约83%的业务品种在BoEing系统上运行,70%以上的外围系统对接了BoEing,确立了BoEing系统在农行科技运营体系中新核心的地位。BoEing系统作为农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以业界领先的技术架构和业务架构整合了各类产品与服务,实现了从“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将极大提高农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水平。梁勇同志率领项目团队,以“科技先行”的勇气和精神,在BoEing建设中创造了多项“先进性”:适应利率市场化需求,提升了产品创新能力;整合丰富了客户信息视图;实现了本外币清算一体化;统一数据口径,改善数据质量;构建全新的核心系统账簿体系,从根本上消除账簿不符问题,提升财务管理精细化水平。这些“先进性”极大地满足了农业银行业务经营转型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将使农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在未来长时期内保持领先优势。

  陈莹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张家港支公司)

  陈莹同志,1983年11月参加工作,凭着对保险事业的满腔热忱,踏上了营销事业的创业之路。陈莹是中国人寿基层公司一个平凡的劳动工作者,伴随着保险业的载浮载沉,一路摸索一路成长,一路奉献一路收获,平凡之路就这样走了32个春秋,成为了国寿系统个险条线的标杆人物,也成为了绽放在保险行业的一朵铿锵玫瑰。

  民生保障为己任,她是勤劳勇敢的“探路者”。在创业初期,陈莹没有经验、没有资源、没有队伍,凭借日日夜夜的辛勤耕耘,专业细致的诚信服务打动了一个又一个客户。在保险业的这些年,陈莹从一名普通的内勤人员成长为所在单位个险渠道的负责同志,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致力于发挥保险民生保障作用,为广大百姓送去保障、平安和爱心。虽然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意识还不强,但是陈莹知道张家港市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市民为家庭经济、健康做好保险保障至关重要,经过反复思考,深入调研,她决定从保险销售人员诚信宣导保险条款入手,亲自带领销售伙伴走街串巷,到学校工厂、田间地头宣传保险的意义和功能,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不知遭遇了多少“冷嘲热讽”。她凭借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始终冲在业务一线,既当指挥者又当战斗员,用真诚和专业赢得了广大客户的感动,在张家港地区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低保障向高保障延伸的保险业发展之路。“新国十条”的颁布更是令人振奋,陈莹敏锐的感知到保险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时间将“新国十条”的精神广泛传播,例如组织客户参加国寿阳澄湖养老养生基地新闻发布会,让客户了解国寿的发展规划,并利用保险更好的规划未来的养老生活。

  资金融通防风险,她是保险功能的“传播者”。在张家港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主,而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也时常会遭受到各类风险。由于陈莹对公司大客户经常走访,和他们交朋友、聊专业的保险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为本企业投保意外险。在今天整个社会资金偏紧的情况下,大额保单借款功能已经为张家港的小企业主解决了很多的困难。其中有个客户因资金问题,想把一份仅剩一年就能完成缴费的大额保单进行退保,陈莹得知情况后,亲自来到客户家中,了解到客户此前不曾用过保单借款,于是告诉这位企业家可以将以前的保单拿到公司做质押便可以借到相当一笔款项,这样既解决了最后一期的缴费问题,还帮助客户解决了企业短期融资问题。

  社会稳定添保障,她是默默传承的“领路人”。在陈莹看来,保险除了能为千家万户送去保障,为企业提供救助以外,保险业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在下岗潮来临的时候,一大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面临失业困扰,保险业张开双臂接纳了她们,陈莹认为她们同样肩负着养儿育女的重担,需要有经济收入,她帮助她们劳动创富。陈莹看到她们身上吃苦耐劳的闪光点,于是针对不同的人员个性,为她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江苏省精英会会长陈卫芬是一个典型,在进入中国人寿张家港支公司之前是一家乡镇企业的员工,由于企业转制下岗进入了公司,但家人反对从事保险销售工作,陈莹了解这些情况后,多次家访做工作。寒来暑往,风里雨里,陈莹常常既是司机又是助理,完全放下领导架子,每次拜访客户回来还要总结鼓励、辅导训练。看着陈卫芬业绩一年比一年好,大客户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陈莹由衷高兴。现在,陈莹在张家港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像陈卫芬一样的专业、诚信、有责任感、能冲市场的销售队伍,成为了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

  创新求索有追求,她是崭新时代的“主人翁”。大家称陈莹是“救火队员”,在经营单位遇到发展瓶颈的时候,她总是二话不说奔赴新的岗位。陈莹自担任张家港支公司分管个险的副总经理以来,发扬“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弘扬实践“敢梦、敢拼、敢赢”的公司个险精神,带领张家港走出困境,从2012年开始,张家港个险连续三年用半年时间完成全年指标。2015年开门红,更是史无前例的在“双12”率先完成规模期交的基础上,创造了10年期业务完成率位列全省县支公司之首的奇迹,将一个原来10年期年度指标2000万元都无法完成的落后小公司,一举在今年开门红中就达成到了2800万元的高业务平台,挤身到全省综合性县支公司前10名的阵营。

  家庭幸福是后盾,她是无私奉献的“新女性”。作为一名党员,陈莹坚持标准、以身作则,用积极的态度审视自己的工作。她的家在常熟,自2003年离开常熟,至今已经有12个年头了,每天在两个城市间来回穿梭,由于工作需要加班加点,经常到家已是深夜,无论多么疲惫,她每天展现给伙伴的依然是精神抖擞,充满着正能量。陈莹舍小家顾大家,作为女同志的她承受着比常人更大的压力。2004年—2006年,老父亲中风脑梗,长期瘫痪在床,母亲也体弱多病,在老人住院期间,特别需要儿女照顾,陈莹只能早出晚归,但是从来没有将父亲病重的消息告诉单位,没有请过一天假,直到父亲离开,大家才得知消息,领导和同事们都被她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行为感动。她只是简单的笑笑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工作上要负起责任;作为一个女儿,床前尽孝也是应该的,白天没有时间,就晚上值班陪护;作为一个职业女性,在工作和家庭之间要做到平衡,尽管工作很忙,一旦有空余时间不忘对家庭的照顾。

问题补充:
中央国家机关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团
参加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
687 次关注     提问者: 匿名  


[ 知识问答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问题搜索
     
相关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