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找准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着力点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要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并将其作为有利于经济稳定政策的重要内容。可见,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情况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尤其需重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我国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5G独立组网网络。“5G+工业互联网”在制造、采掘、能源等领域形成了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生产效能管控等典型应用场景,有效促进了企业降本增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也发挥了引领作用。同时需要看到,对标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我国新型基础设施体系还存在系统性和整体性不高、对传统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服务能力不强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当前,全球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数字经济领域竞争加剧,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能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效提高当期总需求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主体面临的需求收缩压力;有利于持续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效率,减轻供给冲击影响;有助于催生更多全球领先的创新成果,进而提振企业家信心,稳定发展预期。
在实践中,需找准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着力点。
一是强化协同发展。新型基础设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科技基础设施和智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解决不同种类新型基础设施统筹共建面临的责任划分、标准对接、费用分担等问题,提高协同发展水平。还要看到,投资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有助于有效利用数据要素,催生更多应用新场景和产业新形态,培育增长新动能,形成竞争新优势,这需要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传统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对此,需做好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物联网等各类具有创智赋能作用的融合基础设施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同时,通过在中西部地区科学布局重大项目来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
二是分类精准施策。新型基础设施涵盖范围广泛,不同种类设施的技术成熟度存在差异,投资建设运营模式各有不同,需根据各类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经济属性,瞄准关键点,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投资促进政策。对于技术基本成熟、市场需求前景比较明朗的信息基础设施,需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对于技术正处在发展之中、大规模市场有待开发的融合基础设施,需推动实施关键技术试点示范工程,助力新技术应用和市场推广;对于引领效应显著,但社会投资意愿不强的创新基础设施,尤其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教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加快构建涵盖基础科学研究、产业技术研发、孵化育成体系、科技公共服务的创新生态系统。
三是注重能力提升。服务能力、多主体协同进化能力、安全防护能力等的高低,是决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各个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都用得起、用得好,新型基础设施的服务效能才能充分释放。这就需要在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的同时,推动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通过整合数据传输、存储、计算、安全等资源要素,面向区域、产业、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新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规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制定准入规则,明确提出对建设和运营主体的能力要求,并引导其构建持续提升技术能力的机制;要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各类新型基础设施安全审查预判指南,研究制定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检测评估规范要求,积极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底层技术和关键装备研发。
四是创新投资机制。新型基础设施具有正外部性和边际成本递减的特征,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中,需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又具有动态性特征,即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场景扩散,一些起初仅为企业内部提供服务的设施会逐渐演变为对外部主体开放的基础设施。因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同样需发挥市场作用。一方面,要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机制,以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适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的金融服务。
还要看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贡献大、带动能力强,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的投资意愿较强。但从近年来的建设情况看,部分技术相对成熟的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已经出现了重复建设现象。对此,要在坚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引导各地结合自身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市场需求,量力而行建设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基础设施,防止在这一领域出现产能过剩。(李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习近平: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4月26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习近平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中央财经委员会是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制度安排,各地区各部门要准确领会中央财经委员会决策部署精神,共同推动决策部署落实落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韩正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汇报,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汇报。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谋划、整体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调动全社会力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要立足长远,强化基础设施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要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要科学规划,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全生命周期,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要多轮驱动,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面作用,分层分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效益,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会议指出,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优化提升全国水运设施网络。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建设一批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加快完善油气管网。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推进重点水源、灌区、蓄滞洪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要加强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推进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建设便捷高效的城际铁路网,发展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推动建设城市综合道路交通体系,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建设,加强智能道路、智能电源、智能公交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完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加强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
会议强调,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保障。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建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领域、各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强化用地、用海、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要适应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拓宽长期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财政投入,更好集中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要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基础设施技术自主可控水平。要造就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
会议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深入研究一批事关根本和长远的重大问题,发挥了战略引导作用。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重视政治引领、纲举目张,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重视科学制定战略策略,重视实践创新、理论创新,重视远近结合、标本兼治,重视狠抓落实。
会议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切实加强重大风险预测预警能力,有切实管用的应对预案及具体可操作的举措。各地区各部门要准确领会中央财经委员会决策部署精神,主动担责、积极作为,共同推动决策部署落实落好。要加强评估督导,搞好综合平衡,有问题及时纠偏。要增强贯彻落实的有效性,以实践结果评价各方面贯彻落实成效。要引导好市场预期,讲清楚政策导向和原则,稳定市场信心。要加强督促检查,开展跟踪问效,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的成效。
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