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津市海洋局获悉,天津市海洋局发布《天津市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2015-2020年)》,内容如下:
天津是我国最早开展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技术能力和发展基础。201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的通知》,2014年4月,财政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关于在天津、江苏实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的通知》,为发展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为贯彻国务院批复的《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依据《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推进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2014年工作计划的通知》(津海示范〔2014〕2号)要求,开展天津市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涉及的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及相关产业,重点是海水淡化。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5年—2020年。
天津市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2015-2020年)
前言
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际上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受到重视,发展较快,已形成产业。根据国际脱盐协会(IDA)发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8月,全球海水淡化工程总装机容量已达8093万吨/日,用于解决居民饮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多级闪蒸、低温多效和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分别达到88万吨/日、80万吨/日和54万吨/日。随着技术进步和工程规模的增大,海水淡化成本已降至0.5-0.6美元/吨。在海水直接利用方面,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已基本成熟、海水循环冷却、海水脱硫等技术发展迅速。国际上大多数沿海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应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其用量已经超过7000亿立方米。在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方面,全世界每年从海洋中提取海盐6000万吨、溴素50余万吨、镁及氧化镁260多万吨。
我国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我国已掌握反渗透和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具备日产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设计和工程成套能力。在关键材料设备方面,国产海水淡化膜组器、高压泵得到工程化应用,反渗透膜壳已形成产业并出口到国外。除开展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外,我国还开展了海水循环冷却、大生活用海水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等技术研究。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规模90万吨/日,培育形成了一批从事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和工程公司。全国拟建、在建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200万吨/日,市场前景广阔。
天津是我国最早开展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技术能力和发展基础。201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的通知》,2014年4月,财政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关于在天津、江苏实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的通知》,为发展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为贯彻国务院批复的《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依据《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推进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2014年工作计划的通知》(津海示范〔2014〕2号)要求,开展天津市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涉及的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及相关产业,重点是海水淡化。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5年—2020年。
一、天津市海水综合利用现状
(一)技术研发应用起步早,产业规模较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了大港电厂2套3000吨/日多级闪蒸海水淡化装置,解决了锅炉补给水的供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世纪初,先后建成了的北疆电厂20万吨/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大港新泉10万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和北疆电厂10万吨/日海水循环冷却工程,总体水平国内领先。截至2013年底,天津市海水淡化装机规模已达到31.6万吨/日,占全国的35%,居全国首位;年海水冷却利用量13.2亿吨。天津还是我国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的传统省份之一,在海水制盐及海水提取溴、镁、钾等综合利用方面,成绩显著、技术先进。
(二)技术装备研发能力强,创新优势明显
拥有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从事海水淡化研究、应用与装备制造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承担了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开展了自主知识产权中空纤维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蒸汽热压缩技术、海水水处理药剂等研发。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方面优势突出,技术成果应用于多个示范工程,部分成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三)各项配套日趋完整,具备形成产业链的基础
海水预处理、材料部件生产、装备制造、工程建设以及产业服务等方面发展逐步完善,产业链上中下游比较齐全,初步具备了形成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的基础条件。北疆电厂首创“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五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正在完善,淡化水按比例进入滨海新区市政供水管网,成为国内首个向社会供水的海水淡化项目。塘沽、汉沽两大盐场的大宗初级化工产品,基本实现了就地消化,产能、技术水平等处于沿海省市优势地位。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水及苦咸水利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膜工业协会液体分离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等国家和地方研究、检测机构,整体水平先进,服务企业能力增强。
(四)基础条件良好,发展前景广阔
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工业门类齐全,交通便利,拥有一大批工业大中型企业和产业工人,具备为海水淡化产业提供重要支撑的潜力和各项保障条件。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形成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工业等八大优势产业,大造船、大乙烯等一批项目建成或正在建设,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与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国家支持发展的机遇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等相继出台的促进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及规划,为我市海水淡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并正式批复实施《天津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将我市正式纳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五个试点地区之一。《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天津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将海水综合利用业列入6条核心产业链之一。这些都为天津发展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
京津冀为全国重点缺水地区,年均供水量27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39立方米。且地下水超采严重,年均超采68亿立方米,已引发地下漏斗等问题。北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特大城市之一,水资源短缺成为重要制约瓶颈,利用淡化海水为北京供水已成为保障首都供水安全的战略选择之一。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后,区域资源配置显著增强,天津作为距离北京最近的城市,在天津扩大海水淡化产业规模、为首都北京供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该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3.本市工业用水需求扩大的机遇
天津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之一,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6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尽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天津长期发展依然面临着水资源紧张问题。从产业结构看,天津工业有较大比重,热电、冶金、石化等行业用水量多,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天津的用水量进一步加大。结合企业沿海分布特点,加大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鼓励以海水淡化水替代淡水作为工业主要水源,是解决工业新增用水和保障生活用水的根本途径。
(二)我市海水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海水淡化需求不振。由于淡化海水价格和管网建设等因素,现有海水淡化厂开工率严重不足,产能闲置现象较为突出。北疆电厂在策划之初,海水淡化工程一、二期工程建设规模分别为20万吨/日和30万吨/日,但海水淡化对外供水范围较窄,供水企业对海水淡化水接受程度不高。
二是工程化应用能力有待加强。天津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仍有差距,热法和膜法海水淡化关键部件和装备的自主技术工程化应用能力还显不足,目前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技术、核心部件、药剂市场为国外公司所垄断,本市公司竞争处于下风,核心竞争能力急需提高。
三是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延伸。天津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条初具雏形,但在产业聚集程度、发展深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大家各自为战的现象较多,系统集成缺乏协作与整合,产业凝聚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上下游产品配套。此外,产品种类少,缺乏高值化产品,不利于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延伸。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思路,紧密围绕天津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和海洋强市的总体目标,立足天津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和优势,把打造特色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链条、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支撑天津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重点,努力形成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
(二)总体思路
以天津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产学研政金相结合,以发挥特色优势、专业集聚发展、突破核心技术为重点,以打造上下游完备、特色突出、竞争能力较强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链条为主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天津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布局,服务天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形成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主要目标
紧密围绕天津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需求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要求,依托天津的区位、人才、技术等优势,整合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发展,大力开展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打造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及产业化基地。
到2015年,天津市海水淡化工程产能利用率提高到30%,并积极论证淡化水进京的可行性,为首都供水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直接利用海水量15亿吨/年;溴素产量达到1万吨、氯化钾产量达到2万吨、氯化镁产量达到20万吨、硫酸镁产量达到5万吨。
到2020年,天津市海水淡化规模达到6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产能利用率提高到70%,直接利用海水量20亿吨/年;溴素产量达到1.8万吨、氯化钾产量达到10.5万吨、氯化镁产量达到105万吨、硫酸镁产量达到35.7万吨。
四、重点任务及布局
(一)重点领域
1.提高海水淡化应用水平
一是依托全国海水淡化供水试点建设的有利条件,推动现有淡化海水进入市政供水系统以及开展一对一工业企业供应,扩大海水淡化利用范围和规模。重点推进北疆电厂新增向塘沽新区、新河水厂供水,向宁河开发区供水,向汉沽天化供水。南港工业区新建海水淡化项目向区内用户供水等。
二是提高新建海水淡化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工程水平。依托北疆电厂,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5万吨/日高倍浓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依托南港工业区,建设集海水净化、海水淡化及海水化学资源利用为一体的先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根据北京海水淡化需求,研究做好大规模海水淡化进京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2.扩大海水直接利用的范围和规模
根据电力、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用水需求,大力推行海水循环冷却、海水脱硫、海水冲灰冲渣等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支持沿海新建企业优先选用海水循环冷却系统,鼓励已建海水直流冷却或淡水冷却系统的企业改建海水循环冷却系统,逐步扩大海水循环冷却的比重。鼓励沿海电厂建设海水脱硫装置和海水冲灰冲渣系统,替代宝贵的淡水资源。
3.加强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
依托海晶集团、汉沽盐场等,发展海水、卤水、浓海水化学资源提取及高值化深加工。开展气态膜法浓海水提溴,海水卤水吹溴,食品氯化镁项目、氧化镁生产等,推进新技术在传统盐业生产中研究应用,改造传统制盐业,升级海洋化工业,释放盐田土地面积,扩大城市发展空间,
4.发展海水利用装备制造及服务业
围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建设和天津发展海洋经济需求,依托众和海水淡化公司、宝成集团、膜天膜公司、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天津大学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聚集创新资源,促进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材料生产及产业服务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
5.形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
依托北疆电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以及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打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链条,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化工/发电—海水净化—海水淡化—海水循环冷却—浓海水制盐—浓海水提取化工产品—土地节约整理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集成技术拓展应用于工业废水资源化等循环经济领域。
(二)区域布局
滨海新区。重点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工程及装备制造业。北部,完善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工程。充分利用现有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扩大供水规模和范围,充分释放剩余产能,形成全国海水淡化供水试点;开展自主创新技术示范,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根据北京需求,结合电厂二期建设海水淡化进京工程;继续深化实践“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经济效益最优化。中部,依托临港经济区建设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及产业化基地。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集聚,构建一条海水淡化相关材料和装备加工制造——海水淡化工程与服务——浓海水高值化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引擎和产业集聚中心。南部,建设南港工业区先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基地。充分考虑南港工业区对于工业用水的大量需求,扩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建设面对工业用户的一对一供水系统,发展以电厂冷却为主要形式的海水直接利用,形成海水淡化与海水直接利用产业化应用示范区。
天津主城区。重点开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及服务产业。依托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天津大学、膜天膜公司、宝成集团等院所、高校和企业,开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自主技术创新、关键材料及装备研发,提升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及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开展海水淡化检验检测、交流培训、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工程总包等,提供优质服务。
(三)技术攻关
依托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天津大学等研究机构、高校、企业,深化开展海水淡化基础研究及节能、环保、低耗新技术研发,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满足企业技术需求。
1.海水淡化
紧跟国际技术趋势,开展海水淡化世界前沿技术研究;攻克大型海水淡化热法、膜法关键核心技术,掌握10万吨级以上自主装备工程能力和百万吨级集成工程能力,在单机规模、物能消耗指标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中小型海水淡化装备国产化,形成系列化定型产品;开展压汽蒸馏海水淡化、膜蒸馏海水淡化、海水淡化与新能源耦合技术等研究。
2.海水直接利用
开展适应核电和石化行业的大型海水循环冷却技术研究,拓展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应用领域;开展绿色环保海水水处理药剂产业化研发,建立万吨级海水水处理药剂生产线;实现水溶性环保型工业重防腐涂料、高效涂装换热器防腐涂料的产业化,引领技术发展方向。开展含盐污水处理新技术及工艺研究海水源热泵集中冷暖工程技术研究、海水在居民生活领域的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研究。
3.海水化学资源利用
开展钾、溴、镁等海洋常量元素提取及高值化深加工过程中的高效节能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海洋微量痕量元素如铷、铯、锂、锶、硼、铀等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开展多效蒸发、结晶纯化、盐湖卤水资源开发、有色冶金与化工高含盐废水资源化利用等嫁接技术的研发。
4.海水利用膜制备技术
开展海水/苦咸水淡化用反渗透膜及组件制备技术研究、中空纤维疏水/亲水膜及组件制备技术研究、纳滤膜制备技术研究,以及低能耗、耐污染的新型海水淡化用膜制备技术研究,实现海水利用分离膜的产业化生产。
五、重点工程
(一)海水淡化和供水管网建设工程
1.北疆电厂3.5万吨/日高倍浓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应用自主研发的顺流高倍浓缩淡化工艺、大型蒸汽喷射泵、耐蚀铝合金管、高效阻垢剂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缓解滨海新区北部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下游制盐工业缩短生产流程、实现工厂化制盐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电—水—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向综合节能化、规模化方向快速发展;同时,大幅提升天津市及我国自主海水淡化技术水平,促进天津市及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南港工业区先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工程。依托海上取水项目输送来的净化海水,生产淡化水、去离子水、精制盐、硫酸钙、氯化钾、硫酸镁、溴素和氯化镁等产品,一期工程形成淡化水13.5万吨/日、去离子水12万吨/日、盐化工系统生产精制盐(氯化钠)240万吨/年、硫酸钙产品13万吨/年、氯化钾产品6万吨/年、硫酸镁产品15万吨/年、溴素产品0.6万吨/年、氯化镁产品60万吨/年的生产规模。建设临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工程,规划产水能力6万吨/日;扩建新泉海水淡化工程,规划产水能力4万吨/日。
3.海水淡化水供水管网建设工程。北部,完善北疆发电厂海水淡化机组向汉沽、开发区自来水厂、宁河及中新生态城供水的管网系统;中部,建设海水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淡化水输送管道,针对用户进行一对一修建。南部,配套南港新建淡化厂,建设环状自来水配水管网、海水淡化水配水管网和再生水回用管网。同时,建设淡化企业和用水企业一对一的淡化水管道。
(二)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基地与平台工程
1.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及产业化基地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集聚,建设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形成占地500亩的“科技创新示范区”和占地5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科技创新领航区、海洋经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示范区、国际先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装备制造聚集区和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国际开放合作先导区。
2.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服务平台
依托天津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采取链条式建设方式,建设占地2.3万平方米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服务平台”,形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全产业链,为上下游科研机构、制造企业、应用单位和管理部门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测试、检验检测及工程化验证等综合服务,力争建成国际一流的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装备评测中心。
(三)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推进新技术在传统盐业生产中研究应用。依托海晶集团、汉沽盐场等,新建4万吨/年食品氯化镁装置、自主创新2000吨/年氧化镁示范装置、2000吨/年吹溴扩建装置、自主创新气态膜法浓海水提溴项目。
(四)做好大规模海水淡化进京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以北疆电厂二期3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为重点,开展天津海水淡化进京工程可行性研究,根据北京对于淡化海水的需求,为首都供水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统一规划管理,理顺海水综合利用发展体制机制
成立由市海洋局、市水务局、市工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规划局、市建委等部门组成的天津海水综合利用工作组,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指导推动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有序发展。
(二)加强统筹协调,将海水淡化水纳入市水资源供给体系
进一步加快天津水务一体化政策的先行先试工作,将海水淡化水纳入天津城市水资源供给计划、规划,统筹协调淡化水的供给工作。鼓励北疆电厂海水淡化产品水进入市政管网,为全国推进淡化水入管网进行政策示范。
(三)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快速有序发展
统筹我市海域使用金地方留成部分资金,支持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研发机构、生产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和水管网企业发展。支持新建电厂、化工厂等采用海水淡化、海水循环冷却技术;鼓励自主首台(套)海水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应用,新建工程优先使用国内技术、材料、装备,引导自主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和工程化应用等。通过工程示范、供水试点、产业基地建设、产业联盟组建,以及海水利用试点示范区创建等方式,培育完整的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海水综合利用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对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持续投入力度,支持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自主技术装备研发和示范,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大型装备制造技术瓶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间协同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
(五)加大金融支持,建立海水利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制定金融配套政策,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海水利用投融资体系。
(六)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开展海水利用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行业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打造面向国际、国内开放的窗口平台,依托科研院所、高校,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不断提高海水利用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开展跨学科、领域、国界、地域的合作交流;依托天津的科研院所、大学和相关企业力量,建立合作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吸引国外高端人才、团队、机构企业落户天津;扩大天津的国际影响力,打造城市蓝色名片。
附表:天津市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表
附表
天津市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