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 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二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关于印发北京市新能源产业专项规划(2013-2015)的通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30  浏览次数:270
核心提示:
中国给水排水 云直播

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 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二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

 

 

 

 

北京市新能源产业专项规划

20132015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三年

 


                     目 录

前   . 1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2

(一)发展现状. 2

(二)面临形势. 6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8

(一)发展思路. 8

(二)基本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9

三、主要任务. 11

(一)扩大太阳能高端制造优势. 11

(二)实现地热能综合高效利用. 12

(三)推动核能产业规模化发展. 13

(四)提升风电产业系统集成水平. 14

(五)培育智能电网新业态. 15

四、保障措施. 17

(一)完善政策标准法规. 17

(二)加强技术研发支持. 17

(三)加快重大示范应用项目建设. 18

(四)健全中介服务体系. 18

(五)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18

(六)引进培养高端人才. 19


  

新能源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我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首都科技创新实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首都产业转型升级和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重要举措。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3]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2011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1]827号)、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1395号)和市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的通知》(京政发[2011]38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3年—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新能源产业在创新研发、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等高端环节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太阳能光热、地热能利用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光伏、风电装备研发和高端制造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核电等领域工程技术服务水平优势明显,一批新能源应用项目有效带动了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规模的扩大,高端示范效果显现。2012年,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约30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3%,产业实现产值36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3%。综合分析,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北京拥有太阳能、风电、核能国家级研发机构21个,国电新能源研究院、神华低碳研究所等企业研究总部30余个,能源科研机构总数全国第一;此外,成立了太阳能光伏、光热、风能、生物质能等6个新能源科技创新产业联盟,进一步将研发优势转化为产业驱动力;尤其是在光热塔式发电技术、大型风电关键技术、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等领域创新优势明显。

产业领域涵盖齐全。依托首都优良的科技资源和区位优势,本市新能源产业覆盖了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等新能源领域,既聚集了金风科技、中核集团、国电龙源等新能源行业领军企业,也培育了科诺伟业、华清地热等一批成长性较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了优势资源集聚、总部经济初显的发展态势。

技术服务优势明显。北京聚集了一批技术服务能力全国领先的新能源企业,核能研究机构及企业集聚效应显著,中核集团、国家核电公司、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的核电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核安全测评等能力全国第一;华清地热集勘察、设计、运管为一体的地热整体解决方案竞争优势明显;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检测认证机构的服务在国内自愿性产品认证领域排名第一,占据了国内风能和太阳能检测认证60%以上的市场份额。

装备制造能力突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本市高端装备制造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太阳能领域,中科信的扩散炉和等离子去边机、京运通的晶硅铸锭炉占据国内市场50%以上的份额;风电领域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风力电机和风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水平稳步提高,金风科技2011年出货量占全国当年新增装机容量的25%左右;在智能电网领域,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电网调度系统等关键产品占国内市场70%上的份额

示范带动效果显著。奥运村再生水源热泵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北京新能源企业服务辐射全国打开市场,相继实施了上海世博园、武汉火车站等一批有影响的热泵工程,确立了本市在全国热泵行业的领军地位;延庆兆瓦级太阳能光热塔式发电示范项目的投入运行,为青海德令哈大容量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全套技术解决方案。此外,国家数字电视产业园5兆瓦光伏屋顶、延庆智能电网项目也进一步提高了本市相关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但是要清醒的看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本市新能源产业还处在发展阶段,产业路径尚未明晰,掌握的核心技术有限,研发能力差距较大,主要核心设备仍依赖进口;新能源全领域工程设计、系统集成、检测认证、运营维护的链条尚未打通,技术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需进一步提升数量众多的新能源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弱,存在市场开拓难、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

 

专栏1:北京市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览表

序号

科研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备注

国家重点实验室

 

1

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

新能源汽车

2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

核能

3

风电设备及系统技术国家重点试验室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风能

4

电网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智能电网

国家工程实验室

 

1

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林业科学院

生物质能

2

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华北电力大学

生物质能

3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

新能源汽车

4

特高压工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智能电网

5

电力系统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智能电网

 

 

专栏2:北京市现有技术中心一览表

序号

科研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备注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工业锅炉及民用煤清洁燃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

煤清洁利用

2

输配电及节点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智能电网

3

炼油工艺与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新能源技术

4

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

新能源技术

5

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新能源技术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国家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

太阳能

2

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煤清洁利用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

2

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和利时公司

核能

3

恒有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恒有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热能

4

北京北开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北京北开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电网

5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电网

 

 

 

 

 

 

 

 

 

 

 

 

 

 

 

 

 



(二)面临形势

1国际形势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均将新能源作为能源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新能源利用量已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0%,新能源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同时,新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也在不断创新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新路径、新技术不断涌现。

主要特征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步进入新能源市场快速增长阶段,其中,欧盟、中国、美国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最活跃的主体,风电和光伏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领域,但贸易保护严重,核心技术多为发达国家掌握,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

2.国内形势

今后20年是世界能源发展的战略调整期,也是我国以能源安全和环境友好为导向的能源体系关键转型期,中央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新能源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2009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了到2015年新能源利用总量要达到能源消费总量11.4%,新能源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发展目标,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央战略新兴产业辅助资金、金太阳工程等系列支持政策,积极培育新能源市场和产业体系。在此背景下,我国太阳能光伏、风电等领域产品规模实现快速扩张。2011年,我国光伏产能约20GW,占全球总产能的65%,拥有全球排名前四的太阳能光伏生产商;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800万千瓦,占全球新增市场的44%,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但总体来看,我国新能源产业仍存在整体竞争力不强、部分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依赖进口、管理体系不健全和市场竞争无序等问题。

“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是本市全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能源需求总量持续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近期以大气环境为焦点的环境质量亟待优化,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以技术研发、高端装备研制和技术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能源产业创新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把全国领先的研发优势转化为雄厚的产业实力,立足全国,放眼世界,实现首都经济社会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应紧紧抓住可再生能源利用对于优化首都能源结构的积极作用,着力实现利用总量提升和高端应用示范,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到2020年,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高端制造基地和应用示范城市。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创新资源和示范高地优势,以关键技术突破和技术服务升级为核心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北京示范带动和辐射全国市场为基础扩大产业发展规模,聚焦重点领域,突出高端环节,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实现高端应用示范,推动首都新能源产业高端化、国际化、规模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立健全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新能源产业,形成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拉动合力,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立足北京,辐射全国。吸引国家重大科技平台和研究机构落户北京,借助中央在京资源,积极推动新能源科研成果本地转化,打造具有全国率先示范作用的重大项目,树立“北京品牌”,增强北京新能源产业辐射带动力。

聚焦科技,融合发展。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聚焦产业链高端环节,注重高端制造环节,加快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产业化;注重高端服务环节,提升技术研发、标准创制、系统集成等服务优势;推动新能源产业高端环节的融合发展。

示范带动,服务产业。以北京加快新能源建设为契机,带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及应用,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重点示范工程的建设有效融合,形成一条以用带业、以用立业的发展道路。

(三)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1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其中太阳能产业150亿元、风能产业280亿元;培育一批新能源产业技术服务、系统集成和高端制造龙头企业。

利用总量显著提升。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550万吨标准煤,力争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6%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2015年,新建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5-7个国家级新能源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新建1国家级检测中心

空间集聚更加明显。构建“一城两区多基地”的新能源空间发展格局,引导优势资源聚集发展。即:依托昌平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快打造昌平新能源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聚集区;做强以智能电网、太阳能光热为特色的延庆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以光伏装备为特色的平谷绿能产业基地两个园区;加快海淀分布式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通州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亦庄风电产业园等一批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建设。


三、主要任务

立足北京新能源产业比较优势,统筹中央、地方创新资源,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优势,重点聚焦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智能电网五大领域,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及核心装备研制,加强示范应用,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一)扩大太阳能高端制造优势

突破关键技术制约。争取国家级太阳能实验室和技术平台落户北京,进一步强化和扩大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整线集成、高效逆变器、大型光伏并网电站和微网光伏系统设计、太阳能电池制造核心装备技术等方面技术优势,力争在高效平板太阳能集热及大容量太阳能储热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

强化成套装备能力。以提高产品品质和光电转换效率、降低生产能耗为目标,推进多线切割机、化学沉积设备以及生产线自动化在线测试等晶体硅电池生产关键设备国产化;依托中科信新一代高效低成本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装备成套工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提升太阳能电池成套生产线交钥匙能力及系统集成能力;结合“金太阳”和“光伏双百”等工程建设,加快实现大功率并网逆变器、高效蓄能电池等光伏并网核心设备研制;结合延庆兆瓦级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工程,推动光热发电设备及新材料研制,增强大功率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整体集成能力

促进产业转型和服务升级。以中关村科学城为研发核心区,辐射带动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以北京京仪集团、北京电子控股集团为代表的光伏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形成一批技术领先的光伏系统集成商;围绕并网光伏电站和光伏屋顶建设,完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标准、专利、检测、认证等配套服务体系。

实现地热能综合高效利用。

强化地热能基础技术研究。加强地热开发利用规划管理,重点开展地热能资源勘察和评价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北京研发资源优势,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兆瓦级地热发电、中小型分布式中低温地热发电、深层高温干热岩发电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泵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打造多领域的热泵整体解决方案。以建设未来科技城电厂循环水等一批余热利用工程为带动,大力推进高效新型污水源、再生水源、工业余热热泵供暖制冷系统技术升级及产业化应用;以大兴采育地热综合利用项目为示范,积极开展本市地热高效梯级综合利用技术服务;以重点功能区和高科技园区的建设为依托,建设一批热泵建筑一体化系统工程以及与其他能源相结合的热泵供暖工程,提升地热能与其它清洁能源相结合的利用技术水平。

加强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全力支持北京地质勘察院申请国家浅层地温能实验室,进一步加强高效率换热材料、中高温热泵压缩机、高性能管网材料、尾水回灌和水处理、矿物质提取等热泵关键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应用;积极开展溴化锂大温差热泵、超低温空气源等一批热泵新技术的示范工程建设。

推动核能产业规模化发展

形成自主产权核电技术。以清华大学等承担实施的国家核电站重大专项为依托,加快大型先进压水堆等第三代核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研发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反应堆、模块化小堆等第四代核电技术;开展高性能核燃料元件、乏燃料后处理、高放废物处理处置等方面技术研究,发展完善核燃料产业链,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

完善核电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以中核北京科技园建设为重点,拓展核电系统研发设计、核电技术应用、核电工程及标准制定服务领域,促进工程服务、设备维护、监测认定、安全审查及标准制定等核电高端技术服务业发展;突破核安全级数字化仪控技术领域的技术瓶颈,掌握核电站全范围数字化仪控技术,研发以设备自主化发展为核心的核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

提升风电产业系统集成水平。

增强核心设备制造能力。提高齿轮箱、发电机等主要部件的制造工艺水平,加快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等风电场关键电气设备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风电机组质量,提高风电机组可利用率。

提升设备研发及国产化水平。以整机系统集成为核心,推动6-10兆瓦大功率及高效、新型风电机组研发与设计,掌握整机控制系统、变流器等核心部件等设计及制造技术,完善风机、变频控制系统、并网控制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配套,加强亦庄金风风电产业园、三一北京制造中心等项目的产业带动作用,提升整机及高端核心零部件竞争力和国产化水平。

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大型风电机组性能测试与评估系统等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推进风电仿真与测试认证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建设,延伸发展风电场勘探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服务领域,提升检测认证和服务水平;推动建立以专业机构和核心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撑风电产业健康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运行服务体系。

培育智能电网新业态

以示范带动关键设备研发。以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为契机,依托延庆智能电网示范城市、未来科技城智能电网示范区建设,深化与国家电网公司及国内外优势企业合作,深入研究智能化电网的特性,力争在分布式电源接入、集中/分散式储能、智能用电设备等关键技术设备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提升智能电网、微网及特高压核心设备制造能力。

促进智能电网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建设智能化用户管理与双向互动平台,推动智能用电测量、双向互动服务体系等相关技术的开发应用,全面提升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围绕智能电网建设和应用,推动智能电网与半导体、通信、软件等行业融合发展,发展面向智能电网需求的专用芯片设计、专用系统集成、电力行业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用电增值服务等配套延伸产业;以智能电网为纽带,拉动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

 

 

 


文本框: 专栏3:北京新能源产业技术发展优势
(一)太阳能光伏
北京京运通自主研发的单晶硅生长炉和多晶硅铸锭炉技术、七星华创研制的扩散炉性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北仪创新是国内唯一具备薄膜电池生产设备整套交钥匙能力的企业;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制的玻璃衬底非晶硅单结太阳能电池效率达11.2%,为国内第一;
北京自动化技术研究院研发的全自动“追日型”太阳能并网发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转换效率最高的太阳能发电技术;
北控绿产研发了聚光型(CPV)光伏发电技术。
(二)太阳能光热
延庆1MW太阳能光热塔式发电站是亚洲地区首个兆瓦级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热管真空管和平板集热器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拥有100多项国家专利,目前太阳能行业中高达90%以上的企业,使用的是清华阳光的原创核心技术;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引进“铜铝复合条带生产线”及配套“铝阳极氧化太阳选择性涂层制备技术”使国内平板集热器达到国外先进技术水平。
(三)地热领域
市地质勘察技术院的“基于地源热泵的土壤热物性能测试仪和测试车”在地下换热系统设计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四)核电领域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大型先进压水堆技术和清华大学负责实施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标准法规。

推进可再生能源地方立法,科学引导行业发展;加强国际对标,明确新能源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制(修)订新能源产业相关技术及产品执行标准规范,规范相关设备、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发布本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新能源标准体系表》等指导性文件;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的经济核算统计制度及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加强技术研发支持

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对于落户本市的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重点实验室),纳入本市100亿元科技统筹资金支持范围并给予重点支持;通过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应用推广等方式,加大重大建设项目、示范工程中自主创新新能源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并逐年提高采购比例;积极打造技术综合交易平台,强化专利建设和保护,研究建立新能源领域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

(三)加快重大示范应用项目建设。

积极发挥重大新能源应用项目的示范带动性,重点建设官厅三期及四期风力发电工程、海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顺义空港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未来科技城余热热泵利用工程等一批新能源高端利用工程,以高端示范应用辐射全国市场,扩大产业优势,不断增加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优化本市能源结构,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健全中介服务体系。

围绕重点企业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需要,建设研发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产业化服务平台、合作交流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人才支撑平台,培育一批服务能力强、资质过硬、具备较强影响力的中介服务单位;积极推动第三方研发服务业态发展,扶持从事技术开发、咨询、交流、推广业务的企业和机构,鼓励科技评估等服务业发展。

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落实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激励政策,研究绿色能源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引导担保机构积极提供融资增信服务,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企业通过发行中长期票据、短期集合类融资债券、未来收益贴现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拓宽融资渠道优先支持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良好、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企业通过国内外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吸引境外资本、民营资本对新能源领域企业的投资。

引进培养高端人才。

落实本市“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新能源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共建研发机构等方式吸引海内外高技术人才;鼓励在京高等院校开办新能源相关专业,建立新能源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加快培养本市新能源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高端和实用型人才,为本市新能源发展提供战略储备人才。


关于印发北京市新能源产业专项规划(2013-2015)的通知
 
京发改[2013]1436号

各有关单位:
 
  《北京市新能源产业专项规划》(2013-2015)已经市政府批准同意,现予以印发。请各有关单位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3年7月11日
 
  (联系人:能源处 李彬; 联系电话:66415588-0914)
 
  
 
 
 北京市新能源产业专项规划(2013-2015)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