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已经过去,但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会对过去一年的所做所想做一个回顾和总结。我们《环保产业》为此采访了一批业内人士,包括环保业的企业家、专家、相关的从政人员等,请他们从各种角度出发,为大家形成2013年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描述,并呈现在本期期刊的不同文章中。下文便是我们对宜兴市委常委、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以下称“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进行的访谈。
【《环保产业》】:今年对于环保产业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您将如何形容宜兴环科园的2013年?
【朱旭峰】:2013年,环科园引起了业界的聚焦,比如科技部、江苏省产业推进会还有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等都来到宜兴。可以这么说,业界对宜兴、宜兴环科园和宜兴的环保产业有了重新的认识。新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宜兴环保产业得到了证明,原来一提宜兴环保产业,大家都认为是“低、小、散”,实际上专业的人来看,宜兴的环保产业虽然小,但是它有核心的东西,有核心的技术、核心的装备,最重要的是还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有经验的蓝领工人,还有市场能力,就是在实际应用当中的能力。另外一个就是品牌,宜兴环科园的品牌在今年得到了凸显。原来几年,环科园在业界没有发出声音,现在发出了声音,业界都知道了宜兴环科园是全国唯一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现在这个品牌大家都知道了。而把这个品牌打出去的背景,就是2013年8月1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出台以后,其他地方都想把环保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打造,但是在打造的同时,他们觉得很迷茫,还有很多原来做环保产业的地方做了几年以后也没有做出来,这样的背景下,使得他们知道了环保产业的特殊性,从而对环科园也有了新的认识。
【《环保产业》】:为什么其他地方做不出来而我们能做出来?环科园有哪些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参考呢?
【朱旭峰】:环保这个产业是比较特殊的,首先就是这个产业没有投入产出比关系,不是有钱就能培育出来的的产业。其他产业可以通过引入几条生产线,投资1000个亿、5000个亿,就能发展,像一些省会城市是完全具有这个能力的。但是,环保产业不是投资就能形成产业的,它没有定型的产品,不是引入几条生产线就能解决的。第二就是环保产业对技术人才的依赖性是非常强的,宜兴通过30几年近40年的发展,关键是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当中的产业工人。环保产业的工人都是技术型工人,是有施工管理能力、有市场营销能力的工人,其他地方招到的产业工人大部分都是毫无专业技术可言的民工。第三个环保装备就像是一个系统,需要各方面的配套。宜兴这么多年形成了一个很完善的配套体系,像北京一些环保大集团的采购都在宜兴。实际上可以说,全国的环保特别是水处理发展都是和宜兴有关联的。
【《环保产业》】:也就是说环保产业要做起来是需要多年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
【朱旭峰】:环保产业需要多年的积累,而且是要有庞大的产业群体,是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它需要集群扎堆。包括环科园这两年,除了我们原有的产业资源,这几年我们也集聚了许多高校专家、教授等,共同承担国家的“863”项目、科技支撑项目、水专项等等,各方面的要素都叠加起来,所以,现在我们环科园真正形成了“人才高地”、“技术高地”、“装备高地”和“产业高地”。
【《环保产业》】:十八大以后环保产业已经上升为经济支柱型产业,在这样形势下,您如何分析环科园的机遇和挑战?环科园的发展战略会否有所调整?
【朱旭峰】: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一直没有解决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现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所以国家对环保、环保产业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很多地方虽然起步晚,但是因为重视,社会各界都在集中力量、集中要素来搞环保,再有就是很多央企开始进入到环保领域,这些都是大的资本。这对我们来说就是很大的挑战,但是同时也给我们环科园带来很多机遇,因为这些力量进来环保领域以后,行程第一站很多选择的都是先光顾宜兴。像资本也好、高端人才也好,还有国家的创新要素,特别是国家部委,已经认识到宜兴能够支撑起国家的环保工作,所以前段时间,环保部、科技部有很多课题都找我们产业研究院来做,像数据库等等,这些也都是机遇。另外,新的一年,三中全会以后,提出要发展混合型经济,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是机遇,我们宜兴的中小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来吸引央企、上市公司这些大的资本来进行并购重组。
2013年11月份,张高丽总理参加中国新加坡的合作会议,提到要建立中新国际水处理工业园,目前这个项目准备也要落户宜兴,具体模式还在商讨之中。再一个就是国家发起的“2011”的协同创新。环保现在是分三个方面,一个是面向前沿的由清华在主导的,第二个是面向行业的,叫“3+x”由哈工大、中节能、环科园再加上大连理工、中科院生态所、上海交大等在做,另外一个面向区域的,由南大、同济、清华加我们、还有浙江大学等等一批,所以说,“2011”协同创新大部分也落户在宜兴,这样我们就能集聚更多的要素。
以上这几方面都是需要在2014年落地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是机遇,但是当中也有很多需要我们做的工作:一个方面就是众多的要素、众多的资源怎样来进行整合,变成生产力,所以我们新的一年的战略,一就是我们环保产业研究院和环保产业集团两个支点来整合这些创新要素和宜兴的产业资源。
产业研究院目前做的大量工作,一个是对我们产业政策的梳理,清晰地引领我们的发展方向,依照国家的需求、国家的导向来做。另外一个就是对宜兴的这些企业、产业的了解和挖掘,把他们的优势发挥出来,甚至对企业家进行培训,比如前段时间进行的并购培训。新的一年,面对国家的多种混合型所有制,环保这块儿必将掀起一场并购的热潮。这个产业的特点就是要产融结合,资本结合能够带来产业业态的转型,原来做装备就是做制造,但是再上一级就可以做工程,可以做投资,做BOT运行,你可以做从设计到投资到运行的总包,整个的一站式的环境服务业,所以我想我们的环保产业集团和产业研究院在并购这一方面要有所作为。
再一个我认为在宜兴有一个核心的东西要做,就是怎样把宜兴的装备制造的优势能够变成系统装备、标准装备、成套装备,就是产业集团和研究院直接出去,不要人家投资,让政府购买服务,我们直接投资运行收费,解决污染治理问题。宜兴的转型,乃至整体产业的转型,就是要向环境服务业转型,转型的过程当中要把宜兴的优势建设起来。要做好环境服务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就是要具备一流的技术,第二要有资本,要有投资能力。
【《环保产业》】:您认为现在宜兴是否已经具备这样的条件了呢?
【朱旭峰】:这个现在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新的一年,产业研究院和产业集团的重点工作是要把我们宜兴的产业群体中的优势技术、优势装备把它固化,对于每一个单项的环境需求要做到要技术有技术,要装备有装备,要服务有服务。比如你煤化工废水的需要治理,来找我们,我们就有现成的成套装备;你土壤修复有需求,我们这边就有现成的团队过去;河道需要治理修复,我们有系统方案过去,哪怕是我们现在讲生态农业的面源污染,我们也有技术成套能够出去。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人才库、技术库、装备库、项目库包括资金支持,这些也是我们14年的工作重点。还有,环保装备要学会打品牌,而且我们做的不是民营企业做的那种方式,我们要做的就是树立我们的形象,体现我们的水平,要市场与责任同在。
【《环保产业》】:2014年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朱旭峰】:最想做的还是希望我们在体系建设当中,把我们环保装备的标准化、成套化、模块化做起来,这是我们向服务业转型还有解决环保市场体系的一个基础性工作。除了这个之外,我还想突破的就是国际技术转移,就是确实能够站在全球的角度,把世界上好的环境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把国外好的环境技术用到中国环境治理的需求上来。在这方面,我们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基础,这样就能大大缩短我们自己研发的周期。所以,我觉得,既然国外有这种成套的、系统性的治理经验,那么我希望我们能从效率和效果的角度,尽快将集成好的技术用到中国的环境治理上来。再有就是以环保产业集团为载体打造“环境医院”,以产业研究院会同专家会诊的形式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产业集团输出技术、输出团队、输出模式,形成可复制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商。当然,目前我们还正在筹划采用国际联合办学的模式推进环保联合大学,更好地为宜兴环保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这样才能使宜兴环科园成为环保产业的高地,真正成长为中国环保第一园。
宜兴环科园的2013——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专访 2014-01-26 《环保产业》李昂 中宜环科环 保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