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大声】黄奇帆:企业如何参与地方PPP盛宴? 去年重庆搞了1300亿PPP,国有资本按五种路径的混合所有制搞了1000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25  浏览次数:121
核心提示:【大声】黄奇帆:企业如何参与地方PPP盛宴? 去年重庆搞了1300亿PPP,国有资本按五种路径的混合所有制搞了1000亿
中国给水排水 云直播

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大声】黄奇帆:企业如何参与地方PPP盛宴?

2015-05-24 正和岛

来源:正和岛内参《决策参考》

编辑:杨不悔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点评:企业为何对PPP心存戒备

 

据统计显示,当前34省市区地方政府推出了总额约1.6万亿的PPP项目。但到目前为止,真正签约的大约为2100亿,仅占总额的1/8。原因如下,首先从项目推介到目前为止时间不足半年,社会资本短期内难以有效续接政府投资。其次,社会资本对PPP存在的众多不确定性心存戒备,进而持观望态度。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政府。一些企业家认为,政府不守信用是过往PPP项目运作过程中最难防控的风险。2011年亚洲开发银行一份PPP制度环境成熟度的评估报告中,中国得分49.8分,与PPP应用成熟的国家,如澳大利亚(92.3分)和英国(89.7分)差距很大。

 

在政府与企业的博弈中,企业往往相对弱势,政府失信对投入巨资参与公共服务项目的企业打击非常大。我们认为,以立法的形式保障社会资本的利益,是推进PPP发挥其巨大的潜力的重要前提。

 

最后,由于PPP的公共服务属性,社会资本只能从投资中得到合理而非超额的收益,譬如贵州桐梓县13个污水处理PPP项目内部收益率是8%。但目前企业融资成本较高,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在4.6%,代表市场贷款利率中枢的一年期基础贷款利率(LPR)在5.3%。

 

PPP这出大戏的开局给我们的启示是:各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更有可能在项目争夺中胜出,已经获得PPP项目的企业可能获得更多的项目,央企等巨无霸仍然是主角,但中小企业可以在细分领域争取机会。

 

以下为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口述:

 

“去年重庆搞了1300亿PPP,国有资本按五种路径的混合所有制搞了1000亿,本来这2000多亿是需要重庆政府自己用资源或土地抵押了去融资,然后来搞这些项目;现在卸掉了包袱,吸引民营、国有、外地、外国的企业进来了,他们当然也需要融资,金融系统这时候支持他,给他融资,也就是支持了重庆政府的改革,这是一个互动的。去年因为我们搞了这些改革,重庆政府的债务从6000多亿降到5000多亿,降了1000亿,但是我们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了18%,没有出现说要减债了、该搞的项目不搞了。”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私人企业-合作”的模式)本来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投融资模式。国外搞PPP,政府一般不举债,而是由私人企业举债,政府与私人通过契约关系,明确各自责任、风险和利益分配。过去30多年,我囯各地推行的PPP,很多都被“异化了”,风险由政府兜底,私人资本却坐享无风险的固定高回报,这就变成了比政府直接负债还恶心的变相高利贷、风险更大的或有债务。我们必须搞清PPP的本质意义和操作原则。如果把控不好,好事也会变坏事,“天使”会变成“魔鬼”,“播下龙种、长出跳蚤”。


PPP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有必要的前提条件。如果前提不成立,搞PPP就会是瞎搞,会念歪了经。推进模式,政府要厘清五个操作边界:


一是对于具备完全市场化条件的,要放开市场。有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完全可以市场化定价。凡是能够真正实现市场化收费的,都可以搞PPP,甚至完全可以放给市场干。


二是对于不具备完全市场化条件,但存在调价空间的,要逐步调整价格。近年来,为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国先后出台了两个“36条”,向全社会开放基础设施领域,但为什么始终落实不了?价格不调整,怎么做都亏,谁敢来啊?


比如。重庆水务从1996年起,就在寻找合作者,谈了六七年都谈不下来,原因在于重庆自来水价格长期是每方1元,而成本却要2元,谁合作谁亏损。2002年,我们通过听证、征求群众意见等法定程序,把水价提高到每方2元,合资企业立马办起来,从北部水厂合作到全市范围,现在成了中国水务行业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由此看,调价对搞PPP非常重要,该调价的不调,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让社会投资者干赔本的买卖,是不可能的。如果改革意识不到位,政府部门自己不转身,不把边界条件转过来,是不可能吸引社会资本来槁PPP的。


三是对于调价不能一步到位的,要政府购买。调价,老百姓也有一个承受能力的问题,有些价格只能调一部分,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需要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出钱,补上这个缺口。比如改由100亿元社会投资,需要政府每年掏几亿或十来亿补贴投资利息和运营成本。这是通过政府购买,以“时间换空间”,减轻债务负担的一种手段。


四是对于大投资低收费或免费的项目,政府要配置相应资源。政府采购或补贴,只能平衡项目一部分现金流,对投资“老本”或者折旧,只能“堤内损失堤外补”,进行资源配置。比如香港地铁总共修建了200公里,总投资2200多亿港币,票价平均每张7港元,只够保障运行成本,为此香港政府就把80个地铁车站的土地配置给企业,让他们盖楼,每个楼盘20万平方米,总共1600万平方米,按楼面价2万计算,就有3000多亿。当然土地资源不是一次性配置给企业,而是在修建地铁的10年或更长时间,逐年配置到位的。


五是对于收益很高的公共服务项目,要确定合理收益。一些社会投资到位后,项目一旦运转起来,会产生很高的收益。这时,如果边界条件设定不好,就会变成暴利。政府撒手不管,就是利益输送。必须事前确定合理的收益边界条件,形成对暴利的有效约束与遏制。


企业参与PPP谈判五个重要内容


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PPP的各种具体形式,特别要在谈判时注意五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要明确盈利模式。政府有关部门和代表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公司,要判断PPP项目的投入产出、现金流、资本回报能力,充分考虑并设计出一年、三年甚至十年的盈利模式,使得社会投资者既要有盈利,又没有暴利。盈利模式要通过谈判形成共识,当然也可以由第三方会计师评估。


二要有灵活的激励措施。盈利能力比较弱的项目,政府要考虑怎么提供灵活的政策,形成有效益、有力度的激励,使得这类项目能有比较好的吸引力。政府可以承诺最低经营收入的保证,或者承诺通过政府采购公共服务、补贴公共服务价格,使其有较为稳定的投资回报预期。


三要给一定的商业自由空间。比如,为了增强地铁、高速公路项目的吸引力,允许投资企业投放商业广告,也可以明确各种延展业务产生的收益归其所有。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收益评估的问题,社会资本有利可图,但绝不能是暴利。


四要明确发生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时政府的救助责任。比如高速公路的PPP项目遭受地震、地质滑坡等突发性意外事故,造成车流量长期大幅度下降,最后社会投资者的现金流也下降。这时,从救灾角度政府该帮忙。在PPP谈判时,应该明确这种救助条款。


五要明确社会投资者出现经营危机时的救助责任。比如遇上经济危机,大量私有企业出现困难甚至倒闭,会连带造成公共服务设施瘫痪,政府就绝不能袖手旁观。


利用土地储备助推PPP投融资模式改革


讲到PPP资源配置的边界条件,又回到土地上来了。大家仔细想,如果丢掉土地资源配置,PPP的空间和范围就会窄了很多,很多只投资、没回报的基础设施项目就无从做起。


当政府和社会投资者搞PPP,基础设施又不收费,政府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土地杠杆来撬动。因此,不管政府直接开支,还是政府和社会投资者搞PPP,都少不了“这块地”。因此,不要以为现在讲PPP,以前靠土地出让金平衡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就不要了。


在土地管理方面,有五条原则:


一是所有城市开发用地必须深度规划。规划出价值,规划决定含金量。管土地不管规划,等于没有管好土地。规划不能由开发商圈一块地自己来做,必须要由政府来主导。同样一块地,本来可能卖100万元一亩,但是详细、形态规划、专业规划等做得好,可以多卖出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二是坚持招拍挂出让土地。


三是坚持生地变熟地后出让。可以通过PPP,让社会投资者搞一级开发,生地变熟地。但这和卖生地有本质区别。比如,一平方公里征地动迁、“七通一平”要花100亿元的话,社会投资者一级开发完了,把生地变成了熟地,可以给他一个“基础回报”,确保其能获得市场平均利润。然后,由政府有关管理机构槁土地招拍挂,谁中标谁槁房地产开发。绝不能土地一级开发和房地产开发捆在一起,弄成一笔“糊涂账”。


四是闲置土地要回收。


五是坚持做好土地储备。


政府不能开发一块地就卖一块地,没有任何储备。一个地区要有一个储备公司。


在土地储备方面,也有五条原则:


一是储备要着眼长远,细水长流地使用。土地价值受征地动迁成本、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用途管制三方面影响。储备的时候,一般是基础设施还没有建的时候。如果今年储备了,基础设施还没有建,你就卖掉,实际上跟没有储备是一样的。要从大处着眼,总体储备,细水长流,类似香港政府的土地储备,储备十年、二十年乃至几十年,然后在后续过程中相对匀速地“释放”。


二是不能唯利是图。储备地使用要兼顾公益事业和商业开发,大体上“对半开”。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只要有均衡性,“四六开”“三七开”也不是不可以。


三是主城土地储备权集中,储备收益市、区共享。相对集中储备权,有利于土地整体开发利用,但同时收益应在相关各级政府间合理分配。目前,土地出让以后产生的收益,由市、区两级政府对半分配。不能一级开发都没有槁,就进行抵押;把土地抵押出去了,土地出让收入的钱“死掉”了。“死掉”的钱本来是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基础设施变“胡子工程”,储备的地永远没有办法开发。最后银行逼债,全都套在里边。


四是土地储备要做到两个循环。第一个循环,即土地储备手续办完后,成为有价资产,通过银行抵押融资,搞征地动迁和“七通一平”,生地变熟地;第二个循环,是“七通一平”后,及时完善规划并分批招拍挂出让,回笼资金用于清偿贷款,抵扣一级开发的成本后,增值部分纳入财政预算,用于滚动开发或其他片区建设。


五是土地储备要和项目对应平衡,做到“大对应、小对口”。“大对应”,就是做到土地收入与城建资金需求长期总体平衡。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比如,一个储备中心储备10万亩,值2000亿元,对应100个项目,虽然总账平衡,但哪个项目对应哪块地不知道,就是一堆“糊涂账”。现在推行PPP,具体的项目,必须要有具体的土地资源去对应、平衡和匹配,这就是“小对口”。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