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广西南宁市埌东污水处理厂、江南污水处理厂及南宁市下辖5县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12万吨污泥,大部分被转化成了土地改良用营养土。图为处理后的污泥成了营养土。
500多亩砂石地,通过施入双定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改造的营养土,成为产量比附近普通土地翻一倍的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南宁等4市共有5块污泥产物土地利用生产基地,面积达2000多亩。图为改良后的耕地。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我国城镇污水产生量不断增加,相应地城镇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副产品——污泥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多。污水处理厂的主要任务是处理污水,消解污染,污泥处理目前只是进行初步处理。但是,只有把污泥变成社会欢迎的产品,才真正实现了资源化循环利用。而污泥变为产品,目前令业界头疼的问题是“污泥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近日获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解决了“污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把污泥无害化处理成营养土,施入砂石地后,经过3年~4年,砂石地改良为耕地,可种果蔬。
“污泥的最后一公里”为何难走通?
据了解,污泥的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和含水率高、易腐败、有恶臭,富集寄生虫卵,容易造成污染源扩散、传播疾病、污染水源、土壤和空气,威胁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因此,业内有“治水不治泥,污染大转移”的说法。
如果只重视污水处理,却忽视了污泥处理处置或处理处置不当而造成环境污染,将提高治理成本和技术难度,污染治理范围也将扩大,污染减排的实际效果将大大缩水。
据全国污泥处理处置促进会理事长杨向平博士介绍,目前国际上有4种常用的污泥处理方式,分别是厌氧消化、好氧堆肥、焚烧、干化。而这4种方式在我国都成不了主流处理方式,难以大面积推广。
究其原因,专家认为,一是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缺少共识和协调,政府层面缺乏政策支持,管理体系也不完善。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还有将近50%的COD存留在污泥中。但污泥高浓缩、体量小,1万吨的污水只会出5吨~10吨的污泥,出泥率是万分之五到千分之一,相对于污水来说,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污染,污泥污染的严重性不易被人们察觉。一般把污泥运到偏远的地方填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