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第五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中国饮水水源合格不足5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29  浏览次数:11
核心提示: 1908年,清朝末期,在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自来水事业发端。拧开龙头,清水如注,咕咚咚下肚,自来水被视为方便、洁净的
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排水管网大会(水环境综合治理)邀请函(污水千人大会同期会议)

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1908年,清朝末期,在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自来水事业发端。拧开龙头,清水如注,咕咚咚下肚,自来水被视为方便、洁净的伟大发明。

  百年后,4000余家自来水厂,每天供应6000万吨自来水,覆盖全国4亿多县级以上城市居民,水质安全,重若泰山,关系国计民生。

  然而如今,自来水却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和猜测:一边是各地政府“各项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声明,一边是专家20年不喝自来水的现身说法。

  哪些环节影响自来水品质

  赵飞虹,58岁,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爱迪曼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她的丈夫,李复兴,73岁,曾在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饮用水产业委员会任职。

  今年1月初,二人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个“北京市最会喝水的家庭”透露:他们20年不喝自来水、只喝矿泉水。在公众的激烈反应下,北京自来水集团出面表态,北京自来水符合国家106项水质标准,请市民放心饮用,并称北京水质全国最好。

  赵飞虹随后公开表示,不喝自来水不是因为自来水不安全,而是觉得喝矿泉水更健康。北京如此。全国各地的水质安全情况如何呢?

  水源:合格率70%还是50%?

  每一滴水,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

  几乎所有专家都一致表示,水源污染,是自来水水质安全最大的问题。如果源头污染,就会导致后续环节负重难行。

  76.5%和70%,城市饮用水水源合格率方面最常出现的两个数字,前者出自环保部《201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后者曾被卫生部、水利部、住建部等公开提及和使用。

  但从事水处理研究30余年,并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职10余年的资深水质安全专家白康(化名)表示:“饮用水水源合格率不足50%。”

  直饮水,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

  “中国内地还没有一个城市能实现直饮水,都需要烧成开水以后才能饮用。”刘睿笑称,“总宣传喝生水不卫生,这是最大的谎言,在欧美国家,很多城市都可以直饮自来水。”

  然而,即使烧成开水,能杀死的也仅是微生物污染,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仍然存在,甚至因为高温加热而进一步产生化学变化,加强沉积和突变。

  如何处理?专家们给出的一致答案是深度处理工艺。

  2009年,住建部对全国4457个水厂进行了大排查,但具体调查数据至今仍未公布。据参加此次调查的专家刘睿透露,全国水厂中有75%采用常规处理工艺,23%采用简易处理或未经处理,采用可以有效去除多种污染物的深度处理工艺的水厂仅为2%左右。

  第三方检测将提高可信度

  “各项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承诺常出现在各地地方政府的口中,但它并不能平息公众的怀疑和担忧。

  今年1月15日起,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将首次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供水水质信息,每季度一次。显然,在猜测和质疑声中,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希望通过信息公开赢取信任和支持。

  但专家们并不买账。“意义不大。”刘睿认为,这是一次进步,但不解决“自监自测”的问题,可信度仍是软肋。

  作为主管单位,住建部同样是利益相关方。

  2009年,全国水厂普查数据并未公开。2012年5月,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总工程师宋兰合曾透露,2009年全国普查涉及的4000余家水厂中有1000余家出厂水质不合格,引发了公众普遍关注。

  随后,该机构主任邵益生称,2009年水质普查合格率为58.2%,但2011年住建部又对占全国城市公共供水能力80%的自来水厂出厂水进行了抽样检测,水质达标率为83%。

  最后的关卡是卫生部下属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市、县都有各级疾控中心,每年做一到两次的水质全分析。”曾多次参与此项工作的白康介绍说,作为“局外人”的疾控中心成为最客观公正的检测方。

  但据白康介绍,监测结果并非公开,而是交由各地政府部门,“政府说能公布再公布。”

  此外,疾控中心也并非真正身处“局外”。据白康了解,除中国疾控中心外,各省、市、县级疾控中心的财政拨款并非由卫生部下拨,而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既管着水厂,又管着疾控中心,它会不会有顾虑?尤其是监测结果不乐观的时候”?白康说,从未见过有监测报告说某地水质不好。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那么无形中,某些地方政府就可能会成为利益中转站,把水厂和疾控中心拉到了一条船上。

  多年来,业内专家都在积极呼吁“第三方检测”。“不是监察测量,而是检查测量。”在水质检测实验室工作的赵飞虹解释说,“由中立的实验室承担检测任务,政府、水厂、公众都可以拿样本到这里检测,实验室只是技术部门,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

  但现实是,“我们实验室可以检测,但结果很容易被官方推翻,因为我们不是国家授权的权威机构。”赵飞虹对此很无奈。

  获得国家授权并不难,樊康平介绍说,“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资质认证就可以。”但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全国获得授权的实验室不足百家,都在水务集团。”刘睿称。

  二次供水该谁管?

  二次供水被称为自来水全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但往往最后的环节,最容易被忽视。

  由于市政供水管网压力不够,城镇六层以上的建筑都需要借助二次加压实现供水,具体方式是在管网末端建设蓄水池或水箱,通过水泵等设备加压,使自来水“水往高处流”。

  虽然二次供水已经在全国广泛应用,但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责任上,却一直处于空白地带。“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针对二次供水的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刘睿介绍说,仅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9)中可见部分要求。“也很笼统。”

  无法可依,导致二次供水的蓄水池、水箱和相关设备都以地产开发商所建为主,标准和式样五花八门。

  “北京、上海等城市要求实行卫生许可。”刘睿介绍说,二次供水设施使用的过滤、软化、净化、消毒设备、防腐涂料,必须有省级或以上卫生部门颁发的“产品卫生安全性评价报告”,但实际上,并没有部门监察和管理。“一个城市有多少二次供水点都是糊涂账。”

  谁该管这件事?几位专家的意见都不统一。刘睿认为,应由住建部管理,因为“自来水厂归住建部,二次供水是自来水厂的延伸。”赵飞虹认为,应由卫生部管理,因为“卫生许可证由卫生部颁发,代表权限审核”。白康认为,应由城市建设部门管理,因为“二次供水属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以片区为单位。”

  最终,城市二次供水成为监管空白,无人负责。

  水业市场化改革可学“深圳模式”

  “关键还是要理顺水厂和政府的关系。”专家们一致认为,二者应各归各位,政府监督,水厂管理,把自来水厂改造为国有控股下的股份制公司。深圳水务集团是专家们一致推选的成功样本。

  2002年,深圳市政府决定在基础设施领域进行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深圳水务集团成为排头兵,最终形成国有控股55%、首创威水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0%、法国威立雅水务投资持股5%的格局。

  在管理架构上,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中方委派,主管运营和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均是威立雅的资深管理人员,客户服务、管网管理、对外投资等重要部门也聘用了威立雅的中层管理人员。

  威立雅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使深圳水务集团迅速改头换面。刘睿发现,“它们的设备都非常先进,人员素质也特别高,很多博士生、硕士生。”

  每月,在深圳当地的报纸上,还可以看到深圳水务集团公布的水质信息。

  政府更像一个监督者。“具体管理和运营都是威立雅在做,政府只是在重大决策上表态。”资深水质安全专家白康认为,政府终于站在了“制高点”上,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如今,深圳水务集团已承担深圳90%以上的供水及污水处理业务,成为国内首个实现供排水一体化改革和运营的水务企业,并在服务水平、运营效率和技术实力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深圳样本的成功应该是一个催化剂,推动水业市场化往前走。”刘睿认为,这条路,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2013年01月15日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