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南海宜兴两个环保产业集聚区“狭路相逢” 目前宜兴形成了1700多家环保企业、3000多家环保配套企业的环保产业集群,造就了10万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市场份额占到了全国的40%以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1-17  浏览次数:98
核心提示:南海宜兴两个环保产业集聚区“狭路相逢” 目前宜兴形成了1700多家环保企业、3000多家环保配套企业的环保产业集群,造就了10万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市场份额占到了全国的40%以上
中国给水排水 云直播

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南海宜兴两个环保产业集聚区“狭路相逢”

时间:2014-11-17  

来源:南方网

 

 
 

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九届国际环保博览会在香港举办,以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之名,南海召集8家环保服务企业组团参展。此前3天,距离南海1400公里的江苏宜兴,第五届IEPZ国际环保设备/技术交易会刚刚落下帷幕,据组织方统计,共吸引2000企业参加,累计实现意向交易额约10亿元。

南海和宜兴,分别位于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中国经济发展的两极,前者在2011年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后者则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有中国“环保之乡”的美名。

在环保关口日益收紧的当下,环保产业的巨大空间引人遐想。南海与宜兴,这两座分属于珠三角与长三角环保产业的先行者,在这场起点不一的产业赛跑中,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环境服务业”这一细分领域,寻找新的蓝海。

同一个目标:环境服务业

在组织南海环保服务企业香港参展的第二天,南海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蔡进,在朋友圈中转发了一则《第五届IEPZ国际环保设备/技术交易会在宜举行》的报道,并附上“强!越来越强!”的点评。

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南海农民开始洗脚上田,开始“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地发展陶瓷、铝型材、印染纺织等产业之时,宜兴就已依靠纯水制备设立宜兴县纯水厂,开始涉足工业污水处理领域。4年之后,纯水厂和设备厂就分别衍生出22个和19个企业,纯水厂所在的高塍镇,环保企业也快速发展到79个。

至上世纪80年代末,宜兴已成为全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佼佼者和领头羊,“环保产业之乡”由此得名。9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宜兴形成了1700多家环保企业、3000多家环保配套企业的环保产业集群,造就了10万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市场份额占到了全国的40%以上,成为我国环保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梳理宜兴环保产业发展脉络可以发现,环保设备制造是其发家的起点,至今仍在其环保产业占据大头位置,但从2008年开始,宜兴就有意识地向环境服务业方向转型:当年,宜兴提出《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并在次年通过江苏省发改委批准,重点发展产品设计、技术开发、检测、一体化解决方案等高层次服务业业态。之后数年,宜兴多方推动环境服务业发展。

而在这一时间段内,1400公里外的南海乃至佛山,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环保保卫战,仅南海一区,关停的节能减排不达标企业就数以千计,更多的企业为了继续生存以及更好地发展,不断寻求环保解决方案。

庞大的内生需求催生了当地环保产业的发展,2011年,南海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成为国内首个以发展环境服务业为主题的产业集聚区。

后来者南海,与先行者宜兴,在环境服务业这一细分领域“狭路相逢”。

不同的起跑线

不可否认,在这场环境服务业的赛道中,南海与宜兴,起跑线相距甚大:2012年,南海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启建之时,南海包括环保产业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业三个领域在内的环保产业,其年产值约为15.8亿。而同一时间的宜兴,仅在环保产业最集中的环保科技工业园,环保产品年销售规模约为500亿元,拥有1700多家环保企业、3000多家环保配套企业的完整产业链。

这一高起点的形成,有赖于时间,也有赖于宜兴近年来构建的创新体系与转型升级努力:针对野蛮生长造成的环保产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以及骨干高级人才紧缺,较少产业链上的纵向合作等问题,宜兴通过几年的努力,促使科技部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技术创新联盟、环保部中国东盟环保与技术示范基地等10多个部、省级平台落户环科园。

同时,园区企业与国内外3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其中与哈工大、清华、南大、西交大等15所知名高校建立实质性合作体,每年从这些院校转化科技成果达120多项。而这一良好的产学研平台,吸引了国内外上百名知名专家、院士的加盟,许多高端环保科研技术与项目在宜兴落地开花。

幸运的是,后来者南海也在努力追赶,且已取得一定成效——在获批集聚区的2个月后,南海区政府出台了环保产业扶持和奖励政策,设立15亿元的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用于产业载体和公共平台建设,5亿元用于环保产业企业扶持奖励、贷款贴息、合同能源管理与合同减排项目奖励、重大环保技术成果示范应用工程扶持等。

在一系列政策及配套扶持的利好下,截至目前,南海已有环保企业200多家,其中入驻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核心区瀚天科技城的共有50多家,不少业务都已开拓至北京、山东、安徽、江西、湖北等省市。

竞争?合作!

目前,宜兴正在全力打造由国家级宜兴环科园、环保产业研究院及环保产业集团,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合作组建的中国宜兴“环境医院”。在这家“医院”中,环境问题是“疾病”,环保企业是“医生”,各种环保设备是“药品”,将为各种“环境疑难杂症”提供从咨询、会诊、系统解决方案到实施、设备供应、技术研发、投融资服务、示范推广的全套环境综合服务。

而在更早之前,宜兴环科园优选首批20家当地骨干企业,组建“宜兴环保产业集团”,打造资质齐全、实力雄厚的环保企业集团。同时该集团还整合宜兴建工、鹏鹞设计院等一批拥有海外施工、国家工程总包一级资质的单位加入,进一步提升其抢占市场的能力。

在先行者大步前行之下,南海如何迎头赶上?一方面,南海计划在现有环保服务企业的基础上,推出“环境服务超市”,专门提供各类环保问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打通供需市场。

该超市将分为线上、线下两大部分,其中线上部分将提供包括每家企业已经操作的项目及其技术应用情况、用户反馈等,供有需求的企业查询了解。而需求企业可根据自己需要,从中选择相应的方案提供商,并进行更进一步的线下面谈与对接。按照时间表,该环境服务超市的“1.0”版本将在今年底前推出。

另一方面,在企业看来,作为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环保产业先行地,宜兴与南海,可以寻求合作,做大做强。原因在于,在发达国家,环保服务业一般占到环保产业的一半比重以上,但是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15%左右。而即使是这一严重偏低的比例,所带来的产值就已达1.1万亿元,其“零头”已超过宜兴与南海环保产值之和。

就行业发展规律来看,环境服务业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有待开拓的机会与市场空间巨大,短时间内,需求的大幅增加,使得供给行业不会出现“你死我活”的竞争,寻求合作的可能性更大——一个颇有意思的细节是,就在第五届IEPZ国际环保设备/技术交易会,还举行了环保城广东省环保设备采购中心揭牌仪式。

“互通有无,生意可以做得更大。”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平台运营商,海逸环保负责人潘志勇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