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左健(左)跟员工探讨资源化产品样品。
|
如果说技术是推动一个行业不断前行的动力,那么创业无疑是改写行业前行轨迹的活力。左健是滨海创业圈的一个女强人。2010年,怀抱创业梦想的她积极投身于滨海新区的环保产业,以加盟形式重组并管理着自己的团队,为了探寻污泥处理及资源化技术,左健用了四年时间层层突破各重障碍,如今她正在迈向梦想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创业抱负
国外经历激发创业冲动
从走入大学校门到在日本取得博士学位,左健始终没有离开她热爱的环境专业,十年的国外经历让她看到了国内外环境保护之间的差距。
从废水排放到污水处理,再到最终的
污泥处理,这是一整套关于水污染的治理流程。然而国内污水处理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其中关键的污泥处理。从污水中提取出来的污泥泥饼,往常大都是送到填埋场填埋,可一遇雨水就又会变成泥混入水中,因此污泥没有处理好相当于没有处理污水。“国外很重视污泥处理,这让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重视性。”留日归来的左健
说到。
为此,左健来到天津,找到了一家在污泥处理领域投研多年却仍徘徊于产业化门槛之外的公司,加盟重组,实现自己的理想。
竞争优势在于资源再利用
国内的污水处理厂很多,但是污泥处理厂少之又少。“这项技术就是通过理化作用,释放污水厂污泥微生物中的水和蛋白质,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和减量化,再用污泥蛋白质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在左健看来,技术的处理费用低、资源化产品附加值高,符合国内环保的市场需求。
回归天津本地来看,创业环保、滨海环保都在做污泥处理,谈及自己的竞争优势,左健表示,他们的产业化除了污泥处理技术之外,最特别的是资源化。“我们把蛋白质提取出来做产品,譬如做成工业发泡剂或者灭火剂,剩余残渣做成蛋白营养土,这样就形成了资源再利用。”
人才难题
打破模式培养人才
创业至今的4年时间里,左健遇到了重重困难,产业化历程、推项目知名度、品牌再包装、资金来源、人才问题等都困扰着
公司的发展。
人才储备是发展之本。“刚开始的时候,公司只有寥寥数人在做实验,经过一步步的发展才将公司员工数量发展到如今的70余人。不过依旧是人才缺乏。”左健举例,譬如有时候开会,她说什么大家都会点头,但之后再去问工作进度却都没有完成,实际上他们有80%都没有听懂,每到这个时候就会很生气。“关于这点除了再去寻找我需要的人才之外,我也会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我要打破以往的模式,先学会认识别人,在起步阶段只能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沟通、去理解,一点点培养成那种‘一点就通’的人。”
未来发展
打通市场挖掘潜力
公司目前正是拓展市场的重要时期,左健一直为找市场而奔走。
左健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们获得了新区经信委工业技改项目支持,塘沽管委会和开发区管委会也给予了从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到创业孵化、房租补贴等各项支持超过百万元。“从天津本地来看,一天3000吨的污泥我们只处理了150吨,如果能打通市场,未来潜力无限。”
渤海早报记者赵濛摄影史淞予
女海归探寻污泥处理再资源化新方式- 圆环保梦“四年磨一剑”(图)
2015-02-17 来源: 渤海早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