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刘波获首届海绵体城市最佳倡导奖并起草《海绵城市镇江宣言》
刘波获首届海绵体城市最佳倡导奖
2015年5月4日,国际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交流协会秘书长张颖夏为湖南常德刘波颁发“海绵城市最佳倡导奖”。
5月4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的首届中美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交流会上,湖南省常德市江北水系综合治理办公室项目协调员刘波被授予“海绵城市最佳倡导奖”,以表彰他长期以来为海绵城市建设所做出的努力。
刘波是中国海绵城市倡导者、反城乡硬化运动发起人。早在2011年3月,他就受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的邀请,起草了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第297号提案 《科学利用与管理城市水资源的对策建议》,明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减少城市硬化面积,修复城乡生态。2012年5月及2013年4月,他先后2次致信全国七大流域80位城市市长,呼吁实施流域管理,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近年来,刘波在相关刊物上发表论文,提出了海绵城市顶层设计的构想。
据悉,此次交流会还发布了由刘波起草的《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镇江宣言》。
文/常德晚报
图/微友LIUBOO
更多刘波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论述,请点击本屏最下方左侧的“阅读原文”,参见常德电台交通频道2015年4月10日微信《常德刘波:十年一梦海绵成》
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镇江宣言
(起草人 湖南常德刘波)
在“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国家领导人亲自倡导,首批16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脱颖而出,拉开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序幕。2015年5月4日-5日,首届中美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交流大会在美丽的长江城市镇江召开,来自全国政府部门、工程技术界、设计院所、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倡导组织、企业以及美、英、德等国的专业人士代表500余人齐聚大会,针对国际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案例,分析研讨,交流经验,达成共识:
一、确立海绵城市技术(LID)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海绵城市技术(LID)即低影响开发技术是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技术,在城乡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享有基础性地位,这一技术体系遵循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让自然做功的朴素的社会发展哲学,符合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社会应该大力倡导和弘扬。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完善这一技术体系,工程设计与工程建设单位应将这一技术体系全面应用于各类工程建设领域,以修复、保护城乡生态环境。
二、加快推进城市排水系统由灰色方案向绿色方案转型
长期以来,主导我国排水界的快排模式理念及相关工程技术体系,严重脱离了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过度硬化城市地表导致城市生态系统严重紊乱,城市内涝成为一些城市的常态,对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加快雾霾形成、扩大面源污染也有较大贡献。而快排模式的核心就是忽视水资源的战略价值和生态价值,其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的灰色特性也不符合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应承担的国际责任。作为中国工程设计界的知识精英,有责任、有义务改变城市排水界的灰色现状,应逐步利用海绵城市工程技术体系和手段,加快推进城市排水系统向绿色生态方案转型,切实减少灰色工程存量,加大绿色生态排水系统增量,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使我国城乡生态环境摆脱窘境,走向长期向好的局面。
三、加快实施城乡生态修复
以治理城乡社区内涝点、热岛效应和面源污染为突破口,规划、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开发、改造社区绿色建筑及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绿化带、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尽可能恢复社区原有河道、水塘、沟渠,提高城乡社区雨水渗透率,加快推广郊区绿色生态农业,加快治理地下水污染。扩大海绵城市技术在城乡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推动流域河道、交通基础设施沿线、矿山、农业灌溉渠道、重金属土壤等领域的生态修复。
四、尽快形成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推广和实践示范阶段,所有从事排水系统工程设计的技术人员,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技术体系及规范,针对我国城市气候、水文、地理、人文条件的南北差异和多样性,潜心研究,因地制宜,勇于实践,典型示范,适时推广,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和规范,以指导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并加快高校科研机构的教材编制和人才培养。
五、催生我国生态工业的腾飞
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原有的工业体系和产品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技术体系和规范的要求。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和新的装备将逐步进入新的工业体系,一大批生态工业产品将进入市场,催生我国生态工业的形成,也将为我国经济的新常态注入活力。从事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各类资本属性的企业,应抓住我国城乡发展转型的契机,研发出一系列的生态工业技术、材料、产品和装备,并适时推广运用。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奠定我国生态工业的基础,并实现生态工业的腾飞。
六、创新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国际合作
创新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民间组织的国际合作,走出去、请进来。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吸收、借鉴、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绿色技术和产业的国际输出,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同分享中国的绿色发展成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任重道远。我们深信,随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活动的大力推进,我国城乡生态环境将有很大的改善,美丽中国的光明前景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国际海绵城市工程实践技术交流协会首届中美海绵城市工程实践技术大会秘书处
二○一五年五月五日于中国镇江
来源/新华报业网
刘波大事记
刘波,男,1965年8月出生,汉族,籍贯,湖南常德市。
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文化,现任常德市政府欧盟亚洲环境支持项目联络办公室中方协调员。中国海绵城市倡导者、反城乡硬化运动发起人。
一、主要工作简历
1986年7月—1990年8月,常德市一中教师,武陵区教委电大进修学校专干;
1990年9月—1996年5月,常德市委宣传部组织科干事、文明办副主任;
1996年5月—1999年7月,常德市城管办综合科副科长(其中1997年9月—1999年9月,兰州大学区域经济研究生班学习);
1999年7月至今,任常德市环卫处宣教中心主任(其中,2002年3月-2006年3月,任湖南省环卫协会副秘书长,《湖南环卫》杂志执行主编);
2006年3月至今,任常德市政府及省建设厅欧盟亚洲环境支持项目联络办公室中方协调员。
二、主要工作业绩
刘波长期从事宣传、环保工作,在资源环境领域有独到的思维能力。曾主编出版《德山德缘》、《常德佛缘 》等系列“德文化”书籍,策划和推动了德山乾明寺的重建工作;曾先后策划、主办中南六省、湖南省环卫发展论坛。
2004年9月,推动常德市政府、湖南省建设厅,联合德国汉诺威市政府、汉诺威水协、荷兰乌特勒支市市政府,向欧盟申请中欧环境对话项目,即《以常德市城区穿紫河为例—促进亚洲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
2005年12月,该项目获欧盟批准,于2006年3月启动。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筹办和组织常德市和德国汉诺威市、荷兰乌特勒支市第一至第三次国际研讨会,4次中欧专家能力培训活动,湖南省及常德市水资源领域官员和专家200多人次参与了项目国际交流活动,湖南成为国内第一个全面与欧盟水资源管理理念相融合的省份。
2010年7月,在上海世博会德国馆日活动中,组织筹备“常德与汉诺威共同走向世界”主题活动。
2010年,促进中德合作《常德市水资源管理规划2010-2020年》项目以及常德市江北城区水系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推动长沙市与汉诺威市在国际会展领域开展合作,推动中欧环境技术合作和交流,并向有关部门呼吁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流域管理体制。
2011年1月,刘波同志入选《湖南党建90年》代表人物。
2011年3月,受九三学社中央邀请,参与撰写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297号提案《科学利用与管理城市水资源的对策建议》,在全国首次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及系统解决方案。
2011年8月,参与由中国政府倡导组建的“亚欧水资源研究与利用中心”筹备工作,并受邀参加揭牌仪式。
2012年5月,致信全国七大流域80位城市市长,发起反城乡硬化运动,呼吁加强流域管理及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建设海绵体城市,主张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我国水资源领域理念与技术的创新。南方周末、中国教育电视台、齐鲁晚报、中国改革杂志、瞭望东方周刊、新浪网、搜狐网、新华网、西班牙加泰罗那电视台等境内外媒体予以报道。
2012年5月,在《中国改革》杂志发表《城市如何告别内涝》调研论文。
2012年5月-9月,参与起草常德市政协“南北水系同治,加快一江两岸协调发展”建议案,并主持常德市大江南地区(含鼎城、德山)水系综合治理调研工作,完成调研报告。
2012年3月以来,先后受邀在北京市水务局、湖南省科技厅、水利厅等单位以及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省内高校举办国际水资源合作讲座。
2013年以来,先后担任长沙曙光环保公益中心、北京自然大学等公益NGO组织的水资源顾问,在北京、上海、天津、长沙等地参加国际雨洪管理会议以及海绵城市技术交流会议。
2014年8月,指导中南林业大学绿源环保协会澧水流域湿地保护调研项目。
2014年10月10日,在《中国建设报》发表评论《海绵城市更具生态魅力》。(2014年11月2日,国家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1月,国家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2015年1月27日,在陕西西安西咸新区参加中国海绵城市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
2015年3月,全国性公共决策类月刊杂志《决策》发表文章:《专访刘波:海绵城市怎么建?》
2015年2-4月,参与筹备首届中美海绵城市工程技术交流大会(江苏镇江)。
2015年4月9日,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公益人物访谈,再次呼吁全国所有城市每年减少城市硬化面积百分之二,国家实施流域管理,在水资源领域率先开展行政体制改革,突破九龙治水的藩篱。
2015年5月4日,首届中美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交流会授予刘波“海绵城市最佳倡导奖”,以表彰他长期以来为海绵城市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并发表由他起草的《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镇江宣言》。
更多相关资讯,请登陆项目网站 www.eu-changde.com或输入“欧盟亚洲环境支持常德项目”在百度和谷歌中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