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给排水专业人士为天河区深涌中支涌“大变身”点赞

记者和参观人员沿着中支涌一路走来,不少居民在岸边散步、乘凉,苍老蓊郁的榕树下波光荡漾、涟漪柔美,鱼翔浅底。昔日被路边摊占据的路面摇身一变,成了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参观人员在涌边一边听着当地负责人的讲解,一边拿出手机拍下眼前美景。

在河涌旁边石椅上乘凉的王老伯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被路面所覆盖着,今年天河区花了不少资金、人力去开展治水工作,哪里有问题,大家都可以提意见,大家都很支持治水工作。如今河涌有了很大的改善,河里也有鱼了,附近的居民有了乘凉、散步的好去处。
参与中支涌治理设计的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骏飞介绍,这样的变化首先得益于广州市、天河区政府的重视,中支涌的顶层设计理念就是 " 以水为魂、生态优先 "。另外,彰显文化是项目的设计理念。" 岸因水而绿、水因岸而美 " 就是 " 以水为魂 ";而 " 生态优先 ",就是要让河涌水质在整治之后不能返黑返臭,以中支涌设计为例,河涌要得到生态水的补充,其一是考虑上游在清障清疏以后,把水库水、山泉水引到河涌里去,其二是河涌边要做处理设施,河涌边的污水要经过处理达标了才可以排进河涌成为辅助水。" 我们经常说‘云山珠水’,这里的水是离不开珠江的,当地老百姓向我们反映,看到整治以后珠江水又能上来了,都觉得欢欣鼓舞。"

河涌边石凳 " 仙女背 " 体现乞巧文化内涵
李骏飞感叹,广东有大量的城中村,如果河涌整治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老百姓就会支持。在中支涌设计过程中,彰显了岭南骑楼的特色,结合了天河珠村当地的乞巧文化,李骏飞举例,河涌边凳子的靠背,用的是乞巧文化里 " 仙女背 " 的设计,当地人一眼就看出亲切感。" 和文化结合起来,河涌才有生命力。" 李骏飞与参观者分享。
" 这条河的整治是相当不容易,这个项目把水文化、水安全的方方面面和基础工作都能够落实到位,可供其他区域借鉴和学习。" 来自上海渠观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的汤红亮告诉记者,治水要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协作,如果没有相互配合的话,项目就会很难推进。

工程以民为本 河涌揭盖作业改工序降低噪音
住在珠村的租户马小姐表示,很满意治水的成绩。" 以前这里是臭水沟,住在周边很受影响。现在治水后干净多了。" 她还介绍,以前有不少档口往外路面延伸,现在那些档口都拆掉了,虽然路面现在因揭盖窄了,但感觉反而更舒服了。" 现在的河涌比以前好多了。在揭盖之前,一些小摊小贩占在道路上,造成道路拥堵,在揭盖时一些占在河涌上的房子就会拆掉。" 开饮食店的邓先生说,他是看着河涌一步步改变的,村里也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对水管进行改造,环境也得到改善。
中支涌的变化,负责具体施工的广州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严俊刚也是目睹了全过程。" 一开始这里路虽然宽,但是有流动摊贩、有乱停放,人和车都是乱成一团的。" 他告诉记者,因为河涌揭盖的施工的位置十分靠近民居,在施工作业的过程中他们也考虑到降低施工噪音对居民和商户的影响,与以往的打砸路面揭盖的做法不同,施工人员用锯直接将路面 " 切件运走 ",到其他地方再砸碎处理,345 米的主要施工区域用了 7 天完成了揭盖的作业,比预计还快了 3 天。

" 揭盖复涌的设计的理念让我印象深刻,现在很多治水还在建大量的箱涵管涵来覆盖河涌,无论是雨水还污水,都是通过暗管的方式接入排水口,而中支涌治水是先揭盖,再把污染清掉。" 四川自贡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杰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的实施给他很大的启发,天河区政府能够着眼于长远系统谋划,居民群众能够大力支持,在保留原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修旧如旧,不仅留下了居民可追忆的历史沉淀,而且打造出更有当地民俗特色的人文景观,可敬可佩。整个项目施工迅速,见效快,这主要取决于区、街道一级的基层政府群众工作做得好,老百姓也能支持和理解,尤其是看得长远,敢于牺牲眼前的小小利益来支持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