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 (第十一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加强 擦亮“江南水乡”招牌 环境责任追究制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31  浏览次数:119
核心提示: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擦亮江南水乡招牌2014-03-31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再度发力。在近日召开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推进会上,我
中国给水排水 云直播

2020年中国无废城市建设及固废资源化利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大会
 

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加强 擦亮“江南水乡”招牌

2014-03-31 

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再度发力。

在近日召开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推进会上,我市将"十大工程"定为长期性战略工程,为了蓝天碧水,苏州3年内将再投2000亿元。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在会上的宣示更是掷地有声:"苏州是江南水乡、人间天堂,我们不能让这块祖传的金字招牌在我们手里丢掉!"

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一样,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们在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共同进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一种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选择。

近年来,苏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样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一种必然的现实选择,更是实现"中国梦"的苏州篇章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苏州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但与此同时,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引发的生态矛盾突出,"江南水乡"、"人间天堂"的美誉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挑战。出路何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之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是惟一正解。

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个系统工程,不能零敲碎打、单打独斗,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共同努力、人人出力。

建设生态文明,同样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不断实践与探索。为此,本期圆桌特邀3位专家,与苏报评论员一起,就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重要环节,一起探讨,共谋良策。

"苏州圆桌"第3期,就此开席。  

跳出"一亩三分地"

的思维定式

●好在这几年城市合作、区域合作正在逐步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基调,人为的行政区壁垒正在渐次弱化并打破,美丽太湖梦有望随着美丽中国、美丽长三角的实现而实现。

近年苏州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动真格求实效,"四个百万亩"上图落地,"十大工程"全面启动,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也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成效。此举固然赢得了广大市民的拥戴,还受到了国际的关注和称誉。新加坡国家虽小,眼界颇高,其设立的"李光耀世界城市奖",可以说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全新理念的权威诠释。此次苏州成为首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城市,这无疑是对苏州在生态文明语境下城市发展模式的充分肯定。

也有人对此心存疑虑:砸进去这么多真金白银,值不值当?这要看算大账还是算小账了。当年的蓝藻爆发和眼下的雾霾肆虐已经令人们幡然醒悟,当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又何谈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生活?更何况,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目前所做的还只是刚刚破题。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就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提出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并大声疾呼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这对于地处环太湖地区的苏州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特别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显然,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城市或地区尚且不可能再关起门来搞建设搞发展,更何况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许多人似乎忌讳谈因果循环。其实,因果循环并非哲学的命题,更非佛家的专利,而是大自然的根本法则。天不变,道亦不变,阴阳交替,周而复始。生态环境的深层内核就是"三大循环":水的物理循环推动了碳的化学循环,进而催生并维持了生命的有机循环。生态环境恶化,就在于其中某一循环出了故障,继而由良性循环进入到恶性循环。生态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治理,绝非一个城市或地区所能独善其身。我们把太湖称为"母亲湖",千百年来,是太湖水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太湖小气候"为太湖儿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一个时期以来,太湖水环境的破坏绝不是苏州一家所致,而目前太湖小气候的修复同样不可能由苏州一家努力所能奏效。

诸多有识之士早就奔走呼吁构建环太湖区域发展共同体,建设环太湖生态圈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此。十数年前写过的一首小诗《梦游太湖吟留别》中有"但得环湖明珠更璀璨,吴地父老开心颜"句,让我成了"衣带渐宽"的追梦人。好在这几年城市合作、区域合作正在逐步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基调,人为的行政区壁垒正在渐次弱化并打破,美丽太湖梦有望随着美丽中国、美丽长三角的实现而实现。笔者在2012年所主持的《长三角城市合作共建环太湖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区》课题中,提出了"绿色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低碳生活让城市更美好,绿色城市加低碳生活让太湖更美好"的基本理念,描绘了"近期建成长三角中心花园,远期建成国际著名的花园式湖泊城市"的环太湖发展愿景。这应该是苏州,也同样是环太湖五城市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期战略目标。

环境责任追究制度

要不断细化

●环境问题就有长期性、累积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如果不能明确责任(甚至是终身责任的话),并且对破坏环境的决策与行为予以追究,追求良好的环境质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最近一段时间,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两会期间,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也成为一大热点问题,许多代表呼吁修订《环境保护法》,加入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内容。

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之所以提上日程,源于我国环境保护执行力的不足。我国环境质量状况仍不容乐观,不仅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问题等仍然存在,近年来,雾霾问题更是困扰着许多城市。环境问题就有长期性、累积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如果不能明确责任(甚至是终身责任的话)并且对破坏环境的决策与行为予以追究,追求良好的环境质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从环境保护实践看,环境责任缺失是我国环境问题的痼疾所在,实施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也是我们"痛定思痛"后的一种反思。

建立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制度需要细化,要做到"主体明确、责任明晰、追究有据",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例如相关主体要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出了问题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等,要有相应的条文,一目了然。否则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就会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操作性;就会成为一种事后惩罚机制,起不到事先预防的效果。

尤其两类性质的环境问题更需要细化。一类是复合型环境问题。例如一个工程可能会引发多种严重环境问题,如水、大气、土壤问题等,这种责任如何计算,更需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予以细化。二是流域治理问题。流域治理涉及多个主体,地方利益的分割性与流域生态的公共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更需要细化相关责任。如果不能细化责任,就会形成"囚徒困境"的局面,使流域环境问题难以解决。以往我国流域治理效果不佳,根源就在于此。当然,在这两类性质的环境问题中,理清责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都需要技术、管理、法律以及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支撑,有些东西有待进一步探索。

另外,还需要细化一些相关配套的制度。一是公众参与制度。要多创造参与平台,畅通参与渠道,这样更好的发挥社会组织与公众的监督作用。二是信息公开制度,政府应把相关环境信息予以公开,就可以减少"暗箱操作"的空间,也可以"防患于未然"。三是奖励制度。仅仅有惩罚措施还是不够的,要对在环保事业中做出贡献者给予适当奖励,起到激励作用。四是政绩考核制度。要从根本上改变GDP至上的考核体系,这是保障环境责任追究制度的根基所在。

像抓招商一样

抓污染治理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要深化考核制度创新,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把考核重点向生态领域延伸,以生态考核引导优化干部政绩导向。

苏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过去,环太湖的温山软水浸润出了底蕴深厚的吴文化;而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这片青山绿水营造出的良好环境;未来,苏州要打造成最佳宜居城市,更离不开这山山水水的点缀。

苏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和实践。2010年1月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在调研环保工作时就指出,"生态环境事关可持续发展大局,我们不能做历史的罪人。要以‘三铁精神’即铁石心肠、铁的纪律、铁的手腕防污治污。"当年1月22日,苏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是苏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开启了苏州生态城市建设的新时代。2013年,为进一步推进苏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4月出炉了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这些工程,不仅为人们勾勒出未来7~8年苏州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也体现了苏州人在建设生态文明时达成的共识: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让老百姓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是要引导全社会摒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让每个市民在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中享受幸福生活。

今年3月19日,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推进会上,根据《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年)》,我市又制定了《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一系列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的出台和实施,把苏州推向了世界舞台,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提供了一个平衡经济发展和古城保护的典范。

成绩可喜,但现实骨感。雾霾天气时有出现,资源利用率水平不高,湖泊河道水质还较差,污染物控制力度还需继续强化,经济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仍然十分紧迫繁重等等,足以说明当前我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不理想。因此,面对群众的期待,面对美丽苏州的"中国梦",全市上下必须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对于苏州来说,我们就要像抓招商一样抓污染治理。"这是苏州的领导干部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这道历史命题时,展示的坚定信念和清晰思路。在3月19日召开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推进大会上,蒋宏坤进一步提出要把"十大工程"作为长期性的战略工程,进而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要深化考核制度创新,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把考核重点向生态领域延伸,以生态考核引导优化干部政绩导向。

这就要求苏州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在两个鸡蛋上跳舞"。"在两个鸡蛋上跳舞"是拉美的一句谚语,强调的是办事要掌握平衡点。即是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很好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天人合一",对天地的敬畏并尊重人的尊严,这"两个鸡蛋"都得要。

收拢五指构建大环保格局

●大环保格局的关键之处,是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不过,就具体操作而言,如何继续完善工作联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等,仍然大有文章可做。

行政管理过于分散,"九龙治水"导致监管乏力,可以说是时下的一个通病。这在环境保护领域,表现尤其明显。

现行环境监管,实行的是"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的体制。涉及环境保护职权的部门就超过15个,"水里和陆地的不是一个部门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个部门管",在实践中常常遇到因交叉分工,导致执法效率不高。就以目前颇为突出的扬尘污染为例,按建筑施工工地的类型分,就涉及到住建、市容市政、交通运输、绿化以及公安等多个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环保部门所要做的,是其中的"加强对扬尘污染的环境监测监控,定期公布扬尘污染状况的环境信息。"不难想象,如果缺乏协同配合,仅仅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压降和控制扬尘污染目标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决定了必须在全社会构建起协同作战的大环保格局。就拿苏州正在大力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来说,其关键举措包括:严守"四个百万亩"和生态红线规划;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着力解决水质、空气突出环境问题;切实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再造力度等等,每一桩每一件可以说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远远超出环保局的现有职能所及,各有关方面必须冲破体制机制的藩篱,积极作为、主动配合,才能达成预期的目标。正因为如此,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也不只是哪个分管领导的事,每个部门都不能置身事外,要把生态文明要求融入全局工作中,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生动局面。

大环保格局的关键之处,是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在此方面,苏州正在进行实践与探索。譬如,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出台了《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试行)》;完善和实施了生态补偿机制等等。不过,就具体操作而言,如何继续完善工作联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等,仍然大有文章可做。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