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西力争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降雨就地消纳利用(图))
记者陈文秀、实习生邱勋聪报道:1月18日,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我省正在制定“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拟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每逢大雨便‘看海’”一直是困扰不少城市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去年4月,萍乡成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率先拉开了我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序幕。随后,赣州、抚州、吉安、新余等城市也纷纷跟进。
萍乡
3年投46亿元打造“海绵城市”
早在去年4月,为解决“晴旱雨涝”问题,我省就已开始推广“海绵城市”建设,萍乡成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
“萍乡每年的降雨量可达到1600至1800毫米,由于地处山地低洼地带和赣湘两个水系的分水岭,三面山地产生的径流均沿萍水河汇入市中心,经常导致城区短期内积水暴涨。”萍乡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早期城市建设中,城市道路往往是硬化路面,渗水性差,加之水利调蓄设施陈旧,每逢暴雨来临,路面径流缓慢,便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6月23日、2011年6月14日、2014年5月25日,萍乡分别发生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对城市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萍乡市专门出台《“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将在32.98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内,投资46亿元建设147个项目,打造“河畅、湖美、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新萍乡,将缺水的“江南煤城”构建独具江南特色的“海绵城市”。
目前,萍乡已成立领导小组,并启动了首批建设、改造项目。
南昌
九龙湖或试点“海绵城市”
正在召开的南昌市两会,“海绵城市”也成为热词。
农工党南昌市委提交的一份《关于推进南昌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中提到,希望南昌作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能够树立城市生态文明理念,调整城市排涝抗旱思路。
针对这一提案,南昌市城乡规划局在回复中表示,为贯彻和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南昌市已组织编制完成了《南昌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该规划根据南昌降雨、气象、土壤、水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了“蓄、滞、渗、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来确定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系统方案;提出通过控制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模式、加强雨水渗透、雨水调蓄设施和城市水系的方式实现径流量控制;采取贮存利用、渗透、生态利用的措施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
目前,南昌市城乡规划局正在组织编制《南昌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该规划在生态系统构建方面强化了自然山林、水体、湿地等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和管控,同时,将加强与水利、园林、城市建设管理等部门的合作、逐步开展有关“海绵城市”的课题研究,并计划以九龙湖片区的核心区作为试点区域应用“海绵城市”的具体建设技术,从中找出适合南昌市特征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形成“南昌标准”,在全市予以推广应用。
●特写
中山路地砖“会喝水”
去年年底,南昌市把中山路打造成首条“海绵城市”道路,并进行试点。据介绍,此次改造采用的是一种新型透水砖,这种砖在下雨时透水性高,雨水能够迅速渗透过地表,路面不会积水,且耐磨性好,防滑,是最具生态和环保方式的铺面材料,造价上比花岗岩、广场砖等要低很多。
展望
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1月18日,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省正在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据省住建厅城建处相关人士介绍,实施意见从住宅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自然水系等4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并提出了保障和金融措施。“目前实施意见正在报省政府审批,通过后将下发实施。”
记者获悉,除萍乡正在打造全国试点外,赣州、抚州、吉安、新余等城市也出台了规划或正在制定规划。我省要求在规划区内通过规划划定“蓝线”、“绿线”,有效落实城市河湖水系和山体林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延伸
四问“海绵城市”
1 问:“海绵城市”能给公众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答:建设“海绵城市”有很多好处。第一,涵养了地下水,补充了地下水的不足;第二,净化了水质;第三,还可以改善微气候。
2 问:建设“海绵城市”,就是挖排水沟、铺绿地吗?
答:“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地挖几条排水沟、建几处景观。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因城、因地而异;其次,社会各界应达成共识,认识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最后,在技术和方法上创新,不能简单地套用或复制某一固定模式。
3 问:对于老旧城区占比较大的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否现实?
答:相对新城区,老旧城区确实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但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可行。例如,设计建设过程中,既有的老旧建筑可通过雨水管断接技术,利用社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
4 问:建成“海绵城市”后,城市原有的大排水系统没用了?
答:单纯依靠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看海”问题并不现实。遇到大暴雨时,雨水根本来不及下渗,若没有管渠系统的快速排放,城市还是会面临内涝问题。因此,雨水来临时,首先是城市海绵体发挥作用,等到海绵体饱和,就需要传统的管渠系统来发挥作用。因此,“海绵城市”对大排水系统不是取代,而是一种补充。
“每逢大雨便‘看海’”一直是困扰不少城市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去年4月,萍乡成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率先拉开了我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序幕。随后,赣州、抚州、吉安、新余等城市也纷纷跟进。
萍乡
3年投46亿元打造“海绵城市”
早在去年4月,为解决“晴旱雨涝”问题,我省就已开始推广“海绵城市”建设,萍乡成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
“萍乡每年的降雨量可达到1600至1800毫米,由于地处山地低洼地带和赣湘两个水系的分水岭,三面山地产生的径流均沿萍水河汇入市中心,经常导致城区短期内积水暴涨。”萍乡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早期城市建设中,城市道路往往是硬化路面,渗水性差,加之水利调蓄设施陈旧,每逢暴雨来临,路面径流缓慢,便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6月23日、2011年6月14日、2014年5月25日,萍乡分别发生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对城市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萍乡市专门出台《“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将在32.98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内,投资46亿元建设147个项目,打造“河畅、湖美、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新萍乡,将缺水的“江南煤城”构建独具江南特色的“海绵城市”。
目前,萍乡已成立领导小组,并启动了首批建设、改造项目。
南昌
九龙湖或试点“海绵城市”
正在召开的南昌市两会,“海绵城市”也成为热词。
农工党南昌市委提交的一份《关于推进南昌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中提到,希望南昌作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能够树立城市生态文明理念,调整城市排涝抗旱思路。
针对这一提案,南昌市城乡规划局在回复中表示,为贯彻和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南昌市已组织编制完成了《南昌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该规划根据南昌降雨、气象、土壤、水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了“蓄、滞、渗、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来确定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系统方案;提出通过控制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模式、加强雨水渗透、雨水调蓄设施和城市水系的方式实现径流量控制;采取贮存利用、渗透、生态利用的措施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
目前,南昌市城乡规划局正在组织编制《南昌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该规划在生态系统构建方面强化了自然山林、水体、湿地等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和管控,同时,将加强与水利、园林、城市建设管理等部门的合作、逐步开展有关“海绵城市”的课题研究,并计划以九龙湖片区的核心区作为试点区域应用“海绵城市”的具体建设技术,从中找出适合南昌市特征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形成“南昌标准”,在全市予以推广应用。
●特写
中山路地砖“会喝水”
![]() |
中山路人行道铺设的地砖
去年年底,南昌市把中山路打造成首条“海绵城市”道路,并进行试点。据介绍,此次改造采用的是一种新型透水砖,这种砖在下雨时透水性高,雨水能够迅速渗透过地表,路面不会积水,且耐磨性好,防滑,是最具生态和环保方式的铺面材料,造价上比花岗岩、广场砖等要低很多。
展望
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1月18日,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省正在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据省住建厅城建处相关人士介绍,实施意见从住宅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自然水系等4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并提出了保障和金融措施。“目前实施意见正在报省政府审批,通过后将下发实施。”
记者获悉,除萍乡正在打造全国试点外,赣州、抚州、吉安、新余等城市也出台了规划或正在制定规划。我省要求在规划区内通过规划划定“蓝线”、“绿线”,有效落实城市河湖水系和山体林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延伸
四问“海绵城市”
1 问:“海绵城市”能给公众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答:建设“海绵城市”有很多好处。第一,涵养了地下水,补充了地下水的不足;第二,净化了水质;第三,还可以改善微气候。
2 问:建设“海绵城市”,就是挖排水沟、铺绿地吗?
答:“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地挖几条排水沟、建几处景观。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因城、因地而异;其次,社会各界应达成共识,认识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最后,在技术和方法上创新,不能简单地套用或复制某一固定模式。
3 问:对于老旧城区占比较大的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否现实?
答:相对新城区,老旧城区确实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但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可行。例如,设计建设过程中,既有的老旧建筑可通过雨水管断接技术,利用社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
4 问:建成“海绵城市”后,城市原有的大排水系统没用了?
答:单纯依靠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看海”问题并不现实。遇到大暴雨时,雨水根本来不及下渗,若没有管渠系统的快速排放,城市还是会面临内涝问题。因此,雨水来临时,首先是城市海绵体发挥作用,等到海绵体饱和,就需要传统的管渠系统来发挥作用。因此,“海绵城市”对大排水系统不是取代,而是一种补充。
●链接
“海绵城市” 投资空间大
来自住建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1.5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空间。光靠政府的单一投资渠道显然无法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的庞大需求。为此,我省还将大力倡导运用PPP模式,将排水管渠整修、河湖沟渠等雨水调蓄设施建设、生态恢复和修复及后期运营服务适当组合打包为PPP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来源: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
“海绵城市” 投资空间大
来自住建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1.5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空间。光靠政府的单一投资渠道显然无法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的庞大需求。为此,我省还将大力倡导运用PPP模式,将排水管渠整修、河湖沟渠等雨水调蓄设施建设、生态恢复和修复及后期运营服务适当组合打包为PPP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来源: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
江西力争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降雨就地消纳利用(图)
2016-01-19 来源: 中国江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