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一个响亮的耳光 江西赣州因宋朝排水系统无一辆车泡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21  浏览次数:105
核心提示:一个响亮的耳光 江西赣州因宋朝排水系统无一辆车泡水
中国给水排水 云直播

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江西赣州因宋朝排水系统无一辆车泡水

  2012年08月06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福寿沟”照鉴了什么

  乐其

  近期的暴雨与城市内涝,让雨果那句“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获得共鸣。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有些国际大都市梦幻般的下水道,不仅保持了“地下血脉”的畅通无阻,还建成地下博物馆对游客开放。殊不知,在我国江西赣州也有一处值得称道的地下水利工程——福寿沟。

  福寿沟始建于宋代,它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因暴雨发生内涝,而同遭暴雨袭击的赣州,却“没有一辆汽车泡水”。历经近千年,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依然护佑着一方的安宁。因此,当年亲自设计并带领群众修建福寿沟的知州刘彝受到群众的拥戴,他的铜像如今坐落在赣州城北的宋城公园。

  福寿沟的设计确有许多独到之处。外部看:它与赣州老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等数十口池塘连通,俨然一个活的水系。遇暴雨,它可调节雨水流量,减轻下水道溢流;江水回灌时,这些池塘又成为天然的蓄水池。从内部结构看,在出水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倾息”。据水利专家解释,水窗是一项颇具科技含量的设计,原理很简单:当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当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冲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据称,福寿沟建成近千年,赣州老城区未出现大内涝。

  作为一项古代水利设施,福寿沟仍为人类造福;同时,作为标识和文脉,它体现着城市的气质和风采。今天的人们不仅深为蕴含于这项伟大治水工程中的先人智慧所折服,而且深为先人的境界和追求所感动。历朝历代,“争言水利”,治理河道,防患洪涝之害,都是吃苦出力的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有什么“提成”。组织成千上万人上工地,要花时间精力与银两,为百姓造福、保一方安宁。刘彝的风范和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景仰,他的铜像前拜谒者络绎不绝,可见福寿沟所蕴含的精神元素,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今天普通人的生活空间与日常环境中,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标识之一。

  “城为人居”,城市的最大贡献在于宜居、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因此,评价一座城市的优劣,就不能只看地表的、外显的,更要看地下的、功能的。最简单的一招是——不看天晴时的灿烂,而看下雨时的不赖。同样,用这一条来衡量官员的政绩,就不能只看城市建筑的高度、浮华装饰的亮度,而要看百姓生活的舒适度、满意度。有道是:“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为群众做了实实在在的好事,群众的口碑就是领导者政绩的“金杯”。

  福寿沟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古人的聪明智慧、深谋远虑,也照出了一些今人的急功近利和浮躁肤浅。我们与其称道福寿沟的实用功能,不如挖掘它背后的精神价值,呼唤责任、良心的回归,让城市下水道建设后来居上,成为城市的坚固防线和最美风景,恒久地护佑着我们的幸福和安宁。


 

《一个响亮的耳光
江西赣州因宋朝排水系统无一辆车泡水》
(2012年08月09日来源:人民日报)
近期的暴雨与城市内涝,让雨果那句“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获得共鸣。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有些国际大都市梦幻般的下水道,不仅保持了“地下血脉”的畅通无阻,还建成地下博物馆对游客开放。殊不知,在我国江西赣州也有一处值得称道的地下水利工程——福寿沟。
福寿沟始建于宋代,它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因暴雨发生内涝,而同遭暴雨袭击的赣州,却“没有一辆汽车泡水”。历经近千年,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依然护佑着一方的安宁。因此,当年亲自设计并带领群众修建福寿沟的知州刘彝受到群众的拥戴,他的铜像如今坐落在赣州城北的宋城公园。
福寿沟的设计确有许多独到之处。外部看:它与赣州老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等数十口池塘连通,俨然一个活的水系。遇暴雨,它可调节雨水流量,减轻下水道溢流;江水回灌时,这些池塘又成为天然的蓄水池。从内部结构看,在出水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倾息”。据水利专家解释,水窗是一项颇具科技含量的设计,原理很简单:当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当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冲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据称,福寿沟建成近千年,赣州老城区未出现大内涝。
作为一项古代水利设施,福寿沟仍为人类造福;同时,作为标识和文脉,它体现着城市的气质和风采。今天的人们不仅深为蕴含于这项伟大治水工程中的先人智慧所折服,而且深为先人的境界和追求所感动。历朝历代,“争言水利”,治理河道,防患洪涝之害,都是吃苦出力的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有什么“提成”。组织成千上万人上工地,要花时间精力与银两,为百姓造福、保一方安宁。刘彝的风范和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景仰,他的铜像前拜谒者络绎不绝,可见福寿沟所蕴含的精神元素,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今天普通人的生活空间与日常环境中,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标识之一。
“城为人居”,城市的最大贡献在于宜居、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因此,评价一座城市的优劣,就不能只看地表的、外显的,更要看地下的、功能的。最简单的一招是——不看天晴时的灿烂,而看下雨时的不赖。同样,用这一条来衡量官员的政绩,就不能只看城市建筑的高度、浮华装饰的亮度,而要看百姓生活的舒适度、满意度。有道是:“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为群众做了实实在在的好事,群众的口碑就是领导者政绩的“金杯”。
福寿沟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古人的聪明智慧、深谋远虑,也照出了一些今人的急功近利和浮躁肤浅。我们与其称道福寿沟的实用功能,不如挖掘它背后的精神价值,呼唤责任、良心的回归,让城市下水道建设后来居上,成为城市的坚固防线和最美风景,恒久地护佑着我们的幸福和安宁。
福寿沟内壁图(资料图片)
“落雨大,水浸街”,一首因广州亚运会而为人熟知的童谣,唱出了每逢夏秋两季许多城市难以摆脱的梦魇。
“梦境”今年依旧。入夏以来,暴雨频频造访中国各地,所到之处,汪洋一片。武汉、杭州、南昌、北京、长沙、成都等城市纷纷内涝。各种调侃随之而生:到武大“游泳”,到西湖“看海”,到南昌街头“垂钓”,到北京地铁“观瀑布”……
也有很多城市经受住了考验,比如江西赣州。几次暴雨,雨量最大时降水近百毫米,赣州老城区却未现明显内涝,民众生活大体如常,井然有序。是什么护佑着这座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赣州人多半会自豪地说:因为我们有福寿沟。
福寿沟,一套近千年前古人创设的地下排水系统,一个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活文物”。与其配合,赣州古城的整个设计都隐含着防洪排涝的远见与巧思。走进赣州城,探秘福寿沟,我们看到的是古人对于城市水系健康运转、保持“长寿”的良苦用心,是祖先留下的一笔无形财富。
一条沟
赣州地处亚热带,降水强度大。据历史记载,最大日降雨量出现在1961年5月16日,达200.8毫米。如城内无完善的排水排洪系统,必致暴雨后内涝之灾。
修建下水道在赣州历史悠久,但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福寿沟,约在宋代中叶。据同治时期县志记载:“福寿二沟,昔人穿以疏城内之水,不知创自何代,或云郡守刘彝所作”。刘彝于北宋熙宁年间出任赣州知军,他根据城市规模、街道布局、地形特点,建成了福沟和寿沟,“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纵横纡曲,条贯井然”,分别将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因为两沟走向形似古篆体“福寿”二字,故而得名。
福寿沟历史上也曾荒废过。清同治八年,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进行修复,共有6个出水口。1953年,赣州修下水道,修复了厚德路的原福寿沟,长767.6米。旧城区现有9个排水口,其中福寿沟水窗6个仍在使用。至今,总长约12.6千米的福寿沟仍是旧城区的主要排水干道。依靠福寿沟,赣州旧城区几乎每年都“雨而不涝”,这在全国众多古城中是罕见的。
智慧点击:
福寿沟的可贵不仅在于实用,更在于其体现了古人的高妙思维。
首先,巧借外力,因势利导。福寿沟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天然地形的高低之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污水排入江中和濠塘内,免去了今人使用抽水机的麻烦。第二大特点是它的12个水窗(即排水口)。水窗的闸门借水力自动启闭,十分巧妙。原闸门均为木闸门,门轴装在上游方向。当江水低于下水道水位时,借下水道水力冲开闸门;江水高于下水道水位时,借江中水力关闭闸门,以防江水倒灌。
其次,着眼全局,效益最大化。福寿沟与城内三大池塘、几十口小塘连为一体,有调蓄、养鱼、溉圃和污水处理利用的综合效益,形成了一条生态环保循环链。
一座城
福寿沟能发挥作用,离不开一个基础:赣州城保留了古城墙和古城水系。
民间传说认为,赣州是座龟形“浮城”,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现存的赣州古城,的确是由唐末五代时风水学家杨筠松选址建造的“上水龟城”,城形如龟,可以减小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力。
此外,建城时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土城,改用砖石修砌城墙,并冶铁固基。道光时期府志记载:“州守孔宗翰因贡水直趋东北隅,城屡冲决,甃石当其啮,冶铁锢基,上峙八境台。”可知其法为:用石甃砌基址,再用熔化的铁水浇在石缝间,使之凝固后,成为坚固的整体。
智慧点击:
赣州古城的整体规划,处处贯穿着古人防患未然、规避洪涝的巧妙心思。离开这样的整体布局,福寿沟的作用再大,恐怕也难以维系今天的局面。
筑造符合力学原理的“浮城”、用铁水浇筑砖石城墙,这在古城防洪史上是个创举。赣州人还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历代以来不断加高加固城墙,戒备洪水。明朝初年,城墙只有二丈四尺高,到明末增至三丈三尺。
除了赣州,我国尚有寿州、文安、潮州、荆州、台州等十多座古城至今仍起防洪作用,其建筑思路对今人很有启发。
问诊:“城市水系”的前世今生
古城经验
中国古城防止内涝最重要的经验,是建设一个完善的城市水系。它由环城壕池和城内外河渠湖池组成,具有多种功用,被誉为“城市血脉”。
城市水系大致有10大功用:供水;交通运输;溉田灌圃和水产养殖;军事防御;排水排洪;调蓄洪水;防火;躲避风浪;造园绿化和水上娱乐;改善城市环境。
在这十大功用中,排水排洪和调蓄洪水对防涝至关重要。以紫禁城为例,明清时期紫禁城的筒子河和内金水河共长6千米,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就有长达8.3千米的河道,堪与水城苏州相媲美。筒子河蓄水容量为118.56万立方米,即使城内出现极端大暴雨,日雨量达225毫米,城外有洪水困城,筒子河无法排水出城外,紫禁城内雨水全部流入筒子河,也只会使其水位升高0.97米。因此,自明永乐十八年紫禁城竣工至今近600年,城内无一次雨涝致灾的记录。
但水系不是建成就能一劳永逸的,必须重视城市水系的管理与维护,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纵览历代京都对城内排水设施的管理情况,以宋东京城、元大都城较好,而唐长安城欠佳。明清时期,北京的水系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制度健全,赏罚分明。紫禁城每年开春淘浚沟渠,明代已形成制度,清代沿用,使城内排水系统畅通,有效地发挥了排水排洪作用。
其他名城,如广州、绍兴、苏州、济南、杭州、温州、福州、松江、嘉定等,历史上排水系统管理均较好。苏州在明清两代共疏浚市内河道11次。苏州自宋嘉定十六年至清顺治十五年400多年无水潦之灾,与河道管理得好是大有关系的。
今日忧患
令人尴尬的是,进入现代化时期,“水潦极少”的古城们体积不断扩容,应对内涝的能力却有所下降。
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即轻视管理。依旧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李海燕调查,“北京市近80%的雨水排水管道内有沉积物,50%的雨水排水管道内沉积物厚度占管道直径的10%~50%,个别管道内沉积物厚度占管道直径的65%以上。”目前实行的《北京市城市市政排水设施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于1986年初,距今已有25年,已经严重落后于北京市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这种设计技术的落后和管理的落后是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很多与现代化伴生的弊病增加着城市内涝风险——
城市建设填占或挤占行洪河道,使江河湖水位升高、排水困难;城市河、湖等水体、洼地被填占,城市水系日渐缺少调蓄功能;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城市排水困难;本世纪在我国登陆的台风频率将增加1.76倍,风暴潮灾害将更严重;土地开发忽视防洪排涝工程系统的建设,增加了洪涝风险;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内涝灾害加重;现代化对生态的破坏使城市在水患面前更为脆弱,洪涝灾害引起次生灾害的风险日益增加……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多,人类对土地、森林、水、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整个地球环境恶化,灾害愈演愈烈。与古城水系防内涝相比较,可以看出,古城水系以天然河渠为城市排水干渠,水系调蓄能力巨大,管理良好,而现代城市多以暗渠和管道排水,本身行洪断面小,调蓄能力小,加上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内涝灾害难以避免。从赣州一例,我们可以看出古城在防洪排涝上的智慧和高超的水平。借鉴古代经验,从根本上改变现代城市的排水系统,增大调蓄容量,加强管理清淤,才能让“上街看海”的一幕不再重演。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因暴雨发生内涝,而同遭暴雨袭击的赣州,却“没有一辆汽车泡水”。江西赣州的排水系统并非是现代化的杰作,而是始建于宋代的福寿沟,历经近千年,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依然护佑着一方的安宁。因此,当年亲自设计并带领群众修建福寿沟的知州刘彝受到群众的拥戴,他的铜像如今坐落在赣州城北的宋城公园。(《人民日报》2012年8月6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我们正陶醉于现代文化带来的“固若金汤”的城市排水系统时,6月份首都北京罕见的大雨却使这座城市彻底蒙羞。因排水不畅城市到处是涝灾,部分立交桥下积水高度尽达四米;兴致高昂的人居然选择在积水中游泳;不少房屋被雨水淹没;77人葬身于这场灾难……
灾难过后,民众在重整家园的同时更多的是反思和担忧:为什么全国排水设施一流的首都城市经不住一场暴雨考验?首都城市排水系统尚且如此,其它城市能好到哪去呢?或许,江西赣州的排水系统会给出答案。
媒体报道,江西赣州排水系统始建于宋代,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福寿沟”历经近千年,经受住了无数洪涝暴雨的考验,护佑着一方安宁。尤其近年,江西赣州在遭遇屡次暴雨袭击后,却出现了“没有一辆汽车泡水”的奇迹,无疑,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福寿沟”。
伴随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各大城市的排水系统也日趋完善,在近千年风雨冲刷中,赣州城北的宋城公园刘彝的铜像早已锈迹斑斑,人们也已熟视无睹,只会在不经意中才偶尔聊聊。然而,6月北京的这场暴雨让人们再一次关注起来了这尊铜像。显然,民众关注的更多的是这尊铜像的历史价值,大家知道,历朝历代,兴修水利,防患洪涝都是件吃苦出力的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有什么“提成”,而要做好这事,却需要大量金银和人力。“福寿沟”之所以能在近千年中护佑着赣州安宁,很重要的一点是刘彝在修建时确实下了真功夫,确实是本着良心和责任在为老百姓做事,也正因如此,刘彝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诚然,城市下水道建设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对建设者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有点是众所公认的:近千年前宋代的建设者无论是在客观条件,还是在专业技能等方面,均逊色于现代。但为什么当前我国建设者在具备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建设的排水系统却比不过宋代刘彝建设的呢?显然,这不止是一个技术问题,事实上,建设好城市排水系统,除了建设者要具备高超的技术素质外,更要有一颗为民谋永利的良心,而现代的一些主管官员缺乏的正是这个,他们一心想着升迁,一心想着在某些能被领导看的见的事情上作秀,而深埋在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统也自然成了“被遗忘者”,这种缺乏良心和责任的工程,还有可能建设出好的下水道吗?
据8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在我国江西赣州有一处值得称道的地下水利工程福寿沟。福寿沟始建于宋代,它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因暴雨发生内涝,而同遭暴雨袭击的赣州,却“没有一辆汽车泡水”。历经近千年,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依然护佑着一方的安宁。
千年的“福寿沟”千年为赣州人民造福,让当地在暴雨面前“坦然面对”、毫不“惊慌失措”,更让老百姓免遭“城市看海”的尴尬与悲痛。而与“福寿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读完“福寿沟”的故事后,联系近段时间一些地方因城市排水系统“脆弱”而损失惨重的事实,感触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政府官员尤其是主政一方的党政一把手,应该向千年“福寿沟”看齐,多干一些表面上看不到,实际上却事关百姓长远利益的“潜绩工程”。
因为亲自设计并带领群众修建福寿沟,宋朝知州刘彝受到了群众的拥戴,老百姓为他树起的铜像如今仍然坐落在赣州城北的宋城公园。但现在有的领导干部追求的并不是老百姓心中的口碑,而是自己在领导心中的口碑。一些领导干部在追求政绩的时候急功近利,考虑更多的不是打基础、谋长远的政绩,考虑更多的不是对老百姓久久造福、久久有效的潜绩工程,而是追求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立马看得见“光亮”,迅速起得了“作用”的政绩工程,根本不愿意去为他人做“嫁衣裳”,更不喜欢干“后人乘凉”的“傻事”。于是乎,高楼大厦此起彼伏、络绎不绝,城市亮化争先恐后、敢为人先。而那些不容易“出彩”、不容易引人注目的城市排涝工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事业、贫困山区吃水难、行路难问题,因为费心劳神不说,投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也不一定能够很快冒出“耀眼”的泡泡、火速出造福“升官”的政绩,往往在容易被一些领导干部放弃甚至遗忘,重“面子”工程,轻“里子”建设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已经日益突出,令人堪忧。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科学发展任重道远,科学发展呼唤立足长远。各级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时候,应该少些急功近利心理,多些民生至上理念,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利长远的事,少制造一些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多创造一些“福寿沟”这样的千年“潜绩工程”,扎扎实实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