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宏明(Hiroaki Tanaka),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教授,环境质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京都大学与清华大学环境技术合作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日本环境仪表、控制和自动化学会(2008-2012)主席,环境与卫生工程研究协会主席。研究领域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废水回收和再利用、先进的水和废水处理技术等。
田中宏明教授谈清华—京都大学合作与对中日环境问题的思考
教授简介
田中宏明(Hiroaki Tanaka),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教授,环境质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京都大学与清华大学环境技术合作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日本环境仪表、控制和自动化学会(2008-2012)主席,环境与卫生工程研究协会主席。研究领域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废水回收和再利用、先进的水和废水处理技术等。
在清华-京都大学环境技术联合研究和教育中心的会议室里,田中宏明教授拿出厚厚一沓材料,原来为了此次采访,他准备了近十页的讲稿。教授认真严谨的态度令我们肃然起敬,他自己倒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讲稿是日文的,恐怕你们不太好懂。”接下来,他便耐心地用英语回答了我们的每一个问题,分享了他对两校合作与中日环境发展问题的思考。
两校合作的“前世今生”
清华大学与京都大学的合作由来已久。田中教授回忆道,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到日本京都大学环境专业读博士。而田中教授与那位学生正好师从同一位教授,只是时间不同。1998年,两校校长就一般性学术交流达成一致并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开展合作。2005年,清华-京都大学环境技术联合研究和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日中心”)正式在深圳研究生院成立。迄今为止,两校教师间已经开展了21次会议和研讨会,300多名大学生完成实习交流互访。两校合作也在科学研究、ISO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会议召开等方面扩展开来。2018年12月,双方签订了清华大学—京都大学环境学科双学位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合作。
2019年3月29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正式揭牌,对于新名称里的“国际”二字,田中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国际,这个词意味着不只是两者之间,意味着清华将与世界的顶尖大学建立更多更密切的联系”。他认为,相互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共同拥有彼此的经验和智慧,可以创造比相互竞争更理想的世界。在环境领域方面,从解决中日本土环境问题出发,双方合作的环境污染课题及其解决方案在其他国家也有很大通用性。融入全球的创意和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全球变暖、海洋污染、病菌耐药性等健康和环境问题。很多问题仅仅靠两国的努力是无法解决的,更需要世界各国的合作。
中日教育的碰撞交融
谈到京都大学的教育方式,田中教授介绍说,京都大学的基本教育概念是“Freedom of Academia”(自由的学风)。如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会广泛地接受任何与环境有关的知识,在本科生毕业研究和硕士生研究阶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室和课题。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进行毕业研究时,学校严格要求,老师虽然可以提供指导和建议,但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科学计划、创新实验、系统地整理研究成果。
“从环境工程学领域的学生来看,热心于科研的中国学生比日本学生更多。同时,在进入博士课程的学生比例中,中国学生占压倒性多数。”在日本,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组成小组,经常一起讨论、分析、实验等。如此,学生间的经验被分享,研究室的经验技术逐步积累。这样互帮互助的文化,一直在日本的大学延续着。田中教授也提到,在他的实验室里,日本学生和中国的学生关系非常好,两校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清华大学-京都大学双学位合作项目规定,在同时满足两所大学的硕士课程所需毕业条件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和京都大学的硕士学位。京都大学的地球环境学堂提供了环境工程以外广阔的环境学相关知识,如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核能、健康风险等广泛的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英语授课课程,交换学生可以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提升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能力。
中日环境问题的观察思考
作为水处理和水回用领域的研究专家,田中教授也与我们探讨了中日两国水资源的情况并分享了他的一些解决方案。通过详细讲述日本冲绳本岛的污水再生利用技术案例,他建议,在北方水资源匮乏的乡镇可以将污水再生,并在农业上加以利用。
众所周知,京都议定书正是在日本京都制定。对于近年来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受到一些国家的反对,甚至有国家退出的情况,田中教授表示,全球变暖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国际问题之一,许多京都大学环境工程学的教师、学生等也将其作为重要课题。在环境工程学领域,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CO2削减、节约能源和能源回收与利用的技术被广泛研究。比如在水处理领域,污泥的能源化利用、污水处理的能耗降低以及污水处理中的自然有效利用对于居民供暖来说是很重要的。在日本市民生活中,污水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整体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但是仅靠污水处理实现节能减排是很难实施的,与城市建设、固体废弃物共同处理、发电等能源供应部门的合作是关键。田中教授认为,民间资金和技术的灵活运用也是应该关注的方面,也是将来的环境工程学重要的研究和开发领域。
深圳近年来也在不断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并开展相关研究。2010年,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级的强制排放交易体系在日本东京启动(东京都排出量取引制度,Tokyo Cap-and-Trade Program, TCTP)。田中教授指出,在支持低碳技术开发的同时,交易碳排放权的结构设计也很重要。如果允许将减碳单价便宜的部门的减排量在市场交易,在初期阶段一般认为会向碳排放减少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想进一步推进碳减排的话,开发和引入新技术是必要的。如在市场上,能耗大、排放多的大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碳排放权的交易中或实行现有节能减排技术,在初期更容易表现出较好的市场竞争力,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研发推广。所以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应将“软”交易和“硬”科技结合起来,另行采取措施鼓励新技术的研发。
采访结束后,田中教授开朗的笑声和坚定的目光还留在我们的脑海,相信全球环境的挑战虽然严峻复杂,但国际化的合作一定能带来更多思维上和科技上的突破。未来,我们也必将在更宽广的舞台上,与更多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组织、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共同面对和解决区域乃至全球性的课题。
文|许雅澜
摄影|张乐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