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报告题目:未来城乡生态环境低碳可持续发展对策与绿色技术研究进展 报告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军 教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4  来源: 报告题目:未来城乡生态环境低碳可持续发展对策与绿色技术研究  浏览次数:188
核心提示:报告题目:未来城乡生态环境低碳可持续发展对策与绿色技术研究进展 报告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军 教授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马军院士分享专题报告《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未来城乡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应用潜力分析》
马军院士

报告题目:未来城乡生态环境低碳可持续发展对策与绿色技术研究进展  
报告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军  教授  
 


12月5日上午 8:25—8:35   开幕式

主持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总工/教授级高工 郑兴灿  博士

 8:35—9:10

报告题目:未来城乡生态环境低碳可持续发展对策与绿色技术研究进展  
报告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军  教授

  9:10—9:35

报告题目:城镇污水处理厂绿色发展路径与工程实践   

报告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总工/教授级高工 郑兴灿  博士


   9:35—10:00
报告题目: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案例分享
报告人:陈飞勇,山东建筑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日本建设环境技术士、日本河川·沙防及海岸·海洋技术士,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山东省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专家,兼任日本工程院东亚委员、中国城市雨洪管理与海绵城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陈飞勇院士长期从事水源地管理与环境保护工程,在中日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为全球20多个国家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指导和工程设计,牵头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环境保护领域技术开发项目5项;负责设计施工的广佛新世界海绵社区规划设计及水系工程建成后被誉为“生态之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60余项。获得日本国土交通省优秀项目奖7次、优秀技术人员奖1次,日本土木学会优秀发表奖1次,2022年度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10:00—10:10 茶歇 (抽奖(奖品【 万元大红包等】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有限公司等单位赞助提供;诚挚征集奖品赞助单位,联系人:王领全 13752275003)

10:10—10:35
报告题目:基于GPU和全水动力方法的城市洪涝高效模拟技术

报告人:黄国如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担任广东省水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电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会员、郑州大学兼职教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人选。最近几年来,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对珠江流域枯季径流预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探讨如何在流域数字化平台上构建枯水径流的预测模型,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结合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对城市暴雨内涝形成机理以及预报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开发了基于GIS系统的城市内涝预警预报系统。主持了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的研究任务,对城市和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核算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城市和农田现场观测实验,对城市非点源污染初期冲刷效应进行研究,构建了基于SWMM模型的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核算模型和基于HSPF模型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

10:35—11:00
报告题目:
格兰富全新工业水处理解决方案;

报告人: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  贺煜东; 人物介绍:格兰富工业水处理团队资深应用工程师,十余年水处理行业背景,工业水处理解决方案专家


11:00—11:25
报告题目:再生水高品质提升丰水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
报告人:吕永鹏,正高工、博士,上海市政总院研究院院长


11:25—12:00

报告题目:协同超净化水土共治技术在河湖生态整体修复中的应用
报告人:张亚非,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SCI期刊《Nano-Micro Letters》主编(IF-21),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领域:流域河湖生态整体修复(金刚石纳米薄膜芯片系统);凝聚态物理和纳米电子材料(金刚石、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纳米电子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FET、光伏电池、传感器等);纳米加工技术(纳米焊接、纳米剪切、纳米组装、纳米掩膜光刻、表面纳米修饰和钝化等)。完成973、863、国家自然科学金重点项目等十几项科研项目和几项军工尖端科技项目。

 

报告结束后 (抽奖(奖品【 万元大红包等】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有限公司等单位赞助提供;诚挚征集奖品赞助单位,联系人:王领全 13752275003)



 
12月5日12:00—13:30 午餐

 

 


 12月5日下午
主持人:
黄瑾/ Jin Huang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GroupCoLtd ,  Shanghai , China   Vice General Engineer

13:30—13:55

报告题目:基于水岸协同的中心城区生态清洁小流域韧性提升的建设构想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nhancing Resilience in Ecologically Clean Small Watersheds within Urban Centers Based on Waterfront Synergy
报告人:黄瑾/ Jin Huang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GroupCoLtd ,  Shanghai , China   Vice General Engineer
30年从事给排水和环境工程领域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涵盖给水、排水、雨洪、污水处理、固废处理、海绵城市等专业和领域。专注研究水资源利用、城市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智慧水务等新兴领域。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30余篇,拥有授权知识产权几十项。上海市巾帼创新领军人物、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design and research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or nearly 30 years, covering water supply, drainage, stormwater, sewage treatment, solid waste treatment, sponge city and other professions and fields.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urban sludge treatment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smart water etc. A numb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wards, published 30 papers, and dozens of authoriz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warded Shanghai Innovation Leader, Shanghai Excellent Technology Leader
演讲大纲:以实现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内涵式转型为指导思想,围绕全面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实际需求,基于治理模式研究、技术体系研究、资源化循环产业研究以及智慧管理研究,面向未来,提出水岸协同的中心城区生态清洁小流域韧性提升建设构想。
Guided by the objective of achieving a high-quality, connotative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construction, this proposal focuses on the practical needs for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ly clean small watersheds. Based on research into governance models, technological systems, resource recycling industries related to water management, and smart management strategies, we present a forward-looking concept aimed at enhancing the resilience of ecological clean small watersheds in central urban areas through waterfront synergy

13:55—14:20
报告题目:藻基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报告人:中国市政中南院科研院总工 刘海燕 正高工

14:20—14:45
报告题目:改性酒糟生物炭去除废水中重金属 Cr(VI)研究
报告人:司马卫平博士,四川轻化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自贡市发展服务业专家,“含盐废水安全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副主任,《能源环境保护》、《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编委。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小城镇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10项,主持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横向科研项目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RSC Advances》《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中国给水排水》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 “折流湿地滤池+侧向潜流湿地床污水处理系统装置及方法”获2011年中国专利优秀奖。

14:45—15:10
报告题目: 海德能™纳滤膜在市政高品质水中的案例分享 报告人:Nitto集团 美国海德能 技术总监   贾世荣

报告人简介:曾任国内著名膜研究院技术及高管。

深耕水处理行业三十余年,主攻领域:高分子膜材料合成,膜分离理论基础研究,水处理工程设计等,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经验。

现任日东集团-美国海德能公司技术总监,带领专业团队,在工业废水零排放,市政饮用水提标改造等多个领域,主导推动了多项成功案例。

15:10—15:20 茶歇 

 

  15:20—15:45
  报告题目:排水系统智慧管控和数字孪生实践

报告人:徐昊旻,现任三峡智慧水务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总监,拥有近20年水务和智慧水务的咨询,设计,建设和运维工作经验,参编过多项国家和团体标准,对水务行业智慧化转型具有充足的经验和理解。

   
15:45—16:10


 
报告题目:ESG 背景下企业水资源利用披露与实践分享 

报告人:中节能皓信(北京)咨询   吕焕来 副总经理 

 
16:10—16:35
报告题目:利用再生水替代跨流域调水的碳减排效应研究

报告人: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马念   给排水总工/教授级高工

利用再生水替代跨流域调水的碳减排效应研究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of Reclaimed Water Use

Substitution for 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 and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Water Supply in Valley Area

 

摘要:城市化面临水资源短缺和环境退化的双重挑战,推动人们探索多样化的水源以减轻这些影响。跨流域调水(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简称IBWT)已成为解决局部缺水地区平衡城市用水需求和供应的一种解决方案。尽管IBWT可以远距离输送高质量的水,但其成本高昂,并常导致大量碳排放。再生水利用(RWU)为克服这一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替代方案。本文以重庆市某峡谷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和环境风险,并对比分析了RWUIBWT在碳排放方面潜在影响。采用累计核算法对各阶段碳排放强度进行计算和汇总,结果显示IBWTRWU运行时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7447 KgCO2/m3  0.1880 KgCO2/m3 。由此可见,通过采用RWU替代方法可将碳排放减少0.5567 KgCO2/m375%。本文进一步阐明了碳减排机制,并强调就地使用再生水能够节约能源而无需大规模转输或提升等优势。此外,还分析了再生水在城市杂用水、河流补给和农业灌溉三个场景下的替代效果及其环境影响,并预测了规划规模下再生水利用所能实现的最大潜力及相关碳减排估算值。最后,本文通过对影响中水利用和碳减排效果的因素进行识别和排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文章旨在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管理框架同时促进河谷城市地区跨学科与跨部门合作机制上发挥积极作用。该研究方法可广泛适用于其他面临严峻水资源压力地区,对推动降低碳排放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可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Abstract: Urbanization confronts the dual challenges of water scarcity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mpting the exploration of diverse water sources for mitigating these impacts. 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 (IBWT) has emerged as a solution to balance urban water demand and supply in areas with local water shortages. While IBWT can deliver high-quality water over long distances, it is costly, often contributing significantly to carbon emissions. Reclaimed water use (RWU) present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address this dilemma. In this paper, a valley region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in Southwest China, which is confronted with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resulting from rapid urbanization, was explored and discussed as a case study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RWU o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as compared to IBWT. A method of accumulative accounting was adapted to calculate and sum up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ies at various stages, revealing that the operational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ies of IBWT and RWU are 0.7447 KgCO2/m3 and 0.1880 KgCO2/m3 , respectively. This indicates that RWU substitution can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by 0.5567 KgCO2/m3 or 75%. This paper further elucidates the mechanism behi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highlighting the energy-saving benefits of using reclaimed water locally without recourse to extensive transportation or elevation changes. Additionally, this result presents three scenarios of reclaimed water use, including urban miscellaneous water, river flow replenishment, and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in relation to their substitution effect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Estimates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s from reclaimed water use were projected at the planned scale, with the maximum potential of reclaimed water utilization predicted.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nhanced strategy to identify and prioritize factors affecting reclaimed water utilization and the effect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his paper aims to facilit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obust legal, institutional, and managerial framework while fostering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secto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s in valley urban areas. The methodology employed can be universally applied to other regions grappling with severe water stress, thereby facilitating endeavors toward carbon reduction and contributing significantly to the attainment of water sustainability

 

16:35—17:00

 报告题目:新膜制备健康水关键技术难题及应对策略 

报告人:侯立安 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军工程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生态环保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侯立安院士长期致力于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工作,在饮用水安全保障、分散点源生活污水处理和人居环境空气净化等方面,率先提出并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及空气净化技术和系列装备,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和富有创造性的成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获国家专利70余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17:00—17:30
徐祖信 院士  报告 :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以《雨污同治,提高城市水环境安全韧性》为主题分享精彩观点。她表示,雨污同治才能提升城市水环境安全和防洪安全,建设和完善雨水污水管网,消除排水管网空白区,提高污水收集率,提高雨水排放能力,是雨污同治的首要任务,真正做到雨水、污水两个管网健康运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表示:现阶段我国城市河道污染主要问题是排水管网混接、错接、破损、混流。水环境治理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只有切实解决好管网问题,水环境治理才能见到实效。
徐祖信院士的报告主题为“雨污同治,提高城市水环境安全韧性”。她表示,城市水环境治理进入了“雨污同治”的关键时期。其中,城市雨水管道已成为多源多态污染物重要的“汇”和“源”。徐祖信院士指出,混错接和破损调查是城市排水系统雨污同治的基础工作,基于特征污染的荧光光谱可以分析雨水干管检查井混接问题,基于水位和水量分析可以检测雨水管网破损情况,基于水动力和水质迁移转化可以分析污水管网破损情况。随后,徐院士介绍了雨季冲击性多源复合污染导致的河流水质风险,并强调控制雨季溢流污染的关键就是雨污混接改造,强调实时水质监测、沉积污染治理和氧化协同快速絮凝强化分离工艺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报告人:徐祖信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1995年从意大利罗马大学工学院学成回国到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同济大学校长助理,上海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局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水污染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副总设计师,海南六水共治技术总师,云南大理水资源保护首席专家,联合国水资源和水污染治理有关项目咨询专家。徐祖信教授长期致力于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提出了城市重污染河流“系统耦合治理”的技术思想,形成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担任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组组长,在苏州河水环境治理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国内多个城市水环境治理,应用成效显著,在中国城市重污染水体治理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在国内外水环境治理领域有重要影响。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报告结束后 (抽奖(奖品【 万元大红包等】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有限公司等单位赞助提供;诚挚征集奖品赞助单位,联系人:王领全 13752275003)

 



  

(扫码二维码,可快速报名 上海水业嘉年华)

(扫码二维码注册,可快速报名免费上海水业嘉年华!免500元报名费!现场抽万元红包等大奖!)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大会暨上海水业嘉年华

时间:2024年12月4-6日,4号报到,5-6日开会

会议地点:上海市富悦大酒店(上海市松江区茸悦路208弄

   

王领全 13752275003    金晟 18622273726   孙磊 13702113519




报告题目:未来城乡生态环境低碳可持续发展对策与绿色技术研究进展  
报告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军  教授  



WATER8848前言:对于未来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对策,专家们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1. 生态缓冲区的重要性:专家们普遍认同建立生态缓冲区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不仅可以提升自然净化能力,还能有效降低热岛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

  2. 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分布式能源的发展被看作是未来城市能源供应的重要趋势。专家们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减少能源输送的损耗,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并且有助于提升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城市碳平衡的实现:专家们普遍认为,城市碳平衡的实现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这需要从城市规划、能源使用、交通出行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碳排放,增加碳吸收。

  4. 环境综合整治与资源利用:专家们强调,未来城市环境管理不应仅限于污染控制,而应向环境综合整治和资源利用方向发展。这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产生,实现源头减污、过程节能与资源循环利用。

  5. 源头污染控制和资源循环利用:专家们认为,源头污染控制和资源循环利用是未来城市环境治理的关键。这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6. 垃圾精细化分类与利用:社区实现垃圾精细化分类与利用被认为是未来城市垃圾管理的重要方向。专家们认为,这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还可以促进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7. 供水管网和排水管网的发展:专家们认为,未来城市供水管网和排水管网的发展应更加注重安全性和节能性。集散式管网和源分离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供水安全性、降低能耗、减少漏失和爆管概率,同时也可以实现排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8. 村镇有机废物处理:对于村镇有机废物的处理,专家们认为源头收集制肥与炭化回田是可行的方向。这不仅可以解决有机废物带来的环境问题,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和能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这些发展对策体现了未来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专家们会根据具体的城市情况和发展需求,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以下是对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对策的更详细解释:

  1. 建立生态缓冲区
    • 生态缓冲区是指在城市化区域与自然环境之间设置的过渡区域,主要目的是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同时增强城市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
    • 这类区域可以包括公园、湿地、绿地等,它们有助于过滤城市污染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并提供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空间。
  2. 分布式能源发展
    • 分布式能源是指将能源的生产和使用过程分散在多个小规模的、靠近用户的设施中,如屋顶太阳能光伏板、小型风力发电设备等。
    •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对远距离大型能源设施的依赖,降低能源输送过程中的损耗,并提高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分布式能源还能有效整合多种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实现多能互补。
  3. 城市碳平衡的实现
    • 城市碳平衡是指通过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使城市范围内的碳收支达到平衡状态。
    • 实现城市碳平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如推广低碳建筑、优化交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绿化建设等。同时,还需要加强碳排放的监测和评估,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4. 环境综合整治与资源利用
    • 环境综合整治是指对城市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理和改造,包括空气质量、水环境、噪声污染等多个方面。
    • 在整治过程中,需要注重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如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推广资源回收技术等。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和资源利用,可以实现源头减污、过程节能与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
  5. 源头污染控制和资源循环利用
    • 源头污染控制是指在污染产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这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等。
    • 资源循环利用则是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这可以通过建设资源回收设施、推广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等来实现。
  6. 垃圾精细化分类与利用
    • 垃圾精细化分类是指将垃圾按照不同的性质、用途和来源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这有助于提高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和降低处理成本。
    • 社区实现垃圾精细化分类与利用需要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政府的引导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分类收集设施等方式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7. 供水管网和排水管网的发展
    •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传统的集中式供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发展集散式管网和源分离技术来提高供水安全性和排水资源的利用率。
    • 集散式管网可以根据城市的地形、气候和用水需求等因素来合理布局管网设施,提高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源分离技术可以将排水系统中的污水和雨水进行分离处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
  8. 村镇有机废物处理
    • 对于村镇地区而言,有机废物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源头收集制肥与炭化回田是一种可行的处理方式。
    • 通过将有机废物进行源头收集并制成肥料或炭化回田使用,不仅可以减少有机废物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和能源来源。这有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针对未来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以下是一个更具体的解决方案:

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网络

生态缓冲区建设:
在城市中心与郊区、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建立生态缓冲区,如大型绿地、湿地公园等。这些区域可以作为城市的“绿肺”,有效过滤空气中的污染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生态缓冲区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被,以提高其自然净化能力。
分布式能源系统:
在城市内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如屋顶太阳能光伏板、社区风力发电等。这些小型能源设施可以减少对大型能源供应网络的依赖,提高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政府应提供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鼓励居民和企业安装和使用分布式能源设施。
智能交通系统:
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优化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交通信号的智能调控,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推广电动汽车和共享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数量,降低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
实施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将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等。这不仅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还可以降低水污染。
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
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在社区、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置分类垃圾桶和回收站点。
建设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如厨余垃圾处理厂、废纸回收厂等。将可回收物进行再加工利用,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
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如节能门窗、绿色屋顶、太阳能热水系统等。这些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和碳排放。
使用绿色建材,如环保涂料、可降解塑料等。这些建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公众教育与参与: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方式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方式。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中来。如设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等。
通过实施以上具体解决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未来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些解决方案中的许多方面都需要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和支持来推动实施。 
生态缓冲区建设:
初始投资成本可能很高,包括土地购买、植被种植、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补贴或低息贷款来减轻相关项目的财务压力。
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鼓励私人投资进入生态缓冲区建设领域,通过税收优惠或补贴来激励私人资本的参与。
分布式能源系统: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需要居民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但初期投资成本可能较高。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减税优惠或低息贷款来鼓励居民和企业安装分布式能源设施。
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推动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居民和企业更好地利用分布式能源。
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改造、技术研发、设备采购等。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来推动智能交通项目的实施。
政府还可以与私营部门合作,共同投资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并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来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雨水收集和利用、污水资源化利用等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相关设施。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来推动这些项目的实施。
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鼓励企业和居民采用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需要建设相应的处理设施和回收站点,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来推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实施。
政府还可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并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来推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
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推广需要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来降低其成本,从而增加其市场竞争力。
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发展,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建筑行业实现绿色转型。
公众教育与参与:
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需要资金来支持,如制作宣传材料、举办活动、开展培训等。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来支持这些活动的开展。
政府还可以设立环保基金或奖励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如设立环保志愿者奖励、开展环保创意大赛等。
总之,政府在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和支持,政府可以推动相关项目的实施,促进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环保解决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绿色交通推广
    • 鼓励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 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高行人和骑行者的安全性,增加其出行的便利性。
    • 提供绿色交通激励措施,如公交卡折扣、自行车租赁服务、步行友好的城市规划等。
  2. 可持续城市规划
    • 在城市规划中考虑环境因素,如绿地保护、水系保护、能源供应和废物处理等。
    • 推广紧凑型城市设计,以减少能源消耗和交通需求。
    • 采用绿色建筑和节能材料,提高建筑的能效和可持续性。
  3. 工业污染控制
    • 严格执行环保法规,限制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
    •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 设立环保监测站,对工业排放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
  4. 海洋保护
    • 减少海洋污染,限制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加强船舶污染治理。
    •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建立海洋保护区,限制渔业活动对海洋生物的破坏。
    • 推广可持续的海洋开发方式,如海洋牧场、海洋可再生能源等。
  5. 土壤保护与修复
    • 保护和恢复土壤生态系统,防止土地退化和侵蚀。
    • 推广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轮作、有机农业等。
    • 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和治理,恢复其生态功能。
  6. 生态修复工程
    • 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如湿地恢复、森林再造等。
    • 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增加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 建立生态廊道,连接破碎的生态系统,促进物种的迁徙和繁衍。
  7. 环保教育
    •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 在学校、社区和媒体中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普及环保知识。
    • 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节水节电等。

这些环保解决方案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企业需要承担起环保责任,采用环保技术和生产方式,公众则需要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





马军院士以问题导向展开,在讲座中深入剖析了碳中和愿景下,进出城市物质失衡引发的生态问题、城市热岛效应引发的微气候问题、城乡水资源失衡问题、传统末端治理能耗高、碳排量大等城乡发展面临的挑战,针对问题和挑战,提出了集中式向分散式转变、综合绿色治理、源头减污、资源循环利用等未来城乡绿色低碳发展对策。他还基于自己团队研究成果重点讲授了服务于碳中和愿景的废弃物利用常温堆肥技术、微气泡高溶解度臭氧催化氧化、多功能膜技术等绿色低碳城乡水技术研究进展。
 
马军院士的讲座内容非常深入且全面,他基于问题导向,对碳中和愿景下城乡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绿色低碳发展对策。 

城乡发展面临的挑战
进出城市物质失衡引发的生态问题:
城市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物质流入,而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处理不当导致生态失衡。
对策:推动物质循环利用,加强废弃物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城市热岛效应引发的微气候问题:
城市建筑密集、绿地减少,导致城市温度高于周边地区,引发微气候问题。
对策: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通风条件,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材料。
城乡水资源失衡问题:
城乡水资源分配不均,水污染严重,影响城乡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传统末端治理能耗高、碳排量大:
传统污染治理方式能耗高、效率低,且碳排放量大。
对策:推动源头减污,发展绿色低碳治理技术,实现污染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未来城乡绿色低碳发展对策
集中式向分散式转变:
推动能源、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向分散式、小型化、智能化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综合绿色治理:
采用综合手段,包括政策、技术、管理等,实现城乡环境的全方位治理。
源头减污:
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资源循环利用:
加强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利用,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
服务于碳中和愿景的技术研究进展
废弃物利用常温堆肥技术:
通过常温堆肥技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微气泡高溶解度臭氧催化氧化:
该技术能够高效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能耗低、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多功能膜技术:
利用多功能膜材料,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分离、净化和回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马军院士的讲座内容不仅深入剖析了城乡发展面临的挑战,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绿色低碳发展对策,并介绍了服务于碳中和愿景的先进技术。这些对策和技术对于推动城乡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马军院士:未来城乡生态环境低碳发展对策与绿色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 发表时间:2023年02月21日
在近日举办的“BEST论坛讲座报告第九期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马军做了题为《未来城乡生态环境低碳发展对策与绿色技术研究进展》的公开报告。他指出,在碳中和愿景下,城市面临着进出物质失衡、城市热岛效应、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应该从整体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的优化利用,转变单纯末端处理的技术路线,以下为报告整理(有删减)。


马军

 

碳中和愿景下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加大,城市对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高,进出城市的物质逐渐失衡引发生态问题,是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农业社会通常“以水定城”,城市的规模和水资源密切相关。农业社会的物质在有限范围内交换,有机废物作为燃料或肥料回到农田,在小范围内容易达到平衡。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人类从农村走向城镇,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城市发展又促进了工业文明,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城市人口密度增大,需水量增高,资源需求量也加大。由于用水过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地表水被污染,饮用水的安全保障难度也加大。城市的垃圾、粪便、污水等处置问题越来越突出,废物围城、环境恶化。生物安全的问题也频现,流行病爆发、人畜共患疾病暴发,还有工业废渣如重金属、磷、盐、有害废物等,以及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缺水、城市洪涝等一系列灾害问题。

 

随着城市进一步扩大,由城市向城市群方向发展,这些问题更加突出,饮用水的安全性也变得脆弱。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农产品进入城市,出口是填埋或者焚烧。一个城市很难承受这种单向物质输入而没有明显的输出,这一平衡很难保持,可能使得物质在城市内积累,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转换形式后,是不是能将污染在城市里完全控制住?如何从源头上控制这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工业产品也同样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用完后变成废物或残余的成分就是垃圾。

 

整个城市是一个大系统。原来我们关注的是水的污染、工业对城市的污染,但是现在对整体大气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比如烧秸秆、工业燃烧、垃圾燃烧、人工降雨、农业施肥等,到底对环境有怎样的影响需要系统观察,要尽可能地将这些资源在源头上回收,减少焚烧比例。

 

现代生活方式已经改变了垃圾的构成。比如快递包装箱的量非常大且分散,材质种类也很多,处理难度很大。如果垃圾没有在源头上进行分类,可能不得不焚烧混合垃圾。但混合垃圾的种类非常多,源头控制难度比较大,过程控制也不容易,还有可能形成温室气体。

 

第二个挑战是气候变化引发的潜在灾害风险。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有可能带来远古病毒释放的风险。冰川融化还会产生极端的高温天气带来水蒸发,又会促进温室气体效应产生极端气候一一因此导致一方面是洪涝,一方面是缺水。

 

第三个挑战是城市热岛效应引发的极端微气候。城市空调等用能设施加重了城市热岛效应,汽车尾气、城市燃气、垃圾焚烧、工业焚烧等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水汽也增强了热岛效应。靠近地表温度升高、高空温度降低导致的冰雹灾难也有增加的趋势。

 

第四个挑战是城乡水资源分布失衡引发的生态问题。城市发展太快导致水资源需求量增加。城市的发展需要水,重复调水后使得水资源分布时空上更加不均匀。这一过程会使城市对远水的依赖性更加增强,城市的安全性也会降低。

 

水资源通过虚拟水资源的方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会导致农村地下水亏空,而亏空又会进一步使得农村地下水位以及土壤出现退化,生物多样性也随之退化,可能使得土壤的碳汇能力下降,对实现"双碳目标非常不利。

 

第五个挑战是传统的末端治理能耗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大。传统末端污水处理以生物降解为主,碳排放量大,以好氧工艺为主体,能耗高;以终端净化为主体,出水难以回收利用。同时,传统污水处理营养深度处理成本高,污泥难以处置,不仅回用农田难,填埋还会产生垃圾渗滤液。混合垃圾及污泥焚烧有潜在污染与温室气体控制难题。

 

未来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对策

城市越来越大会出现很多“城市病”,未来城市规划应该从战略高度与源头上进行减污。首先,超大型城市的建设应该转换成向中心城区和卫星城的组合方向发展。要建立生态缓冲区,提升自然净化能力,不要连片发展。这种生态缓冲区有一定的生态区与负碳区,能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生物的安全性与多样性都能得到改善提高,第二,由集中式能源网络向分布式能源发展。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和能源,实现多能互补,降低能源输送成本,提高安全可靠度;第三,由大区域的碳平衡向城市碳平衡发展,控制城市热岛效应应需要逐步实现城市碳平衡,第四,从单纯的污染控制向环境综合整治和资源利用方向发展,实现源头减污、过程节能与资源循环利用,第五,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污染控制和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发展现代分离技术,实现资源分离回收利用;第六,由垃圾转运集中焚烧填埋向源头回收资源循环利用发展,社区实现垃圾精细化分类收集与利用:第七,由集中式大型城市供水管网向集散式管网方向发展,提高供水安全性、降低能耗、减少漏失和爆管概率;第八,由统一排水管网末端治理向源分离资源利用方向发展,发展源分离技术与管理系统,降低碳排放, 实现资源利用,第九,村镇由末端治理向源头粪便分离制肥与水回用方向发展,实现村镇有机废物源头收集制肥与炭化回田。

 

绿色低碳技术研究进展

按照上述的思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团队就注重源头资源化利用。首先是智慧城市建设资源优化配置与循环利用。比如通过国家”863 计划项目支持的基于物联网城市水处理系统研究及应用,我们建立了南京市饮用水安全监测预警的环境云软件,实现了水源水、水厂入口、出口的水质信息实时监测和预警,为保障南京青奥会饮用水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第二个方向是有机废物源头收集减污降碳与资源化利用。其中,城乡有机废物处置是非常基础的难题,"美丽乡村建设中特别棘手的难题就是畜禽粪便的处理。现在有些畜禽粪便用于沼气发电,但是沼渣不好处理。因此,我们研究将它制备成黄腐酸含量高的植物生长促进剂,使得黄腐酸含量能够提高几倍,但是占地面积很少,发芽率大大地提高。

 

在厨余垃圾及废弃油脂能源化方面,制油的催化剂成本非常高,团队研究了低成本催化方法用在生物航空煤油上,最终成本为7000/吨,低于航空煤油采购成本价,这一方面的工作今后有比较大的潜力。

 

此外,污泥资源化制生物炭材料、废弃蛋白质资源化制备的生物炭、生物质资源化制备的仿生碳材料也是研究方向。

 

第三个方向是源头绿色预防性消毒防疫技术。臭氧是非常有效的消毒剂,适合用于大型冷库的预防性消毒。臭氧的发生设备可以做成手机大小,能放入车内在移动的过程中进行消毒。第四个方向是高级氧化污水深度处理与回收技术。污水循环利用中最关键的是高级氧化,因此在原有基础之上,我们把臭氧做成高浓度、高压力的臭氧,形成微钠气泡,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能够把水中的色度、味去除,提高氧化还原点位,提高溶解氧的浓度。对于污水深度处理特别是资源化利用有非常大的意义。

 

别的研究方向还包括常温常压破解污泥与除臭技术、绿色多功能净水剂、基于源头减污资源回用的膜技术开发、超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术以及绿色安全生态终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在碳中和愿景下,城市面临着进出物质失衡、城市热岛效应、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应该从整体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的优化利用,转变单纯未端处理的技术路线,要重视前端污染减污、资源利用、有机废物源头分离,制肥或制碳回到农制备各种材料,要发展绿色预防性的消毒技术,在冷链物流的前端实行预防性消田、毒。要形成一种源头减污、资源回用 的村镇生态环境的绿色生态治理模式。

 

资源回收后可能就不用建污水管道,而在源头的垃圾精细化分类方面,要在社区实现精细化分类。应该在社区就将粪便变成肥料再回到社区,这样就实现了城市环境治理的新模式。很多粮食蔬菜从农村运到城市的运输成本非常高,碳排放量很大,应该通过社区自身的碳平衡,增加负碳功能。同时,利用废料发展催化技术、膜技术,保障水的循环需求,在绿色农业、绿色社区、绿色校园开展示范,形成绿色产业的技术体系,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减污降碳,以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对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马军院士的专题讲座,以及集团围绕服务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所展开的积极探索,专家有以下看法:

  1. 专题讲座的价值和意义:马军院士作为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权威专家,其专题讲座为集团带来了前沿的绿色低碳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推动集团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低碳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绿色低碳系统构建的重要性: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系统构建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马军院士的讲座强调了这一点,并提出了对应的发展对策,这对于集团乃至整个行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 公园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集团自成立以来,积极投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工作。集团通过持续在公园城市的建设中注入“双碳”发展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技术交流活动,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4. 持续深化学习和理念创新:集团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技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持续深化学习,加强理念创新,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城市建设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5. 对集团未来的期待:专家对集团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他们希望集团能够继续秉承“为公园城市而生”的使命,勇担时代责任,积极探索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马军院士的专题讲座为集团带来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对于推动集团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低碳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集团通过持续深化学习、加强理念创新、凝聚奋斗合力等方式,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月10日,由成都设计咨询集团主办的“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马军院士专题讲座在集团本部成功举办。本次专题讲座是主讲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第二次莅临集团进行技术讲座。专题讲座开始前,集团还举行了庄重的授聘仪式,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陆辉向马军院士授予聘书,正式聘请马军院士为集团院士顾问团特聘专家。本次专题讲座以“线上+线下”形式开展。陆辉出席,集团副总经理徐军主持讲座。四川大学、成都市水务局、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成都环境投资集团受邀嘉宾,集团及各直属公司员工代表近100人参加。

马军院士以“未来城镇绿色低碳系统构建与技术进展”为主题进行授课,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城市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根据未来城市生态环境,结合尖端绿色低碳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对应发展对策。提问交流环节,与会代表结合本职工作,围绕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低碳技术在城建市政领域的应用、城市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向马军院士提问,并展开热烈交流,共同助力公园城市背景下绿色低碳的城乡系统建设之路。

“为公园城市而生”,勇担时代使命,集团自成立以来,积极投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持续在公园城市的建设中注入“双碳”发展理念,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论坛、讲座等技术交流活动。本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专题讲座是集团围绕服务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积极探索城市建设发展新思路、新理念的实际体现。集团上下将持续深化学习,加强理念创新,凝聚奋斗合力,共创美好未来!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泥处理处置论坛(上海)(6月4日全天) 同期举办世环会-污泥处置主题展 2025年6月4-6日 (请提前扫描二维码免费报名,限200人;会议现场抽大奖——华为手机等) 康碧热水解高级厌氧消化的全球经验和展望 直播时间:2025年4月11日(周五) 14:00—16:00 2025-04-11 14:00:00 开始
WaterInsight第14期丨水中新污染物高级氧化降解机制探索 直播时间:2025年1月25日(周六)10:00-11:00 2025-01-25 10:00:00 开始 直播报告题目:城市更新政策背景下的供排水设施建设改造技术方向 1、城市更新由来 2、城市更新政策导向 3、供排水设施建设改造技术方向 3.1供水条例与排水条例要求 3.2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技术路径 3
直播:《新国标下饮用水典型嗅味物质管控:在线识别、逐级强化、精准控制,保障供水安全与品质》 臭和味,是饮用水水质中的敏感指标,常引发用户投诉。自新标准《GB5749-2022》实施以来,要求饮用水臭和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2024年排水年会 直播时间:2024年11月30日(周六) 08:30—18:00 2024-11-30 08:30:00 开始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课程环境工程技术前沿系列讲座:环卫设施异味控制研究与实践 直播时间:2024年11月27日(周三)13:30—15:00 2024-11-27 13:30:00 开始 报告题目:未来城乡生态环境低碳可持续发展对策与绿色技术研究进展   报告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军  教授
因泥制宜选择污泥干化技术 直播时间:2024年11月26日(周二)14:00 2024-11-26 14:00:00 开始 11月14日上午丨2024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水务博览会 直播时间:2024年11月14日(周四)10:00-13:00 2024-11-14 10:00:00 开始
中国水协团体标准《城市供水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技术规程》宣贯会通知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直播:中国水协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城镇水环境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 直播时间:2024年11月1日(周五) 08:30—18:00 2024-11-01 08:30:00 开始
全球水务前沿科技创新技术研讨会 直播时间:2024年10月31日(周四) 10:00—12:00 2024-10-31 10:00:00 开始 直播: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系列活动“城市水安全与绿色可持续循环发展”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10月27日(周日) 09:00—17:00 2024-10-27 09:00:00 开始
城市有机固废(餐厨厨余、污泥和渗滤液)技术现况及发展趋势 直播时间:2024年10月23日(周三)13:30 2024-10-23 13:30:00 开始 直播|沙特全球水务创新奖路演发布会 直播时间:2024年9月27日(周五)10:45—12:15 2024-09-27 10:45:00 开始
苏伊士工业园区绿色低碳环境治理方案 直播时间:2024年9月30日(周一)9:30—11:30 2024-09-30 09:30:00 开始 主 讲 人:江峰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报告:硫基生物技术助力废水低碳处理  时间:2024年9月14日(周六),10:00-11:00          主讲人:江峰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水质安全与高品质供水研讨会 直播时间:2024年8月30日(周五)13:30—17:30 2024-08-30 13:30:00 开始 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6)| 紫外线水处理技术探索与实践 直播时间:2024年8月31日(周六)上午10:00-11:00 2024-08-31 10:00:00 开始
肖威中博士--美国污水处理概述 直播时间:2024年9月2日(周一)20:30—22:00 2024-09-02 20:30:00 开始 北京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跨界交流活动--活动主题:AI时代的污水资源化应用创新  涉及领域:污水资源化、人工智能、物联网  召集人:曹效鑫 博士  活动时间:8月21日下午  活动地点:北京未来设计园区
报告人:程忠红,苏伊士亚洲 高级技术推广经理 直播题目:污泥干化技术的选择  内容: 	不同干化设备的特点及适用性 	污泥干化系统的选择依据 	干化在污 中国水协团体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碳减排评估标准》宣贯会通知  报告人:王秀蘅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直播时间:2024年7月17(周三)14:00-16:00 2024-07-17 14:0
苏伊士 程忠红 :反硝化滤池在污水脱氮中的差异化应用 直播时间:2024年7月2日(周二)14:00—16:00 2024-07-02 14:00:00 开始 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5)|低碳型装配式污水厂探索与实践 直播时间:2024年6月29日(周六)上午10:00-11:00 2024-06-29 10:00:00 开始
吴迪   博士: 百年持续迭代,新型生物膜工艺在提质增效、督察常态化背景下的典型应用 直播时间:2024年6月20日(周四)14:00—16:00 2024-06-20 14:00:00 开始 Paul Westerhoff院士、王鹏教授等人领衔空气取水学术与科技高端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6月8日(周六)08:50 2024-06-08 08:50:00 开始
报告题目:《湖南省排水系统溢流控制技术导则》解读及相关技术探讨  报告人简介:  尹华升,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湖南省非开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排水协会副秘书长; Water & Ecology Forum: 水与生态新起点 直播时间:2024年5月24日(周三)14:30 2024-05-24 14:30:00 开始
中国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直播时间:2024年5月28日(星期二)14:00—16:00 2024-05-28 14:00:00 开始 5月22日下午丨《城镇排水管网系统诊断技术规程》宣贯会 直播时间:2024年5月22日(周三)14:00-16:00 2024-05-22 14:00:00 开始
双碳背景下污泥处置资源化路径探索--杜炯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第四设计院总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上海土木工程学会会员、复旦大学资源 JWPE 网络报告/用于快速现场废水监测的折纸微流体装置 直播时间:2024年5月13日(星期一)19:00 2024-05-13 19:00:00 -杨竹根  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教授、高级传感器实验
紫外光原位固化法管道修复全产业链质量控制倡议 直播时间:2024年5月7日(星期二)9:00-16:30 2024-05-07 09:00:00 开始 华北院 马洪涛 副总工: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应与不应——海绵城市建设正反案例1 直播时间:2024年4月30日(周二)9:30 2024-04-30 09:30:00 开始
高效纳滤膜:中空纤维纳滤膜的特点与应用 直播时间:2024年4月27日(周六)10:00-11:00 2024-04-27 10:00:00 开始-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4) 聚力水务科技创新、中德研讨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特邀德国亚琛工业大学Max Dohman 直播时间:2024年4月14日(周日)15:00 2024-04-14 15:00:00 开始
康碧热水解高级厌氧消化的全球经验和展望 | 北京排水集团高安屯再生水厂低碳运营实践与探索 直播时间:2024年4月10日(周三)14:00—16:00 2024-04-10 14:00:00 开始 世界水日,与未来新水务在深圳约一个高峰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3月22日(周五)08:30—17:30 2024-03-22 08:3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直播时间:2024年3月14日(周四)14:00 2024-03-14 14:00:00 开始    题目:占地受限情况下的污水厂水质提升解决方案 主讲人:程忠红, 苏伊士亚洲 高级 华北设计院:高密度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效果巩固提升要点分析 直播时间:2024年3月4日(周一)9:30 2024-03-04 09:30:00 开始
2月23日|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2月23日(星期五)9:00—17:00 2024-02-23 09:00:00 开始 2月22日|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2月22日(星期四)9:00—18:00 2024-02-22 09:00:00 开始
2月21日|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2月21日(星期三)9:00—18:00 2024-02-21 09:00:00 开始 大湾区青年设计师论坛直播预告(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论坛)  “醒年盹、学好习、开新篇”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山东日照:“乡村之肾”监管装上“智慧芯”    日照市生态环境局农村办负责人时培石介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被称为“乡村之肾”,对于农村水环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工湿地国际大咖/西安理工大学赵亚乾教授:基于人工湿地技术的污水净化之路 直播时间:2024年1月30日(星期二)19:00 2024-01-30 19:00:00 开始
马洪涛院长: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污水收集处理提质增效统筹推进的一些思考 直播时间:2024年1月25日 10:00 2024-01-25 10:00:00 开始 2024年水务春晚 直播时间:2024年1月18日(周四)18:00—22:00 2024-01-18 18:00:00 开始
《以物联网技术打造新型排水基础设施》 直播时间:2024年1月11日(星期四)15:00 2024-01-11 15:00:00 开始--刘树模,湖南清源华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WPE网络报告:作者-审稿-编辑视野下的高水平论文 直播时间:2024年1月10日(星期三)19:00 2024-01-10 19:00:00 开始
核心期刊:中国给水排水》继续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给水排水核心科技期刊 直播丨《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宣贯会 直播时间:2023年12月27日 09:30—11:00 2023-12-27 12:00:00 开始
【直播】【第五届水利学科发展前沿学术研讨会】王浩院士:从流域视角看城市洪涝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 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3)|水回用安全保障的高效监测技术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城镇水环境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暨换届大会 直播时间:2023年12月16日(周六)08:30—18:00 2023-12-16 08:30:00 开始 第二届欧洲华人生态与环境青年学者论坛-水环境专题 直播时间:2023年12月9日(周六)16:00—24:00 2023-12-09 16:00:00 开始
JWPE网络报告:综述论文写作的一点体会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30日(星期四)19:00 2023-11-30 19:00:00 开始 WaterInsight第9期丨强志民研究员:紫外线水消毒技术 再生水
水域生态学高端论坛(2023)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会议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29日(周三) 09:00—17:40 2023-11-29 09:0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智慧水务与科技创新高峰论坛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25日(周六) 13:30 2023-11-25 13:30:00 开始
中国水协团体标准《城镇污水资源与能源回收利用技术规程》宣贯会通知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2023年11月14日9:00线上举行直播/JWPE网络报告:提高饮用水安全性:应对新的影响并识别重要的毒性因素
直播主题:“对症下药”解决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难题   报告人:陈智  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2日(周四)14:00—16:00 2023-11-02 14:00:00 开始 10月29日·上海|市政环境治理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论坛
BEST第十五期|徐祖信 院士 :长江水环境治理关键      直播时间:2023年10月26日(周四)20:00—22:00 2023-10-26 20:00:00 开始 《水工艺工程杂志》系列网络报告|学术论文写作之我见 直播时间:2023年10月19日(周四)19:00 2023-10-19 19:00:00 开始
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技术研讨会 直播时间:2023年10月20日13:30-17:30 2023-10-20 13:30:00 开始 技术沙龙 | 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2) 直播时间:10月14日(周六)上午10:00-12:00 2023-10-14 10:00:00 开始
直播题目:苏伊士污泥焚烧及零碳足迹概念污泥厂 主讲人:程忠红 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内容包括: 1.	SUEZ污泥业务产品介绍 2.	全球不同焚烧项目介绍 3.	上海浦东污泥焚烧项目及运营情况 中国给水排水第十四届中国污泥千人大会参观项目之一:上海浦东新区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
《水工艺工程杂志》系列网络报告 直播时间:2023年9月26日 16:00  王晓昌  爱思唯尔期刊《水工艺工程杂志》(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共同主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同期召开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排水管网大会  (水环境综合治理)  同期召开中国给水排水 2024年
海绵城市标准化产业化建设的关键内容 结合项目案例,详细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技术体系及标准体系,探讨关键技术标准化产业化建设的路径,提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报告题目:《城镇智慧水务技术指南》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 主讲人简介:  简德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总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信息技术委员会副主
第一轮通知 | 国际水协第18届可持续污泥技术与管理会议 主办单位:国际水协,中国科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 等 技术沙龙 | 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1) 直播时间:8月19日(周六)上午10:00-12:00 2023-08-19 10:00:00  广东汇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湛蛟  技术总监  天津万
中国水业院士论坛-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cnww1985):自然—社会水循环与水安全学术研讨会 WaterInsight第7期丨掀浪:高铁酸钾氧化技术的机理新认知及应用 直播时间:2023年8月5日(周六)上午10:00-11:00 2023-08-05 10:00:00 开始
直播:“一泓清水入黄河”之山西省再生水产业化发展专题讲座 直播时间:2023年7月23日(周日 )08:00-12:00 2023-07-23 08:00:00 开始 珊氮自养反硝化深度脱氮技术推介会 直播时间:2023年7月21日(周五)
欧仁环境颠覆性技术:污水厂扩容“加速跑”(原有设施不动,污水处理规模扩容1倍!出水水质达地表水准IV类标准!),推动污水治理提质增效。  诚征全国各地污水厂提标扩容工程需求方(水务集团、BOT公司、设 直播预告|JWPE网络报告:自然系统中难降解污染物去除的物化与生化作用及水回用安全保障 中国给水排水
直播题目: 高排放标准下污水中难降解COD的去除技术     报告人: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程忠红 WaterTalk|王凯军:未来新水务 一起向未来  For and Beyond Water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以网络会议形式举办“水与发展纵论”(WaterTalk)系列学术报
5月18日下午 14:00—16:00 直播  题目: 高密度沉淀池技术的迭代更新 主讲人: 程忠红 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大纲:  高密池技术原理 不同型号高密池的差异和应用区别 高密池与其他 BEST|绿色低碳科技前沿与创新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教授  直播时间:2023年4月30日 14:00—16:00 2023-04-30 14:00:00 开始
日照:“碳”寻乡村振兴“绿色密码”  凤凰网山东    乡村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的底色才会更亮。我市坚持乡村建设与后续管护并重,市、区、镇联 BEST论坛讲座报告第十三期(cnwww1985):全球碳预算和未来全球碳循环的不稳定性风险 The global carbon budget and risks of futur
国际水协IWA 3月17日直播:3月17日 国际水协IWA创新项目奖PIA获奖项目介绍分享会 直播时间:2023年3月17日 9:00—11:30 2023-03-17 09:0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云中漫步-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的威立雅智慧水务系统Hubgrade 直播时间:2023年3月15日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会议通知 | 2023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清华大学王凯军教授团队等) 中国污水千人大会参观项目之一: 云南合续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海口市西崩潭水质净化中心
中国给水排水 Water Insight直播:刘锐平  清华大学 环境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高浓度硝酸盐废水反硝化脱氮过程强化原理与应用 会议时间:2023.1.7(周六)10:00—11:00 智慧水务的工程全生命周期实践分享 直播时间:2023年1月6日 15:00-16:00 对话嘉宾:窦秋萍  华霖富水利环境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主持人:李德桥   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
苏伊士 直播时间:12月30日14:00-16:00直播题目:污泥处理处置的“因地制宜和因泥制宜” 主讲人:程忠红,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特邀嘉宾:刘波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二院总工 教 苏伊士 直播时间:12月27日14:00-16:00;复杂原水水质下的饮用水解决方案    陈智,苏伊士亚洲,技术推广经理,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熟悉市政及工业的给水及污水处理,对苏伊士
曲久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于模拟仿真的污水处理厂数字化与智慧化:现状与未来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28日(周三)9:30—12:00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