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五届)邀请函 (同期召开固废渗滤液大会、工业污泥大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大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迈向未来的河流,如何构建低碳绿色流域? -- 曲久辉院士 :“迈向零污染”需要通过政策指引、产学研协同、社会各界合力等举措逐步实现;强调“碳中和”会对流域管理与治理产生整体和系统性变革;特别指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26  来源:迈向未来的河流,如何构建低碳绿色流域? -- 曲久辉院  浏览次数:95
核心提示:迈向未来的河流,如何构建低碳绿色流域? -- 曲久辉院士 :“迈向零污染”需要通过政策指引、产学研协同、社会各界合力等举措逐步实现;强调“碳中和”会对流域管理与治理产生整体和系统性变革;特别指出“生物完整性”是绿色流域生态完整的核心要素。曲久辉院士表示,通过“数字流域”构建,形成多元数字产品和知识转型,能够使流域治理更加精准高效,逐步实现智慧化管控。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五届)邀请函 (同期召开固废渗滤液大会、工业污泥大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大会)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五届)邀请函 (同期召开固废渗滤液大会、工业污泥大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大会)
 






WATER8848前言:专家们对于绿色流域治理的议题持有高度的关注,并对曲久辉院士关于低碳绿色流域的愿景表示赞赏。他们普遍认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绿色流域,需要在消除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和推动生态健康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对于低碳绿色流域的构建,专家们强调,这不仅仅是一个环保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问题。他们认为,实现零污染、碳中和、生态完整和数字流域等目标,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和努力。

在治理策略上,专家们赞同曲久辉院士提出的观点,即需要克服跨区域合作与治理、技术和资金支持等难点,通过政策指引、产学研协同和公众参与等方式,逐步实现低碳绿色流域的目标。同时,他们也强调,要实现水环境质量向水生态健康管理的转变,需要更加注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恢复,以及面源污染的治理。

对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专家们认为这些案例为中国的绿色流域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他们指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域治理都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但共同的目标都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中国可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绿色流域治理之路。

此外,专家们也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绿色流域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南明河的成功治理等。他们认为,这些实践案例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决心和能力,也为全球绿色流域治理提供了中国解决方案和智慧。

综上所述,专家们对于绿色流域治理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并期待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绿色流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什么是生态健康的河流?什么是水质改善的河流?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绿色流域?
5月20日,在2023(第五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上,来自国内外的顶尖学者和产业界人士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曲久辉以“流域扫码——视距之外的绿色”为题介绍了绿色流域的基本特征,并表示目前我国流域系统正在向水资源保障、水质改善和生态健康的方向发生绿色转型。“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未来的一个愿景,即视距之外的低碳绿色流域应当是零污染、碳中和、生态完整和数字流域。” 曲久辉院士说。
绿色流域治理的国际难题
近日,相关部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林草局联合印发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立足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扎实推进河湖生态环境保护,有序实现河湖休养生息,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黑臭水体治理取得积极成效。随着“双碳”目标提出,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实践低碳绿色流域构建。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克服诸多难点,包括跨区域合作与治理,先进技术和大量资金支持,协调政府、企业、居民等各方的利益诉求,广泛的公众参与和支持等。
曲久辉院士指出,低碳绿色流域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非常复杂,还需要开展大量科学研究。他强调,“迈向零污染”需要通过政策指引、产学研协同、社会各界合力等举措逐步实现;强调“碳中和”会对流域管理与治理产生整体和系统性变革;特别指出“生物完整性”是绿色流域生态完整的核心要素。曲久辉院士表示,通过“数字流域”构建,形成多元数字产品和知识转型,能够使流域治理更加精准高效,逐步实现智慧化管控。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生态环境部卫星应用中心研究员王桥认为,我国流域水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进展,水环境理化指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水生态失衡、生态用水不足、生物多样性降低、水生生境部分丧失、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水生态风险增加、面源污染加重等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迫切需要实现水环境质量向水生态健康管理的转变。
世界成功经验览胜
曲久辉院士以绿色流域建设的国际、国内案例为引,总结绿色流域的共性特点,即消除污染、水质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健康、景观自然。目前世界上已有流域治理典范,包括法国塞纳河治理以生态保护兼顾经济发展为导向,致力于改善水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韩国清溪川的复兴改造是首尔建都600年以来最大的市政工程,被世界城市规划界认为是“21世纪城市革命真正的开端”;德国埃姆舍河修复工程,将河水治理、河道与岸线修复相结合,打造具有工业艺术特色的德国景观河流,是传统工业区生态改造典范;“美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奥农多加湖,通过引入绿色低碳保护措施,开展环境保护和清理修复工作,成为企业、居民与政府从对抗走向合作,当地从破落走向复兴的代表;英国泰晤士河10年污染100年治理,投入上百亿英镑完成“水工业管理的一次大革命”,成为世界首个工业化、城市化国家流域治理的经典案例;而中国贵州贵阳的南明河是世界首个城市尺度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的成功实践,仅用8年时间就实现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治理目标。
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Glen Daigger以“全水(One Water)”和“资源回收(Resource Recovery)”为核心理念,聚焦城市水资源高级管理。绿色流域与城市水资源管理息息相关,他强调要遵循三个优先原则,即缓解水资源压力、提高水资源化效率、保障全民水质安全,并表示中国在实现水资源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绿色流域治理的中国解决方案
流域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南明河治理也经历了一番从“因水而忧”到“因水而优”的艰难历程。本世纪初,南明河是一条“失去生命”的黑臭河,陷入“反复治理反复污染”的僵局。为彻底整治污染问题,贵阳市引入系统治理思路,坚持全流域统筹、干支流一体对南明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制定了“政府主导、机制创新、依法治理、科技支撑、全民参与、长治久清”的原则,改变以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理模式,从“治标”向“治本”转变。如今的南明河已成为一条生态良好、管理高效、全民参与、技术创新的绿色流域。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指出,在建立现代化水治理体系中,新时代的流域规划与治理管理要求,要坚持流域系统观念,强化流域“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8年前治理南明河时,没有国家标准和成功先例,得益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走出了一条中国自己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之路。”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博士说。
“生物完整性”是绿色流域生态完整的核心要素。南明河不仅“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还恢复了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经过治理的南明河水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稀有的野生水鸟来到河边,水生植物种类突破10种,优势鱼类种类多达9科、29种,较历史上污染程度高时增加10余种,底栖动物达到33属种,沉水植物覆盖率从35%增长至80%。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水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胡鹏表示,应给城市以文明,还河流以野性。未来应在提高河流系统功能多样性、河流野性上实施举措,保护野性河流,提供最接近自然的水质标准、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南明河致力于打造低碳绿色流域,集生态景观河道、水资源再生循环、减污降碳协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也是未来每个城市母亲河河道治理的共同目标。”侯锋说。


 

会议报名注册:https://iwa-sludge-2024.casconf.cn/userRegister

【日程】国际水协第18届可持续污泥技术与管理会议



WATER8848前言:专家的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零污染”的理解,专家强调这是一个理想状态,而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基于实际的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特性来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专家指出,实现“零污染”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污染物的排放特性、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其次,在迈向“零污染”的路径上,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精准核算污染排放与环境自净能力的平衡,这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如大数据、机器学习等;二是要实现绿色控源,通过发展清洁控源理论和技术,实现污染物的高值资源化和绿色能源化;三是要注重过程安全,避免在治理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和生态损伤;四是要构建数字化环境管理系统,实现对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净化平衡的精准管控。

此外,专家还强调,实现“零污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公众等各方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和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企业应该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科研机构应该加强环境科技研究,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公众应该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综上所述,实现“零污染”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通过精准核算、绿色控源、过程安全和精准管理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逐步迈向更加清洁、绿色和可持续的未来。

 





FESE观点 | 曲久辉院士:迈向零污染地球的路径与挑战

 文字宣传工作组 FESE Message  issue

 

2017年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以“打造零污染地球”为主题,时任联合国环境署主任索尔海母向大提交了“迈向零污染地球”的报告:提出了对抗污染的全面行动框架,设定了50多个解决方案。形成的共识是:建设一个无污染的地球对于保护和恢复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食物等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2022-2025 年应对气候变化、自然丧失和污染的战略》,推进污染得到预防和控制,使所有人能确保良好的环境质量并改善健康和福祉。同时在“化学品和污染行动次级方案“中提出,2030 年预期成果为:“在迈向零污染地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预期到2025 年,通过加强化学品和废物健全管理方面的能力和领导力,优化人类健康和环境成果;废物管理得到改善,包括通过循环工艺、安全回收二次原材料和逐步减少露天焚烧和倾倒场;释放到空气、水、土壤和海洋中的污染物减少。2012年,《欧洲绿色协议》提出“零污染行动计划”(Zero pollution action plan Towards zero pollution for air, water and soil. 2021.5): 2050年,零污染远景是将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降低到不再被认为对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有害的水平,并尊重我们的星球可以处理的边界,从而创造一个无毒的环境;通过减少废物、海上塑料垃圾(减少50%)和排放到环境中的微塑料(减少30%)来改善水质。

图片

摘要图

PART/1

 对零污染的基本认识 

对所谓的“零污染”我们能这样理解: (1)向环境排放的排放污染物和环境介质对污染物的受纳不可能为零;(2)污染物可以排放,但被控制在导致环境污染的阀值之下;(3)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与环境可以自然消纳和净化的污染负荷达到平衡。因此,零污染的核心是环境对污染物的消纳水平,即实现环境自净化与污染负荷的平衡。决定的因素有2点,一是污染物向环境中排放的量和物质特性,二是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对污染消纳能力,二者的平衡点就是污染控制的阀值。如果我们将此平衡点称为T,则污染物排放量大于T则产生污染效应,反之不产生污染效应。
为此,我们需要从全物质、多介质、全过程、多维度进行系统调控,构建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可净化能力平衡的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实现零污染愿景。5个必要因素是:(1)核定排放:核定排放量与环境可净化可消纳污染的分量与总量;(2)绿色控源:实现污染物能源和资源转化,以最大程度减少其环境排放;(3)过程安全:阻断治理过程的二次污染,实现安全转化与清洁过程;(4)精准管理:基于平衡论构建数字化环境管理系统;(5)系统均衡:控制污染排放量与环境可净化能力的系统平衡。可以认为,“平衡”是实现“零污染”的必要条件。




 

图1  实现污染物排放与环境消纳平衡的要素关系



PART/2

 迈向“零污染”的要素与路径 

(1-排核定:污染排放与环境自净能力平衡的精准核算

 

以流域水环境为例。要精准评估水环境和水生态的自组织、自修复和自净化能力,建立承载力评估的精准核算方法。对污染物种类、浓度、环境代谢周期、反应活性、光热等能量驱动机制、排放来源、暴露途径及生态效应进行综合定量评估,建立取得污染排放与消纳平衡的规范化评估方法体系,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复杂过程的精准核算,发展定量化精准管的决策平台。在此基础上,精准评估向环境中排放各类污染物的总量和分量,确定环境对污染的消纳水平及其平衡点。

 

(2绿色控源:以资源和能源转化实现污染物最低排放


实现“零污染”必须最大限度地科学控源、绿色控源。需要发展清洁控源理论和技术,实现污染物的高值资源化和绿色能源化。以下2个案例显示了以物质回收和能量转化路径实现污染物控排、利用和零排放的综合效益。
案例1 污染物去除与同步产能。工业废水中往往含有多种具有较高价态的污染物,比如六价铬。在水处理过程中,需要将其还原为三价,即它可以接受3个电子变为低价态。因此,高价铬是一种富含能量的物质形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水处理电池系统设计,在铬去除的同时产生电能。如果有光的辅助,可使同步产能更加高效,光电除污产能系统如图2所示。

图片

图2  水处理光电协同除污产能系统图


案例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实现资源回收和能量自给。2014年中国六位专家联合提出建设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的理念和模式,并将水质永续、资源循环、能量自给和环境友好作为概念厂的四个追求,于201812月在河南睢县建成日处理4m3的初级版污水处理概念厂,实现高品质水的河湖回用、50%以上能量自给、污泥制有机肥回用农田。在此基础上,202110月建成世界首座完美体现四个追求的宜兴污水资源概念厂,实现关键污染物的极限去除和高品质净水;利用剩余污泥加农业废弃物干式(约20%干固体)协同厌氧消化及沼气发电,实现能量自给;消化产物生产营养土并回用于农田。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中都含有大量可以实现能量转化和资源回收的有价物质,排则污染,用则有益。因此,资源能源回收和利用是迈向零污染地球的上选之策。

(3过程安全:阻断治理过程的二次污染和生态损伤

 

环境治理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善生态质量、实现生态完整性。然而在很多环境治理的现实案例中,并没有依据和实践生态理念,往往未作系统性调查和规划,经常采用一些可以暂时性达到环境指标要求的工程或临时性措施,甚至一些工程措施导致潜在环境风险和生态损伤。比如,在黑臭水体治理时,有些地方采取加药使水临时变清但导致外增化学污染,实施的过渡工程致使水体生态破坏,大量工程之后水体黑臭反弹,......。因此,水环境治理必须按生态修复的目标进行设计,要了解待治理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利用基于自然的治理方法,实施绿色和生态的修复策略。迈向零污染,就必须尊重环境的自然属性,减少人为干扰的力度和强度,绝不在治理中向环境投加破坏生态的药剂。

 

(4精准管理:基于平衡论构建数字化环境管理系统


要实现对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净化平衡的精准管控,需要构建多维数字化管理系统。为此,要考虑污染源综合控制,过程污染控制,环境承载力及自净化能力,社会和经济要素等,构建系统数据库,创建可精准描述各要素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集成和优化,形成定量化、精准化、数字化管控平台。根据支撑这一平台的实际业务化需求,研发支撑净-排平衡管理的数字化软硬件产品,比如:传感器,检测和通讯设备、模拟和计算产品,基于模型的软件,执行系统等,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净-排平衡模拟器”,实现净-排平衡动态核算-调控-决策的工具化和平台化,为迈向零污染提供精准管控技术支撑。

(5系统均衡: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可净化能力的系统调控。

 

污染物排放所导致的环境变化和风险具有系统性特征。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对整体产生影响,而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放大环境和生态系统性的响应。例如,污水向受纳水体排放可能导致水体敏感生物及其群落损伤,而生物之间的作用将引发整个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下降。因此,在环境复杂网络系统中,关键节点及其关联要素状态的改变都可能都是导致系统性变化的原因,也可能是影响净-排平衡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从全物质、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层面,研究净-排平衡的系统调控理论、方法和实现路径,为流域、区域、城市等制定零污染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PART/3

 迈向零污染地球的挑战 

迈向零污染地球是人类保护和改善环境生态的愿景和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迈向“零污染”更面临诸多困难和巨大挑战。我们对零污染的认知仍然是初步的和肤浅的,有关零污染的科学理论、评价方法和实现路径尚形成,实现零污染的环境、生态、社会、经济和民众基础等非常薄弱,污染控制仍然是我国当前最艰巨的环境治理任务。所以,要迈向“零污染地球”就必须打赢环保攻坚战,必须适度并持续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必须建立并实施环境与社会经济高度协调及彼此平衡的机制,发展支撑净-排平衡的科学原理和系统方法,以净-排平衡支撑零污染地球创建。

 


文稿 | 曲久辉,清华大学

          张 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编校 | 高 岳

 

 

 作者简介 

 


 

 

 

曲久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主任、国家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环境科学学报》,FESE 主编等职。长期从事水质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主持了国家973、863、科技攻关、重点专项、重大基金等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本,发明技术在100多项水处理工程中成功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4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国际水协创新项目奖2项。2023年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当选国际水协(IWA)杰出会士。201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23年入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会士。

 

 

图片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获取文章原文

 

本文内容来自FESE期刊2024年第18卷第6期发表的Perspectives文章“Pathways toward a pollution-free planet and challenges”。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曲久辉院士

 

引用格式:Jiuhui Qu, Jiaping Chen. Pathways toward a pollution-free planet and challenges. Front. Environ. Sci. Eng., 2024, 18(6): 67 https://doi.org/10.1007/s11783-024-1827-0

 

本文来自 Special issue - Towards a pollution-free planet  



 






 

WATER8848前言:对于曲久辉院士所阐述的绿色流域构建的思考,专家们可能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讨论。

首先,专家们可能会赞同曲久辉对于绿色流域的定义,即在流域规划和管理恢复中可持续利用的流域。他们可能会进一步强调绿色流域的重要性,认为绿色流域的构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对于曲久辉所提到的视距之内和视距之外的绿色流域,专家们可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他们可能会认为,视距之内的绿色流域是当前流域管理的重点,需要关注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而视距之外的绿色流域则是对未来流域管理的展望,需要关注零污染、碳中和、生态完整和数字流域等前沿领域,推动流域管理向更高水平迈进。

此外,专家们可能还会就如何实现绿色流域的构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们可能会强调科技创新在绿色流域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环境科技研究的发展,为流域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他们也可能呼吁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最后,专家们可能会关注绿色流域构建的实际效果和影响。他们可能会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式,评估绿色流域建设的成效,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同时,他们也会关注绿色流域构建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确保绿色流域建设真正惠及人民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专家们对于曲久辉院士所阐述的绿色流域构建的思考可能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讨论,共同推动绿色流域的构建和发展。




专访曲久辉院士:视距之外的“绿色”流域是怎样的?

在近日举办的2023年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暨三峡环境科技大会上,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曲久辉阐述了他对绿色流域构建的思考,包括视距内的绿色流域(今天的流域管理)以及视距外的绿色流域(明天的流域管理)两大主题。
 
正值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此背景下,曲久辉院士总结了绿色流域的基本特征,对未来的流域管理发展进行了勾勒。那么,视距内外的绿色流域具体指什么?构建绿色流域未来的重点和方向是什么?围绕上述问题,中国环境报记者专访了曲久辉院士。
 
一、视距之内,流域中有哪些“绿色”?
 
什么是绿色流域?曲久辉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绿色流域是指在流域规划和管理恢复中可持续利用的流域。”
 
目前,国际上已有诸多公认的绿色流域建设案例。曲久辉举例说,法国塞纳河、韩国清溪川、德国埃姆舍河、美国奥农多加湖、英国泰晤士河以及中国贵阳的南明河等,都称得上“绿色”。
 
以上案例有哪些共同特点?曲久辉表示,“在这些绿色流域建设的国际案例中,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消除污染、水质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健康、景观自然”。
 
在生态与环境领域内,“绿色”代表着空气清洁、水质优良,土壤安全、物质循环、生态健康,还有生物多样性丰富。那么,绿色流域中的“绿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最近印发的《规划》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规划》明确了在水生态方面,需要达到的几点目标:(1)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改善;(2)新增0.77万公里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长度;(3)新增213平方公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面积;(4)127个河湖水体重现土著鱼类或土著水生植物。
 
“这些目标,就是我们在流域中视距之内可见的‘绿色’,不仅是过程绿色,而且产生的效益和效果也是绿色的。同时,这也代表着中国流域正向着水资源保障、水质改善和生态健康的方向发生绿色转型。”曲久辉说。
 
长期以来,在流域进行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协调一直以来都是流域管理的难点也是痛点,如何破解这一难题?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长江保护法》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
 
《长江保护法》规范了绿色发展中各项人类的开发活动,尝试通过约束人类活动,解决长江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协调问题。在当下的流域管理中,侧重于纠正人类错误行为和规范人类活动进行标本兼治,通过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流域迈向“绿色”。
 
二、视距之外,流域中还能有哪些“绿色”?
 
未来的绿色流域应该是怎样的?“这需要我们透视流域未来去寻找答案,视距之外的‘绿色’我认为应该是零污染、碳中和、生态完整和数字流域。”
 
在曲久辉看来,流域零污染是视距之外但可以想像的绿色。当流域为“零污染”时,代表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与环境可以自然净化的能力达到平衡,具体表现为:污染物可以排放,但被控制在导致污染的阈值之下;各类污染物排放路径精准阻控,排放水平大幅降低;清洁生产、物质循环和再生利用成为工业、农业和生活的基本模式;由污染所产生的生态和环境风险得到控制等。
 
“碳中和”是视距之外的另一种绿色。“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就是流域绿色构建的机会与路径,碳中和会给流域带来整体和系统性变革。”
 
曲久辉解释,流域治理范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治理目标要把环境质量、生态安全和控温效应协同考虑;在考虑环境同时,也必须考虑能源、交通、工业等排放源。在治理方式上要基于自然,考虑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过程;在科技体系里需要考虑碳污双控的理论和方法等。
 
视距之外的绿色一定还是生态完整的。“在考核生态系统完整性时,生物毫无疑问是最核心的因素。构建以生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当我们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作出科学准确评价时,也许我们就看到了视距之外的绿色。”
 
视距之外的绿色构建还离不开数字流域。曲久辉介绍,其内涵和效应主要包括5个方面:具备变革意义的流域环境数字产品、针对水环境产品的数字设计(相关知识的数字转型)、数字孪生流域构建、流域管控与决策的数字平台、数据补白及流域数据库构建。通过综合运用遥感、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等手段,对流域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和数字管理,进而形成一个综合信息平台和三维影像模型。“那么,我们所了解的流域信息将更加真实完整,流域全景更加透明,流域的治理和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
 
三、前景扫描,绿色流域的下一步从哪入手?
 
曲久辉表示,迈向“零污染”是人类向污染宣战的决心,是一场触及心灵和人类文化文明的无声革命,是视距之外正不断追求的“绿色”;碳中和是面向2060希望可以看到的“绿色”;生态完整性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必需保障的“绿色”;数字流域将实现人类与流域环境之间关系精准、定量和数字化表达,可能让我们看见视距之外的“绿色”。
 
那么,未来绿色流域该从哪里入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与自然和平相处: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污染紧急状况的蓝图》报告中提出了全球急迫性的三大环境问题及挑战,分别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环境污染。
 
曲久辉认为,在一个流域层面中,三大问题会紧密联系,密切相关。“未来我们要实现绿色流域,或者我们期望看到和获得更多的流域绿色,就要把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协同解决,研究解决相关性环境问题的系统方案。而AI for Science,有可能是解决复杂而相关性环境问题的智慧选择。”
 
曲久辉解释,人工智能首先可以帮助人类社会实现污染从源头开始的全生命周期管控,特别是对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通过效率提升、管理优化,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污染产生和排放的精准管控。
 
其次,基于人工智能开发相关软硬件产品,可以实现更为全面、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应急响应,在此基础上推动生态环保领域监测、预警、突发事件处置在相关策略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最后,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在新能源、材料、生物、化学等学科得到广泛深入应用,已经显示巨大的潜力,能对环境保护本身带来管理治理工具、产品、工艺的丰富和提升,有些可能甚至是革命性、颠覆性的变化,让传统视野中的复杂环境问题得以化繁为简。
 
曲久辉提到,在长江黄河重点专项中研究了绿色流域中绿色流域构建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由于目前相关指标并未确定,所以需要我们开展大量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提出涵盖绿色发展、水生态系统健康、人水和谐、区域协同等多个维度的绿色流域构建指标体系;以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经济’为核心,研究敏感指标识别方法,构建绿色流域评价指标库;衔接国家现行流域分区管控体系及水体功能要求,研发分区分类评价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技术,建立评价模型和评价标准,形成绿色流域差异化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等。”
 
曲久辉表示,我相信绿色流域一定会建成,一定会迎来水环境质量优良,水资源保障有力,水管理智慧精准、水治理低碳高效、水文化多元融合的明天。
 
来源:中国环境


 

专家说丨曲久辉院士:视距之外的“绿色”流域是怎样的?
 
 
(来源:河南环境)
在近日举办的2023年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暨三峡环境科技大会上,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曲久辉阐述了他对绿色流域构建的思考,包括视距内的绿色流域(今天的流域管理)以及视距外的绿色流域(明天的流域管理)两大主题。
正值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在此背景下,曲久辉院士总结了绿色流域的基本特征,对未来的流域管理发展进行了勾勒。那么,视距内外的绿色流域具体指什么?构建绿色流域未来的重点和方向是什么?围绕上述问题,中国环境报记者专访了曲久辉院士。
 
视距之内,流域中有哪些“绿色”?
什么是绿色流域?曲久辉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绿色流域是指在流域规划和管理恢复中可持续利用的流域。”
目前,国际上已有诸多公认的绿色流域建设案例。曲久辉举例说,法国塞纳河、韩国清溪川、德国埃姆舍河、美国奥农多加湖、英国泰晤士河以及中国贵阳的南明河等,都称得上“绿色”。
以上案例有哪些共同特点?曲久辉表示,“在这些绿色流域建设的国际案例中,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消除污染、水质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健康、景观自然”。
在生态与环境领域内,“绿色”代表着空气清洁、水质优良,土壤安全、物质循环、生态健康,还有生物多样性丰富。那么,绿色流域中的“绿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最近印发的《规划》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规划》明确了在水生态方面,需要达到的几点目标:
(1)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改善;
(2)新增0.77万公里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长度;
(3)新增213平方公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面积;
(4)127个河湖水体重现土著鱼类或土著水生植物。
“这些目标,就是我们在流域中视距之内可见的‘绿色’,不仅是过程绿色,而且产生的效益和效果也是绿色的。同时,这也代表着中国流域正向着水资源保障、水质改善和生态健康的方向发生绿色转型。”曲久辉说。
长期以来,在流域进行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协调一直以来都是流域管理的难点也是痛点,如何破解这一难题?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长江保护法》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
《长江保护法》规范了绿色发展中各项人类的开发活动,尝试通过约束人类活动,解决长江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协调问题。在当下的流域管理中,侧重于纠正人类错误行为和规范人类活动进行标本兼治,通过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流域迈向“绿色”。
视距之外,流域中还能有哪些“绿色”?
未来的绿色流域应该是怎样的?“这需要我们透视流域未来去寻找答案,视距之外的‘绿色’我认为应该是‘零污染’、‘碳中和’、生态完整和数字流域。”
在曲久辉看来,流域“零污染”是视距之外但可以想像的绿色。当流域为“零污染”时,代表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与环境可以自然净化的能力达到平衡,具体表现为:污染物可以排放,但被控制在导致污染的阈值之下;各类污染物排放路径精准阻控,排放水平大幅降低;清洁生产、物质循环和再生利用成为工业、农业和生活的基本模式;由污染所产生的生态和环境风险得到控制等。
“碳中和”是视距之外的另一种绿色。“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就是流域绿色构建的机会与路径,‘碳中和’会给流域带来整体和系统性变革。”
曲久辉解释,流域治理范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治理目标要把环境质量、生态安全和控温效应协同考虑;在考虑环境同时,也必须考虑能源、交通、工业等排放源。在治理方式上要基于自然,考虑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过程;在科技体系里需要考虑碳污双控的理论和方法等。
视距之外的绿色一定还是生态完整的。“在考核生态系统完整性时,生物毫无疑问是最核心的因素。构建以生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当我们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作出科学准确评价时,也许我们就看到了视距之外的绿色。”
视距之外的绿色构建还离不开数字流域。曲久辉介绍,其内涵和效应主要包括5个方面:具备变革意义的流域环境数字产品、针对水环境产品的数字设计(相关知识的数字转型)、数字孪生流域构建、流域管控与决策的数字平台、数据补白及流域数据库构建。通过综合运用遥感、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等手段,对流域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和数字管理,进而形成一个综合信息平台和三维影像模型。“那么,我们所了解的流域信息将更加真实完整,流域全景更加透明,流域的治理和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
前景扫描,绿色流域的下一步从哪入手?
曲久辉表示,迈向“零污染”是人类向污染宣战的决心,是一场触及心灵和人类文化文明的无声革命,是视距之外正不断追求的“绿色”;“碳中和”是面向2060希望可以看到的“绿色”;生态完整性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必需保障的“绿色”;数字流域将实现人类与流域环境之间关系精准、定量和数字化表达,可能让我们看见视距之外的“绿色”。
那么,未来绿色流域该从哪里入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与自然和平相处: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污染紧急状况的蓝图》报告中提出了全球急迫性的三大环境问题及挑战,分别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环境污染。
曲久辉认为,在一个流域层面中,三大问题会紧密联系,密切相关。“未来我们要实现绿色流域,或者我们期望看到和获得更多的流域绿色,就要把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协同解决,研究解决相关性环境问题的系统方案。而AI for Science,有可能是解决复杂而相关性环境问题的智慧选择。”
曲久辉解释,人工智能首先可以帮助人类社会实现污染从源头开始的全生命周期管控,特别是对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通过效率提升、管理优化,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污染产生和排放的精准管控。
其次,基于人工智能开发相关软硬件产品,可以实现更为全面、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应急响应,在此基础上推动生态环保领域监测、预警、突发事件处置在相关策略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最后,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在新能源、材料、生物、化学等学科得到广泛深入应用,已经显示巨大的潜力,能对环境保护本身带来管理治理工具、产品、工艺的丰富和提升,有些可能甚至是革命性、颠覆性的变化,让传统视野中的复杂环境问题得以化繁为简。
曲久辉提到,在长江黄河重点专项中研究了绿色流域中绿色流域构建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由于目前相关指标并未确定,所以需要我们开展大量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提出涵盖绿色发展、水生态系统健康、人水和谐、区域协同等多个维度的绿色流域构建指标体系;以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经济’为核心,研究敏感指标识别方法,构建绿色流域评价指标库;衔接国家现行流域分区管控体系及水体功能要求,研发分区分类评价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技术,建立评价模型和评价标准,形成绿色流域差异化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等。”
曲久辉表示,我相信绿色流域一定会建成,一定会迎来水环境质量优良,水资源保障有力、水管理智慧精准、水治理低碳高效、水文化多元融合的明天。
来源:中国环境APP




 

WATER8848前言:专家普遍认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转型不仅涉及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更涵盖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全方位变革。

在生产领域,全面转型意味着企业需要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手段引导企业降低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生活方式方面,全面转型要求公众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选择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治理方式上,全面转型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进程。

总之,全面转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的关键所在,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强大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9日 09 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有利于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筑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屏障。本期观察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编 者
全面转型,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和有效性
王晓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坚持全面转型,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对于在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对经济社会系统进行全领域、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绿色化升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在全面转型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涵盖广泛、需要多方努力的系统工程,重在“全面”。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抓住关键环节,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相适应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充分动员全社会主动参与、自觉行动,让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风化俗,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实践中,不少地方聚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着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优势,稳步推进与系统治理相适应的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例如,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促进区域协同融通,以生态共治推动全面绿色转型。一些地方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打造精细化的“一河一策一图”治理之策,建设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损害赔偿机制,扎实推进风险防范常态化管理。
在生产领域的全面转型中,不少企业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环境风险防范等责任,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活动之中。通过强化技术创新驱动,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加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推动形成科技含量较高、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较少的产业结构,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在制度机制建设方面,不少地方通过差异化监管,将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建立健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机制,引导和激励企业增强“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意识。今年2月公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提供了明确法律依据和有效保障。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债券的支持项目目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等绿色金融标准的发布,有力促进企业厚植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
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植树节、六五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把绿色发展有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生态环境保护读本,修订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不断强化公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全国妇联等部门共同发布《绿色家庭创建行动方案》,引导广大家庭做生态文明理念的倡导者、参与者、践行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134个绿色职业进行了标识,积极引导和规范绿色职业发展,有助于拓宽就业认知边界,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积蓄人才力量。在实践中,许多地方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打造“零碳机关”“零碳社区”“无废城市”等,将绿色生活理念推广到衣食住行游用等各方面,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渐成风尚。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协同转型,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含金量和含绿量
俞 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整体考虑、全局把握、协同推进,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等一系列重要关系。绿色发展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涉及结构优化调整、资源节约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等多个方面。为此,要坚持协同转型,注重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在协同转型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面持续用力,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2012年以来,我们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全国煤电装机容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都稳居世界第一。在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过35%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4%。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压力,必须坚持以协同转型为牵引,持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目标协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这一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一体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保护修复、碳达峰碳中和等工作,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注重领域协同。坚持以协同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关键在于做到各领域间的统筹协调、领域内的步调一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降碳,需要立足国情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平衡好“四个结构”、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减污,需要遵循减污降碳内在规律,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多管齐下,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扩绿,需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增长,需要协同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降低含碳量,在“点绿成金”中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
突出主体协同。坚持协同转型,还需统筹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主体的关系,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好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探索。一是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组织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二是加强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推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合力。三是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和绿色财税金融政策,让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获得合理回报。此外,还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不断强化全体人民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强化区域协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明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区域协同治理。目前,我国不少地方正以实施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为契机,加强区域流域绿色发展协作,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例如,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突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强化区域污染协同治理,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突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注重地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协同运作,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这一系列重要举措,有力增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系统性、协同性、有效性,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汇聚起强大合力。
(作者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创新转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李海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坚持创新转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汇聚强大动力。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特点、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坚持创新转型,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能够大幅降低污染物和碳排放,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效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质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绿色科技攻关,在创新转型中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在这一过程中攻克了一大批关键共性技术难关,推动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有力推动了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供应系统和清洁发电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都稳居世界第一。在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以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2012年至2021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6.4%。2021年,废钢铁等9种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3.85亿吨。2013年至2022年,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同时,重污染天数减少93%。长江黄河干流近年来保持在Ⅱ类水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加大创新转型力度,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大力开展绿色低碳领域集成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制度创新,努力取得一批具有引领性和原创性的创新成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集成创新,锻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推动数智化技术与环境科技、产业科技深度融合,建立面向产业链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材料、生产、管理等环节的“大数据”,构建基于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预测“大模型”,努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技术创新,建造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孵化器。要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提供强大技术储备。一方面,基于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同过程的性质,大力发展煤炭、燃油等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技术,积极研发多污染物、多尺度、跨介质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实现行业企业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的多重收益,在节能环保领域丰富新质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加强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研究,在绿色低碳领域开辟更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赛道。
强化标准创新,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标尺。标准创新是创新转型的重要内容。以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为目标,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绿色标准体系,有助于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根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化标准创新,一方面要适时迭代已有环境评价标准,根据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准入要求,结合区域资源环境实际情况,因时因地修订旧标准,着力解决标龄长、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不适应等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标准协同,前瞻性研究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清洁生产、排放等环境标准融入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投资等标准制定修订中,建立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标准体系。此外,还需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碳足迹、碳标识等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有利国际环境。
强化制度创新,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在创新转型中发展绿色生产力,重在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努力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着力优化科技项目组织创新机制,从产业实践中明确研究任务,在科技战略制定、科研立项、项目承担等方面给予需求端更多参与权、更大话语权。不断完善绿色科技人才引育机制,鼓励引导科研人员紧盯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搞科研,助推绿色科技创新与绿色行业企业双向奔赴。加快构建产学研用融合机制,推动学术界、产业界共建创新联合体,完善绿色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激励科研单位敢干、创新企业敢投、科技成果敢转,让创新转型的动能更足,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势能更强。
(作者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安全转型,筑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屏障
高世楫 韩 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安全转型,有利于筑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屏障,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涉及能源结构、工业结构、交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各领域各方面,转型过程中难免存在技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风险。比如,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靠天吃饭”“不易储存”等问题,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加之新型储能等配套技术有待成熟完善,实现能源过渡和替代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在绿色转型过程中,若传统能源保障不充分,新能源安全可靠接续能力不足,就容易引发局部时段、部分区域能源供给不足。因此,坚持安全转型格外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安全问题,强调“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近年来,我们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转型平稳有序、过程风险可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重要进展。在传统能源安全保障方面,油气领域加大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原油、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积极发展新能源和绿色低碳产业,产业竞争优势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能源转型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的比重接近40%。2023年新增能源生产总量中,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40%。绿色低碳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我国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占全球比重均超过8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新三样”产品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此外,我国持续加强关键矿产资源的内外统筹,形成了关键矿产产业链上游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
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兼顾,坚持先立后破、坚守安全底线,确保转型风险可控,保障转型顺利实施。
确保能源安全。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深度融合。一方面,要认识到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煤炭、油气和其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增强煤炭等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统筹国内外油气资源安全保障,适度增储上产以坚守国内资源保障底线,实现能源品种、进口来源、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加强各类能源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巩固新能源领域技术优势、产业优势,着力增强能源系统的调节能力和气候韧性,保障新型能源系统的运行安全。
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就业和社会稳定。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可再生能源的全产业链竞争日益加剧,要加强关键矿产资源的海外布局和技术合作,保障新能源发展的资源安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利用我国能源供需多元、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不断巩固和发展新能源领域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对于传统行业,不能以简单去产能作为减碳的主要方式,而是要协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减量化利用、能源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效率,稳步推动零碳燃料的替代、生产装备和工艺流程的绿色低碳改造、原材料和产品的高效循环利用等,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绿色转型会给人民群众带来切实的好处,但也需要关注转型在一定时期对部分地区、行业和人群造成额外的负担,需要通过机制建设予以解决。比如,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增加对储电设施、电网改造等方面的投资,相应的成本需要通过电价等方式消化,对受到电价影响的低收入群体要给予必要的保障。传统化石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受绿色低碳转型影响较大、较直接,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挥绿色转型对创造就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作用,保障社会安全有序运行。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WATER8848前言:专家们对彭永臻院士及其团队在城市污水短程硝化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首先,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污水处理方法,其在节能减碳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广泛认可。通过跳过传统的硝化过程中的某些步骤,直接让亚硝态氮变成氮气,这一技术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还显著提高了处理效率。这对于全球范围内面临污水处理压力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其次,彭永臻团队成功开发的AOA工艺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技术通过调整反应顺序,实现了微生物生物化学反应机理的优化,从而大幅提高了污水处理的脱氮效率。这种新工艺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也令人瞩目,不仅提高了处理水量,还减少了污泥产生量,并显著降低了出水总氮浓度。

此外,彭永臻院士及其团队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积极与企业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了AOA技术在新建和改造工程项目中的广泛应用。这不仅体现了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也为解决我国乃至全球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专家们还指出,彭永臻院士及其团队在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不仅具有创新性,还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前景。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污水处理技术的进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彭永臻院士及其团队在城市污水短程硝化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他们的研究不仅为污水处理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也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彭永臻院士:污水排放标准不应该“一刀切”!

 来源: 环保工程师  

图片

图片

​近日,《北京日报》以《污水还清》为题报道了彭永臻院士的科研故事。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彭永臻一路见证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从无到有、从陪跑到跟跑再到领跑的历程。“科研工作必须把国家重大需求放在第一位,希望我们的科研团队未来能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年逾古稀的他谈起未来掷地有声。

1、奋起直追


在彭永臻的过往人生里,1973年刻下的无疑是一道特别的印记。
这一年,一场考试让他这个下乡知青的命运拐了个弯——在24岁那年,他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这次选择,决定了彭永臻未来几十年的奋斗方向。
对于命运的这次眷顾,彭永臻直言幸运。
再往前追溯5年。1968年,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彭永臻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3团工程连参加生产建设,夏天盖房子,冬天上山伐木。“1973年那一年我干得特别起劲儿,在所在的53团立了一个三等功,入了党,还作为53团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共青团黑龙江省代表大会,在工农兵学员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考试中成绩又不错,于是得到了这么一个上学的机会。”
轻描淡写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努力。
到生产建设兵团之前,彭永臻高一只读了半年多,学过的知识已经扔了好几年,再捡起来谈何容易:没有完整教材,只能四处找来零散的复习资料;生产劳动繁重,不得不挤出时间看书,常常看着看着书就睡着了,醒了继续看。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取得了三门考试科目均为甲等的好成绩。
机会来之不易。一进入大学校园,他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即使大学毕业后已留校任教,他仍未放松,在1978年考取了我国首批硕士研究生。“底子太薄,起点太低,总觉得知识比较匮乏,一直想多学点儿。”
这种匮乏感和紧迫感在前往日本后达到了一个巅峰。
1984年到1986年,彭永臻到日本京都大学留学两年。当时日本的发展程度,尤其是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让他震惊不已。“1990年以前,国内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连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都没有;而当时的日本,不仅能够处理大部分的城市污水,还可以对部分污水进行再生利用。”
仪器与设备等硬件上的差距更让他震撼。当时,日本检测和实验设备的研发及生产能力,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反观国内,由于设备大多依赖进口,价格之高让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望而却步。“我所在的院校拥有国内市政工程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却连一台实验必需的蠕动泵都没有。活性污泥法城市污水处理中最常用的监测仪器溶解氧检测仪只有两台,其中一台还是坏的。”
须臾不敢停歇,一刻不敢懈怠。
看资料、查论文,更新此前书本上学到的略显过时的理论;跑现场、搞调研,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出谋划策;研发新工艺、新技术,泡在实验室里反复验证,让科研成果尽快落地……
几十年过去,我国的污水处理已是另一番图景——从小切口看,彭永臻的实验室配备了好几百台蠕动泵和溶解氧检测仪;放眼全国,一座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守护着一片片绿水青山。
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取得的新突破让彭永臻感到格外自豪。他兴致勃勃地翻开自己最新发布的一条朋友圈,“这是我总结的去年我们在学术论文和工程技术应用信息方面的成果。”9张截图上,他作为唯一通讯作者、他的学生作为唯一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共有46篇,而且都是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也就是科学领域中最高质量的期刊。其团队的前沿技术应用研究正在全国徐徐铺开。
彭永臻曾在一篇自述中这样写道:“我们这一代人,上山下乡、披荆斩棘,一路与共和国同向而行。眼见着祖国蓬勃发展、日新月异,我内心的自豪和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从不拿“起步晚”当理由,彭永臻一路奋起直追,后来居上。

2、先行一步

北京工业大学西校区,坐落着我国城镇污水处理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级工程实验室,这座白色的五层小楼是彭永臻和学生们的“战场”。多年以来,除了出差在外,彭永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座楼里度过。与他相伴的,是一桶桶污水、一排排试管和形形色色的监测设备。
走进实验室,腥臭扑鼻。彭永臻和学生们却面无异色,“我们都习惯了,鼻子已经失灵,根本闻不出这里有什么特别的气味。”团队学生王梓豪开玩笑,“您幸亏是这个时候来,再暖和点儿,实验室里的蚊虫肯定特别欢迎您。”
与大多数实验室采用配置污水不同,在彭永臻的实验室里,实验对象都来自真实的生活场景:一部分是来自学校家属区的生活污水,一部分是从垃圾中采集的垃圾渗滤液。“以实际污水为研究对象,虽然可控性差点儿,但是成果能更有效地得到转化和利用。”彭永臻道出背后缘由。
夜以继日“浸泡”在污水实验室和污水处理厂中,彭永臻率先开展了城市污水短程硝化应用研究,首次提出并实现了短程反硝化,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短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联合处理城市污水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要解释这一连串的高深名词,就得从城市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说起。
目前,全世界的城市污水处理,99%以上都采用微生物处理法。微生物承担的使命,不仅仅要处理污水里面的有机物,还要脱氮除磷。彭永臻的一系列研究,瞄准的就是此前未被太多人重视的“自养脱氮”。
为什么要脱氮?内陆湖泊中疯长的藻类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给我们拉响警报。彭永臻说,氮和磷都是生物的重要营养源,如果缓流水体中氮磷过多,会造成藻类异常繁殖,从而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质恶化,从而危害鱼虾等水生生物甚至人类健康。
在城市污水中,氮分为两类:氨态氮占90%,有机氮占10%;而有机氮分解后最终也会产生氨态氮。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是先将氨态氮转化为亚硝态氮(亚硝化),再将亚硝态氮氧化为硝态氮,最终将硝态氮还原为氮气(反硝化),从水体中排出。
“如果把氨态氮变为亚硝态氮后,我们直接让亚硝态氮变成氮气,节省步骤,就能大大节能减碳并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彭永臻在纸上用箭头为记者展示背后的反应过程,在划掉一些反应步骤后继续解释,“缩短后的反应过程,我们称之为‘短程硝化和反硝化’。”
然而,难度在于,从亚硝态氮到硝态氮的反应速度非常快,如果要及时阻止这一反应的发生,就要做好很多因素的控制,比如反应时间、温度、溶解氧浓度等。事实上,国内外科学家都对这一原理心知肚明,但要找到实现路径却并不容易。在常温与低温城市污水中,实现稳定的短程硝化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
显然,彭永臻带领团队已经先行了一步。
校园的最西角,是一处城市污水处理实时控制系统的中试基地。这里是短程硝化和反硝化研究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中转站,一批成果正陆续从这里诞生。
2023年2月14日,王梓豪以唯一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子刊上刊发论文,找到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法与控制策略实现了超稳定短程硝化:短程硝化在7天内快速启动,即使温度低至5.9摄氏度,亚硝态氮积累率仍保持在98.1%以上;这一过程已经稳定维持了450天,且目前依然在稳定运行。
这一论文,无疑为短程硝化技术的推广落地投进了一丝曙光。“研究还在进行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彭永臻说。

3、永不止步

2023年1月,深圳市宝安区福永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提前46天完成竣工验收。这个日污水处理能力22.5万吨的项目投产,意味着彭永臻团队在国内外率先开发的AOA工艺技术开始稳步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在深圳,日处理能力分别为30万吨、50万吨的两座污水净化厂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6月投入使用。
不止深圳,北京、海口、中山……一座座污水处理中型试验装置在全国遍地开花,这些用不锈钢板和钢筋混凝土建起来的大实验装置正在稳定运行,为更大规模的投产运行积累经验。祖国大地上,一个个AOA技术新建与改造工程项目也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
彭永臻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夙愿,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所谓AOA,即厌氧反应(A)、好氧硝化(O)以及后置缺氧反硝化(A),是通过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途径进一步脱氮的一种新工艺。也就是说,通过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使微生物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达到污水深度除氮的目的。
“国际上惯用的工艺是AAO,我们就是调整了一下顺序。”彭永臻说,虽然只是顺序变了一下,但是微生物生物化学的反应机理却大不相同,污水处理脱氮效率大幅度提高:对比提标改造前,同一项目日平均处理水量增长17%,吨水污泥产生量减少26%,出水总氮浓度降低42%左右。
说起来,这一新工艺技术的发现有些偶然。
2010年,在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实验中,在本该进行实验条件切换时,看守的学生睡过了头,没想到实验效果却出奇的好。彭永臻没有放过这一丝意外,将实验过程在城市污水上进行了验证,并逐渐梳理、拓展出新的工艺技术。围绕这一成果,他带领团队在国际期刊上陆续发表了10篇SCI论文。
将厌氧氨氧化技术应用在城市污水处理中,也是彭永臻团队的首创。
“厌氧氨氧化是世界上最经济高效的污水生物脱氮技术。然而,如此高效的技术此前并未在城市污水处理领域得到应用。”彭永臻解释,参与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厌氧氨氧化菌,最喜欢高氨氮的环境,因此此前被广泛运用在高氨氮的工业污水处理中。
一组数据让人一目了然:每升工业污水的氨氮含量可达数千毫克,而城市污水只有四五十毫克。“氨氮含量少,难于培养和富集厌氧氨氧化菌,厌氧氨氧化菌技术就很难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发挥作用。”彭永臻说,团队通过长期实验研究,掌握了厌氧氨氧化菌的增长规律,为厌氧氨氧化菌打造出适宜的生长环境,让它在城市污水中也能大显身手。
2009年以来,彭永臻团队在脱氮除磷方面论文发表量始终在国内外保持第一。几十年来,坚持研究方向不变,国内少见。但彭永臻矢志不渝,他坚信,再过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脱氮除磷的研究依然还会有新的突破。
彭永臻并未在成绩面前止步,科学家永远在发现问题。

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是他最新的关切。“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各地区的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等差异很大,污水的水质、水温,特别是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都各不相同,污水排放标准不应该‘一刀切’。”彭永臻认为,标准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砝码,它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他在不同的场合呼吁,我国应尽快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标准,并在今后的国际标准制定中争取占有一席之地。

4、亦师亦友

翻开彭永臻的朋友圈,除了各种学术讨论,剩下的就是篮球。

70多岁的人,每周都“禁不住学生的诱惑”,要在球场上与学生切磋一下。对他来说,球场既拉近了他与年轻人的距离,也能让他一次次重温在科学研究上感受到的“密切配合的默契”。他将自己的每次精彩进球都发到朋友圈里,自豪之余也不无幽默地提醒队友,“严密防守,不打假球”。
“我们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有时候还真防不住他。”王梓豪是彭永臻的球友,之前并不喜欢运动的他,在成了彭永臻的研究生后,也被拉到了球场。在他和同门的心目中,彭永臻一直“如父如友”。
在成为彭永臻的学生之前,王梓豪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与院士打交道的机会。“本来以为一年见不上几次面,没想到我们是天天见。”王梓豪说,彭永臻办公室的门永远向学生敞开。“他每天的日程都排得特别满,但只要是学生找上门,无论是聊论文聊实验还是聊生活,他总会挤出时间接待我们。”
学生夏杨在“研途有您,我心中的好导师”征文中记下了这样一件小事:“每年的年初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去水厂实习,我就是其中的一个。一次学术会议结束后,彭老师叫来在各个水厂实习的学生汇报情况,在得知我所在的水厂补贴较低后,彭老师立刻给水厂负责人打电话说明情况,从那个月开始我的补贴提高了。”
“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这句话被彭永臻视为座右铭。在他看来,“金奖银奖不如学生的夸奖”。他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还有严谨的科研态度,永葆好奇的发问之心。
永远的西装革履,永远的意气风发,是学生赵琪眼中的彭永臻。“感觉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好多新鲜事儿我都是从彭老师那里听说的。”
在获得了202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之后,他将全部奖金20万港币捐赠给了北京工业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资助和奖励环境保护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了解了他身为老师的一面,这样的举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现在的心愿就是把所有的毕业生都培养成优秀的科技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接续奋斗。”彭永臻说。(来源:《北京日报》;记者:牛伟坤)

— —





   





WATER8848前言:水务环保专家对于山西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方案》通常会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一方案的出台对于提升污泥处理处置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专家会强调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他们指出,随着城市污水处理量的不断增加,污泥产生量也在逐年上升,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浪费资源。因此,通过实施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可以有效解决污泥带来的环境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

其次,专家会关注方案中提出的具体目标和措施。他们会认为,方案中提出的新增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规模、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等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推动污泥处理处置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鼓励采用多元化组合方式处理污泥、推广污泥土地利用等措施也符合当前环保和资源化利用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专家还会对方案中的技术路线和实施细节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他们会关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及不同技术之间的比较和选择。同时,他们也会关注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总的来说,水务环保专家对于这一实施方案持积极态度,认为它有助于推动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取得新进展,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他们也会持续关注方案的实施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推动污泥处理处置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

 


山西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方案》城市污泥将变废为宝 

 近日,环保题材电视剧《江河日上》热播,剧中,环保督导组组长收到了一条匿名送来的黑色、吐黑水的臭鱼,城市污染现状让观众触目惊心。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们的城市每天都有大量的污水产生,污水处理后形成的黑臭污泥也逐年增加。那么,污泥如何处置?处置后的污泥究竟有何用处?
  4月10日,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我省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方案》,实施污泥无害化处理,推进资源化利用,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设美丽山西的重要举措。
图片
污泥处置不当危害不小
  “治水不治泥,等于白治理。”近年来,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问题备受瞩目。
  城市污泥如何产生?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城市污泥主要来自污水处理厂,这是污泥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污泥的来源颇为多样,比如和人民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生活污水,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厨房、卫生间和洗衣机等产生的污水,生活污水构成了城市污水的主要部分,大约占据了总量的60%-80%。另外,雨水在降落过程中,会携带屋顶、道路、绿化带等地方的泥沙、尘埃和垃圾等,成为含有杂质的污水。还有来自于各种工业生产活动的污水,比如化工、冶金、制药、造纸等行业企业排放的废水等。此外,医院、学校、餐馆等场所也产生各种各样的污水。
  “这些不同来源的污水,通过市政管网被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悬浮物,我们称之为市政污泥,具有相当的危害。”业内人士表示。比如,生活污水中富含有机物、油脂、细菌以及病毒等,有机污染物不易降解、毒性残留时间长,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与土壤中将造成环境污染。雨水在城市的地表流动时,会冲刷并带走各种污染物,这就形成了城市径流污染。工业污水含有大量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是城市污水中最难处理的部分,因其成分复杂多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医院、学校、餐馆污水中含有不同浓度的有机物、病原体以及药物残留等,这些污水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病原体对人类或动物的污染途径,包括直接与污泥接触、通过食物链与污泥直接接触、水源被病原体污染、病原体先污染土壤后污染水体等。
图片
无害化处理有标准
  作为污水处理的必然产物,污泥合理利用不仅能变废为宝,还能增加经济效益,实施污泥处理处置对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污泥处置能力的大幅提升,也对我省持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城市长远发展等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了解到,我省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积极回收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其中,“十四五”期间,全省新增污泥(含水率80%的湿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规模不少于660吨/日,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设施完备、运行安全、绿色低碳、监管有效的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体系。污泥土地利用方式得到有效推广。黄河干流沿线城市污泥填埋比例明显降低。县城和建制镇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在规范污泥处理方式方面,全省各市将根据污泥来源、产量和泥质,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用地条件、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污泥处理路径和技术路线。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传统污泥处理方式为污泥填埋、堆肥和焚烧。今后,我省鼓励采用厌氧消化、好氧发酵、干化焚烧、土地利用、建材利用等多元化组合方式处理污泥。除焚烧处理方式外,严禁将不符合泥质控制指标要求的工业污泥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混合处理。
  在推广污泥土地利用方面,鼓励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经厌氧消化或好氧发酵处理后,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用于国土绿化、园林建设、废弃矿场以及非农用的盐碱地和沙化地。污泥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时,严格执行相关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用于林地、草地、国土绿化时,根据不同地域的土质和植物习性等,确定合理的施用范围、施用量、施用方法和施用时间。对于含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混合处理的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不能采用土地利用方式。
  合理压减污泥填埋规模,有条件的城市逐步限制污泥填埋处理,积极采用资源化利用等替代处理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暂不具备土地利用、焚烧处理和建材利用条件的地区,在污泥满足含水率小于60%的前提下,可采用卫生填埋处置。禁止未经脱水处理达标的污泥在垃圾填埋场填埋。采用污泥协同处置方式的,在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的前提下,卫生填埋可作为协同处置设施故障或检修等情况时的应急处置措施。
  有序推进污泥焚烧处理。污泥产生量大、土地资源紧缺、人口聚集程度高、经济条件好的城市,我省鼓励建设污泥集中焚烧设施。含重金属和难以生化降解的有毒有害有机物的污泥,优先采用集中或协同焚烧方式处理。污泥单独焚烧时,鼓励采用干化和焚烧联用,通过优化设计,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余热利用技术等手段,提高污泥热能利用效率。有效利用本地垃圾焚烧厂、火力发电厂、水泥窑等窑炉处理能力,协同焚烧处置污泥,同时做好相关窑炉检修、停产时的污泥处理预案和替代方案。污泥焚烧处置企业污染物排放不符合管控要求的,需开展污染治理改造,提升污染治理水平。
  推广能量和物质回收利用,遵循“安全环保、稳妥可靠”的要求,加大污泥能源资源回收利用。积极采用好氧发酵等堆肥工艺,回收利用污泥中氮磷等营养物质。鼓励将污泥焚烧灰渣建材化和资源化利用。推广污水源热泵技术、污泥沼气热电联产技术,实现厂区或周边区域供热供冷。推广“光伏+”模式,在厂区屋顶布置太阳能发电设施。积极推广建设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探索建立行业采信机制,畅通污泥资源化产品市场出路。
图片
源头控制污泥污染
  今后,我省将强化源头管控,新建冶金、电镀、化工、印染、原料药制造(有工业废水处理资质且出水达到国家标准的原料药制造企业除外)等工业企业,排放的含重金属或难以生化降解废水以及有关工业企业排放的高盐废水,不得排入市政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工业企业污水已经进入市政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将加强排查和评估,强化有毒有害物质的源头管控,确保污泥泥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控制指标要求。地方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要加强排水许可管理,规范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要加强排污许可管理,强化监管执法,推动排污企业达标排放。
  在运输储存管理方面,污泥运输将采用管道、密闭车辆和密闭驳船等方式,运输过程中采用密封、防水、防渗漏和防遗撒等措施。推行污泥转运联单跟踪制度。需要设置污泥中转站和储存设施的,则应充分考虑周边人群防护距离,采取恶臭污染防治措施,依法建设运行维护。严禁偷排、随意倾倒污泥,杜绝二次污染。
  在监督管理方面,我省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污泥产生、运输、处理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结合信息平台、大数据中心,做好污泥去向追溯。强化污泥处理过程数据分析,优化运行方式,实现精细化管理。城镇污水、污泥处理企业应当依法将污泥去向、用途、用量等定期向城镇排水、生态环境部门报告。污泥填埋设施运营企业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定期对污泥泥质进行检测,确保达标处理。将污泥处理和运输相关企业纳入相关领域信用管理体系。
图片
引入社会资金参与污泥处理大业
  据悉,我省各地将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攻关纳入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等规划,重点突破污泥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协同处置、污水处理厂内减量等共性和关键技术装备,开展污泥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创新技术应用。总结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实践案例。健全污泥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污泥处理相关技术标准、污泥处理产物及衍生产品标准,做好与跨行业产品标准的衔接。
  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各级政府将建立完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快项目谋划和储备工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符合条件的污泥处理设施项目建设的支持。对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污泥处理技术和设备,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推动符合条件的规模化污泥集中处理设施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鼓励通过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元化投资和运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
  下一步,各城市还将做好污水处理成本监审,污水处理费覆盖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和污泥处理成本并有一定盈利。完善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建立与污泥无害化稳定化处理效果挂钩的按效付费机制。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确保污泥处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完善污泥资源化产品市场化定价机制。

来源:山西晚报



 

会议报名注册:https://iwa-sludge-2024.casconf.cn/userRegister

【日程】国际水协第18届可持续污泥技术与管理会议
2024-02-01 09:54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作者:       分享:                  
 

 


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 

王领全13752275003(微信同号)

金晟 18622273726(微信同号)

孙磊 13702113519(微信同号)

文凯 13116096294(微信同号)

电话022-27835639 27835592 13752275003

E-mailwanglingquan88@163.comcnwater@vip.163.com

传真022-27835592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路52号都市花园大厦21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高效纳滤膜:中空纤维纳滤膜的特点与应用 直播时间:2024年4月27日(周六)10:00-11:00 2024-04-27 10:00:00 开始-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4) 聚力水务科技创新、中德研讨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特邀德国亚琛工业大学Max Dohman 直播时间:2024年4月14日(周日)15:00 2024-04-14 15:00:00 开始
康碧热水解高级厌氧消化的全球经验和展望 | 北京排水集团高安屯再生水厂低碳运营实践与探索 直播时间:2024年4月10日(周三)14:00—16:00 2024-04-10 14:00:00 开始 世界水日,与未来新水务在深圳约一个高峰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3月22日(周五)08:30—17:30 2024-03-22 08:3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直播时间:2024年3月14日(周四)14:00 2024-03-14 14:00:00 开始    题目:占地受限情况下的污水厂水质提升解决方案 主讲人:程忠红, 苏伊士亚洲 高级 华北设计院:高密度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效果巩固提升要点分析 直播时间:2024年3月4日(周一)9:30 2024-03-04 09:30:00 开始
2月23日|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2月23日(星期五)9:00—17:00 2024-02-23 09:00:00 开始 2月22日|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2月22日(星期四)9:00—18:00 2024-02-22 09:00:00 开始
2月21日|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2月21日(星期三)9:00—18:00 2024-02-21 09:00:00 开始 大湾区青年设计师论坛直播预告(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论坛)  “醒年盹、学好习、开新篇”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山东日照:“乡村之肾”监管装上“智慧芯”    日照市生态环境局农村办负责人时培石介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被称为“乡村之肾”,对于农村水环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工湿地国际大咖/西安理工大学赵亚乾教授:基于人工湿地技术的污水净化之路 直播时间:2024年1月30日(星期二)19:00 2024-01-30 19:00:00 开始
马洪涛院长: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污水收集处理提质增效统筹推进的一些思考 直播时间:2024年1月25日 10:00 2024-01-25 10:00:00 开始 2024年水务春晚 直播时间:2024年1月18日(周四)18:00—22:00 2024-01-18 18:00:00 开始
《以物联网技术打造新型排水基础设施》 直播时间:2024年1月11日(星期四)15:00 2024-01-11 15:00:00 开始--刘树模,湖南清源华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WPE网络报告:作者-审稿-编辑视野下的高水平论文 直播时间:2024年1月10日(星期三)19:00 2024-01-10 19:00:00 开始
核心期刊:中国给水排水》继续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给水排水核心科技期刊 直播丨《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宣贯会 直播时间:2023年12月27日 09:30—11:00 2023-12-27 12:00:00 开始
【直播】【第五届水利学科发展前沿学术研讨会】王浩院士:从流域视角看城市洪涝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 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3)|水回用安全保障的高效监测技术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城镇水环境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暨换届大会 直播时间:2023年12月16日(周六)08:30—18:00 2023-12-16 08:30:00 开始 第二届欧洲华人生态与环境青年学者论坛-水环境专题 直播时间:2023年12月9日(周六)16:00—24:00 2023-12-09 16:00:00 开始
JWPE网络报告:综述论文写作的一点体会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30日(星期四)19:00 2023-11-30 19:00:00 开始 WaterInsight第9期丨强志民研究员:紫外线水消毒技术 再生水
水域生态学高端论坛(2023)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会议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29日(周三) 09:00—17:40 2023-11-29 09:0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智慧水务与科技创新高峰论坛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25日(周六) 13:30 2023-11-25 13:30:00 开始
中国水协团体标准《城镇污水资源与能源回收利用技术规程》宣贯会通知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2023年11月14日9:00线上举行直播/JWPE网络报告:提高饮用水安全性:应对新的影响并识别重要的毒性因素
直播主题:“对症下药”解决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难题   报告人:陈智  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2日(周四)14:00—16:00 2023-11-02 14:00:00 开始 10月29日·上海|市政环境治理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论坛
BEST第十五期|徐祖信 院士 :长江水环境治理关键      直播时间:2023年10月26日(周四)20:00—22:00 2023-10-26 20:00:00 开始 《水工艺工程杂志》系列网络报告|学术论文写作之我见 直播时间:2023年10月19日(周四)19:00 2023-10-19 19:00:00 开始
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技术研讨会 直播时间:2023年10月20日13:30-17:30 2023-10-20 13:30:00 开始 技术沙龙 | 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2) 直播时间:10月14日(周六)上午10:00-12:00 2023-10-14 10:00:00 开始
直播题目:苏伊士污泥焚烧及零碳足迹概念污泥厂 主讲人:程忠红 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内容包括: 1.	SUEZ污泥业务产品介绍 2.	全球不同焚烧项目介绍 3.	上海浦东污泥焚烧项目及运营情况 中国给水排水第十四届中国污泥千人大会参观项目之一:上海浦东新区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
《水工艺工程杂志》系列网络报告 直播时间:2023年9月26日 16:00  王晓昌  爱思唯尔期刊《水工艺工程杂志》(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共同主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同期召开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排水管网大会  (水环境综合治理)  同期召开中国给水排水 2024年
海绵城市标准化产业化建设的关键内容 结合项目案例,详细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技术体系及标准体系,探讨关键技术标准化产业化建设的路径,提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报告题目:《城镇智慧水务技术指南》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 主讲人简介:  简德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总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信息技术委员会副主
第一轮通知 | 国际水协第18届可持续污泥技术与管理会议 主办单位:国际水协,中国科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 等 技术沙龙 | 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1) 直播时间:8月19日(周六)上午10:00-12:00 2023-08-19 10:00:00  广东汇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湛蛟  技术总监  天津万
中国水业院士论坛-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cnww1985):自然—社会水循环与水安全学术研讨会 WaterInsight第7期丨掀浪:高铁酸钾氧化技术的机理新认知及应用 直播时间:2023年8月5日(周六)上午10:00-11:00 2023-08-05 10:00:00 开始
直播:“一泓清水入黄河”之山西省再生水产业化发展专题讲座 直播时间:2023年7月23日(周日 )08:00-12:00 2023-07-23 08:00:00 开始 珊氮自养反硝化深度脱氮技术推介会 直播时间:2023年7月21日(周五)
欧仁环境颠覆性技术:污水厂扩容“加速跑”(原有设施不动,污水处理规模扩容1倍!出水水质达地表水准IV类标准!),推动污水治理提质增效。  诚征全国各地污水厂提标扩容工程需求方(水务集团、BOT公司、设 直播预告|JWPE网络报告:自然系统中难降解污染物去除的物化与生化作用及水回用安全保障 中国给水排水
直播题目: 高排放标准下污水中难降解COD的去除技术     报告人: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程忠红 WaterTalk|王凯军:未来新水务 一起向未来  For and Beyond Water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以网络会议形式举办“水与发展纵论”(WaterTalk)系列学术报
5月18日下午 14:00—16:00 直播  题目: 高密度沉淀池技术的迭代更新 主讲人: 程忠红 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大纲:  高密池技术原理 不同型号高密池的差异和应用区别 高密池与其他 BEST|绿色低碳科技前沿与创新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教授  直播时间:2023年4月30日 14:00—16:00 2023-04-30 14:00:00 开始
日照:“碳”寻乡村振兴“绿色密码”  凤凰网山东    乡村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的底色才会更亮。我市坚持乡村建设与后续管护并重,市、区、镇联 BEST论坛讲座报告第十三期(cnwww1985):全球碳预算和未来全球碳循环的不稳定性风险 The global carbon budget and risks of futur
国际水协IWA 3月17日直播:3月17日 国际水协IWA创新项目奖PIA获奖项目介绍分享会 直播时间:2023年3月17日 9:00—11:30 2023-03-17 09:0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云中漫步-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的威立雅智慧水务系统Hubgrade 直播时间:2023年3月15日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会议通知 | 2023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清华大学王凯军教授团队等) 中国污水千人大会参观项目之一: 云南合续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海口市西崩潭水质净化中心
中国给水排水 Water Insight直播:刘锐平  清华大学 环境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高浓度硝酸盐废水反硝化脱氮过程强化原理与应用 会议时间:2023.1.7(周六)10:00—11:00 智慧水务的工程全生命周期实践分享 直播时间:2023年1月6日 15:00-16:00 对话嘉宾:窦秋萍  华霖富水利环境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主持人:李德桥   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
苏伊士 直播时间:12月30日14:00-16:00直播题目:污泥处理处置的“因地制宜和因泥制宜” 主讲人:程忠红,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特邀嘉宾:刘波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二院总工 教 苏伊士 直播时间:12月27日14:00-16:00;复杂原水水质下的饮用水解决方案    陈智,苏伊士亚洲,技术推广经理,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熟悉市政及工业的给水及污水处理,对苏伊士
曲久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于模拟仿真的污水处理厂数字化与智慧化:现状与未来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28日(周三)9:30—12:00
2022城镇溢流污染控制高峰论坛|聚焦雨季溢流污染控制的技术应用与推广 中国给水排水 王爱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 领军人才:广州大学学术讲座|低碳水质净化技术及实践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18日 9:30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15日 20:00—22:00 德国专场直播主题:2022 中国沼气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 2022 中国沼气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德国专场 时间:2022年12月20日  下午 15:00—17:00(北京时间)
2022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中德沼气合作论坛的主论坛将于12月15日下午2点召开 技术交流 | 德国污水处理厂 计算系列规程使用介绍 城建水业
WaterInsight首期丨王志伟教授:膜法水处理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10日 10:00—11:00 处理工艺专场|水业大讲堂之六——城市供水直饮安全和智慧提质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8日 8:30—12:15
建设管理专场|水业大讲堂之六——城市供水直饮安全和智慧提质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7日 14:00—17:15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8日 20:00—22:00
Training Course for Advanced Research &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ed Wetl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 12月3日|2022IWA中国漏损控制高峰论坛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3日(周六)9:00—17:00 2022-12-03 09:00:00 开始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第八期)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1日 20:00—22:00 2022-12-01 20:0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智慧输配专场|水业大讲堂之六——城市供水直饮安全和智慧提质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30日 14:00—17:05 2022-11-30 14:00:00 开始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第七期)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25日 20:00—22:00 2022-11-25 20:00:00 开始 国标图集22HM001-1《海绵城市建设设计示例(一)》首次宣贯会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24日 13:30—17:30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 【 李玉友,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博导,注册工程师】颗粒污泥工艺的研究和应用:从UASB到新型高效脱氮和磷回收 中国建科成立70周年|市政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高峰论坛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22日 13:30—18:25   2022-11-22 13:30:00 开始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第六期)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22日 20:00—22:00 会议预告|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第五期) 中国给水排水
奋进七十载 起航新征程|中国市政华北院第十届科技工作会议暨庆祝建院七十周年大会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18日 9:30   2022-11-18 09:00:00 开始 樊明远:中国城市水业的效率和服务要做一个规范     樊明远 世界银行高级工程师
黄绵松  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  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海绵城市系统化运维的挑战与实践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16日 18:30  黄绵松  北京 全国节水高新技术成果展云端活动周寻水路  污水回用专场      转发直播赠送  中国给水排水电子期刊  !!!  直播抽奖 100份 中国给水排水电子期刊  !!!
首届全国节水高新技术成果展即将开幕,同步举行的节水时光云端活动周”也将于2022年11月15日10:00-12:00 、14:30-17:00,在云端与水务行业的专家朋友见面!    在这即将到来激动 会议预告|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第四期) 中国给水排水
国标图集22HM001-1《海绵城市建设设计示例(一)》首次宣贯会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3日 16:00—18:00 2022-11-03 16:0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 会议预告 |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 国合环境 精彩预告 | 黄河中上游水环境国际论坛·颗粒污泥水处理创新与应用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全球环境科学高峰论坛系列讲座( BEST):电活性微生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能提升、生物修复、金属腐蚀以及新型电子设备    报告人: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Derek Lovley教授 彭永臻院士直播预告丨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与发展/2022年中国污泥大会(第十三届)/工业污泥大会/固废大会/渗滤液大会
直播预告 | 8月21日 中外雨水管理经验和挑战研讨会 中国给水排水    留德华人资源与环境学会  潘伯寿博士,于1991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受聘德国GKW工程设计及咨询公司,贝 清水绕村庄,农家换新颜 山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及黑臭水体治理--8月9日上午,山东省在日照市召开2022年全省东部片区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现场推进会,参会代表现场观摩学习了岚山区、高新区等
【水大会直播二位码】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排水管网、水环境综合治理/再生水利用/水环境综合治理大会目次及报告日程 威立雅应对碳中和愿景的思路 原创 Veolia 威立雅水务技术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