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厌氧氨氧化(ANAMMOX)因无需氧气和有机物而被冠以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以致学界对其研究趋之若鹜并愈演愈烈。然而,20多年过去了,过热的研究与少有的工程应用形成了巨大反差,这一现象耐人寻味。因此,有必要对产生这种反差现象的原因进行理性分析,以期获得对ANAMMOX技术工程应用场景以及运行瓶颈的清晰信息。分析表明,ANAMMOX工程化步履蹒跚的主要原因乃应用场景误区与运行控制难度。ANAMMOX技术定位于高氨氮(NH4+)、低有机物(COD)浓度厌氧消化液或类似工业废水,即,属于应用场景较小的小众技术。再者,实现ANAMMOX的关键是前端与之匹配的亚硝酸氮(NO2-)积累,而这恰恰成为其运行成败的关键。尽管存在着多种让NO2-积累的方法,但实现其稳定运行最后均归结为精准的控制技术,因为ANAMMOX本身以及NO2-积累所需要的环境窗口均十分狭窄。另一方面,ANAMMOX过程本身并不产生强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温室效应为CO2的265倍),但无论是短程硝化(PN)还是短程反硝化(PD)均涉及N2O释放、且量并不低。这就让原本可持续的ANAMMOX工艺蒙上了应用阴影。因此,对ANAMMOX的研究应适当降温,即使是针对性的应用场景也应重新评估其碳排放问题。该文于2023年9月8日已在《环境科学学报》在线发表。
文章亮点
01 中国已成为ANAMMOX研究大国,几乎统领世界相关研究。但20余年的丰硕研究成果并没有导致太多的工程应用,现象耐人寻味。
02 ANAMMOX技术定位于高氨氮(NH4+)、低有机物(COD)浓度厌氧消化液或类似工业废水,即,属于较窄应用场景的小众技术。
03 ANAMMOX所需电子接受体亚硝酸氮(NO2-)获得是其运行成败的关键,而各种NO2-积累方法最终均归结为精准的运行控制技术。这是因为ANAMMOX本身以及NO2-积累所需环境窗口十分狭窄,难以驾驭。
04 短程反硝化耦合ANAMMOX与短程硝化+ANAMMOX的可持续初衷有些偏离,因为前者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多消耗12.5%的O2和70%的COD。
05 ANAMMOX过程本身固然并不产生强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但无论是短程硝化还是短程反硝化均涉及N2O释放问题。
1 前言
20世纪90年代初,荷兰TNO环境研究所Mulder从流化床工程反应器中发现厌氧氨氧化(ANAMMOX)现象。随后,代尔夫特大学(TU Delft)Kluyver生物技术实验室Keunen等从微生物学角度分离、确认了ANAMMOX细菌存在,并对其生理、生化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2001年,代尔夫特大学Kluyver生物技术实验室Jetten等以O2为限制条件控制短程硝化过程,提出了生物膜内一步式完全自养脱氮(CANON)工艺;在此基础上,同一实验室生物工艺组van Loosdrecht与荷兰Paques公司合作,开始研发ANAMMOX应用工艺,并在2002年成功将世界上首座ANAMMOX工程反应器应用于鹿特丹Dokhaven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液处理高氨氮尾水。
ANAMMOX以NO2-作为电子受体可将氨氮(NH4+)直接氧化为氮气(N2)。显然,NO2-转化、富积是ANAMMOX成功与否的关键。于是,短程硝化(Partial nitrification, PN)耦合ANAMMOX工艺应运而生(PN/A)。PN/A是完全自养脱氮工艺,具有3个特点:①仅50% NH4+在硝化第一段(AOB/短程硝化)需要耗氧,可节省硝化第二段25%需氧量,由于剩余50% NH4+无需硝化,总共可节省62.5%需氧量;②无需有机碳源(COD);③可减少80%剩余污泥量。所以,ANAMMOX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
自ANAMMOX应用工程在荷兰问世至今已过去了20多年,人们对ANAMMOX的研究似乎热度丝毫未减,尤其是在中国。特别是近年,短程反硝化(Partial denitrification, PD)耦合ANAMMOX的PD/A研究亦开始出现,与PN/A产生NO2-的方式完全不同。但PD/A似乎与ANAMMOX不消耗COD和少消耗O2的可持续初衷显得有些偏离。图1总结了硝化/反硝化、PN/A以及PD/A脱氮过程以及对O2和COD消耗,3种脱氮过程以及O2和COD消耗量一目了然。
就PN/A工程应用而言,中国目前已成为应用总数(应有百座之多)以及单体规模最大的国家。然而,中国自主研发的ANAMMOX工程应用反应器似乎寥寥无几,甚至有的已经半途而废。我国过热的深入研究与罕有的成功应用存在着巨大反差现象耐人寻味。为此,有必要认真总结分析其中原因,以阐明ANAMMOX适合的应用场景以及苛刻的控制技术,希望让其能走下“神坛”,回归其原本就是小众而非大众技术的属性。
2 学术研究热度
截至2023年7月,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统计,以ANAMMOX关键词发表相关论文已达5 864篇,其中,我国论文数3 129篇,占53.36%(图2a)。与2022年7月(2 638篇)相比,国内ANAMMOX文章发表量增长18.61%,对ANAMMOX的研究热度继续提高。但我国在中试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占比仅为2.24%和0.51%。这就意味着我国理论深究与机理实验几乎囊括了整个ANAMMOX研究内容。
如果以进水基质类型分类,国内以生活污水为基质的论文1 903篇(61%),远高于工业废水和渗滤液(12%)(图2b)。进一步追踪近5年ANAMMOX基质研究类型占比变化,国内以生活污水为基质的论文从2019年的150篇(48%)逐年上升至2023年的262篇(58%)。这说明目前我国对ANAMMOX的研究确实已不满足止步于高氨氮浓度废水,有将其拓展为大众技术的企图。
3 PN/A技术应用瓶颈分析
3.1 温度
ANAMMOX作为嗜温菌,其代谢增殖最适温度为35℃,低温使其增殖速率变缓,致反应器启动时间过长。常温条件下,ANAMMOX启动时间一般长达2个月以上。研究表明,温度每降低5℃,ANAMMOX生长速率会减缓30%~40%。温度降低会严重影响ANAMMOX活性。温度从30℃下降到10℃,ANAMMOX菌比活性降低约10倍。且低温条件下AOB、ANAMMOX菌活性下降较NOB更为明显。
ANAMMOX并不适合于低温培养。事实上,在ANAMMOX适宜的中温情况下,AOB与NOB比增长率与常温下完全颠倒,即,NOB比增长率明显低于AOB(图3);正因如此,通过微控固体停留时间(SRT),可以淘汰NOB,实现NO2-聚集(SHARON:中温短程硝化),为ANAMMOX所需电子接受体创造条件。世界上第一座ANAMMOX工程反应器便是SHARON与ANAMMOX的结合形式(两步ANAMMOX),脱氮效率达90%。ANAMMOX适用于污泥高氨氮厌氧消化液处理其实是利用了厌氧消化液出水余温(~30℃),无需对SHARON和ANAMMOX进行加热。
3.2 溶解氧(DO)
通过间歇曝气抑制NOB活性的策略不可取。间歇曝气一个明显的缺陷是可促进强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产生,N2O产生量占PN/A反应器总氮去除的2.7%。设定低DO水平很难稳定地控制NOB,除非进水NH4+保持与DO水平实时协同。
事实上,在世界上第一座ANAMMOX工程反应器应用之前,针对一步式反应(CANON)相关研究已经指出,实现短程硝化的关键是对DO的精准控制。基于模拟研究揭示,NH4+与DO是耦联波动的关系;需要所需最佳DO浓度要实时跟进调整,否则,哪怕0.1 mg/L的DO浓度差别都会导致约20%脱氮效率下降,如图4所示。进言之,NH4+表面负荷越高,就又需要匹配较高的最佳DO。
3.3 pH
pH值在6.5~7.5范围内每下降0.5,NO2-积累率下降50%以上。控制pH范围只是保障了AOB与ANAMMOX菌正常代谢,并不能作为短程硝化抑制NOB的有效技术措施。过酸、过碱都会影响AOB和ANAMMOX菌生长代谢,且长期FA/FNA处理会产生高耐受性的NOB菌种。
在奥地利Strass污水处理厂,工艺特点是SBR带有由pH信号控制的间歇曝气系统。这种由在线pH响应控制的曝气系统pH波动区间极窄,仅为0.01,任何pH值响应区间微小变化,都会影响NO2-积累浓度并影响1/3的ANAMMOX活性。可见,ANAMMOX正常运行需要实现对pH值精准控制。然而,进水本身pH波动以及生化反应过程pH变化都会影响混合液pH,这就导致严格控制曝气启停响应区间(0.01)在工程上变得异常困难。
3.4 氨氮(NH4+)
随氧浓度降低,需要控制一定浓度出水残留NH4+来增强AOB活性,且不同DO水平均有相对应的抑制NOB最低NH4+浓度。因温度、pH等因素影响,导致出水残留NH4+浓度需要随时调控。
NH4+浓度在500~1 500 mg/L时,产生的FA和FNA浓度高于抑制NOB之阈值(40~70 mg/L和0.2~0.6 mg/L)。而生活污水中存在变化的低浓度NH4+(30~100 mg/L)无法产生足量FNA和FA来遏制NOB增殖。既能抑制NOB又不会对AOB造成抑制的浓度范围很窄(FNA=0.5~0.6 NO2-mg/L)。随进水水质和水力负荷变化,FNA或FA抑制NOB之策略可能并不奏效。
3.5 有机物(COD)
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碳源(COD)会导致生长速度较快的异养菌与AOB竞争O2,同时与ANAMMOX菌竞争NO2-。污水中COD决定主要脱氮途径是自养ANAMMOX还是异养反硝化。当COD>237 mg/L(高浓度)时,系统氮去除则完全由异养反硝化所控制。通过前端碳捕捉方式虽可降低COD,但以能量回收为目的的碳捕捉会使ANAMMOX反应器稳定性受到影响。
研究发现,当进水C/N<0.5时,自养脱氮才能占主导地位;当进水C/N比从0.5升高到0.75时,氮去除效率从79%显著降低至52%,当进水C/N>2时,ANAMMOX菌将不再发挥作用。事实上,市政污水实际C/N一般为约4~12,有效的碳分离不仅需要好的技术、更需要精准的控制。ANAMMOX技术应用不仅要求进水具有一定温度(35℃),还需其自带高NH4+、低COD浓度特性,这也与PN/A诞生之初处理污泥厌氧消化液目的相符。而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除了高NH4+、低COD的废水性质外,生产工艺过程使废水带有温度则是最佳应用场合。
3.6 运行工况
短程硝化因复杂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导致PN/A实际运行所需控制工况与实验室水平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出入。表1列出了部分ANAMMOX工程反应器所表现出的运行故障以及工艺性能所受到的影响。
显然,工艺操控运行不仅仅是自动化和信息化所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靠大数据或机器学习便能统计分析出精准控制参数,需要理论结合实际的生物工艺过程模拟与运行优化才能逐渐把握。
3.7 N2O释放
理论上ANAMMOX过程本身并不涉及氧化亚氮(N2O)产生,但不同规模ANAMMOX工艺排放N2O均有报道,见表2。这主要是源于AOB同步亚硝化及其同步反硝化途径所引起。
AOB将NH4+氧化为NO2-生物过程中主要经过羟胺/NH2OH(由氨单加氧酶/AMO催化)与次要途径硝酰基/NOH(由羟胺氧化还原酶/HAO催化)两个中间产物,可将大部分NH4+氧化到NO2-,但也存在NH4+经NH2OH或NOH经生物途径或非生物化学途径转化至N2O。AOB纯菌株培养经非生物化学途径转化N2O产量约占TN负荷的0.05%~3.3%。AOB除了亚硝化途径外,亦可通过反硝化途径产生N2O。总之,污水处理脱氮过程中N2O排放主要源于AOB同步亚硝化与反硝化途径,该途径中AOB反硝化与其亚硝化过程产生的非生物化学途径合在一起可使N2O产生量达TN负荷的13.3%。
可见,ANAMMOX固然能减少传统脱氮工艺需氧曝气能耗等间接碳排放,但AOB及其同步反硝化作用所释放的N2O直接碳排放量则不容小觑,有可能使ANAMMOX综合碳排放甚至高于传统脱氮工艺,毕竟N2O的温室效应为CO2的265倍。不同规模ANAMMOX反应器N2O排放差异很大(占TN负荷的0.56%~6.6%),见表2。在一些ANAMMOX工艺中,N2O排放甚至高于传统脱氮系统(TN负荷的0.1%~0.58%)。
4 PD/A途径可持续性分析
如图1所示,PD/A途径似乎有悖于ANAMMOX发展之初的PN/A少消耗氧、不消耗COD的可持续理念。
短程反硝化(Partial denitrification,PD)耦合ANAMMOX工艺(PD/A)工艺中首先需将50%NH4+先完全硝化至NO3-,继而通过异养反硝化再还原至NO2-后与剩余50%NH4+发生ANAMMOX反应完成脱氮过程。这一过程相对传统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虽可以节约70%碳源、50%需氧量,但相对于所谓可持续的PN/A工艺却多消耗了12.5%的O2和70%的COD(图1),且NO2-积累来自短程反硝化(限制速率),过程十分不稳定,实现高效脱氮还必须进一步协同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SND)。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短程反硝化(PD)过程若对NO2-产生过程控制不严格,顺序会产生NO和N2O。研究已经显示,反硝化不彻底(至N2)是反硝化过程释放N2O的主因。可见,无论从耗氧量、碳源需求量还是从N2O释放量角度看,PD/A与PN/A相比确实不具可持续性。
5 结论
同样经历了20多年的国内热点研究与寥寥无几的工程应用形成了鲜明对比。究其原因,ANAMMOX之所以成为工程应用的初衷是针对特殊污水,即,具有高氨氮(NH4+)与低有机物(COD)浓度的污泥厌氧消化液或类似工业废水。
除ANAMMOX本身属于嗜中温细菌外,前端与其匹配的亚硝酸氮(NO2-)形成亦成为技术实现的瓶颈。温度、溶解氧(DO)、pH等控制手段固然可以实现短程硝化,但需要在工程上做到精准控制水平,且要应对不断变化的进水水质,这就使得综合运行控制技术变得异常复杂和难以驾驭,以至于ANAMMOX工程应用最后实际上演变为一种异常精准的控制技术。进言之,在全球普遍强调碳减排的今天,从短程硝化(PN)过程中产生的强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问题已开始为ANAMMOX可持续性投上了阴影。
跨越PN/A所产生的另一种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PD/A)工程应用最后同样是落脚精准控制技术。而且,与PN/A相比,PD/A无论从前端硝化耗氧量、短程反硝化碳源需求量、还是从N2O释放量等方面看都不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这就使得PD/A之可持续性颇受质疑。所以,PD/A工程化应用前景难见乐观。
总之,ANAMMOX应回归小众脱氮技术的范畴,其工程应用场景十分有限。任何夸大、扩大其应用场景的企图恐怕都是事倍功半。ANAMMOX学术研究无可非议,但对其工程应用则应回归理性。
报告题目: 厌氧氨氧化乃一种“深沟”技术
报告人:北京建筑大学 郝晓地 教授(郝晓地,山西柳林人,教授,从事市政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污水处理数学模拟技术、可持续环境生物技术。现为国际水协期刊《WaterResearch》区域主编(Editor))
郝晓地,教授,2001年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同年通过“绿色通道”计划引进至我校工作,目前为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自2009年10月起担任Nature Index(自然指数)82种臻选期刊之一——《Water Research》区域主编(Editor)至今;连续几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世界排名前2%科学家(环境科学领域)排行榜单(World’sTop2%Scientists 2020)。被北京市教育工委授予“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个人”称号(2009)、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第四届“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201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14年)。著有《可持续污水-废物处理技术》(2006)、《磷回收概观与磷回收技术》(2011)、《污水处理碳中和技术》(2014)、《蓝色经济下的水技术策略》(2020)、《城镇水务系统碳核算与减排路径技术指南》(2022)等著作/指南。承担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其它国家级和数十项省部级与横向项目;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100篇。
研究领域: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运行模拟优化技术、污水处理磷回收技术、污水处理碳中和运行技术。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大会技术报告邀请
欢迎来自部委行业管理单位、高校、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工程总承包(EPC)公司、水务集团、水务(排水)管理、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工业(园区)污水与污泥处理、固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垃圾渗滤液处理、污水处理厂、水环境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智慧水务、工业企业的水处理技术/管理专家等申请发言,作与会议主题相关的优秀报告。(王领全13752275003 主办、协办、报告等)
污水水环境大会(第八届)部分专家报告汇总
报告题目:地下供排水管道灾害防控技术的发展及“工程医院”共享平台建设进展 报告人:王复明 院士 中山大学/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复明,1957年3月生,河南沈丘县人,中山大学/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7年获大连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被评为“中原学者”。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基础工程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方面取得系统创新成果,解决了多项工程技术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报告题目:科学构建源头排水户到末端排污口的精准控污体系
报告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环境研究院 孙永利 院长
报告题目:村镇污水系列化治理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报告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环境研究院 李鹏峰 副院长
报告题目:污水碳磷资源协同捕获技术研究
报告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环境研究院 郭兴芳 副总工
报告题目:城镇智慧水务创新与实践
报告人: 张辛平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院副总工程师
报告题目:“同济”牌高压带式污泥深度脱水机及其高干减量低碳创新工艺在污泥处理处置和提标改造中的应用
报告人:魏宏斌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上海中耀环保实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排水管网会场:
报告题目: 构建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基石——排水管网提质增效
报告人: 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
园区污水处理专场:
报告题目:浅析园区污水处理的必要性(拟)
报告人: 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含氟废水处理和含氟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报告人:李风亭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教授 非洲科学院院士
报告题目: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设计——以福建仙游县木兰溪流域为例
报告人:毕爱军,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十四设计院总工, 正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双碳背景下城镇污水处理厂强化脱氮除磷工艺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报告人: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万年红 副总工兼研究院院长
报告题目:二沉池青苔及漂浮物清理技术交流及工程实例分享
报告人:威海三田永磁科技有限公司 贺紫薇 经理
报告题目:保定市银定污水厂提标改造实例
报告人:仝恩从 保定市排水服务中心 副主任/给排水专业 正高工
报告题目:普罗名特在污水处理中的智慧
报告人:孙玉林 普罗名特流体控制(上海)有限公司 战略市场部业务发展经理
报告题目:煤化工废水近零排放与资源化利用示范技术
报告人:合肥工业大学 崔康平教授(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高水平导师,安徽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
报告题目:排水系统截污控源技术发展与思考
报告人: 管运涛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环境与生态研究院 教授/博导
报告题目:城市排水泵站微生物气溶胶风险识别与控制
报告人:白晓慧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三水”融合视角下河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实践
报告人: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生态市政院 刘冠琦
主要内容:按照“河湖统领、三水统筹”的思路,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并以厦门市杏林湾流域规划为例,提出上下游应协同相关标准及管理体制,牵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生态保护、治污、安全、景观与发展。
报告题目:老城区污水系统提质增效实践----渠箱清污分流案例分享
报告人:王广华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副院长/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园区污水大会报告题目:电子工业园区污水特点及除氟技术应用
报告人: 李晨 博士 江苏中电创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助理
报告题目:城镇污水厂进水低浓度成因分析技术及案例剖析
报告人:尹海龙,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城市水环境治理、水环境系统工程、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省部级项目等20余项;作为一作/通讯作者在Nature Sustainability、Water Research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参编国家标准和行业协会标准2项。
报告题目:城市排水管网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及应用
报告人: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管网所副主任专业师 彭寿海
报告题目:流域水环境治理中污染物排查溯源的意义、策略与思考
报告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唐颖栋 茅洲河水环境整治工程设计总负责人,一级项目经理、生态环境工程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构建工业污水运营2.0模式
报告人:上海化学工业区中法水务发展有限公司 周珉 水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题目:城市雨污水管网一体化整治方案与实践
报告人:中建七局第二建筑有限公司 芊�� 中建七局二公司基础设施分公司副总经理
报告题目:喀斯特山地城市污水提质增效的痛点和对策分析
报告人:周飞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生态所 所长/高工
报告题目:基于低碳韧性绿色共享理念的半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设计
报告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汉京超 ,所长,博士,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海绵城市建设协同防涝减灾与减污降碳效应研究
报告人:吕永鹏,上海市政总院研究院院长,正高
报告题目:邯郸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方案分析
报告人:李晓,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水资源与环境院,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排水),咨询工程师(投资),北京市评标专家,北京工业大学专硕导师,具有十余年污水厂、给水厂、黑臭水体设计及污水管网等工程设计经验,同时兼任大中型市政工程项目经理职务,担任中国给水排水、净水技术等核心期刊审稿人。
报告题目:《高出水标准含氟光伏废水深度处理工程实例》
报告人:四川安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张林 水务事业部总经理
报告题目:广州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与应用
报告人: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总工室副主任 常颖
报告题目:黑臭水体淤泥耦合废弃生物质发酵制绿化用土
报告人: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 孙士权,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湖南省给排水行业“十佳科技工作者”,《中国给水排水》青年编委,中国疏浚协会疏浚设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几年来,一直从事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黑臭水体修复理论与技术、黑臭水体淤泥新型资源化理论与技术、环保新材料等科研工作。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项目20余项;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6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1项、湖南省水利水电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报告题目:一体化环境设计和水系统的可持续与创新发展
报告人:吴昊 :WADI设计(瓦地设计)创始人,总经理,荷兰注册景观设计师,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会员,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专家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会专家委员
报告题目:排水管网外来水智能风险评估算法开发与实现
报告人:郭帅 ,现任合肥工业大学市政工程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副系主任。200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2014—2016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排水管道入流入渗引起的外来水问题,管道破损引起的土体侵蚀与路面塌陷问题,管道无损检测技术等。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多项,主持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与面上项目,重点研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多项纵横向课题,并担任多个国内国际期刊的评审专家。先后获得市政Э朴判悴┦柯畚保憬笱优秀学科博士后,合肥工业大学学术新人奖、美国土木工���π酇SCE年度最佳论文奖、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团队等多项荣誉。
报告题目:提高污水厂进水的浓度和集中收集率的几个因素
报告人:中持新概念环境发展宜兴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曹业始 博士, 共同作者: Helmut Kroiss , Mark Looschrect 和Glen Daigger 教授
报告题目:AOA强化脱氮工艺大规模工程化案例分享
报告人:古凌艳 深圳市利源水务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事业部 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针对工业园区污水提质增效的“生物强化-氧化混凝”联合技术的应用
报告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 丁来保 副研究员/环保研究室主任
报告题目:宁波再檬导教�
报告人: 邵泽岩 宁波市水务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PLAKeco®智能曝气控制系统在某污水厂应用研究
报告人:王淦 安徽泛湖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工学博士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水能源关系研究中心 研究员
报告题目:微污染水体和富营养化湖库系统治理技术及应用
报告人:昆明水啸科技有限公司 虎恩学 总经理
报告题目:序批式反硝化除磷-接触氧化双污泥工艺及数学模拟
报告人: 安徽农业大学 徐微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社会兼职: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给水排水》第一届青年编委,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智慧水务专业委员会委员
报告题目:基于MABR的污水处理技术及工程案例分享
报告人: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海之凰科技有限公司 李保安 教授/博导,著名膜技术专家,国家和天津市“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中国膜工业协会疏水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城市河道水质生态净化技术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
报告题目:威乐高效智能泵搅解决方案助力污水处理厂改造与建设(2024)
报告人:威乐(中国)水泵系统有限公司 方宏 高级技术工程师
报告题目: 城市排水管网臭气防治技术标准
报告人:敖良根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给排水/环境工程专业总工程师)、重庆设计集团供水排水专委会副主任、市政院水环境专委会副主任
报告题目:满足用户更多需求的免维修桨板曝气系统
报告人:上海仁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左晓坤 市场总监
报告题目:污水处理厂- 应用低影响替换方案新实践
报告人: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 李世瑾 市政水务全国应用技术经理
报告题目:AVK阀门助力完善污水处理全生命周期管理
报告人:埃维柯阀门(上海)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严荣
报告题目:一体化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在提标改造中的应用
报告人:江苏金博亚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陈科鹏 工程师
报告题目:广州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与应用
报告人: 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 匡科 副总工程师
报告题目:韧性城市 水脉相连—生态清洁小流域实践之路
报告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黄瑾 总工
报告人:上海管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孙跃平 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报告人: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陈洪斌 教授/博导
报告题目:城市再生水利用技术及工程案例分享(拟定)
报告人:戴明华,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公司排水专业副总,水资源与环境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污水处理厂通风除臭模拟优化及工程实践
报告人:曹东明,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报告题目:《减污降碳视角下污水系统提质增效关键策略思考》
报告人: 张春洋---中规院生态市政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北方城区河道“平急两用”提升策略
报告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宋凯宇 正高级工程师,华中区域副总经理
报告题目:低能耗MBR超滤膜的设计要点与工程应用
报告人:上海世浦泰新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白海龙 董事/ 总工程师
报告题目:面向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膜处理技术
报告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吕兴霖 教授
报告题目:助力乡村振兴的农业农村水污染控制成套技术
报告人:东南大学 能源与环境学院 吕锡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吕锡武,1954年9月生,安徽宣城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同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84年9月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0年同济大学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博士研究生毕业。1996年12月-1997年12月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访问研究,1998年9月-2000年3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地球环境基金资助的博士后研究。国家注册公用设备(给水排水)工程师。社会兼职:江苏省太湖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南京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报告题目:平原河网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实践——无锡市主城区案例分享
报告人:华昕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沈晓铃 副总工程师
报告题目:《球墨铸铁管全生命周期分析》
报告人: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公司 李华成 技术总监
报告题目:面向未来的污水处理新工艺新技术(拟定)
报告人:普拉克环保系统(北京)有限公司 洪桂芳 高级销售经理
报告题目:如何实现可不停水检修的曝气系统
报告人:瑞好环境科技(太仓)有限公司 雷燕燕 产品经理
报告题目:活性炭吸附以及饱和活性炭(焦)再生新技术
报告人:无锡市友信赢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何艳 技术工程师
报告题目:城市分布式水厂的公建化解决方案
报告人:云南合续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刘然荣 副总裁
报告题目:南方滨湖城市污水提质增效系统方案
报告人: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熊文军 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
报告题目:基于矾花视境的污水厂深度处理提质节药实践
报告人:重庆市城镇污水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余云飞
报告题目:《双控高标准污水处理厂数据分析及应用》
报告人:常州市排水管理处 吕贞 技术总监
报告题目: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运行控制相关内容
报告人:天津创业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京津冀区域公司副总经理 王圣杰
报告题目:《威乐高效解决方案助力市政污水厂提标改造》
报告人:威乐(中国)水泵系统有限公司 黄建军 技术支持经理
报告题目:低温污水京标A排放标准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案例
报告人: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金涛 科创部资深高级经理
报告题目:AOA强化脱氮工艺大规模工程应用案例分享
报告人:古凌艳 深圳市利源水务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事业部 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高效脱氮除磷处理技术及其在污水厂提质增效中的应用:排污口向排水口的转变
报告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柴晓利 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人:戴晓虎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 国际水协会(IWA)Fellow。
报告题目:“工艺+数字化”双轮驱动的创新型智慧水务
报告人:湖南三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牟悦 研发部副总监
排水管网大会报告题目:《污水管网系统在呒嗖馑伎加胧导�
报告人:江苏太湖云计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薛海燕 排水产品技术总监
报告题目:黄河流域工业园区再生水高效集约资源化利用探讨
报告人简介:雷克刚,男,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设计院副院长,公司水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给水排水)工程师;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机械设备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智慧水务委员会委员,中国膜工业协会市政给排水应用分会副会长;甘肃省第一批陇原青年英才,全国给水排水行业杰出青年工程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负责大中型项目60余项,各类项目获奖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2篇,主编参编各类标准规程15项,授权专利5项。
报告题目:城市水务数字孪生建设总体思路-以北京市为例
报告人:刘家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教授级高工,水资源所副所长
报告人简介:刘家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教授级高工,水资源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城市水文与水务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奖、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称号。
报告题目: 厌氧氨氧化乃一种“深沟”技术
报告人:北京建筑大学 郝晓地 教授(郝晓地,山西柳林人,教授,从事市政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污水处理数学模拟技术、可持续环境生物技术。现为国际水协期刊《WaterResearch》区域主编(Editor))
报告题目:“双碳”背景下治污降碳协同发力的机遇与挑战
报告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环境与交通院 院长助理 张显忠 同济大学博士
报告简介:
01.政策背景概况
02.标准制定情况
03.关键技术研究
04.碳减排路径探讨
05.30/60双碳未来畅想
个人简介:
同济大学博士,现就职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环境与交通院 院长助理,主要从事城镇给排水系统、城镇污水厂、水环境治理、城市雨洪管理及海绵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设计与研究;工作多年来主导及参与完成了200多个项目的咨询设计与研究任务。2017年度荣获上海土木工程科技英才奖,2018年度荣获上海水务局首届青年才俊奖,2019年度荣获上海水务局第一届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度荣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给水排水首届“水业杰出青年”,2021年上海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特聘专家。
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皖西学院等多所高校校外导师,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乡镇水务分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雨洪管理与海绵城市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近年来发表论文40余篇,《中国给水排水》青年编委主任、《给水排水》青年编委、《净水技术》青年编委。获授权专利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2项,国家级及省部级学会协会等科技奖30余项。
报告人:汪晓军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 环境与能源学院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报告人:绍兴柯桥滨海供水有限公司 钱建华 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报告人:张炜铭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博导,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国家环境环保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 主任
报告题目:实时排水模型的项目实践与思考
报告人:梁小光 福州水字节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技术报告正在征集完善中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大会技术报告邀请
欢迎来自部委行业管理单位、高校、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工程总承包(EPC)公司、水务集团、水务(排水)管理、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工业(园区)污水与污泥处理、固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垃圾渗滤液处理、污水处理厂、水环境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智慧水务、工业企业的水处理技术/管理专家等申请发言,作与会议主题相关的优秀报告。(王领全13752275003 主办、协办、报告等)
2024年中国污水大会(第八届)邀请函红头.doc
后记1:Glen Diagger开放出新的MABR(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厌氧氨氧化技术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因为MABR技术本身在水处理领域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厌氧氨氧化作为一种高效的生物脱氮过程,与MABR的结合可能会带来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首先,MABR技术使用膜作为氧气传输的媒介,而不是传统的气泡曝气,这有助于提高氧气的传输效率并减少能源消耗。此外,MABR的生物膜结构有助于微生物的附着和生长,从而促进了生物处理的效率。
当厌氧氨氧化与MABR相结合时,可能会带来以下优势:
- 高效脱氮:厌氧氨氧化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脱氮技术,与MABR的结合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脱氮速率和效率。
- 低能耗:由于MABR的氧气传输效率高,所需的能耗可能会降低,从而节省运营成本。
- 紧凑的设计:MABR系统的体积可能相对较小,使得整体设计更为紧凑,适用于空间受限的环境。
然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实验验证和工程实践来确保其可行性和稳定性。此外,还需要考虑成本、操作复杂性、维护要求等因素。
对于专家而言,他们会评估这项技术的科学依据、实验数据、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他们还可能关注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如微生物菌群的稳定性、膜污染问题、长期运行的可靠性等。
总的来说,Glen Diagger开放出的新MABR厌氧氨氧化技术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创新方向。然而,要全面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价值,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和工程实践来支持。
后记2: 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简称Anammox)是一种生物脱氮技术,它在缺氧条件下利用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氨氮氧化为氮气,从而实现氮的去除。这项技术具有节能、低碳、高效等优点,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关于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发展,anammox和PdNA技术路线在美国多个项目中的实现,以及北排方庄主流PN/A的稳定运行,这些实践案例确实显示了实现主流局部的anammox是可能的。这些案例为anammox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实践支持,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总的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实践的积累,对于anammox和PdNA技术路线的实现有了更多的想象力和实践案例支撑。据了解,该技术路线在美国等多个国家已经实现了周期性稳定运行,这表明厌氧氨氧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对于北京建筑大学郝晓地教授所提到的“深沟”技术,个人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用于描述厌氧氨氧化技术在某些方面的特殊性质或应用场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厌氧氨氧化技术只适用于特定的“深沟”环境,而是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
至于主流实现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可行性,这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但是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例如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微生物菌群的培育和管理等。因此,在推广和应用厌氧氨氧化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和实施策略。
总之,厌氧氨氧化技术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生物脱氮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它将在未来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厌氧氨氧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