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一: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论坛 |
|||
召集人 |
宋永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修复 联合研究中心 首席科学家、副主任/研究员 孙德智 北京林业大学 教授 陈永柏 三峡集团生态环保部 首席专业师、副主任/教高 陈异晖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院长/正高工 |
||
议 题: |
长江水生态完整性评估、长江水生态风险防控、长江绿色低碳修复技术、长江绿色发展战略等专题研讨板块。 |
论坛二: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论坛 |
|||
专题一:湖泊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技术 |
|||
召集人 |
叶 春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刘福兴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胡智泉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毕永红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胡勇有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教授 |
||
专题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
|||
召集人 |
张 远 广东工业大学 教授 侯 俊 河海大学 教授 廖海清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
||
专题三:流域水环境与生态保护及修复技术 |
|||
召集人 |
焦立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蔡宴朋 广东工业大学 教授 张 豫 嘉应学院 研究员 张威振 成都理工大学 研究员 王喜华 同济大学 研究员 汪龙眠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顾 蓬 江南大学 副研究员 张萍萍 华南农业大学 副教授 |
||
专题四:污水营养物低碳处理及资源化技术 |
|||
召集人 |
李 昂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李建政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苏俊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授 |
||
专题五:城市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技术 |
|||
召集人 |
何伟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研究员 杨武霖 北京大学 研究员 张 萌 浙江大学 研究员 黄晓武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副教授 |
||
专题六:水体微生物生态净化技术 |
|||
召集人 |
王圣瑞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张海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授 王志平 上海交通大学 副教授 赵东华 中交上海航道局 教授级高工 |
||
专题七:双碳目标下高盐难降解废水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治理与资源化 |
|||
召集人 |
魏秋平 中南大学 教授 冯江涛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刘国帅 江南大学环境土木工程学院 副研究员 |
||
专题八:环境污染低碳治理及资源化 |
|||
召集人 |
薛 罡 东华大学 教授 王金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教授 |
||
专题九:绿色低碳水处理与水生态修复技术 |
|||
召集人 |
王沛芳 河海大学 教授 王国祥 南京师范大学 教授 陈开宁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研究员 操家顺 河海大学 教授 |
||
专题十: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
|||
召集人 |
全 燮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 牛军峰 华北电力大学 教授 |
||
专题十一:生物质基材料与水环境修复 |
|||
召集人 |
陈明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研究员 丁磊 安徽工业大学生物膜法水质净化及利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授 |
||
论坛三:大气污染防治科技论坛 |
|||
专题一:区域生态环境标准协同与科技创新支撑 |
|||
召集人 |
修光利 华东理工大学 教授 伏晴艳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正高级工程师 李振亮 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正高级教授 |
||
专题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科技论坛 |
|||
召集人 |
叶代启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陆朝阳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 研究员 沙 莎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高级工程师 |
||
专题三:移动源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技术 |
|||
召集人 |
林 赫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 余运波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 郑成航 浙江大学 教授 |
||
专题四:VOC处理与催化有序转化技术 |
|||
召集人 |
田振玉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
||
专题五:大气复合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 |
|||
召集人 |
宁 平 昆明理工大学 教授 朱廷钰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蒋文举 四川大学 教授 李 凯 昆明理工大学 教授 |
||
专题六:农业活性氮减排与大气污染治理 |
|||
召集人 |
刘学军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刘 磊 兰州大学 研究员 许 稳 中国农业大学 副教授 |
||
专题七:甲烷控排及高效利用技术 |
|||
召集人 |
鲁 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 高 霁 美国环保协会( EDF) 项目主任 |
||
论坛四: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论坛 |
|||
专题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刻画及绿色修复技术 |
|||
召集人 |
姜 林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侯德义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 黄 蕾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 |
||
专题二:水-土协同控制与大科学装置构建 |
|||
召集人 |
李 淼 清华大学 研究员 王文科 长安大学 教授 王仕琴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业资源研 究中心 研究员 |
||
专题三:双碳背景下工业遗留场地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 |
|||
召集人 |
杨长明 同济大学 研究员 余海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研究员 何 理 天津大学 教授 |
||
专题四: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理论与技术 |
|||
召集人 |
潘 波 昆明理工大学 教授 卢桂宁 华南理工大学 研究员 朱 冬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研究员 陈 全 昆明理工大学 副教授 邓绍坡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
||
论坛五: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论坛 |
|||
专题一: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综合技术 |
|||
召集人 |
刘阳生 北京大学 教授 曹宏斌 中科院过程研究所 研究员 李润东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蔡冬清 东华大学 研究员 |
||
专题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及污染控制 |
|||
召集人 |
王 飞 浙江大学 教授 曲作鹏 华北电力大学 教授 |
||
专题三:金属固废/危废安全处置与资源化 |
|||
召集人 |
罗旭彪 井冈山大学 教授 贺根和 井冈山大学 教授 肖小雨 井冈山大学 教授 |
||
专题四: 固废资源化与循环经济 |
|||
召集人 |
楼紫阳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 李素芹 北京科技大学 教授 刘振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 李 响 东华大学 教授 关清卿 昆明理工大学 教授 蔡伟伟 北京交通大学 副教授 |
||
专题五:工业废弃资源伴生战略金属提取 |
|||
召集人 |
郭彦霞 山西大学 副院长/教授 桂夏辉 中国矿业大学 人事部长/教授 李少鹏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秦身钧 河北工程大学 院长/教授 |
||
专题六:有机固废低碳生物转化与资源利用 |
|||
召集人 |
刘建国 清华大学 所长/教授 赵由才 同济大学 副主任/教授 朱南文 上海交通大学 所长/教授 杨本芹 昆明理工大学 副教授 |
||
论坛六: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防控论坛 |
|||
专题一:陆海统筹综合治理与系统管控 |
|||
召集人 |
刘瑞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高红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
||
专题二: 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综合防控 |
|||
召集人 |
包木太 中国海洋大学 孟祥周 同济大学 教授 那广水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教授 陈庆国 浙江海洋大学 教授 李浩帅 中国海洋大学 青年英才 李 朴 中山大学 副教授 |
||
论坛七:双碳技术论坛 |
|||
专题一:绿色低碳技术与碳达峰碳中和 |
|||
召集人 |
冯武军 北京京能集团 研究员 马伟芳 北京林业大学 教授 张忠国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 研究员 |
||
专题二:可再生能源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
|||
召集人 |
张九天 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员 刘兰翠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陈新宇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
||
专题三:碳捕集与利用技术 |
|||
召集人 |
汪黎东 华北电力大学 教授 荆国华 华侨大学 教授 张士汉 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 |
||
专题四:双碳前沿研究与转型发展 |
|||
召集人 |
林剑艺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研究员 杨德伟 西南大学 教授 |
||
专题五: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技术 |
|||
召集人 |
王海鲲 南京大学 教授 |
||
专题六:双碳目标下的城镇人居环境建设 |
|||
召集人 |
李 倞 北京林业大学 教授 胡一可 天津大学 教授 |
||
专题七: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碳增汇协同技术 |
|||
召集人 |
达良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交叉创新研究院 教授 殷 杉 上海交通大学农生学院 教授 胡远东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副教授 |
||
专题八:环境污染物低碳处理与资源化 |
|||
召集人 |
刘洪波 上海理工大学 教授 褚华强 同济大学 教授 徐苏云 上海理工大学 副教授 朱学峰 上海理工大学 副教授 |
||
专题九:污染治理与生态减碳新技术 |
|||
召集人 |
朱书景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教授 |
||
论坛八:绿色矿山提质增效论坛 |
|||
专题一:矿山开采及生态修复论坛 |
|||
召集人 |
冯秀娟 中国矿业大学 二级教授 白中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教授 张宝刚 中国地质大学 教授 林 海 北京科技大学 教授 |
||
专题二:金属矿山污染防控与绿色低碳修复技术 |
|||
召集人: |
崔兴兰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 事业部副总/正高 林星杰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所长/正高 刘 娟 北京大学 教授 任桂平 兰州大学 副教授 |
||
专题三:矿山生态系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 |
|||
召集人: |
付庆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冯伟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教授 曹英楠 内蒙古工业大学 副教授 |
||
论坛九:EOD发展政策与实践论坛 |
|||
专题一:EOD发展政策与实践 |
|||
召集人 |
吕文魁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
||
专题二:生态资产价值转化政策创新与EOD实践 |
|||
召集人 |
余艳红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教授级高工 贺新春 广东财经大学 教授 贺 涛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
||
论坛十:噪声污染与防治论坛 |
|||
专题一:噪声污染综合防治新技术 |
|||
召集人 |
蔡 俊 上海交通大学 副教授 周裕德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教授级高工 |
||
论坛十一:新污染物治理论坛 |
|||
专题一:新污染物监测技术 |
|||
召集人 |
王亚韡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 金小伟 环境监测总站 教授 马新东 海南大学 教授 |
||
专题二:新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与防控技术 |
|||
召集人 |
周雪飞 同济大学 教授 董光辉 中山大学 教授 郭婉茜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孙佩哲 天津大学 教授 邓芙蓉 北京大学 教授 |
||
专题三:环境微塑料的污染与防控技术 |
|||
召集人 |
曾永平 暨南大学 教授 季 荣 南京大学 教授 贾汉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教授 |
||
专题四:生态环境风险与大数据分析技术 |
|||
召集人 |
胡献刚 南开大学 教授 邹国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穆 莉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副研究员 赵 萌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
||
专题五:水环境生物风险防控与检测技术 |
|||
召集人 |
甘慧慧 宁波大学 特聘研究员 卢鼎南 宁波大学 副教授 姚志远 宁波大学 副教授 张 程 江南大学 研究员 张会宁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副教授 |
||
专题六:流域新污染物管控与生态修复技术 |
|||
召集人 |
左其亭 郑州大学 教授 刘建超 河海大学 副教授 张 伟 郑州大学 副教授 刘瑞民 北京师范大学 副教授 |
||
专题七:新污染物筛查与生态效应评估 |
|||
召集人 |
孙卫玲 北京大学 教授 许 楠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教授 蒋 毅 香港理工大学 副教授 李红娜 中国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
||
专题八: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
|||
召集人 |
吴 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黄 薇 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员 |
||
论坛十二:碳交易和数字环保论坛 |
|||
专题一:企业ESG表现与碳交易市场发展 |
|||
召集人 |
赖小东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副教授 杜敏哲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副教授 |
||
专题二:绿色发展与智慧环保 |
|||
召集人 |
李珊珊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正高级工程师 |
||
专题二:碳交易与数字环境 |
|||
召集人 |
王军锋 南开大学 教授 |
论坛十三:产业园区减污降碳科技论坛 |
|||
召集人 |
李 唯 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 理事长/正高 吴学灿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正高工 田森林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院长/教授 晏 司 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 副理事长/高工 |
企业赞助方案
1、联合主办单位(赞助费20万元)
2、协办单位 (赞助费6万元)
3、大会上发言(报告15分钟+5分钟问答)/ 文章发表2-3篇/2个代表,发资料,现场易拉宝1,论文集前彩插广告1P等共计3万元。
4、会场外集中展示区展示桌(3万元每个,含2人参会费)。
5、其他赞助方式(如礼品、晚宴、抽奖奖品等),按实际发生金额支付。
6、会议论文集广告:前彩色插页:8000元/页。
7、政府部门、水务集团、设计院(集团)本单位团体 30人以上的,前30人按照2000元每人,超过30人的会议代表超过部分免费(同一单位,只收前30人会议费),但须提前回执到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审核通过。
8、大会资料袋(高质量帆布袋)上加上赞助单位公司名称赞助费+6万元。大会资料袋由《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统一印制,资料袋印制数为2000-3000个。
有意协办或在会上进行交流、宣传的水务、工程公司、设备厂家等可与编辑部联系(022-27835639,13752275003 王领全)。
中国给水排水2023-2024年大会技术报告申请
欢迎来自各部委行业管理单位、大高校、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工程总承包(EPC)公司、水务集团、水务(排水)管理、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工业(园区)污泥处理处置、固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垃圾渗滤液处理、污水处理厂、水环境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工业企业的水处理技术/管理专家等申请发言,作与会议主题相关的优秀报告。(王领全 13752275003 主办、协办、报告等)
2024年《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主办的会议 信息
吴明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副校长
侯立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
钱冬英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
唐 量 上海大学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待 定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待 定 成都市人民政府
沈仲韬 中华环保联合会海南省办事处主任、海南省水务厅原副厅长、高级工程师
俞汉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王洪臣 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陈永柏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环境保护部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冯慧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流域中心研究员
张汉松 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处长
雷晓玲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
张 林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姚 宏 北京交通大学智慧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刘炳义 武汉大学智慧水业研究所所长、教授
李 辉 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研究员
龚海峰 重庆工商大学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石 祥 中华环保联合会“一带一路”工委会秘书长
论坛一:高品质供水和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
召集人: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
论坛二:村镇污水处理技术创新与研究
召集人: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论坛三:城镇雨污分流及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召集人: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论坛四:第五届给排水管网管理与运维大会
召集人:中华环保联合会水环境治理专委会
论坛五: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
召集人:河北科技大学
论坛六:第二届智慧水环境管理与技术创新论坛
召集人:武汉大学智慧水业研究所
论坛七: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创新
召集人: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论坛八: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水系统治理机遇与挑战
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论坛九: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召集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论坛十:工业危废资源化利用及其废水处置
召集人:重庆工商大学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论坛十一:膜材料、装备与分离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论坛十二:水环境新污染物识别、监测与预警建设
召集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论坛十三:新材料在水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召集人: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论坛十四:工业废水治污降碳及资源化利用
召集人:中华环保联合会水环境治理专委会、环保水圈
论坛十五:长江、黄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召集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论坛十六:“一带一路”水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览范围
1.水处理技术与设备
工业用水及城市给水处理技术与设备、废水资源化利用及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新型城市节水器具、水处理系统自动控制、城镇防汛排涝技术与设备、水处理药剂材料及配套设备、海水淡化前沿技术与设备;
2.智慧水务管理、水质监测、仪器仪表
水质监测预警设备、水质分析仪器、水务信息管理系统、水务生产运营管理系统、供排水输配管网管理系统;
3.给排水管网与泵阀
金属及非金属管材、管件、管道、接头、水箱及配件;各种水泵、阀门、减振器;水表检测设备计量计费管理技术;防震抗灾材料、设备与技术;
4.膜与膜分离技术设备
膜与膜组件;膜与膜组件的制造技术与制造用设备;膜原材料与辅助设备;膜分离设备的成套装置;膜分离设备相关技术、材料、测试装置;
5.污泥处理新技术和新设备
污泥干化、脱水、烘干等污泥处理技术设备;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污泥用于园林绿化和土壤改良技术;污泥卫生填埋,焚烧及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污泥处理与处置中的微生物及除臭技术与产品;污泥输送技术与设备;
6.危废资源化及其废水处置技术及装备
高效油水分离技术及装备;油水分离质量评价;废油全组分安全处置与高值化利用技术
7.海绵城市相关技术与设备
城市新型雨水吸纳技术与设备;蓄渗绿色设施(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雨水排放及收集利用技术与设备;
8.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
河湖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流域水环境治理等;人工湿地、村镇水生态、生态修复技术与装备等;
9.农村污水、饮水设备
农村饮用水、污水处理技术与装备;农村生态厕所及配套设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装备;农业节水与灌溉技术、装备、解决方案;农村环卫设施装备等;
10.国际展区
水处理技术、装备、解决方案国际展商。
作为西部首个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环保主题展会,也是中意合资运营的成都市重点展会项目,是四川及中国西部地区环保新思想、新理念、新经验的交流平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展示平台,环境治理供需对接、国际合作的交流平台。
主要观众
1.市政单位:供排水公司、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市政工程单位、城投城建、监测站、固废中心、垃圾处理厂/运营商、社区街道办等单位代表;
2.工业终端:石油、石化、天然气、化工、钢铁、冶金、电力、采矿、新能源、汽车、水泥、制药、电镀、电子、金属、食品、酿造、印刷、印染、造纸、纺织等单位代表;
3.农业观众:农作物种养大户、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副产品加工等单位代表;
4.商用民用:医院、酒店、商务楼、餐饮、物业、建筑地产、建材、地暖、工程建设、设备安装等单位代表;
5.相关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行业商协会等单位代表;
6.主管部门:发改委、经信委、环境保护、住建、农业农村、畜牧、水务、水利、城管、园林绿化等单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