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马军院士团队:迈向可持续的城市水系统——推进低碳水处理的战略路径 Engineering |
期刊:Engineering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院士团队在《Engineering》上发表题为“Towards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Advance Decarbonizing Water Management”(迈向可持续的城市水系统——推进低碳水处理的战略路径)的综述论文,提出 “分散式水系统(DWS)-源头分离-低碳技术” 三位一体的城市水系统脱碳战略框架,为城市水资源管理革新提供理论支撑。潘辛禹为论文第一作者,赵雨萌为论文通讯作者。

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低碳城市水系统建设至关重要。传统末端处理方法已难以满足需求,需从新的技术方案和整体规划出发。该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城市水管理框架,核心在于将分散式水系统、源头分离和低碳水处理技术相结合。

图1. 低碳城市水系统中的分散式、源分离与低碳水处理技术关系图
分散式水系统(DWS)是实现可持续城市供水系统的基础。与传统集中式系统相比,DWS 由无传统地下管网(家庭或农村地区)、小型地下管网(街区)和混合地下管网(大型社区)组成。研究从社会环境、技术、成本、实施策略与环境影响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社会环境方面,制度框架、治理结构以及个人习惯等因素决定着能否获得各方正向反馈;技术层面需考虑水系统技术目标、空间结构与管控方式等;成本上,DWS 的内部成本(管道建设、处置和运行维护等直接经济支出)和外部成本(环境排放、人体健康和生态修复等间接影响)相较于集中式水系统(CWS)更低;实施策略上,考虑到管理难度、用户接受度、技术选择和重置成本,无管网和小规模管网系统因技术锁定效应更适合建设 DWS;环境影响方面,DWS 的平均环境影响比 CWS 低 56%,在化石资源类别中,DWS 的环境影响仅为 CWS 的 25.2% ,显示出其在减少有机物排放和节约能源方面的优势。

图2. 建设DWS所需考虑的因素及与CWS的比较
DWS 的建设为污水源头分离奠定了基础。源分离需要多领域与部门配合,可促进能源回收、水处理及废物利用等领域合作。通过分析灰水、黄水以及粪便的体积、总氮(TN)和总磷(TP)分布,能发现源分离具有极大的资源回收潜力。灰水再利用可形成再生水,黄水与粪便回收可用于肥料生产。相较于传统集中式水系统,源分离简化了水质复杂性,降低了后续水处理的能耗和碳排放,同时促进了水中氮、磷资源的回收。
在实施 DWS 和源分离后,低碳水处理技术成为完成资源利用闭环的核心手段。该技术分为资源节约和回收两种。资源节约可通过雨水回收(如雨水收集、绿色屋顶和生物滞留池在控制雨水和降低 DWS 碳排放方面至关重要)、提高水处理效率(如 A2O-MBR 和 FMBR 可进行高效分散式水处理)和降低水处理能耗(如利用太阳能和人工快速渗滤)来实现;资源回收包括碳回收(手段有微生物电化学固碳、微生物电解池、人工湿地和微藻培养等)和能源 / 养分回收(如厌氧电化学膜生物反应器和离子交换等)。

图3. 低碳城市水系统中的源分离
这项研究整合分散式水系统、污水源头分离和低碳水处理技术,探索出构建可持续城市水系统并减少碳排放的战略,提出了综合性、适应性强的城市水管理方案,对推动城市水系统从 “线性高耗” 向 “循环低碳” 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
引用:
Xinyu Pan, Yumeng Zhao, Xinlu Lin, Nianyi Zhao, Meng Sun, Jun Ma, Towards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Advance Decarbonizing Water Management, Engineering, 2025
开放获取论文:
作者介绍

马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给水预处理与深度处理技术、高级氧化技术、膜处理技术、水的安全消毒方法、污水深度处理技术与回用方法等研究。授权发明专利170余项,获美国专利6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 Nature Index 期刊论文190余篇,H因子110。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英国皇家化学会“可持续发展水奖”、美国化学会“科学卓越荣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等。

赵雨萌: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青年拔尖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催化膜法水处理,聚焦实现低耗高效水质净化与再生利用。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ACS ES&T Engineering等发文15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国际水协(IWA)青年水领袖计划,获中国工程院“前沿杰出青年学者”称号,获奥加诺(水质与水环境)一等奖、北京大学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一等奖。担任IWA“饮用水厂设计运行与维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22-至今),推广净水深度处理技术;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2024-至今)。

潘辛禹:博士研究生,现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师从马军院士、赵雨萌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给水管网及水质保障,目前已在Engineering、ES&T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文章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