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设施成暑期“新课堂”说明什么?
时间:2025-08-13 15:02:01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周佩德
随着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形成“老四类”+“新四类”环保设施开放格局,今年暑期,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当地生态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开放单位,“零距离”感受科技力量在减污降碳工作中的作用。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一些可喜的变化。
首先源于现实生态环境质量的触动作用。如今,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成为孩子们成长中触手可及的美好,该如何守护这份美好?在参观环保设施中,学生们找到了答案。在这里,学生能看到污水如何褪去浑浊、垃圾如何转化为能源,直观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这种对身边环境的关切,自然催生了探索欲。
其次,教育体系的筑基作用不可忽视。近年来,生态环保教育深度融入中小学课堂,课本里的“碳达峰”“生物多样性”等概念,在环保设施中有了生动注解。当课堂上的“生态平衡”遇上污水处理厂的“微生物净化系统”,当“循环经济”理论对应生活垃圾分拣中心的“资源回收流程”,抽象知识变得可感可知。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让好奇心升华为探究欲。
更重要的是,环保设施本身也具有科技魅力。生态环境监测站里能捕捉细颗粒物的精密仪器、污水处理厂里高效运转的膜过滤系统、垃圾处理场中变废为宝的分拣流水线,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对青少年而言如同“环保科技馆”,既满足了孩子们对未知的好奇,更悄然种下了“科技护绿”的种子。
笔者认为,让环保设施真正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第二课堂”,还需持续发力。一方面,应针对青少年认知特点优化体验设计,比如开发互动式讲解、模拟操作项目,用动画演示替代专业术语,让生态环保原理看得见、摸得着。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参观感悟转化为行动自觉,从践行垃圾分类到节约水电,让好奇心沉淀为绿色生活习惯。
青少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力量。当环保设施成为他们暑期的“打卡地”,当科技环保的种子在心中扎根,绿色理念便能真正融入成长轨迹,促使青少年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