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垃圾也没人管。现在路修得平平整整,垃圾天天有人收,到处都是小花园,住得真是舒心多了!”提起村里的变化,湖北省武穴市大法寺镇下桂村村民柯党生满脸笑意地说。从昔日的“脏乱差”到如今的“绿富美”,武穴市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以村容村貌提升、垃圾治理和污水改造为重点,以清洁家园行动为抓手,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逐步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管”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自2021年以来,武穴以“扫干净、码整齐、拆通畅”为核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千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创建整治村224个、示范村25个、精品村5个,农村整体面貌显著提升。
武穴市委书记、市长查俊表示:“我们正围绕‘点上出彩、线上精致、面上美丽、村村活力’的目标,系统推进‘千万工程’2.0版建设,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抓手,全域深化农村环境整治,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垸子夜话”聚民心 干部群众一起干
夜风轻拂龙坪镇五里村,蝉声阵阵,文化广场上灯火渐次亮起。村民们摇着蒲扇,搬来竹椅木凳,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一场“垸子夜话”就在这温馨的氛围中展开。与现在村民们讨论怎么把院子变美不同,几年前村民们最关心的还是村里的环境问题。
“村东头那几个垃圾堆,一到夏天蚊虫乱飞,气味实在难闻。”“那些废弃的猪圈和旱厕既占地方又不卫生,确实该想办法处理了。”村党总支书记胡国中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当时村民反映的问题。胡国中回忆道:“大家当时觉得环境整治刻不容缓,聚在一起商量怎么动手最合适。”
通过这样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干部与群众很快达成共识。在后续的夜话中,大家共同拟定了“自愿拆、自己整、一起建、共同管”的工作思路。村民们创新采用筹工筹劳、材料共享等方式,自发组织整治。村里共拆除300多处旱厕和废弃猪圈,清理垃圾500吨,投工投劳达800余人次。夜晚的广场上,常常能看到村民们点灯继续讨论下一步的整治计划,热情不减。
这是武穴市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中探索出的“垸子夜话”群众工作路径,成功营造“干部群众一起干”的良好氛围,成为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
同样的场景也在大金镇苏垴社区的夜色中上演。在“垸子夜话”现场,污水管网改造工作成为焦点议题。“2022年改造后,我家门口老是渗水,还有异味。”村民们直言不讳。社区党支部书记宋国政认真听取每一条意见,不时追问细节。经过多次夜话讨论,终于找出症结:当年建设缺乏经验,管网设计与施工均存在不足。
在充分听取村民建议后,村庄对污水管网实施全面升级,采用集中纳管治理模式,将污水直接接入镇处理厂。如今,连村中的百年古井也重焕生机,井水清澈见底。村民宋基权蹲在井边,掬起一捧清冽的井水,脸上绽放欣慰的笑容:“多亏了‘垸子夜话’,让咱们能和干部面对面沟通,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武穴市通过“垸子夜话”这一载体,搭建起干群沟通的桥梁,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同时,积极听取民意,一线调研踏遍每个角落。从全国精选的10支规划“智囊团”、60名专业规划师,深入村庄、走进垸场、下沉小组,采集村情民情与资源数据。1.9万多条群众意见如涓涓细流汇入规划江河,既具备专业的“高度”,又充满乡土的“温度”。
“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是高效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建设和美乡村的关键。”武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戴国华说。2021年以来,9283处破旧危房被彻底清除,1.3万个“四小园”如繁星般点缀在武穴的各个村落,群众满意度超98%的亮眼成绩静诉着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美丽蝶变,一个个难题在夜话中得以解决。
垃圾治理出新招 “两网融合”效率高
天色未明,大法寺镇上桂村巷弄间依稀传来车轮滚动的声响。保洁员桂细明已经推着绿色的垃圾转运车,缓步走在村路上。他挨家挨户停下,俯身仔细翻看每户门前的蓝绿分类桶,动作熟练地将纸壳压平、塑料瓶归拢,再把厨余垃圾倒入专用收集箱中。
“别看这些零零碎碎,分好了都是资源,真能变废为宝。”桂细明眼神里透着认真与自豪。他身后渐渐亮起的天光,映照出村庄整洁的屋舍和井然有序的街巷。这是武穴市正在推行的“两网融合”新做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利用两个系统融合。
这样的变化不止发生在一个村子。走在花桥镇柏树林村的道路上,脚下是干净平整的水泥地,两旁是新栽的绿树和用旧砖块围起来的小花坛。柏树林村党总支书记项学斌一边走一边介绍:“我们从‘拆通透、码整齐、扫干净、绿满垸、管到位’这几个字做起,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修旧如旧,留住乡村原来的味道。”
自从2021年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村里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12名专职保洁员准时出现,扫地、收运、修剪绿化;村民也纷纷动起来,主动清理房前屋后的柴堆、杂物堆,拆除私搭乱建,还在空地上建起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四季有花香、推窗见绿色。
近年来,武穴市推进清洁家园行动,从山区到圩乡,从大村到小垸,“门前三包”成了家家户户的习惯。“村中乱扔的变少了,分类的变多了,人人都养成了爱护村庄的好习惯。”项学斌说。
一套农村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正在城乡之间稳步建立。所有行政村都按照“五有”标准——有明确制度、有专业队伍、有齐全设备、有资金保障、有考核标准,建立起从分类到处理的完整链条。在13个偏远的山区乡镇,小型焚烧站试点建设已完成,解决了以往“垃圾运不出、处理难”的老问题。
目前,全市已建成一类村5个、二类村23个、三类村196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48.5%,垃圾治理正一步步走向资源化、可持续化的新阶段。清运车的铃声、分拣员的忙碌、村民自觉的身影,正悄然串联起武穴城乡融合、洁净美丽的明天。
智能治污促长效 污水处理“零”管护
暮色四合,宁静轻轻笼罩着五里村。在一片葱郁绿意的掩映中,一座精致的口袋公园生机勃勃。若不是偶尔传来细微的机器运转声,几乎无人能察觉,这里竟藏着一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
五里村的生动实践是武穴市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运维平台建设的重要示范点,也是该市贯彻落实《湖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与《武穴市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暨厕所革命工作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积极创新。依托智能化、数字化的先进技术,武穴市正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智慧化路径。
“这个太阳能微动力处理系统每天能处理50吨生活污水,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接入管网流进来进行后续处理。”胡国中自豪地介绍道,“系统内置智能水位感应装置,一旦达到预定水位,就会自动开启处理程序,完成分解、过滤、净化等一系列操作,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处理后的清水经由自动喷灌系统,滋养着周边的花草树木,形成了一条绿色的生态循环链。
村庄另一侧,一片人工湿地正在安静运行。湿地内栽种了多种水生植物,构建出5立方米的生态处理容量。“这个湿地每天大约能处理3吨污水,量虽不大,却特别受村民欢迎。”胡国中笑着说。
武穴市紧密结合湖北“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因地制宜推行管网入城、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及分散处理等多元治理方式。“太阳能+微动力+人工湿地”的创新模式,为丘陵山区的污水治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镜头摇到上桂村,桂细明正在进行每日的污水处理站巡检。他手持智能手机,熟练地打开运维App,查看实时运行数据。“你看,站点的水质数据一目了然。一旦出现异常,我可以立即上报。”他轻点屏幕,迅速完成了一次巡检记录。
近年来,武穴市创新建立智能化运维模块,借助物联网与AI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对污水处理全过程的智慧化管理。每个站点均配备了水质监测传感器、流量监测传感器和360度全景监控摄像头,这些设备如同忠实的“环保卫士”,日夜守护着村庄的水环境。
在管理上,武穴实行“村级管基本、环保管巡查、水务管运营”的长效运维机制。“村级负责污水终端、公共厕所的环境卫生、设施安全等管理;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定期巡查、水质检测;水务公司负责检修维护。”戴国华介绍。
武穴市正以智能化、数字化之手,通过探索“源头分治—智能净化—资源回用”的分级治理模式,实现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二级标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也提升至67.5%。(孙晓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鲍捷讯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