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水淡化过程中,用于脱盐的反渗透膜决定了淡水成本的70%~80%。在近日于天津召开的世界脱盐大会上,一家来自美国加州的年轻公司——NanoH2O表示:凭借在反渗透膜上的创新,他们有信心在2020年前将淡化水价格降低1/3。这对于身陷高成本困境的海水淡化产业来说无疑极具诱惑力。
是什么样的反渗透膜让NanoH2O公司敢于设立这样的目标?NanoH2O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杰夫·格林(JeffGreen)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他们带来的薄膜纳米复合膜产品——QuantumFlux反渗透膜与传统反渗透膜相比,渗透率提高了50%~100%。这一具有强防污能力和高目标选择性的高流量隔膜在海水淡化上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纳米技术提升膜性能
在海水淡化过程中,反渗透膜脱盐面临的挑战基本是在降低能耗上。
格林认为,降低淡化水成本有两项改进措施至关重要,即采用减少有机污染物的更强大膜材料和提高膜的目标选择性。对于后者,格林表示:每完成一次分离都需要能量,如果只是在分离不需要的污染物,那么就有可能降低分离的能耗。QuantumFlux反渗透膜就是这样的一种膜材料。它是将良性纳米材料整合到其专利薄膜层中,对膜的结构予以控制,从而提升了关键的膜渗透性能。其与传统反渗膜最大的不同是纳米粒子的加入,这样可以在保证滤除不必要物质(如盐)的同时使更多的水通过。
与传统的反渗透膜相比,QuantumFlux反渗透膜在渗透率方面提高了50%~100%。这意味着只需要较小的压力水就能通过膜从而生产出淡水,这为海水淡化工厂节省能源成本。
商业化进程迅速
与卓越的性能相比,QuantumFlux反渗透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的过程也可圈可点。“我们完成这一过程仅仅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格林自豪地说。2007年,这一诞生在加州大学实验室角落的项目进入NanoH2O公司的商业研发设施中。2008年,适用于4英寸膜组件的商业化规模平板薄膜问世。应用试验表明,与相同工作条件下的传统反渗透膜相比,其能耗下降了10%,工作压力降低了17%。2010年四季度时,NanoH2O公司已经可以提供业内具有最高通量的海水反渗透膜。
“我们的反渗透膜可以达到28%能源节省率。目前,我们反渗透膜的日生产能力超过1.5万立方米,产品规格为标准直径8英寸(20厘米)、4英寸(10厘米),可以便捷地安装到新建和现有的海水淡化厂中。最近,我们还开始向市场提供具有最高盐水截留率的薄膜。”格林介绍说。
先期布局中国市场
近年来,世界海水反渗透淡化产业保持着不断增长的势头,中国更是如此。中国人口占全球的1/5,但淡水供应量仅占全球供应量的6%。中国计划到2015年将其海水反渗透膜淡化能力提高3倍。预计在未来10年里,中国整体膜市场将会保持超过20%的年增长速度。中国政府当前的5年计划也提到,要求海水淡化厂实现70%的应用设备本土化。在这一背景下,NanoH2O公司计划在江苏省溧阳市成立生产工厂,这将是该公司继加州洛杉矶工厂之后的第二家完全整合式的生产工厂,面积达1万平方米,总投资额4500万美元,预计于2014年底运营。
格林认为,在中国建立新工厂将为NanoH2O公司带来新机遇。“我们迈入反渗透膜和脱盐市场两年后,就准备开设第二家工厂,这对我们来说是一项重大扩张,这将支持我们快速拓展到国际市场。溧阳工厂是设立在中国的一家生产先进纳米技术反渗透膜的工厂,我们期待通过建立新工厂将最新一代高效反渗透膜带入到中国乃至全球其他市场。”
中国风电产业似乎正走在“回暖”的路上。11月4日,有江西媒体称,江西省已陆续开建泰和钓鱼台等5个风电项目,“预计到年内还有大约5个风电项目开建,项目总装机将达48万千瓦、投资约43亿元”。
稍早前,也有消息称,由国家能源局制定完成的《促进风电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已上报至国务院,“目前处于待批状态,可能会在年底出台”。这被业界解读为“或给整个风电行业带来暖意”。
“从终端来看,市场对风电的需求在上升,地方政府也愈发重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表示,“但问题是,现在对贴上‘回暖’的标签还要打上疑问,因为,就风电设备这一块看,虽然在艰难地复苏,但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很严重。而这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复苏。”
国家力挺
江西开发高山风电并不意外。一方面,该省一直是传统风电大省,早在前几年就开始在鄱阳湖布局风电产业,其中,从湖口到永修的松门山、吉山约70公里长的湖道两侧是江西建设风电的主要场所。另一方面,风电是大投资项目,对拉动该省的GDP也有益处。
位于泰和县水槎乡天湖山、钓鱼台的两处风电项目,总装机量达9.6万千瓦,安装48台20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年上网电量20200万千瓦时。两项目工程动态总投资8.8亿元。
除了上述两处风电项目,年内江西还有约5个风电项目开建。江西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称,“相关的风电项目均已列入国家前三批风电核准计划,且大多为高山风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项目建设条件较为复杂,建设期也相对较长,将于2014年下半年起陆续建成投运。”
“这批项目的建成将为江西省‘十二五’末建成百万风场的目标奠定基础。”上述负责人还称。
事实上,不止是江西,桂冠电力近日也公告,公司计划投资建设贵州遵义太阳坪风电场工程项目,总投资约4.3亿元。公告称,桂冠电力投建的风电场项目建设容量为48MW,安装24台单机容量2MW风力发电机组,年平均发电量为10252万千瓦时,含税电价为0.61元/千瓦时。
在林伯强看来,风电确有回暖态势,且不止是因为自身的需要,更与风电发展的宏观形势密切相关。“至少相比前几年,确实有好转。”林伯强表示,尤其是官方一直力挺风电,让企业和地方政府看到了机会。同时,结合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大趋势,风电确实符合中国转型发展的需要。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副司长史立山最近公开表示,“国内外实践证明,风电恰恰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应该大力支持而不是限制。”
好消息还有国家电网的“给力”,这解决了几年前留下的“车多路少”的疑问。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底,国家电网并网风电装机6426万千瓦,同比增加21.5%。国家电网近期还称,“将通过加快电网建设、加强风电优先调度等措施来支持风电产业。”
仍有难点
不过,中国风电发展仍面临难题。“当前影响风电行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弃风限电。”史立山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外透露的数据是,2012年,中国“弃风”电量达208亿千瓦时,“弃风”率约17%,“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史立山认为,解决限电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限制弃风限电地区风电的建设规模,加快市场好的地区的建设。同时,要开拓一些灵活的用电负荷,比如风电供热。
“最严重的问题还是风电设备的产能过剩。”林伯强则认为,“这才是中国风电产业最大的问题。”横向比较太阳能光伏行业,现在无锡尚德破产重组,说明该行业的淘汰和整合已经开始,这实际上也是“触底反弹”的信号,但风电设备这一块,尚没有传出淘汰整合的案例。
2011年中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能就已达到30吉瓦以上,但2011年国内新增风机装机容量仅为18吉瓦,这导致国产设备4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这或许说明,现在整个行业的回暖,不能太过乐观。”林伯强说,同时,有关部门不能放松对设备行业的帮扶。
对此,史立山建议,要加强产业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以及产业的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强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
中国风电产业似乎正走在“回暖”的路上。11月4日,有江西媒体称,江西省已陆续开建泰和钓鱼台等5个风电项目,“预计到年内还有大约5个风电项目开建,项目总装机将达48万千瓦、投资约43亿元”。
稍早前,也有消息称,由国家能源局制定完成的《促进风电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已上报至国务院,“目前处于待批状态,可能会在年底出台”。这被业界解读为“或给整个风电行业带来暖意”。
“从终端来看,市场对风电的需求在上升,地方政府也愈发重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表示,“但问题是,现在对贴上‘回暖’的标签还要打上疑问,因为,就风电设备这一块看,虽然在艰难地复苏,但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很严重。而这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复苏。”
国家力挺
江西开发高山风电并不意外。一方面,该省一直是传统风电大省,早在前几年就开始在鄱阳湖布局风电产业,其中,从湖口到永修的松门山、吉山约70公里长的湖道两侧是江西建设风电的主要场所。另一方面,风电是大投资项目,对拉动该省的GDP也有益处。
位于泰和县水槎乡天湖山、钓鱼台的两处风电项目,总装机量达9.6万千瓦,安装48台20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年上网电量20200万千瓦时。两项目工程动态总投资8.8亿元。
除了上述两处风电项目,年内江西还有约5个风电项目开建。江西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称,“相关的风电项目均已列入国家前三批风电核准计划,且大多为高山风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项目建设条件较为复杂,建设期也相对较长,将于2014年下半年起陆续建成投运。”
“这批项目的建成将为江西省‘十二五’末建成百万风场的目标奠定基础。”上述负责人还称。
事实上,不止是江西,桂冠电力近日也公告,公司计划投资建设贵州遵义太阳坪风电场工程项目,总投资约4.3亿元。公告称,桂冠电力投建的风电场项目建设容量为48MW,安装24台单机容量2MW风力发电机组,年平均发电量为10252万千瓦时,含税电价为0.61元/千瓦时。
在林伯强看来,风电确有回暖态势,且不止是因为自身的需要,更与风电发展的宏观形势密切相关。“至少相比前几年,确实有好转。”林伯强表示,尤其是官方一直力挺风电,让企业和地方政府看到了机会。同时,结合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大趋势,风电确实符合中国转型发展的需要。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副司长史立山最近公开表示,“国内外实践证明,风电恰恰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应该大力支持而不是限制。”
好消息还有国家电网的“给力”,这解决了几年前留下的“车多路少”的疑问。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底,国家电网并网风电装机6426万千瓦,同比增加21.5%。国家电网近期还称,“将通过加快电网建设、加强风电优先调度等措施来支持风电产业。”
仍有难点
不过,中国风电发展仍面临难题。“当前影响风电行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弃风限电。”史立山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外透露的数据是,2012年,中国“弃风”电量达208亿千瓦时,“弃风”率约17%,“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史立山认为,解决限电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限制弃风限电地区风电的建设规模,加快市场好的地区的建设。同时,要开拓一些灵活的用电负荷,比如风电供热。
“最严重的问题还是风电设备的产能过剩。”林伯强则认为,“这才是中国风电产业最大的问题。”横向比较太阳能光伏行业,现在无锡尚德破产重组,说明该行业的淘汰和整合已经开始,这实际上也是“触底反弹”的信号,但风电设备这一块,尚没有传出淘汰整合的案例。
2011年中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能就已达到30吉瓦以上,但2011年国内新增风机装机容量仅为18吉瓦,这导致国产设备4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这或许说明,现在整个行业的回暖,不能太过乐观。”林伯强说,同时,有关部门不能放松对设备行业的帮扶。
对此,史立山建议,要加强产业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以及产业的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强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