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 (第十一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王占生——日本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中国供水服务促进联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17  浏览次数:177
核心提示:王占生——日本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中国供水服务促进联盟
中国给水排水 云直播

2020年中国无废城市建设及固废资源化利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大会
 

王占生——日本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2014-07-17  供水联盟

来源:中国供水服务促进联盟


王占生——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水工业学会给水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给水排水专业,留校任助教。1956年10月至1960年12月苏联列宁格勒建工学院研究生,1961年获苏联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回清华大学工作至今。曾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一等奖、北京市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主要从事“污水回用”、“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膜法水处理”,建有两座示范工程。主编专著“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1999年),获“纤维球”、“生物陶粒”与“节水型纳滤膜净水器”专利3项。


王占生老师在近日由E20环境平台 供水联盟主办的顺德水业自动化及水质检测培训班中为学员教授了自来水水质观察深度处理的发展趋势。内容详实,准确精辟。接下来我们就来分版块学习一下。

 

日本处理环保与经济关系的四个阶段

随着经济增长,污染加剧,日本对待环保的态度逐步转变,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与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环境与经济并重时期

第三阶段:可持续发展优先,确立循环型社会

进入21世纪:环保理念再次飞跃,循环型社会系统的确立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与发展时期

盲目发展重工业、化学工业,不重视环保,造成严重污染。20世纪60年代,高速增长战略,能耗大增,水俣病等公害问题开始引起重视,认识到,经济发展不

能以牺牲环境作代价。

第二阶段:环境与经济并重时期

出现公害引起环境保护观念的转变。70至8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政策,但企业仍采取被动型污染治理方式,环境污染并未得到真正抑制。

第三阶段:可持续发展优先,确立循环型社会

80至90年代,针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环境管理理念产生变革。日本企业开始自觉守法,由“被动污染”转为“主动治污”。各大公司十分重视从产品设计和生产最初环节就把环保引入其中。日本经济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进入21世纪:环保理念再次飞跃,循环型社会系统的确立

企业主动治污理念的强化,朝全领域的环境保护快速发展。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从视污染为必然,到政府、企业、民间一致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本用了30多年时间。

日本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启示

一、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意见表达是环境治理的有效保障

政府对污染作出的反应是由于污染造成的社会压力,而不只是污染的严重程度。

污染的社会强度而不只是自然强度决定了政府对污染的反应速度和力度。

二、环境治理对环境与经济协调至关重要

环境保护是典型的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提供,用以弥补市场缺陷。公众参与是推动环境治理的基础条件,但不可能真正成为法律的缔造者和执行者。国家意志的制度化体现,完善的环保立法和严格的环保执法。

三、市场机制手段解决环保问题,发达国家的环境战略提倡市场机制

实践证明,没有稳定的投入,环保难以实现。政府直接投资外,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排污收费、环境税收、环境基金可补充投资经费不足,还能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环保,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推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的建立和推广。

四、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日本与欧盟的经验,只有当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才能初步具备环境优先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环境与经济发展间存在先升后降的倒U字型规律。

根据OECD的研究,西方大部分发达国家人均GDP超过8000~10000美元时环境污染才出现下降;具有后发优势的新兴工业国家,人均GDP达到2000~5000美元时环境质量出现改善的趋势。

世界银行研究表明,钢铁、炼油、食品、化工、造纸、有色金属、水泥7个行业占了全球大气和水污染的90%。没有上述产业或比重较小就相对容易或提前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产业技术的现代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