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 (第十一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将构建京津冀水资源的新格局 --明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22  浏览次数:97
核心提示:我国最大生态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今年10月正式通水运行。记者从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了解到,中线通水后对北京永续发展
中国给水排水 云直播

2020年中国无废城市建设及固废资源化利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大会
 

 
 

我国最大生态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今年10月正式通水运行。记者从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了解到,中线通水后对北京永续发展意义重大,将实现提高首都供水安全保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统筹京津冀水资源调配三大效益,构建出京津冀水资源新格局。

--显著提高供水安全保障

北京是资源型重度缺水的特大城市,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连续多年干旱,加之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过快增长,使得多年来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现已成为制约北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北京市水务局资料显示,近十年来,北京以年均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维持着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人均水资源量已由1998年的人均300立方米锐减至2013年的人均100立方米,远低于500立方米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下限。 

与此同时,天津、河北等人口密集地区长期以来也饱受水危机困扰。北方的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的1/5。 

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状况,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年起开建。其中线工程南起汉江丹江口水库,经河南、河北,自流至北京,总干渠1276公里。一期工程主要向京津冀豫供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 

按照国家规划,今年中线通水后,一期每年将有10.5亿立方米的水送至北京。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认为,南水北调来水后将显著提高北京供水安全保障程度,缓解北京的水资源压力。 

据他介绍,南水北调来水将为北京20座自来水厂提供水源,供给除延庆外的15个区县,来水占城市生活、工业新水比例将达50%以上,供水范围6000平方公里,基本覆盖平原地区,南水北调来水将成为北京的主力水源。 

同时,通过建设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优化完善了北京城市供水格局,实现主要自来水厂双水源供水,新增水厂供水规模将达261万吨/日,城市供水保证率将由75%提高到95%以上。

--明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近年来,水资源的匮乏和巨大的用水缺口迫使北京严重超采地下水,以保障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却同时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斌介绍,北京供水水源包括本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外来水源,其中60%是地下水,每年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目前地下水位以每年平均1米的速度下降,每年还要从河北调水约3亿立方米。

统计数据显示,与1998年相比,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水位下降12.8米,地下水储量超采65亿立方米。 

孙国升认为,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将有效遏制北京地下水超采,并有助于提升首都生态用水总量,逐步恢复其水生态功能。

“南水北调来水后,我们就要逐步关闭大部分自备井,让北京的应急水源地能够‘休养生息’并进行天然回补和适当的人工回补,有效遏制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趋势,这是南水北调很重要的一个生态效益。”孙国升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据介绍,南水北调通水后不仅将减少北京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库的出水量,还可将富余来水调入密云水库存蓄,这也将大大加强北京水资源战略储备。同时,部分来水还可向首都干枯的河湖补充清水,与现有再生水联合调度,增强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改善河湖水质。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工程管理处处长丁凯表示,南水北调来水将恢复和扩大北京河湖水面约1万公顷。目前,卢沟晓月湖、园博湖、大宁调蓄水库的水均来自南水北调。其中,大宁调蓄水库已形成了200万平方米的水面。

此外,南水北调还将促进水务部门加快河湖水系水污染治理步伐,提前实现治污和生态建设目标。

据悉,北京市近期已通过“南水北调来水进京及配套工程后续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将在密云、怀柔、顺义、平谷、昌平、房山等地实施地下水储备,并提出在2030年前,构建多元调水保障体系,实现外部调水有通道、水源储备有空间、水系河网有连通、供水安全有保障。

专家认为,面对首都人口膨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南水北调工程能切实提高首都水资源承载力,逐步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京津冀水资源新格局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一期主要是向京津冀豫地区送水。专家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格局下,京津冀三角洲可总体看成是南水北调的终端受水区。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京津冀地区将有望形成互通共济的供水新格局,联合统筹水资源调配。

孙国升认为,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地区的水资源保障也提出了新要求。京津冀共性很多,一是同处海河流域,历史上水系发达,水系边界相对清晰;二是都已建成相对完备的水利工程设施,方便打通水系通道、优化水系布局和统筹水资源配置,具备水资源互通互联的有利条件。

同时,三地又都是刚性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来看,北京是100立方米左右,天津约120立方米,河北约300立方米。三地的人均水资源量都低于国际极度缺水下限,对外调水有着强烈需求,并且三地通过外调水补充水资源均已纳入国家战略。

其实,京津冀地区水资源调配早已有了先期尝试。自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至今,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流域已累计向天津市供水200多亿立方米,极大缓解了天津缺水问题。与此同时,从2008年9月起,已建成的中线干线京石段应急工程也开始从河北4座水库向北京调水,大大缓解了首都严重缺水局面。截至目前,这项工程已连续调水四次,北京累计受水16亿立方米。

孙国升建议,京津冀地区应尽快研究如何统筹地区水资源调配,先把水资源底数摸清,再在国家战略基础上,遵循水资源规律,协调配合,统筹利用水资源,实现低水低用、高水高用、一水多用、循环利用,达到高效用水目的。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将构建京津冀水资源的新格局
时间:2014-07-22 15:05来源:新华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