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感谢 朱彤 博士(留日):东北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欧美同学会理事。现任 东北大学 过程装备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 副总工兼研究院院长 万年红 教授级高工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环境研究院 郭兴芳 教授级高工,副总工程师;柏金标,浙江开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求是 膜技术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 ;柴晓利,博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智慧水务 专家 梁小光: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科研经理 武汉大学海绵城市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污泥土地利用专家 杨长明:同济大学环境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环境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人工湿地技术国际大咖 赵亚乾教授;美国雨水专家 苏雨明 博士:美国水资源工程师院资格工程师/奠基成员、 美注册工程师(P.E.);同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树平 副教授 、工学博士、系统分析员;北京清源华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陈亮 总工程师;西班牙科学院智能控制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孙聪聪 工学博士;清华大学 环境学院 贾海峰 教授/博导;上海城建设计研究总院 唐建国 总工;东南大学 吕锡武 教授/博导 ;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城市环境院 孙永利 院长;智慧水务分院 王浩正 院长;苏伊士 程忠红 经理;华博水务 曹仲宏 总经理;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工;中关村科技租赁 大环境事业部 高级项目经理 王川川 等嘉宾 的精彩演讲 !现在大家可以观看直播回放了(进入 中国给水排水微信公众号 cnww1985,首页右下角 云直播 ,即可看直播和 直播回放以及 近期直播预告)。

欢迎进入《中国给水排水》直播间
直播交流
扫码二维码加入《中国给水排水》直播交流群,获得更多资讯。
地球演变史表明,人类进化时间短、进化快、毁灭多、影响大、消耗多、持续难,特别是在现代自然科学出现的不到200年的时间里,除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方便、舒适、快捷以外,地球已变得面目全非,早已脱离其原始状态。与前五代已灭绝的生物(平均存活在地球4 500 万年,而第五代恐龙则存在地球>1亿6千万年)相比,人类仅出现于地球> 500 万年(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人类)。虽然前五代生物并没有像人类一样具有智慧,只是“听天由命”任其自然,但未对其当时存在环境与生态造成什么破坏,皆因外因(环境与地质变化)或外力(外星球撞击)原因才灭绝、消失。
人类则不同,自从>100万年前“石器时代”直立并逐渐学会用火后(>80万)便开始慢慢“主宰”世界,从用火围猎小动物到藉“思维”(>7万)有组织围捕大型猛兽,“智人”在不到5万年时间里竟灭绝了50 %大型陆生哺乳动物,甚至也掠杀异类;“智人”所到之处,“杀生放火”,不仅灭绝了猛犸象、乳齿象、剑齿虎、巨型地懒、巨熊,连本土马、骆驼等大型动物也几近被清除,大部分树种也被消灭殆尽。特别当“智人”学会种植庄稼、饲养动物,并从游牧变为定居后,大量森林、草地被夷为平地而改为“良田”,就连一些原来不宜耕种的土地也被开垦成农田,人类从此开始也操纵着植物的命运,大量“杂草”被清除干净。
500年前出现的“科学”成为现代人类彻底改变世界、给自己带来更大幻想和欲望的推进器。在科学的推动下,地球上出现的新生事物远超 “智人”时代之,电灯、电话、电视、火车、汽车、飞机、火箭等科技产物一一被发明出来供人类享用。而制造这些现代文明的东西则需要大量工厂、建筑,使人与自然隔离变得泾渭分明。在科学鼓舞下,人类尝试着改天换地,结果,开发矿山、建造超级城市、修筑高速铁路/公路、筑坝拦河、修建人造水库、异地调水、开发太空,极尽能事。同时产生严重后果,出现超级矿坑、大量垃圾、污浊空气、黑臭水体、变色海洋、太空垃圾等逆自然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空前获得感、舒适感、幸福感的同时,也正加速着生态环境破坏,不断耗尽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研究显示,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基础——磷矿将在100年后消耗殆尽;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过度掘取导致的CO2排放将在100年后诱发第六次地球物种大灭绝。
确实,人类以目前“高铁”般速度发展下去,显然难以与前五代生物存活时间相提并论,可能连那些已灭绝生物的零头都够不上。到头来,人类恐怕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走向自我毁灭。地球承载生物发展历史表明,地球并非需要人类,而人类却离不开地球。因此,人类想长久地存活下去,必须约束自己的“私利”与行为,需要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向大自然索取和制造非生态物质。聪明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敬畏生态、自我克制,将自己的一举一动完全纳入生态体系,而不是破坏之。反思科学之下的现代文明,生态/环境科学家,乃至政治家及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反省人类固有发展模式的破坏性和危害性,转而倡导绿色、蓝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无论何种生物,水都是生命之源。然而,“以人为本”的高速经济发展,不仅造成水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威胁到饮用水源,而且因过分开发化石燃料而导致的“气候变化”致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进一步加剧清洁水源的有效补给。目前,人类想要就近获得不进行任何处理便能直接饮用的水源已变得十分困难,在现代交通可以触及范围内几乎已难找到未受人类污染的水源,就连南极也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这就需要我们以科学/技术方式去帮助我们处理、净化水质,特别是那些已普遍受到污染的水源。对此,今后水处理技术选择与运用非常重要,否则,将再次出现为生存而“逆生态”的现象。我们只有将自己的行为规范纳入生态循环之中,方有可能让我们比前五代生物有着更长的生存时间!这就是“蓝色发展”的理念。所谓蓝色经济,其实质就是纳入生态的循环经济。
在此框架下,总结国际学术观点,勾勒出蓝色经济下的未来污水处理技术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包括:1)人类进化:有悖蓝色发展;2)环境危机:两个“一百年”(CO2与P );3)污水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技术方向:生态循环/文明;5)未来技术:资源与能源回收。
报告主题
直播时间
2020年6月24日(周三) 14:00—16:00
主持人
衣春敏《中国给水排水》杂志副主编
主讲人
郝晓地,男,1960年4月生。北京建筑大学全职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污水处理教学与科研工作。2001年10月获得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博士(PhD)学位,导师为Mark van Loosdrecht教授。先后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荷兰应用科学研究院(TNO)、法国农业环境工程研究院(CEMAGREF)、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奥本(Auburn)大学、日本歧阜(Gifu)大学等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长/短期合作研究7年。
2010年7月起担任Nature Index(自然指数)82种臻选期刊之一——Water Research(水研究,SCI影响因子=7.913)Editor(区域主编)至今,成为全球华人唯一长期担当该顶尖国际学术期刊的资深学者。
在30多年学术生涯中,担任Water Research特刊“中国之水”(Water in China,2020)国际主编、出版编著《Water Infrastructur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China and the World》(IWA/国际水协出版公司,2010);出版专著《可持续污水-废物处理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磷危机概观与磷回收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污水处理碳中和运行技术》(科学出版社,2014)、《蓝色经济下的水技术策略》(科学出版社,2020);发表国际学术论文90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70篇。
因上述学术成就,被北京市教育工委授予“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个人”称号(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第四届“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201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14年)。
学术研究成果与技术应用依附于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项目(1项)、“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项)以及多项地方与企业技术研发项目。
基于“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项目支持,策划并成立了“中—荷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北京建筑大学地缘优势、荷兰代尔伏特理工大学智力引进、首创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需求,创建了一种“学术国际化、技术社会化”的崭新产学研模式。
培养硕士毕业生中,其中6位优秀者被推荐至香港科技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奥本大学攻读全额奖学金博士学位。在今后博士培养中,将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Mark van Loosdrecht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工程院、美国国家工程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针对国内技术需求与储备,培养目标为荷兰代尔伏特理工大学与北京建筑大学双博士学位(2+2学制)。
观看回放
1、关注《中国给水排水》官方微信 CNWW1985
2、点击首页右下角云直播,即可观看直播及直播回放
直播交流
扫码二维码加入《中国给水排水》直播交流群,获得更多资讯。
观看直播
方式一:可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观看直播
方式二:点击网址链接观看直播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给水排水》”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给水排水》)”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请联系我们(022-27835520),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