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主题:产学研究作创新及发展 (10月 24日下午) 2014(第二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29  浏览次数:128
核心提示:主题:产学研究作创新及发展 (10月 24日下午) 2014(第二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
中国给水排水 云直播

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主题:产学研究作创新及发展
主办方:国家科技部、江苏省人民政府。
   
   
    许国栋:产学研大家都知道,这个产学研的结合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八十年代的教育、科研为经济服务,到2000年以后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说对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各地也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另外也一直在我觉得各种场合听到,我们在产学研方面做的还是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是这样一个形式。在咱们国家环保产业中国宜兴科技工业园,应该说过去的这些经历,我们一直我也跟我们产业科技园的领导讲,在环保领域最密集的地方肯定是我们这个地方,是非常非常得多,所以这次科技环境推进会安排这样一个分论坛,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交流啊,大家能够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发展上,能够有真知灼见的贡献和总结,首先是我们请了三位专家一个主题性的发言,发言之后是一个讨论,讨论列的面题比较广,其实意思都差不多,稍微总结一下我们希望围绕这么三个问题大家来发表意见,一个问题就是产学研当中的企业主导究竟要素是哪些?我们国家的企业主导做的究竟怎么样,做的好的原因是什么,做的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个就是现在我们各种各样的产学研的合作平台,合作性的组织有什么最有效的各方面创新型的组织。第三个方面就是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发展当中,我们面对未来进一步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究竟该做些什么?哪些是政府该做的,哪些不用做,也就是我们围绕三个话题,一个是关于企业主导,第二个是组织体系的创新,第三个服务型政府的作为来发表意见。首先呢我们请第一位专家,是我们来自北京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社长,报道主题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新趋势研究。
    魏谷:很高兴来参加这个盛会,那么宜兴的环保产业从上个十寄到现在已经发展相当有规模,下一个阶段如何运用好产学研合作这样一个平台,加速来推进这样的一个,形成环保产业领域一个能够创新不断升级的这样一个产业集群,我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义,这方面我们北大的王教授等会儿会有很好的见解,借此机会我们在这里从宏观的层面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上面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希望能对大家探讨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在去年年底年后,科技部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对我们国家的工作进行了一些梳理,形成了一些想法。时间有限我会稍微简略跟大家介绍一下,一个就是说科技转化工作非常重要,从经济体制开始科技转化工作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重点,十八大也把科技新摆在了核心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在最近讨论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候,也专门提出来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的效能。中央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面,在科技体制改革这一部分,特别提出建立产学研的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题地位,包括推进市场化企业化的改革,在如何发展技术市场,如何来评价科技成果,如何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方面,做出了非常多改革方面的故事,这些应该都是我们来探索新形势之下非常重要的指针。应该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科技体制的改革,一直到今天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不断地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我们在立法层面一些举措,都凸显了在新时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非常重要。我们在这里面主要做了这么几部分内容,包括我国的情况、国外的情况,一些新的趋势我们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和我们已经在开展的一些工作。前面的部分我大概省略掉了,国外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包括一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国家一些经验,我们已经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我们形成的一些模式,比如我们说自行投产的模式,联合开发的模式等等,各有优缺点,当然我们也存在一些主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中央也看得很准,包括科技成果的评价问题,转化问题,包括我们最近刚刚出台的中央所属在科学产品转化过程中,如何向我们科学人员的倾斜,让大家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中央也在进行相关的试点和改革,有这样的一些主要问题。我讲重点向大家介绍就是后面的内容,一个就是说我们感觉到我们当前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各地探索形成一些新的趋势,第二个就是我们的一些思考和行动。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积极探索,涌现出一些促进科学成果转化的新趋势和新探索,我们把它归纳一下大概有这样一些内容,第一个从政府层面,更多一些强化政产学研金介用体系,可以实现各创新主题独资所无法获得的收益,产生1加1大于2的协同效益,搭建了40多个合作联盟,包括产业创新联盟等等,积极探索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实现了实验室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主动的来进行这样一个资源的整合。那么在这样的一个主体性的架构里面,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都是主体,就是对各参与主体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最主要就是德清模式,步局长他要更详细来讲解这个德清模式,毫无疑问从德清模式到最近几年出现的德清模式,从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到底有什么样的决策和定位。
    第二个方面就是依靠关键技术辐射带动区域发展,这个体现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如何服务经济建设,高校和科研机构掌握核心的技术,可以直接进行试验或者应用,这个方面我们注意到西北工研院的发展,西北工研院也是一个很老的研究院了,它围绕了一些关键的技术、新材料展开了多层次的多形式的合作,来带动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式因为高校或者科研机构有强大的科研力量,特别是一些人才,有利于产品的再开发,促进企业自主能力的提升,进而来提升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西北工研院在这样的一个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政府推动、高校主导、企业支撑、国际合作、市场化运作这样一个理念,应该说很好支撑了他们所搭建的这个平台的发展。第三个方面模式主要是叫面向产业集群,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方面可能对我们像一些环保局这样的,本身具有天然集群要素的区域可能更有参考的价值,就是面向产业集群的发展,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科技项目资源与产业集群的对接,这种科技成果转化方式能够很好地结合区域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发挥产业公共技术静态力量,统筹全国科技成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落地,这个很好的案例就是我们国家的863计划,里面有一个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这样一个专项,本身所具有的产业集群,进行了非常好的对接。就在武汉形成了一个非常强有力的产业区,本身有非常好的工研院,通过863计划在当地组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工研院,作为一个技术升级的核心,然后来推动当地大量的中小型的信息产业这样的一些企业,不断地去进行产业链的升级,包括这些企业之间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应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地球分间信息是东湖高新区乃至湖北省最具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多年来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这样的话就为863计划落地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本身具有非常良好的产业基础,再加上高端技术的引领,这样的话技术形成和升级就有了非常好的保障。在这方面还包括东莞案例,我们知道东莞是一个产业集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国家制造业很重要的一个基地,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院就在这里做了很好的探索,特别集群内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沟通接触和相互学习,扩大科技项目资源的影响面,实现技术的扩散。那么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依托东莞高度发达的模具产业,成立了材料成型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它就是重点围绕模具制造关键问题,针对珠三角模具聚集区的共性需求开展研究,这个又为研究院本身的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是需要双方要互相的来聚合,产生这样的聚合效应,来找到这样的需求。我们感到面向产业集群来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可能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一方面这样做能够兼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技术问题和市场问题,在研发以及熟化中来考虑成果的转化问题,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的速度与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发挥导向与示范的作用,弥补集群内科技创新和应用的不足,引导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有意识的来匹配一些科技计划里面,来匹配一些相应的项目和一些核心的载体,这些研究院大学主动介入到这些产业的深层发展之中去。浙江纺织工业研究院的案例,我们这里离浙江很近,大家很清楚,不细说,但是这样的一个研究院怎么服务于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是很值得大家去研究,如何来形成一个研发、中试、产业化 、技术服务这样一条龙的方式,我想这应该对其他地方有参考的价值。
    还有一种模式在最近这两年在一些地方出现比较多的,就是依靠民营的机制来强化市场导向。依靠民营机制来建立的研究机构,我们刚才说的大学不一样,这样的一些民营的研究机构,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中有非常强的市场导向,与政府包办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不同,这种类型的研究机构在运行中完全基于市场的需求,在项目选择中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在技术熟化中针对企业需求,用非常灵活的方式来进行,一些新的改革措施中提出这些方式,如何进行技术的合作,技术的入股等等,过去在这个方面还是有很多的障碍,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价值。这一方面有云南研究院是很好的案例,这家研究院是一个民营研究院,它本身有很多的产业园区,它本身是作为一个合计孵化的园区,服务了近万家企业,整合了全省的1000多家专家资源,建立了10余个开放式的专家委员会,通过市场化的服务,发挥企业运作机制和决策机制灵活的有时,将全省的项目、人才、服务机构和资本市场整合起来,全面建设开放式的产业应用性研究机构,能够更好的来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依靠民营机制建立的研究机构,因为它自身的技术研创能力相对来讲比较弱,它主要通过技术的熟化,也就是中试化,它的成果源头来自大学和研究院所,这个环节有很多民营的研究机构自觉的在做,而这个环节常常是大学跟企业合作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障碍,这样的一个中试环节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这样的一些机构主要负责从科研院所承接技术成果,成功完成中试之后,由企业负责大批量生产,可以说能够很有效的来弥补我们产学研合作也好,科技成果转化也好,我们国家中间的这样一个短版,能够有效缩短科研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制约率,使有序发展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因此促进这种民营性研究机构的发展,也是我们今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效率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这里面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这个案例是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院这是一个民营性的研究院所,当然他的人过去很多是从科研院系统分离出来的,中科前方在20多年的发展中,提出了中试模式的这样一个科技服务体系,特别它重要的是,它提出了技术中试和市场中试两个环节,更重要的我要为企业做市场中试,这样才能够真正使得企业拿到这样一个技术、这样一个成果之后我能够立刻投入市场投产,有一个市场接受期,而这个时间对于企业来讲是很重要的。通过这样的两个中试有效来解决,直接由实验室小试到产业化生产过程中的距离远、风险大、时间长的问题,突破了农业产业化的瓶颈以及投资的障碍,保障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就是所谓科技创业孵化,今年要在全国推出一个叫创业中国行动,这是科技部在长期推动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和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创新和创业之间本身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创业是实现创新的最有效的方式,反过来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有非常强的引领作用,所以科技部要推出一个创业中国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来推动草根创业和大众创业,所以呢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科技企业孵化性在火炬计划这样一个框架之内发展的非常快,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都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我们孵化的效益应该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科技产业育成和创新型成果产业化增量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创业的过程中他自然地实现了一个成果,变成市场中有的东西,通过创业来收获创新的成果。随着创新创业政策的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社会责任更加具体。最后我讲大约简略介绍一下我们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些思考,我国正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我们修订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的转化机制等等,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做法,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一个是建立若干科技成果转化或承接基地,来实现重大科技项目资源的共享,中央也在部署科技项目的整合平台,大家也能看到,另外就是面向区域产业极具发展的需求,来建立产业园。第三个就是加强市场导向,来推动建立一批民营的研究机构。另外一个就是建立专业型的孵化机构。最后一个就是我们这也算是调研的具体成果,今年由我们科技部火炬中心牵头发起,今年8月份我们在山东的威海,我们举行了全国性的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启动大会,来了大概500多个人搞了这么一个会。这样的一个联盟是由科技部火炬中心牵头发起成立的,这样的一个全国性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平台,自愿组成这样一个新型的科技网络组织,由我们的科技部火炬中心的主任来亲自担任联盟的理事长,联盟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带动区域产业技术升级,实现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这样一个联盟我们现在明确提出来,它要以地方的产业需求为导向,所以我们一切的资源配制要围绕需求来做,联盟在政府引导下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纽带,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实现合作共赢。它的主要任务有这么几项,一个是整合资源,有效促进全国范围内,国家与地方科技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科技资源向产业集群集聚,推动地方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第二个就是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底细的研究,建立一些资源共享的机制。第三个就是要组织地方的产业集群来积极地对接国家的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这个联盟本身也应该说国家的科技项目来服务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新型的尝试,新的组织形式,这次会上我们有承德和威海两个地方科技局跟联盟签署了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区这样的协议,我们要推动建立若干活跃这样的承接区,组织一些应用型的研究机构,对这样的一些技术成果进行二次开发、技术熟化、技术集成、技术中试、市场中试,最后我们也要探索多出口的成果转化产品市场渠道,特别是这个里面我们在做的,大量的民营企业如何来参与军品的生产和维修,这个工作现在在做。它的主要成员包括这样几个单位,一个是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另外一个各地区的特色产业骨干企业,还有应用型的研究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等,目前我们现在已经有两百家的职业单位。主要的运作方式,强调联盟成员单位之间的互相平等、分工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共享整合,在这个启动大会上我们已经明确了这个联盟今年开展的六项专项工作,现在都在积极推进。最后一个我们要建立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网络,现在这个网络已经开通了,一些专项工作都在这方面反映,这是一个网络的页面,就跟大家简短的介绍这样一些内容,我们这个联盟也欢迎宜兴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能够积极地参与,谢谢大家。
    许国栋:感谢魏社长的发言,待会儿讨论的时候我们希望魏社长给我们一些更针对性的建议,接下来我们请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慈为我们做一个报告,报告的题目是环保产业的地方集群及其创新系统。
    王缉慈:谢谢主席先生,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宜兴学习,其实今天上午的发言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宜兴我来到这儿我觉得对我是一场考试,因为我确实是研究了三十年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从钢铁、化工、服务一直到最近研究的数据中心的集聚问题,这个环保产业我今天会用很快的速度来讲我这个内容,就是说从今天上午来看,面临的全球竞争,各个国家的竞争,从我们这个宜兴或者是国内的其他的环保产业集聚一些区域来说,面临着区域的竞争,那怎么样才能够通过本地的企业的创新,合作创新的学习,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来促进本地的发展环保产业,那我现在有点不清楚,从这三方面来讲,关于产业集群,其实它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说企业它的收益不仅在于本企业,很重要的就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联,和产学研之间的关联,从它的外部来获得外部经济,所以这个协同效应和集体效应是核心问题。我们国家这么多年以来,就是一直产业地产和园区、集群这个是互相交叉在一起,甚至我认为目前是由于中国的大量开发区的建设,而这个开发区建设本身它又是以产业集群为由头,这样把真正什么叫做产业集群这个关键问题被开发区和新城新区的建设,被一些区域的扩大、扩区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给遮盖住了。那么其实从产业地产到地方产业集群,或者地方生产系统一直到地方的创新系统,这样是一个升级的过程,那么今天上午这个外国专家的视频,还有我们的院士的发言,可以看到现在是国际上的前沿的环保技术已经发展非常迅速,如果我们看他们的老家,他们企业的老家是什么样的情况的话,会发现他们老家的情况是有这样的创新生态系统,也就是说这些系统可能在一个地方扎根,而这些扎根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学科交叉、产业融合还有大量知识的交流,这个是最重要的就是形成这样的地方区位是不可替代的,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先进的区域,可是对于广大的很多开发区来说,到现在遇到一个瓶颈,就是说我到底是发展什么样的区域,是创新型的发展,还是依赖型的发展,是不是能够使得将来这个区域永远有竞争力,还是将来这个区域会逐渐衰退下去,被其他区域所取代,比如说我们宜兴现在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 什么是创新系统呢?什么是地方创新系统呢?这个发达国家的文献大量的案例认为就是说创新的决定因素是两点,第一点就是企业家精神,第二点就是这个本地的企业的合作的关系,一种关系网络,这个是国际上新区域主义的大量大量的文献,不光是产业集群文献,还是地方创新系统理论的文献,还是产业区文献等等,从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是研究这个东西,就是区域的发展取决于本地的合作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是一种创新生态系统,另外还有一个我们知道创新生态系统,当然这个生态跟我们的自然生态是两回事,关于跟环保相关的园区,实际上国内有两类,国际上也可以说是这两类,一个是环保产业园,一个是生态工业园,今天主要是关于前面的这一类。那么环保装备产业集群,就是环保装备制造和服务,这样集聚的现象在国内是很多的,宜兴算是一个,另外还有像其他的盐城,还有像浙江诸暨的辩口,它把一些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环保制造设备吸引来了,形成了集聚。那么什么是集群呢?这里头需要认识的是集群里头的行为主体,我们现在中国人也叫行为主体,这一些行为主体到底有哪一些呢?最主要的是企业,其次还有一些研发机构,各种各样的我们像宜兴各种各样的中心,这些有的地方是本地没有研发机构,要跟外地的跟北京、上海的合作,像这样的产业集聚现象在国际上是非常非常普遍的,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也有,我们中国是各行各业很多的行业都有,当然不能说完全各个行业都是,有些行业是需要大企业为主的,有些行业可能不适合小规模企业的,我这里头所说的集群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这样的一些集聚现象,我参加过2011年OECD的国家的集群会议,主要是中小企业的集聚现象,因为大企业的问题它自己能够解决,很多中小企业的问题不在于小而在于孤立,政府怎么样通过集群这样一种方法,一种动力,就是集群的政策来促进这些中小企业之间合作。集群实际上就是首先自然形成,像我们宜兴的这个1700多家企业,是跟环保有关的环保装备企业相关的,另外它的外围还有加起三千多家,我今天看到宜兴的报纸上写这样的数字,这些企业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我到这个昆药集团去,讲的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人才,我们有大量的业务员,我们有大量的熟练工,我们有冷加工、热加工,我们想要什么材料都可以找到,其实这个不是宜兴的特殊的情况,而是全世界都这样,我们从1898年的英国马歇尔专业化产业区就是这种情况,就是共享劳动力市场,现在像珠宝、甚至德清的钢琴,我们可以说到处都很多地方,都是这种情况,然后还有该是小企业延伸做业务员去做创业,去做另外一家企业,或者是哥哥和弟弟合在一起,这个情况是非常非常普遍的,各行各业很多的行业都有,我今天没有专门的时间来讲这个,我是研究了很多的行业,还有这是自然的集群,另外一种就是集群战略,刚才讲的集群战略或者集群政策,或者集群方法,什么是集群方法呢?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地理相邻的研发教育机构之间的产业联系,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制度创新、产业联系,在2011年的国际上的联合国贸发会议上的一个报告里头提出,建立产业联系是最重要的任务,包括吸引外资,所以现在很多的地方都说要打造产业链,要选资要产业链,好像很多的地方政府都知道要有产业联系了,但是有一条我们往往是只认为这个联系是一种技术的构造,好像就是缺什么环节补什么环节,是一种技术构造,但是实际上产业联系不仅是技术的联系,更重要的是社会联系。这样的话就是合作机构,就是促进合作的机构,在OECD的报告里头区域治理里头最重要的机构,也是产业集群的核心。我们宜兴环保装备产业地方集群脚下的路怎么走呢?我在来之前看到了就是研究我们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完成的报告,这个报告写的非常好,我注意到这个报告里头关于宜兴的专利有两千多,宜兴的各种各样的研究中心、研究院也非常多,但是我们仍然存在社会相互仿制的,依然存在专业化分工合作不足,就是说可以看到很多的专利的这些证书,我们的专利申请很多,但是我们的产业技术的转移却不多,专利申请以后呢,它是不是愿意受理给其他的企业,卖给其他的企业来赚钱呢?我最近看到像腾讯集团它搞数据中心,2007年开始就做数据中心,现在数据中心的一套技术很成熟,他可以向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能看得见,可以把这个专利告诉大家,然后你来买我的专利吧,但是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我们是拥有了大量的专利,我们没有真正的技术转移,没有很好的技术转移的途径,还有就是研发机构之间,这么多的研发机构我们是不是有大量的活动,来促进这些研发机构的交流呢?这方面我就想到了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够不够,所以就是说还是要深入地去认识集群政策和集群策略的意义,在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也就是我们关于城市是互动的场所,是信息交流的场所,城市是什么意思呢?不是高楼大厦的意思,城市是互动的场所、信息交流的场所,知识交流的场所,一个是有足够的机构,就是机构稠密,另外一方面就是各种各样的活动,像今天这样的活动,我今天早晨也问一个大夫,说你们的活动多吗?我们的活动很多,我们不能靠这么几次活动,而是大量的各层次的活动,各种行业之间,各种专业的人之间,比如说化工的、健康的、食品的甚至生物的,还有机械的各种各样的行业之间的交流,有正式的交流有很多非正式的相互交流和活动,打球、吃饭,到很多的地方去,像清华科技园这样的地方,已经有比较多这样的活动了,就是宜兴的这一方面的水要活起来。像我们现在宜兴的情况,企业大量的集聚在产学研等等,我们现在比如说水污染治理设备为主,我这里头特意加了其他新产品,因为我已经看到了有些企业后面在做沼气,在做新能源,生物能源,还有一些企业正在做新材料,我们通过创业以后,通过生产服务业以后,将来是不是我们的宜兴这个地方,就不光是装备产业了,还会有其他的产业出现,其他的新型产业逐渐壮大。今天早上我听到荷兰专家的视频讲话以后,我感到很震惊,有人说你这不是什么新东西,就是说处理水的工艺成熟了以后,将来不需要机械了,就是用生物来处理,用细菌来处理可以节省土地,那么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这一批环保设备企业怎么办?这个可能是遥远的事情,也可能是经过技术创新的互动以后,我们这一方面就强大起来,甚至会出现转机。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是设备制造为主,我们现在期待工程承包等等这些都合在一起,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价值活动,而且我们现在有技术很强的技术服务平台,这个技术服务平台按说应该是以企业里面的研发机构,应该作为很重要的一方面,今天我听的这个院士的讲话我很有收获,就是他讲到的荷兰的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在实践中自然出来的这样的一种原创,而我们这一方面的以企业为中心研发还远远不够,另外就是说有一些生产者服务企业会出现,我们现在的电子商务的企业会出现,还会有很多其他的企业会出现。另外就是我们这些年,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我们关于环保产业制度创新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不停地摸索,这一些变化有没有到头呢?我们是否还可以再进一步地考虑怎么样才能够获得,刚才我所说的外部经济合作行动使得企业真正地参与合作。另外我们就是需要有自己的愿景,需要有我们所有的企业共同考虑怎么样来发展我们产业的使命感,我们从创新的发展来说,现在已经由于这个很多的大技术,大技术系统,比如说交通系统、能源系统,还有很多的像环境保护的这些系统,都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我们中国高铁的系统已经可以出口了,但是我们有很多的,像环保产业这样的一种巨系统还存在大量的问题。这种需要合作创新,那我们这个合作创新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是一个社会过程,这个社会过程这是一个社会学上的一个名词,你如果上百度百科的话它会讲什么叫做社会过程,是一种社会关系构建的过程。
    下面时间不多,我想就是讲点例子,在OECD的一个关于创新系统的报告里头,讲到这个创新政策措施,首先就是提高知识交流的好处,这一方面的认识,为合作来提供支持和适当的精力计划,第三点是启动网络经纪人和中介服务,我们现在的环境医院提到了中厂服务,就是一种经纪人,这个怎么样做好这个经纪人,像在这个硅谷有大量的经纪人存在,像我们怎么样做好这个经纪人,这个是一个面临很棘手的任务,另外还有刚才讲到正式、非正式的知识交流,什么叫做创新系统,创新系统有一句话我背的很熟的,就是叫做长期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易和交流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叫做创新系统,就是说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而且是有正式的交流,有非正式的交流,我昨天看到一个什么说,老板之间就在烟盒背面写了一个合作,就讲成了,这种就叫非正式的交流,非正式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最后就是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网络系统。还有就是关于集群政策,也是最后建立关系和网络。还有就是在网上我查了一下,我最近也是很努力的查了一下,国际上有什么样的环保设备、环保产业集群呢,最初我是想说一下美国的环境署,但是我最后没有找到北卡它的环保产业方面怎么样,但是西班牙的巴斯克环保产业集群它是有大量文献的,我下了很多,如果你们需要的话可以提供给你们参考,就巴斯克的环保产业协会,可惜它这个网站是西班牙语,可是文献都是英文的,我所找到的文献是英文的。它在集群动议这方面,在国际上是一个榜样,就是说像巴斯克的集群,像意大利的罗马,还有奥地利等等,一些地方的环保动议都很好。这个环保集群是12个集群之一,孕育合作关系,它提出来就是说这个需要地方上的一种艰苦的工作。另外像是香港生产促进局,它有大量的活动,一些推广活动。另外最近到店口去了一趟,因为它是一个农村地区,相对来说比我们宜兴要小一些,从幼儿园开始营造环保氛围,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我也发现浙江的网上技术市场,它非常详细了,它每一点都可以点击,一直到现在都有很活跃的一个网站,还有像杭州为中心的这个电子商务网也是很活跃的,我还关注到我们河桥区的一家企业在这里头还是一个金牌企业。最后还有几个观点,这几个观点其实不是我自己的,是发达国家某一个教授的观点,一定要注意这个集群不是一种会员组织,而是一个自发形成的,需要一些协会的协调这样的一些组织,好,谢谢大家。
    许国栋:谢谢王老师,非常专业,我从中学到很多,而且我觉得里面确实有些内容,应该是领导要好好参考,我刚才跟发言的同志商量了一下,我想改变议程,我想先请几位讨论嘉宾,做一个积极的发言,过大约二十分钟我们再来请出我们德清的步局长,一个想请我们王洪春先生,王总的集团是我们宜兴环保产业的领头羊,也是中国环保产业的领头羊之一,特别是他早期带头作用非常之强,我理解是企业非常强势的一个代表,待会儿王总之后我想请我们沈校长,是南京农业大学的副校长,在这个合作当中沈校长是属于从研发学校单位,他自身对产业比较尝试,这种产业的发展有多种路数,也有直接从研究院所就产业做的特别好的,沈校长可能是另外一端的代表,另外一位想请清华大学的施汉昌老师来做一下讨论,所以我想请你们三位先就我们谈到这些话题,关于企业主导,关于政府该做一些什么,你们的体会和建议,首先我们有请王总。
    王洪春:讲这个话题其实我是也讲不出什么名堂,我们中国的确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是一个科技大国,我想这边都是专家学者,我讲错了大家就听听,我们世界的科技发源肯定是英国,后来就传到美国,再后来美国传到日本,其实他们都是以科技为代表的发展企业,我们中国的经济是大国,实际长科技这块跟前面这几家差别太远,我也觉得经济容易赶上去,可能花三十年的时间去学人家,但是真正科技的话,我相信不是三十年可以学会的。的确我们中国现在一个很好的东西,我们拥有很多的大学、很多的科研人员,同样我们环保这个领域,我们真正环保上面中国自己拥有的一些技术还是很少,甚至我们一些真正上午那个院士讲的很好,我觉得中国的科技人员有这种认识也很好,中国的专利同样也是,讲讲多少万件,我看那些专利为主。实际上面我们中国近几年也提倡产学研的研究,或者科技上面也是花了很多钱,但是真正产生的效率很低,我觉得也不是要大学来检讨,也不是要企业来检讨,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机制来检讨,这个机制不够市场化,真正宜兴的企业就是说我们因为比较早,三十年以前就有,对科技的推动还是不够,其实这个环保是最简单的科技,真正宜兴的环保,因为环保这个东西它是个案性很强,每个东西都有不同的设备,这个真的是要来研究,为什么说产学研怎么来结合,怎么来提高它的效率,我就想不出特别好的主意,但是我们现在的企业为主体也很难做,我们现在很多大量的科研经费,也是不会用到点子上去,有一些企业真正要得到支持他没有支持,真正有一些企业专门去骗国家的钱养养他,这个实际上也没有用到道路上去。还有一点我们很多东西的制度也影响着科技创新,我们现在很多东西都要通过专家评审,这些专家本身就很庸俗,他还没听过他就说这个技术不好,我当然不是讲我们在座的这个专家,他本身都不知道,包括很多设计院,最后是传播、投资、复印,这个样子中国没有希望,我们包括有一些引进好的,包括我们自己研究,想用用不上去,专家评审通不过,其实我们有些中小企业都做了很多,就很难搞,所以中国是件很怪的事情,中国真正活跃的还是民营经济,这几年真正的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包产到户,现在国家又一点点反过来弄国有经济,这样不是倒退嘛,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无下限的,这种GDP有什么用呢?这个也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我也很困惑这几点,我在这里讲讲有什么用呢,你也改变不了任何东西,我是讲讲我们企业的一些困惑,现在科技创新的动力很小,为什么很小呢?因为我们都是主要搞大市场的,真正搞点东西也用不上去,所以也不行。其实我们也是很失望的在科技方面,原来我相信环保初创二十年,现在也是很少,我也只是谈谈我的困惑,你真正让我拿出主意,我也想不出主意。
    许国栋:谢谢王总,下面请沈校长,我说您在这个我们的理解产学研合作上,是比较强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分类,说说您的体会和建议。
    沈其荣:感谢宜兴市政府对我们环科园的邀请,听到我们王总的感慨我很激动,因为他是代表企业,我可能代表教授,我是教授里头的另类,王总讲的很对,原先这些企业家们对科技创新非常得感兴趣,但是跟大学、跟研究所做了五年十年发现也没多大头绪,所以也就这么回事情,就对大学或者研究所就认识了是怎么回事情,但是我跟你讲你可能没真正碰上你认为厉害的教授和研究员的人物,你可能碰上的就是纸上谈兵的那些人,所以你也运气不佳,所以你就对大学研究所就这么回事情,你讲的很对,确实是这样,咱们国家科研经费也很多,大学研究所他们觉得用国家的科研经费还用不完,所以他也不感兴趣跟企业去打交道,企业赚的钱是真金白银是给研究所,大学觉得跟国家去拿很容易。大学或者是研究所,企业拿过去的钱两块只算一块,国家拿过去的钱一块算一块,打折打的厉害,你说中国科技世哪有人愿意去跟企业干,还是科技体制的原因,我们也做不了这个主,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就是说大学研究所拿过去的钱,是横向水平不高,所以他收你一百万就算你五十万,你这个钱只能算省科技厅下面的小项目,人家国家基金80万,所以这种情况下叫大学的老师怎么能够去一心一意想办法来搞企业的东西,这是体制问题。另外一个方面用人的事情,是我们中国科技体制必须改革,中国如果不改中国是没有前途的,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GDP前三名,那有什么用?我也知道,但是我觉得我这个242篇还好一点,因为我这个论文都是在企业里面做,对企业里面还有点用,你说他在科学上有多少创新问题,大家都清楚,但是因为大学研究所或者是中国现在体制的评价,虽然我们科技部也好,教育部也好,这个不能移,但是最后评价的时候全部是S论文,科技界就是在算工分,所以你12篇才能抵上他一篇,所以这个水平是我们不能理智的科学研究,理智的科学研究拿你的话应该评价什么,就是你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用,有用没用是两个问题,现在是对的,十年以后全推翻了,所以科学就是这样慢慢往前推进,我们希望5%对就是了,90%是错的也没关系,最终拿你的话就是有用,有用就是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有没有用,我们现在很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你说是现在我们一百个专家有几个是有用的,大部分是没用的,我也知道,但是我的大部分专利一个专利就是一个产品,只是我们企业没有开发出来而已,现在就是因为国家的科技体制评价还在数多少专利,数多少S级论文,甚至还在数多少国家奖,这个贡献也是统计的,他没有到现场去看,也是到哪个地方去盖章就递上去,他没到现场去,就是像这些问题导致了我们现在很多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他没心思去做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有用的东西,但是这一点我坚信习近平、李克强为首的中央政府,肯定在他在任期间会改,其中一些做植物学的研究员有很多中国人在美国做研究,这个野草研究出来的东西,对指导小麦、玉米、棉花的培育有没有用,但是它的基因知道了,二十年前美国是最厉害的,后来美国发现这东西没用,美国的科学家投了那么多的美金下去,搞那颗野草,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回归了,不能怪它,你这个体制决定的,回来以后摇身一变美国的科学家在中国来,我们现在就是处于美国二十年前的情况,十年以后他也会醒悟过来,这个玩意儿没有什么用,但是钱已经下去了。我们现在谈我们这个宜兴产业园,我觉得宜兴这个环境产业研究园也好,这个宜兴产业群也好,对科技的渴求程度非常高的,但是他们也确实找不到像你王总想找的那些人,这个我刚才给你那句话说的比较感慨,所以你唯独的一个办法,你企业就是说我给你一百万,你就给我做出来,如果做不出来对不起我这个一百万要收回来,这样可以筛选出1%、2%那些人对你有用的。我讲一点就是刚才我们许院长提到的三个,第一个就是企业主导好坏的原因是什么?当然企业我们还是希望企业要有企业家的风度,王总有了,为什么国有企业能够先有一部分科技人员,因为国有企业的老总他都是拿着国家的钱,赚的钱也是国家的,因为赚的钱是国家的,我为什么不给这些科研人员高薪,但是企业不一样,尤其民营企业不一样,企业这个钱都是他自己赚的,所以你要让这个企业一下子拿三千万、五千万给这个研究小组,做五年十年的研发,一般企业不会这样做的。这一点国有企业跟私营企业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我们希望现在的股份企业,甚至是民营企业,能够要有国有企业主的那种胸怀,尽管这个钱是你自己的,但是你真正要做大,你还要学一点国有企业的胸怀,才能够留住科技人员,才能把你企业后面发展的后劲强大起来。我们后面提出来的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这个问题现在在科技界还没有完全承认,就刚才讲的百分之七八十人还是反对的,实际上中央提出来是站得高看得远,企业是创新的主导,所以我觉得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这个中央是完全正确的,它是站在几十年以后看中国,但是我们的科技人员没有几个站在几十年以后看中国,我不是编辑我们科技人员,大部分人是这个心态,但是企业怎么能够作为真正科技创新的主体,这些都应该向国有企业学习。第三个问题政府能做什么?科技人员出来,最怕的政府就是先把他忽悠过来,忽悠以后领到三年调走了,这个企业也怕,科技人员也怕,我们现在最怕的就是这个县长一开始把他忽悠过来,两年他调走了,这个政府调的太频繁以后,人家科技人员不给你玩了,你在任的三年之间你吸引了多少科技人员,你办了多少企业,让你没完没了的向上走,底下的那些科技人员走不了,这个问题我们政府,当然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他要往上升,你这个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一点要从体制上、要从法律上怎么能够解决,这个中国人比较重要,所以往往就是这个人决定了这个时代,下一个人就决定了下一个时代,这样的话对科技人员的到地方来做,这是一个比较大受影响的因素,政府如何来稳定这个政策,这个对比,政府要来做这种事情。然后第二个问题是产学研组织的问题,运行机制的问题,我们在宜兴也干了十年,拿了一个国家工程中心,现在可能是宜兴市唯一的企业牵头的国家工程中心,但是也是举步维艰,也确实很难,可能今后会好一点,但是我是衷心希望我们这个国家工程中心,在我们宜兴科技部的工程中心,在无锡还没有呢,宜兴市可能就这么几十年就出这么一个,但是我希望我们宜兴市当地政府,对这个唯独的科技部批的国家工程中心给予重视,无论是政策上,还是人员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实事求是地讲像宜兴市的县级市拿到一个国家工程中心,确实是很不容易,但是真正要做好,达到国家科技部的标准,拿过来容易交帐难,这个事情组织体系怎么发挥的问题,离不开我们第三个就是当地政府的从各个方面的支持,因为我们也理解,当地政府工作千头万绪,我们也很难找到王书记,但是王书记找不到,我们张司长,我们朱书记我们还是能找到的,但是有很多方面政府还是先把国家工程中心先运行起来,在宜兴作为一个标杆,国家工程中心的标杆它是技术开发,实事求是讲我们这个国家工程中心现在是中国生物有机肥第一块牌子,技术没问题,同时它应该是成为产业中间的老大,产业没做起来,但是这个产业要靠我们大学老师去做是做不起来的,希望我们今后宜兴市政府对我们这个国家工程中心所支持的农业微生物这一块儿能够把它做成中国老大,否则的话我们有点对不起科技部的这个称号。组织形式方面现在因为我们的客观条件是南京跟宜兴很近,我们一个多小时就到这边,比较方便,但是我认为组织形式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融合,如何把大学里的有水平的科技人员,跟我们当地政府的管理人员和企业的运作人员,三者要融为一体,现在很难,如果说能够把三者融为一体,我们的产学研也就做好了,我们就来对国家税收的贡献,对国家整个产业的引领也会发生很大的作用,我就简单说一下。
    许国栋:谢谢沈校长,大家可以去讨论和辩论,我也很想吐槽,但是主持人不能发言,下面我们请清华大学施汉昌老师跟我们谈谈他的体会和想法,跟宜兴的环保产业应该是连续的、持续的,我想二十年以上的联系了吧?有请施老师。
    施汉昌:谢谢环科园的领导,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上午听了报告,下午有很好的讨论机会。最初环科园的规划我就参加,那是很早的事了,因为谈的产学研,因为跟有些企业有接触,但是远不如沈校长做的那么深入,跟王总也认识那么多年了,产学研科技成果技术转化本身是大环境不是很好,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本身不是很成熟,再加上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也是后来起步的,这些条件大环境不是很好,对于环保领域做产学研我觉得更难,一个环保领域更不是一个市场经济的体系,我以前在那个环保局有一次讨论环保产业发展的时候,我就讲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个杯子是漏的你再怎么说它好,也不会有人说他好,我们环保的装备不达标也是有人买的,企业没有一个最后标准把它卡在那儿的话,谁都知道好东西都贵,这个东西从环保产业来讲要到产学研,它更困难一点,因为实际产学研要做技术成功转换,技术必然是它打开市场和维持它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或者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才会需求,如果技术这个东西是不最主要的,这个技术东西来的慢,挣钱费劲,所以这个环境不是很好,我们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都在喊成果转换,但是做不好,原因就在于我们国家经济体制上不好,如果产学研要做好是需要我们逐步努力把它做高。产学研第一就是产,企业是主导,这一点没有错,搞产学研肯定是企业需求,企业不需求我不会去找你做产学研的,现在还不如十年前产学研推动更厉害,主要是导向问题。所以的话需要企业真正能够觉得它需要技术,同时也能理解科研成果它的特点,因为我经常跟企业讲,学校的技术好的话六成能用差不多,因为真正要到应用的话,有很多工作是要在工程里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中间企业要花劲的,我能够比较容易跟企业合作,也是觉得说在实际成果应用当中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即便是专利是我的,我没把专利用的太了不起,真正要用的话企业是花很大力量的,这是科研人员和企业共同努力的成果,这是一方面。第二一方面就是企业会用科研人员的特长,我觉得整个的产业链里肯定是企业起主导作用的。第二个就是说说校长,因为我在学校工作比较了解学校的情况,学校的成果是这样,咱们学校这些年的教育,我们培养学生,你看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本来学生是学知识的,学本领将来谋生的,最后考学变成他们的目标了,有的时候会有学生找我,老师你能不能给我找个科研的题目做一做,你学做研究是为了学知识和本领,他就是去为了奔那个指标,这个风气大概十年来不光是学生的问题,也深深的影响了教师,就是一切都向指标化,科研也变成指标了,文章也变成指标了,所以就有一个问题了,有多少东西能用,不是说也不能用,但是其中有很多它是可以申请成专利,但是具体应用不太多,所以企业要转化成成果的时候就需要筛选,刚刚许校长说组织体系创新问题,因为宜兴有产业研究院,这个产业研究院能不能帮助企业做一些科技成果的筛选和咨询,帮助企业在引进技术成果的时候,能够做一些实力,就能让企业引进来的成果更容易能转化。我们发明专利也有很多不见得能够应用,这种就把它筛掉,而找到真正适合我们宜兴企业技术水平的,又可以用的技术,来进行转化,这可能来加速成果转化的应用。再有一个的话政府的功能,咱们产学研很有意思,最早就是产学研三个字,都是搞科研的,一个是搞技术的方面,一个是企业的方面,后来又增加了,叫做政产学研金见用,什么原因?就是两家搞不好,就找来第三家,其实根本就是体制上的问题。我觉得政府的话,怎么在大的不是很好的氛围环境条件下,能创造出相对好的小环境,来促进我们产学研的发展,再有一个就是政策的延续性,因为搞科技,搞技术转化,不是一年就能爆发的事,可能需要很多年的事,一个技术转化下来,从研究意向开始到最后转化到技术能推出五个大概需要十年,基本上都是十年的时间里面,所以我的体会就是政策延续性很重要,现在老讲吸引人才,大学也是在吸引,其实不用把这个项目提的太高,那个东西是不可持续,也不一定好,但是就是说比较好的便于技术人员把成果跟企业合作起来的这么一个政策环境条件,能够延续一段时间,延续个五六年、七八年再做调整,能有这么一个延续性会比较好,我觉得从宜兴环保产学研来讲还是做的很好,很不容易,谢谢。
    许国栋:谢谢施老师,谢谢三位高手,我们换个视角,一个企业做的非常好,我们作为一个县在一个区域当中,能够把产学研这个工作促进的比较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个科技部火炬中心一直非常推荐,下面我们来德清县在这上面做的非常好,我们有请德清科技局的步农建副局长带来这方面的体验。
    步农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企业家朋友们下午好,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们这么好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刚才魏老师、王教授专题的报告,以及我们的沈老师、施老师、王总的一个启发,下面允许我花一两分钟的时间把德清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德清的来源就是当时宋代诗人的诗,县因溪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我们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区域香港的版图,澳门的人口,全国的万分之一。我们的区位优势还是比较突出,我们看杭州的是率先开通公交直通的,跟杭州市中心的距离就是半小时的车程,去上海、苏州均在两个小时的路程,高铁开通以后,到杭州12分钟,到南京一个小时,区位还是比较有优势。德清先后11次进入全国的百强县,我也看了宜兴是第六位,说明我们跟宜兴的差距还比较大,百强县里面江苏还是比较大的份额。第三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35亿元,也是连续的先进县。上世纪七十年代产、学相结合的德清模式,不仅有利地推动了德清科技进步事业,而且也开启了我国科技创新改革实践的畜牧,为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的科研与生产的两张皮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面对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德清砖瓦厂,为求生存求发展,向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求记帐、求合作、双方在企业建立了开发共同成立了科技生产联合体,先后合作开发了功能单金材料,企业连续五年实现翻番的奇迹。并在短时间内从传统的砖瓦行业成功转型,通过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实现一个完全的转型,1985年1月,德清县一些钢琴厂的4位技术人员,全国新闻媒体引发了人才流动的争论,反对这种挖人之风,当时这个争论也反映到了国务院,国务院也组成浙江省委积极调研,向上海市以及国家有关部门为什么愿意离开上海钢琴厂到乡镇企业去做企业,给这个争议也画了一个句号,这个模式也让中科院的领导称为德清模式,也有了充分的一个肯定。这个是一个背景,包括德清模式当时重点改变企业在技术、人才上的需求,科技人员有了彰显身手的用武之地,推进科技体制的改革。当时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跟几位领导到德清模式的发源地做调研。第二部分就是德清模式的深化,二十年来,德清历届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的德清模式的实践和深化,把它作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来做。从合作机制上从企业的自发向政府的引导深化,由企业合作向引进高端科研机构的一个深化。合作的内容有围绕产品的合作,向产业转型集群式发展的一个深化,由做工厂向做市场深化,由资源分享的分散型向综合型、立体型深化,从金融入手积极探索科技的融合,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担保平台,2011年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科技小贷公司,德清科技也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肯定。全国科技金融工作经验交流会就在德清召开,得到了各界领导的一个肯定,省长也两次为德清发展做了发言。
    第三个部分新德清模式的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做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德清围绕探索企业后期,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思路,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各方面的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的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移,德清又一次在全省率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区,也是唯一一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区,推进五大体系、五项重点,实施四大保障,建立科技金融的全链条服务。还有服务的一个体系。这是一个大的平台16个体系,成果转化的一个信息集成体系,现在已经建成资源、展示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并投入运行,以此建立了信息收集整理26000多条,高校院所信息34000多条,这里面我们也花了很大的精力,现在很多的技术市场,包括资源的整合中心,实际上只是把一些成果和需求做一些对接,我们科技局去了解,有时候乡镇也好,企业也好,都是对付一下,它可能真正程度上不是一种技术需求,我们也从市场方面了解真正企业的需要,我们觉得可能这种企业需求作为导向的,我们称为内心型的需求,它的成功率比较高,我们所以在整个成果的里面也花了很多的精力来整理这一块儿,倒不是纯粹有多少数量的问题,关键它要有效。第二就是建立科技资源的一个共享平台,省科教文献共建共享平台。三是建立成果转化对接平台,我们有六所高校院所在成果转化建立一个转化中心,我们也是希望原来学校的科技处在这里做一个比较深的延伸,然后帮助企业发现他们在生产的过程,技术工艺流程方面的一些问题,比较有针对性,实施了一年多,有九十多家企业进行了对接,其中有23个项目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也签约了。第四个是建立中介专业服务平台,我们是成立专业事务所等十多家中介机构,以及科技金融这一块儿来入驻平台,共同来推进,我们现在觉得中介问题最大的难点,真正推广成果这个是难点,通过专利来延伸、来对接的,其他中介机构都比较难,包括我们成果的评估,企业跟高校对接的时候,老师也希望,专家也希望有一个参考价,这个现在都不能很成熟的来进行评估,毕竟是一个特殊的商品,也是中介上比较薄弱的环节。建立成果的交易平台,就是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我们也成立了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市场运行的公司,我们希望明年能够实现真正的第一佣金。我们现在进入市场今年有31个项目,形成了要做签约,成交额在3589万。第二个方面成果转化实施体系的一个建设,我们也推行了科技创新服务卷,包括科技投入,包括我们专利的购买服务,有六大体系,建立了成果转化服务卷的体系。第二个是支持企业转型中的技术合作,推动企业和科学院所的合作,我们每月基本上也确定一个专题,现在我们把行业,把专业这块定期,企业也是专业的,高校院所来的也是专业的,这样对接起来比较明显。还有就是推动成果产业化的一个平台,刚才老师也说到了,我们在乡镇工业园区也建立了成果转化基地,科技新城我们也启动了地理新区成果产业化的一个架设,建立科技招商的机制,直接承接各个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县长都是带领去科技成果转化区,现在他也是结合人才的招商来进行的。推动产学研的研发能力,与高校院所合作设立企业的研发机构,我们现在有326家的研发机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还有一个成果转化人才支撑体系,每年也是投入1000万元,加强重点人才的引育扶持,也是深化柔性引才的一个机制,同时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的实施。第四个就是成果转化金融助推体系的一个建设,我们有设立了一个1个亿的科技信贷引导基金,和3000万元的风险补偿基金,包括一些创新的业务这一块儿,我们也推行了为中小企业量身订作的小额贷款,国家支持的项目我们是1比8的放大贷款在实施,这是我们科技金融整体一个架构,这个截图不是太清楚。第五个方面是成果转化制度保障体系,我们围绕科技成果快捷转化,专门成立了服务机构,也出台了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的落地意见。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推行了两个50%,就是企业拿到的,包括我们工业36条以及科技支持政策的,再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减免税收的50%,必须用于企业的科技研究,用这种倒逼企业让企业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企业加朋友们,德清模式在深化,是一个长期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汇集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推动。就德清模式的创新,科技创新谈一些想法,跟一些我们做法实践,不到之处希望各位专家朋友提出意见,也借此机会真诚地邀请各位专家老师到德清来考察、指导、合作、投资,谢谢大家。
    许国栋:谢谢步局长,下面我们的时间进入到自由发言,发言时间控制在五到十分钟。
    赵隽贤:没有,我在学习的。   
    戴海平:我非常感谢主办方对我们的邀请,我觉得挺不虚此行的,上午很多领导专家也说了很多,将来科技方面的政策、导向和变化,我觉得有非常远大的抱负,把宜兴从一个县级城市做环保做的很大,我学到很多的知识,我觉得对相关的企业也很有吸引力的,将来怎么跟咱们宜兴合作,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我是模天摩科技中心,我也是负责我们公司的研发,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这方面的,我最早是在天津工业大学的老师,教授必须得跟学校脱离,一定要到企业,所以我从学校就到企业,所以我觉得还是比较了解学校的一些体制机制,包括企业的一些需求,也在这里说两句,我觉得现在企业是非常需要产学研合作的,包括企业创新主体这都是非常好的方向,因为企业如果发展做大做强的话,必须得有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技术创新就是一个必要的因素,企业它是以盈利为主的主体,可能对于中长期的研发不一定特别支持,那么它更多的是关注眼前能盈利的方向,至于跟学校的合作,大学里老师的他的关注点可能更多的在于,其实沈院长说的特别对,他的这个评价体系,比如多高的,他可能更前沿,关注文章的水平,或者专利的水平,他更关注这个,而企业需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它遇到的一些问题,特别需要学校来参与,因为这些问题也是基础研究方面的,所以企业就非常需要大学里的老师,一起来解决企业面临的理论和基础问题,现在是不太合拍,为了论文而论文,那些对于企业来说吸引力不大,我自身的体会,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上网查资料,查论文,论文很多,但是我感觉没有很多对我是直接有用的东西,所以慢慢企业跟学校的合作淡化,紧密不起来,所以根本的原因就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它的一个政策导向,评估体系,对大学一些评估体系的政策导向和引导是很重要的,就是他的科研成果怎么算,是按论文数量,还是专利数量,还是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个政策导向不解决的话,将来这个产学研发展还是有一些问题,就像沈老实说的,这个大学教授申报一些自然基金,或者一些其他的项目,这个钱足够,这个人过的很好,真正跟企业合作硬碰硬的东西,而这个企业是经营的钱拿出来,这一块儿企业对大学的吸引力,对一些人才的吸引力还不是特别充分,所以这一块儿要系统的解决一些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这些因素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觉得现在确实面临很多的问题,企业需要这样的合作,但是如何实施,恐怕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从一个大的科学体系,从政策制订这个方面来做一些工作,我就说这些吧,反正我觉得这个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大方向,有需求,但是如何落实,如何落地这个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就这样,谢谢。
    许国栋:大学和政府元曲伸出两手来合作的一个典范,请马老师谈谈。
    马放:在座的各位同仁大家好,一谈到产学研合作,因为毕竟从2009年建研究院一直到今天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到产生葡萄串效应,政府做了很多说明,在成绩背后我觉得也有很多悲哀,不管怎么样,反正我坚持一点,既然代表团队在宜兴做,那么我们一定会做好,前面那个沈校长也都说了从大学的角度,其实我个人认为产学研无非五大要素,人才、技术、资源、资本和利益,我们谈的再多首先如何做到利益均衡、和谐控制,这是一个管理问题,不是什么体制机制问题,老说教授,人家说了教授难动,跟农民差不多,但是反过来是否企业家所谓的企业家还是生意人,教授也一定要分清,我们在宜兴遇到了很多都是做生意的,都想从平台立竿见影得到很多利益,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几方面的利益如何保障,这不是我们一个产学研合作团队能够做到的,也不是政府能够做到的,而是双方在诚信磨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我现在两边跑,跟国外这种合作反倒很轻松自如,只要我跟他谈好了,跟荷兰合作、跟美国合作,谈的很愉快,大家讲诚信这样就可以,第一个我就进一个大前提你要了解它的要素。第二关于产学研谁来做呢?其实原来这些企业家,我们追求的都是一对一模式,一个教授有点技术,我就跟他合作,合作一段时间就不行了,所以最好是一个团队模式,而且是一个多团队模式,我们这个团队整合了整个和环保所有相关学科,建筑学院的规划,专门搞环境产业的,化工学院、机电学院,到我们自己的能源、交通,最后才是我们环境,因为什么?我是搞环境出身的,环境本身就不是一个专业,什么东西属于环境呢,所以环境产业创新不是指环境,什么都不是环境的,环境只是一个大杂烩,那我这个学科如何发展,这个产学研如何来建,这是我们需要深度思考的,而且环境什么都学,都是表面的,它只是一个大学科的一个交叉,一个融合,怎么把它组织好,所以我们现在做国家第一批多位合一的试点,我们储备了很多技术,这都是由我们这个团队融合在一起,多学科的团队交叉融合在一起实现的,这是第一个怎么样产学研团队人才。第二个就是要掌握产学研发展的一个规定,这是政府层面的一个事情,这个东西不是我产学研合作的要求,所以怎么考核这个平台,你要稳住架,政府要稳住架,要耐得住寂寞,我们才能一起实现产学研的合作。第一个首先是培育期,时间的长短和你技术、人才、资源有很大的关系,技术这一块儿的原创我有基础,到研究院到应用他这一条龙是打通了,就是国家的平台跟产学研的结合,通过这三年多,我们海怡完成了两件事,在培育期,一个是完成了研究院和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拆分,第二是完成了并准备了比较踏实的创新创业要素,也就是说我们集合了与环境相关的十多类成套技术和装备,现在逐渐被市场接纳,只要他需要我们的技术,我就和他合作,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因此我认为我们海怡现在逐渐进入发展时期,因为我有技术了,所以有技术有人才,我们在这儿可能海怡三年时间基本上以硕士、博士为准,全是搞工程的。第三就是利益如何保障,海怡这个平台是给所有想给搞产学研的团队、教授来服务,保证他的利益,我本身作为第三方,你教授就搞科研,根本企业的需求,因为我本身也是二级教授,我就可以退休了,这就是我说的谁来搞产业,得有牵头的,你像年轻的他要发展,你要让他搞产业,他肯定不搞,我五十多岁了我搞产业无所谓,这样的话学校就这些五十岁左右的人,没有什么国家科技部也没有那么多诱惑了,那么我想做一个产业有这么多技术,学校应该鼓励这些,而现在恰恰学校又想把它,要鼓励这些教授上一线,让三十多岁年轻的搞科研,又回来了,这样以后产学研怎么发展,这都是一系列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有一个和政府怎么配合,你不要老指着政府,这就是一个严峻现实,因为江苏整体环境在我接触的还是全国最好的,但是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研究院和公司拆分之后,这个知识产权这些环节打通,保障利益的问题,这也是需要探讨,所以这一些具体转化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另外学校平台怎么和产业结合,比如从去年开始,我们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要在研究院联合做四到五项,根据我产业发展需要,去年是四项,今年是五项,都面对我一线要解决的问题,整个环保从被动变主动,我们真的应该解决产业化的问题,所以学校、政府要一体,另外提一个不恰当的要求,就是真正政府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办,因为知识分子有一个特点,一旦你说了你没做到,慢慢他就疲惫了,他就不愿意跟你合作,我们整个学校七个大团队,所有技术成果全在我这个平台上,我们是采用这个模式,这样的话谁也不说啥,另外政府和学校配合要给这些更大尺度的一个宽容,否则的话谁也不愿意做,所以这都是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更多的我也不说了,也就是说真的需要政府把现有的宜兴产学研平台,哪些在什么阶段,然后分阶段、分层次的管理,比如像我们马上进入发展期的,我们需要在管理的,因为教授不会管理,像我们业务的常态化,资源的持续化,技术产业化、治理现代化,这几化是我们产学研进入发展期面临新的问题,可能也需要很多政府和学校,还有我们自身三方,和未来市场有机融合,我想把产业化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海怡也代表整个杭大相关的所有产业成员,一感谢政府,感谢上级包括我们科技部,未来环保产业的春天也不远,我想我们会为环保产业进一步做点贡献,哪怕牺牲了也没关系。
    许国栋:这位是徐超院长,把相关专业办到了宜兴,这是学校的负责人。
    徐超:谢谢主持人,今天我应该来说是个主人,我们湖北理工学院宜兴理工学院正式开学,我们有管理四科,根据我们产学研发展的需要,刚才我很赞成马放教授的观点,所以围绕社会需求经过调研,专业有所拓展,今天的议题是我们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及发展,我也代表大学的身份在这里发言,首先我们经常说产学研后来介绍了产学研、金融、中介等等,我觉得要做好产学研,可能有几个观念的我们要临清一下,为什么要做产学研,以前我们能够认识到的,我们企业是主体,这个我们不要忽视,实际上所有的研究教学还有金融、中介等等,最好还是通过企业这个主体实现的,企业不是傻瓜,你的链条越长那都是分利润的,所以在这个里面我们要认清什么是最有效率。第二个如果是按1加1加1这样的模式来说,我们以产学研为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命题,每个1加在一起的结果都大于1,否则它就退出这个环节,企业没利润它会退出来,研究所没利润它也会退出来,所以越是简单的问题我们有时候越容易忽视,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第二个刚才很多专家、企业家也做了一些发言,这里面说产有,说研也有,说学还是相对比较少,我们企业家不可能带着科研下去干工作,我们的项目做我们的实际应用,可能还是企业家带着他的团队去实现科学家的梦想,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再简单化,不可能不上学的人去做这些事情,所以学在这个里面应该来说是一个基础,我们湖北理工学院离这里直线距离是550公里,这么远的距离为什么我们会到这里来,我们2003年做教学改革,就是要实实在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在学校学习两年半的基础课,在企业参加工作一年,还有半年回到我的学校,通过工作我觉得哪方面知识有欠缺,回到我们学校我就不按班组织教学了,我按企业的需求来组织教学,所以历年来我们湖北理工学院我们在宜兴,目前有五百多个毕业生在这里面工作,这个也是环科园在这里办学的主要的原因,我们对自己的学生定的目标是来得了,下得去,留得住,可能有的高校来了学生留不住,可是我的学生能够留得住。因此我觉得高校要是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话,很重要的是人。第三点就是宜兴工程学院办到这里,从明年开始就有毕业生了,所以宜兴的企业有需要,欢迎挑选我们的毕业生,我们的毕业生不管是环境工程专业的,还是其他学院的,都学了环境工程专业的相关背景知识,相对其他学校来说还是有一些特点。我们学校在本科层次来说,研究生在从事研究方面,我们做成一个开放的平台,欢迎其他高校来参与我们的工作,现在已经在我们那里挂了牌了,今天我们的武汉理工也谈的很好,陆陆续续我想把这个平台做成开放式的平台,在人才和技术上为园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大家。
    许国栋:谢谢徐院长,我相信对未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徐院长办学的事业任重道远,谢谢,常主任,南京环保创新中心的。
    常邦华:非常感谢宜兴邀请我来到这边来参加这个会议,我首先介绍一下,说实话到这边来主要是学习的,我们这个名字叫南京环保创新中心,它是南京是正常打造的一个产学研的平台,也是打造以人才为主,科技驱动为主的创新体系中心,领导的讲座对我们南京环保创新中心是很好的机会,我们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跟大家简单汇报一下,我们这个中心也是以产学研为主,以政府作为引导,实际上是一个政产学研经财,以江宁开发区政府来作为一个积极的扶持方,跟我们宜兴政府也是相类似的,产学研的话江宁本地的上市公司作为一个产业的龙头,高校的话我们是南京大学,经的话是指江苏省委组织部搞人才创新资金,对创新的一个支持,它有这种模式,我们在这里面有高校有人才,我们这里面主要以人才为主,人才是作为最大的一个股东方来组成的,他们投入到这个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当中,不是以他们自己以及高校的一些专利,以及他们的专有技术作为他的投资方,是完全自己掏出真金白银与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这个和我们许多产学研不太一样的,不代表他个人,也代表学校参与这个产学研的过程。当初我们成立这个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的时候也达成了一个共识,风险共担主要就体现在现金方面的合作,以及在研发过程当中的成果如何转化到企业或我们的股东方,我们是有偿的,以这么一个机制来做这方面的事情,我是从企业出来到创新中心的,我感觉我们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当中,更多的还是以市场的需求为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来做这个产学研的,我们创新中心成立到现在才几个月的过程当中,我们做的都是研发技术合作都一千多万,但是因为时间很短,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探索,我们也做了这方面的服务,另外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在产学研的过程当中,它有一个什么样的愿景,它愿意投入多少,这个跟企业的规模有很多关系,小企业更多的是仿制、复制,真正去与高校合作那是胡说八道,它不会去投入那么多精力,小企业更多的是从别人那儿去仿制一下,拿来再使用,真正大企业在这里面投入的话,投入会很多,当初的话也会很迷茫,找谁来合作,怎么找,这也是产学研合作对象的一个筛选过程,这个对产学研来说是很难的,要把这个成果进行产业化,就是企业去求高校,高校有的时候他会说小企业我还看不上,或者说我直接给你一个专利卖多少钱,就完了就结束了,刚刚很多专家都说了这个专利的有效性是有多少,这里面要打很多的折扣的。二次开发这一块儿需要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两方面的合作是找不到切入点的,好在政府正在打造一些平台,营造这一个氛围,让企业和高校做人才充分接洽的一个机会,这个要创造更多互动的机会,更多的让大家有效的互动,才能把产学研这个工作更加的深入,这是我想说的主持人提到的命题的问题。另外一个在政府上,我们作为一个产学研平台的话,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政策的连续性,南京现在我们也在探讨这个事情,本来建这个创新中心也是南京市政府的一个要求,也给予大力的扶持,也可能因为领导的更换,一些政策的不连续性,扶植的一些方向和重点偏移之后,这些创新中心、这些产学研的合作,未来的发展不行,这个可能是我们每个地方政府都需要加以考虑跟反思的,这是我想说的,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
    许国栋:陈总我们博大环保老总,是在宜兴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它有独特的技术解决能力。
    陈效新:我们博大环保是从事水治理,主要技术是微生物技术和膜的生产,我们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我谈四个观点,第一个你就是要像领域里面一定要有基础,你要领先于其他企业,你不能靠大学和研究所,第二个你要找大学和研究所你也要找对人,你要看在这个技术里面,这个教授或者研究人员他是不是掌握了高端,他也是掌握了基础可能还不如你,这个人你就没有找到。第三个就是产学研合作,我们的经验你要在三年里面找到产品的技术,最少要坚持三年,做好这个三年,还要这个团队大学、研究人员到国外去看,因为外面的国家,比如日本肯定是领先于我们,你要掌握了这个世界,这个产学研肯定能成功的,我们基本上今年我们也拿到了两个,首先你要有基础,马老师也讲了你刚投入你就想马上见效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呢要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才能双赢,我讲就这几点。
    许国栋:谢谢陈总,还是请赵总给我们讲几句。
    赵隽贤:实际上这个企业有一个发展历程,应该说到我们康达它现在22年了,做环保的时间在中国算长的,我是环保局的官员下海,我现在对技术这一块的认识度可以说是放在我的一切一切工作的首位,因为现在市场的竞争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情况了,现在拿出二三十个亿出来很容易,现在根本的问题就是技术如何领先,高浓度的这些污水怎么能够解决,加上环保领域的这种大发展,里面有很多的这一些商机,像核心问题还是技术,所以现在目前作为康达公司来说已经把这一个问题,放在我们集团发展的第一位,这次来宜兴开会,大家交流交流,听了这么多对我的感受很大,总之一条我今天来是学习,就是环保产业的发展,22年我觉得怎么说呢,现在应该是中国环保的春天到来了,最黄金的时候到来了,作为我们公司来说制定出来的规划,到未来要新增投资一千亿,那么你凭什么来支撑?仅靠资本是不行的,连通海外,把国外的低成本的钱拿到中国来用,第二个突出就是进一步的扩展我们的市场,第三个是建立我们所有成效的体系,这是一个支撑,现在我们的技术考虑的起点不一样了,马上投个三五百万,我们已经投资五千万上议了,而且形成这一个共同的立法机构,把科技成果转换生产力这是问题的根本,所以必须有一个机制,什么机制?就是好的机制,这一个孵化器是不断地孵化我们的成果,通过材料产品过后再市场化,在这个里面必须有科技人员,股份是多少,少了不行。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它都有股权的情况之下,你说干活为自己干的时候和要求他干是两码事,所以销售收入5%拿出来继续搞研发,这个产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创新,这一条体制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实行了,这样就真的是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真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形成了企业和大学之间紧密的合作,这些搞清楚之后那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会充分调动,这样三方面盈利,政府也会满意,才能够构成未来作为一个起点。
    许国栋:谢谢赵董事长,我们园区是一个技术人才的洼地,欢迎康达在宜兴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充分利用江南的技术人才优势。感谢各位的热情参与,我们今天下午论坛应该说接近尾声,最后我们请科技部火炬中心徐处长为我们做一个总结。
    徐轶:我也是来学习的,在这儿搞一个类似像论坛的东西,我们一些高手包括主旨发言,非常想通过这样一个机会来学习,因为在国家层面上是这样的,有一个定位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地方,好的做法来自地方,来自一线,也来自具体的实践,有这么一个机会坐在这儿认真地听各位的发言,我想不管是从站在科技成果转化,还是在环保领域里面大家谈到一些共识和问题,我想这些问题都有代表性,经验我们都记下来了,我们的做法就是希望这些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能够推广,问题可能还有一些争议和争执,都是在解决问题中一些有力诉求,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用宝贵的时间来阐述自己的见解,我简单把我的一些感触跟大家说一说,跟大家汇报一下。产学结合,产学合作应该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科技成果转化这个词本身来说它很具备中国特色,因为在国外,在西方国家很少用这个词,因为它解决的是技术本身持有者的变化,但是在西方很少,我们现在的困惑就是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我们科技部整体来说正在做科技成果转化,但是整体的转化率是非常低的,这个中国特色在我们看来目前来说想解决它,主要原因,刚才各位教授都说了,我们研究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在学校里做研究,在研究所做研究都是想获得职称,可能都是这个作为目的,不是以能够进入市场,能够在应用,所以这一类科研成果数目巨大,水分巨多,现在是缺少,所以现在我们从关键层面上提出某种程度上脱离,在一定程度上用市场的引导科技项目的研发,我们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做的一些工作引导一些研究前端的项目向市场贴近,已经相当的不容易了。但是也会出来另外一个问题,现在我们成型的注册、登记的这种科技成果项目,是国家参与投资的,这个在西方国家因为基础研究很多,企业的投资这个驱动力是市场的引导,如果这个项目立题很多,但是国家投资的项目为了交差、为了评奖,他要完成一个教授一两年的任务,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也一直在思考,科技部火炬中心主要是制约的一个机构,主要是在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我们做了几十年了,但是也有一些项目,也有一些经验,但是在新时期我们还要慢慢地摸索新时期的一些做法,现在经常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我们还要出台几十条各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别是在产权的角度上来做一些调整,政府还在做大力的努力,我们在座的很多企业,在我的创新基金,包括重点新产品,包括我们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名单也经常会看到你们的名字,这样的国家这种政策投入,包括地方的、省市的都会支持,支持是支持,现在效果也很好,但是也是觉得有些问题,当然政府也是组织建设这个平台,包括建设资源的共享机制,包括建立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包括建立一些示范工程,也包括建立服务的,我们也非常支持培训,不管怎么样政府想的就是见到问题解决问题,什么是政府能干的,什么是政府不能干的,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管理者和一把手他的愿望如何。我们现在科技部也在做这个调整,据说这个调整会非常得大,但是不管怎么样政府是最开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而不能直接参与到具体的这里面去,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样一个概念,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又引发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企业需求从哪儿来?企业的需求是不定的,我们很多企业到我那儿给我一个好的技术我要去生产它,很少有科学院所找到我说哪个地方需求,没有这样的科学院所来找我,但是实际上这个大量的企业发展需求,市场方面的需且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科学院所研发是有这样的能力的,动力确实是从应约技术的研发和它的市场表现而来的,我想解决了成果转化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可能会好,我们既然想政府在里面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我们去年也做了一些探讨,我们今年推出了一个联盟,因为政府是有些东西自己是不能管的,所以我们打造了一个联盟的形式,让大家自己去运行,所以联盟的主要意见一个研究,我们刚开始做的一些模式研究,包括我们问题导向的企业需求研究,这块也是,包括企业可能遇到的很多问题,他不能很好地表述出来。包括我们还做了自主经营模式研究,还有技术的评价,成果的评价,投资企业或者风投企业在这里面评价也都是,不是某一个单体的分析,而是具备一定的基础。联盟机制我们现在在做,国家863在滨海新区建了一个展示平台,建立的很好,但是很遗憾的是看起来很好,实施效果不好,关键在于大量的科技项目叫别人能够看,大家看起来很好,但是操作起来不好,我们做二期的时候,我们把天津滨海新区这一个项目做成了需求导向,就是由它去征集大量的需求,把这个需求给他们,这个需求里面能够提供的资金、能够提供的小企业群,包括人才政策,科学院所在若干的需求里面选出我到底需要什么,这样解决产业发展原动力的问题,这样的话我看第二期效果做的很好,我们根据需求来匹配我自己的能力,我觉得很简单,或者我发现这样的需求,我来组织团队来研发这样的需求。我们在全国方面内做了几个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区,包括承德、威海、连云港,主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对科技研发的一种需求导向,它会把自己的产业规划,我们对什么样的技术有需求,我们在全国范围内不光是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这些,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因为某些专业的院校不在北京,也不在上海,不在大城市,它的区域性很有特点。另外一个我们推产业孵化器,推民营的研究所,这些机构在整个产品转化里面,它应该有它的一定的作品,这些机构如果能够活跃起来非常好,就解决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它总是不对称的,它就是把相关的技术拿过来做共事,这样的机构我们非常非常支持。当然了我们也在做一些支持,从国家的角度来争取一些资金,我们支持他们利用这种方式,来完成一个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在新一轮的科技项目的这种方面,其中有第三、第四、第五大块可能都是针对这些做一些专项,那些专项可能都是以技术方向来命题的,但是核心都是支持这种的,支持转化具体的环节。产业化产品的结果我们也推出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说我们大量的科技新型企业拿到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未来我们的大企业、小企业都能够有一个渠道去参与军方科技研究,我们专门开放了一个服务平台,同时我们也跟地方政府搭建一个平台,就是在这个这种采购的体系上,对我们这一部分特殊的产生的成果,采取一些清单。以上就是我对刚才听了,谈了以后我一些想法和记录回去还要整理一下,我们相关的内容非常丰富,从科技成果转换的角度上来说,就咱们宜兴环保园我听了以后,我有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就是我非常看中咱们这个环保产业研究院,或者叫环保工业研究院,现在可能大家能做的事情是两个功能在做,一个组织功能代表政府,一个是协调功能代表行业,为我们整个宜兴的环保产业的技术提升,打造这样的一个专业技术为支撑的这样一个特点。另外一个是不是能够具备投资功能,如果我们这样一个产学研究院具备一定的投资功能,可能对我们的本地这种环保产业推动,包括跟全国各地的机构,你就有很大的优势,如果你没有投资功能,可能有的时候做大做强就参与不进去了,这是我的想法和建议。
    许国栋:谢谢徐处长,也再次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我们今天产学研合作创新及发展分论坛就结束了,我想产学研是非常自然的过程,根本的问题是体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过程,让我们大家都贡献正能量,谢谢。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