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深圳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光明新区先期启动了18个政府投资的示范项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23  浏览次数:395
核心提示:深圳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光明新区先期启动了18个政府投资的示范项目
中国给水排水 云直播

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给水排水

光明新区位于深圳市西北部,面积156平方公里,人口48万人。区域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一方面极易产生城市内涝,全区有26个易涝点;另一方面严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依靠境外调水。

 

为此,深圳市光明新区管委会调整了雨水控制私立,遵循源头控制、生态治理的原则,将原来的“快排”转向“渗、滞、蓄、用、排”,利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人工湿地、地下蓄水池等措施,建设海绵城市,提高雨水径流控制率,扭转城市“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困境。

 

下面从四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规划先导

深圳市光明新区管委会先后编制了《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规划》和《启动区低冲击开发详细规划》、《建设项目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等规划。明确了年径流控制率为70%、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总量削减不低于40%的总体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细化了控制指标。

 

二、示范引路

光明新区先期启动了18个政府投资的示范项目。


1.公共建筑示范项目


主要措施: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等工程措施。


成效:累计年雨水利用量超过1万立方米,综合径流系数由0.7-0.8下降到 0.4以下。

 

案例:光明新区群众体育中心


绿色屋顶

 

透水广场

 

生态停车场

 

2.市政道路示范项目


主要措施:下凹绿地(耐旱耐涝的美人蕉、黄昌、再力花、菖蒲等)、透水道路等。


成效:径流系数控制在0.5。道路排水能力由2年一遇提升至4年一遇,中小雨不产生汇流。


案例:公园路、门户区36号及38号公路


下凹绿地进水口

 

原理示意图

 

透水道路


3.公园绿地示范项目


主要措施:植草沟、滞留塘(耐旱耐涝的美人蕉、黄昌、再力花、菖蒲等)、地下蓄水池等。


成效:径流系数控制在0.1。年收集回用雨水1.5万立方米、回补地下水25万立方米。


案例:光明新城公园(面积59万平方米)


植草沟


滞留塘


地下蓄水池


4.水系湿地示范项目


主要措施:自然水体、调蓄池、人工湿地(美人蕉,再力花,菖蒲)、稳定塘等。


成效:确保湖体水质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


案例:明湖城市公园


调蓄池(曝气控制)


人工湿地


湖面


三、完善制度

在总结示范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实施办法》,将低影响开发的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程序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政府各相关部门按职责严格把关,形成合力。


发改部门:审核公共区域范围内,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设施的投资。


规划国土部门:将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要求作为土地划拨或出让的依据并负责按照低影响开发的要求进行规划审核和验收。


建设部门:按照低影响开发技术要求进行施工图审查及竣工验收。

 

四、全面推广

及时总结开展低影响开发建设的经验,全面推广。全区建设项目的业主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控制要求和相关制度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公共区域内由政府投资建设,约占投资总量的30%;非公共区域完全靠业主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约占投资总量的70%。


到2020年,光明新区将基本建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1.提升排水防涝能力

•将既有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从1-2年一遇提升至3-4年一遇。

•暴雨内涝发生频次降低50%。


2.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

•所有建设项目绿化浇洒、景观用水全部使用收集的雨水。

•全区收集利用的雨水量,替代10%以上的自来水用水量。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UPDISCC”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