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发展新路径——
-
会“呼吸”的地面
作为一座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北京在雾霾天气、水患灾害、城市热岛效应所衍生的环境危害面前,尤其意识到生态修复的紧迫性。而现在,一种新的路面铺设系统有望为此提供新的解决路径。
在日前召开的国际城市智能化技术与服务大会上,万理晴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JW生态工法”创始人陈瑞文重点推介了JW生态铺面。
据悉,这种生态铺面能够借大自然生态循环之力改善生存环境、解决雾霾水患等环境问题,同时不影响城市正常发展建设。
抑制雾霾危害
凭借科研和实绩的优越表现,JW铺面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美誉——会“呼吸”的铺面。“这个概念就是将城市内道路、人行道、广场等所有不透水的人工铺面改造成为透水、上下能进行空气对流循环的铺面,并且同样具备高承载能力供大卡车、巴士等顺畅通行。”万理晴国际董事长路金铭介绍说。
陈瑞文介绍说,使用这种铺面,雨水能够透过孔洞直接被导入铺面下的碎石层进行储存,形成大面积滞洪池,配合城市原本的排洪系统使用可以显著减少积水。同时,JW导水管架构空气对流的设计可以使其直接捕捉二氧化碳、雾霾、汽车尾气、扬尘等空气污染物质,进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根绝霾害。
实验表明,汽车尾气若排放在JW生态工法的路面上,各项空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可被稀释58%到97%。其中,二氧化碳至少可被稀释70%以上,超过50%的污染物将被捕捉到地面以下,而不是从上方扩散。
而在铺面之下,富含水分的碎石层与土壤层滋养着活跃的微生物,被吸附或溶解的有害物质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等转化为营养成分。“这就相当于地下的湿地,可以充当一座城市的肺。”路金铭介绍说。
疏导水淹灾害
若使用于北京,该铺面强大的导水储水功能还将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它可以解决由强降雨带来的交通瘫痪、建筑物受淹,甚至市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等困扰。
陈瑞文介绍说,普通透水砖或沥青混凝土地面由于下层地基被夯实,雨水无法被顺利排走;JW生态工法的铺面则充分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它拥有充足的储水碎石层,透水率很高,即使暴雨如注,也可以一次性流入地下储存起来或者通过导水管流入地下排水通道,有滞洪池的效果。“如果北京全部铺设了这种铺面,地下有40万平方米的空间容纳降水,2012年‘7.21’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陈瑞文说。
“充足的储水碎石层每次至少可储水30公分,这意味着在降雨量达到300毫升时,雨水也可以一次性流入地下储存起来,或通过导水管流入地下排水通道。”路金铭解释说,“这样就起到了滞洪池的效果。”
地下储存的水一部分可用于绿化,剩下的则可直接被蒸发,达到抑制都市热岛的作用,相当于天然的城市中央空调,同时还可节能减排。“酷暑天气时,一般柏油路面的温度要高于大气温度许多,但JW生态工法的铺面温度与大气温度仅相差2—3度。”路金铭称。
试点范围有望扩大
据悉,此铺面于2003年开始投入使用,第一例铺设于台湾市新北市水利署,至今已逾十年,尚无需要修缮的地方。“JW透水铺面的造价甚至要低于一般高压砖、透水砖,且工期更短,维护费用更低,但其性能却远高于其他同类建材。”陈瑞文说。
目前,“JW生态铺面”在中国台湾地区及北京、上海和福建都有试点工程,“北京已经完成的试点是在一座生态园区的停车场,现在有一些新建的机场和旅游城市也在洽谈这方面的合作。”路金铭透露。
陈瑞文坦言,“JW生态铺面”目前仍没有大规模推广,最大难点在于需要多部门协作。通过京交会,我们希望让更多有影响力的人了解这个产品,更好地整合资源,希望今年有示范工程可以做成。
“国家对于环境治理的力度是空前的,决心是巨大的。既有严厉的整治措施,又有极具诱惑的专项治理资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有有效合理、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节能环保的基本理念、符合国家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利益的好办法,我们的环境没有理由不越变越好。”路金铭称。
-
本报记者 邢爱婷
路面底部有不少塑料空心管,不仅透水性能好,还能促进地表空气循环
塑胶架上铺上混凝土等,就成了会呼吸路面
东南网5月20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阙文龙 蔡镇金 包华文/图)你听说过会呼吸的路面吗?你想不想像科幻电影里那样,在千里之外遥控家里的电器?……昨日是第十六届海交会开幕第二天,雨水仍挡不住市民逛展的热情。昨日下午,记者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看到,8大展馆前仍人头攒动,一些新工艺、新产品展位前,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
分享到:
|
在台北街头,已有会呼吸路面,上面种有小草,绿意撩人(海都记者 翻拍资料图)
“地球生病了,因为她的皮肤被城市的水泥铺面封死了,不能呼吸。”在一个名为“会呼吸的路”的展位前,“JW生态工法”的发明人陈瑞文,正在介绍自己的新技术。 陈瑞文说,地球上的植被,就像人体的皮肤,如果把不透气的胶带长时间缠在皮肤上,我们的皮肤就开始坏了。地面不透气,也会出问题。目前,许多城市的水不能自然循环导致淹水,地下地上空气不循环容易形成热岛,城市的雾霾也与此有关。 陈瑞文说,他的这项发明,专业名称叫“JW生态工法”。他拿着模具介绍说,相比柏油路、水泥路、透水砖路,JW生态铺面就是实现路面水流和空气的循环。具体做法是先用废塑胶做一层铺架,铺架上有无数导水通气的“JW空调导水管”,然后再浇灌上混凝土。这种三五十年不坏的废塑胶结构架经混凝土浇灌,有很强的承重能力,可确保重载车通行。铺面的下面,再铺设碎石层和生态储水球。这样一来,会呼吸的路就建成了。 “碰到下大雨时,雨水能够透过铺面导水孔洞,直接将水导入铺面下的碎石层和储水球层储存,形成大面积滞洪池,再配合原本的排洪系统,可显著降低城市积水。”陈瑞文说。 据介绍,因为“会呼吸的路”下面的土壤可以与空气、水相接触,能够自然形成生物活跃的地下湿地生态系统,实现路面上、下空气对流。因为雾霾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PM2.5是相对比较重的,会自然下沉,接近路面时会直接被吸入地下。如此一来,有助于改善铺面上方的空气质量。而且,铺面之下的蓄水,在大热天时可以从排气孔蒸发出来,有降温效果,可抑制城市热岛问题。“我们的技术,可帮助解决水旱灾、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陈瑞文称。 |
5.18海交会展出会呼吸路面 可降雾霾除积水
2014-05-2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