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工业的领头羊(1):杨树浦水厂
(2015-04-12 17:39:32)
标签:
杂谈 |
杨树浦水厂位于杨树浦路830号,南濒黄浦江,占地12.9万平方米,日供水能力达148万立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0814万元,净值6572万元。1995年水厂职工704人。
杨树浦水厂是上海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厂,至2008年已有125年历史。杨树浦水厂生产设施和办公辅助用房,外形保持英国城堡式,有英国古典建筑风格,为上海景点之一。
杨树浦水厂由英籍工程师赫德(J.W.Hart)设计,上海耶松船厂等外商承包施工,1881年6月动工兴建,1883年5月竣工,同年8月1日正式对外供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接管,由日伪华中水电公司经营。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政府接收水厂,1946年5月,归还英商经营。
1952年11月,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征用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同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上海市自来水公司。2001年1月,水厂归属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
杨树浦水厂设计能力为日供水量150万加仑(6818立方米),初期占地111亩(7.39万平方米),生产流程为潮汐进水,慢滤池过滤,蒸汽机出水。主要设备有总容量613万加仑(2.79万立方米)的沉淀池2座,慢滤池4座,清水池1座,蒸汽锅炉3台及出水间1座(唧机2台),在香港路建造总容量15万加仑(682立方米)水塔1座。初期供水区域为公共租界、法租界及越界筑路等地区,用水人口约17万人。第一年总出水量1.245亿加仑(56.6万立方米),平均日出水量3698立方米。20世纪初起,陆续增添生产设备,1907年在新闸路建成总容量865立方米的第二座水塔。1911年,净水设备增加沉淀池和慢滤池,占地扩至211亩(14.05万平方米)。
解放初期,水厂以挖潜、改造增加生产。1974年起,利用慢滤池场地,改建成斜管沉淀池和低程双阀滤池,形成日供水量15万立方米净水生产流水线。
1975年,新建日进水能力100万立方米的6号岸边式进水口。1986年11月起,利用厂东区慢滤池场地,建设日供水量10万立方米低程滤池生产流水线1条,北部原慢滤池场地先后辟建其他生产设施和职工住宅,占地相应缩小。
1987年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一期)建成,改用上游原水。
1994年11月,投资4800万元改造129号滤池,增加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1995年有进水口4座,进水唧机20台,沉淀池8座,次步唧机16台,普通快滤池3组(26格),低程快滤池28座,清水池7座(2万立方米),出水唧机23台,出厂管14支(最大口径2米)。当年,平均日供水量124.4万立方米,最大日供水量153万立方米。
记者21日从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了解到,作为我国第一家自来水厂的杨树浦水厂,其建厂时的图纸、效果图等一批珍贵历史档案已经进馆入库,泛黄的图纸终于进了“保险库”。其中一些图纸像1880年的沉淀池、滤池、清水池图纸,1896年的总平面图等,已有一百多岁“高龄”,超过了原先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的外白渡桥的图纸。共6600余张 手工绘制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期 被收进城市建设档案馆。
126年前的上海杨树浦水厂是什么样子?现在厂区内的建筑与设施是否还保持原样?历经百年风雨又有了哪些变化?现在,都有了答案。
老图纸无意中被发现
当年有“远东第一大水厂”之称的杨树浦水厂,始建于1881年8月,于1883年8月1日正式建成供水。水厂前身为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
这批珍贵的历史档案发现还颇具偶然性。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研室的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当时是准备根据现有的资料,对上海所有水厂的“前世今生”专门编辑一本专刊。但在杨树浦水厂走访时,发现一大批19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初期的档案图纸依然安在。一位技术人员称,“真是喜出望外,毕竟上海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类似的老档案现在已经是越来越难觅了。”
最早图纸近130年
收进来的这批珍贵的历史档案,经过认真细致的鉴定和整理,共有6606张。
在该馆库房里,记者看到,这批档案用A1纸大小的硬纸档案夹分装成185卷,摞起来有一人多高。虽然都是些老图纸,有些纸张有点泛黄,但大都完好,图上的数据清晰可辨,还有彩绘的效果图,非常精美。
“虽然当年全部是手工绘制,但绘制水平不亚于现在的CAD图,体现出了很高的收藏与利用价值。”有关专家告诉记者。
在这批历史图纸中,杨树浦水厂的地盘图、总平面图、快慢滤池图、沉淀池图、唧机室图、电动机设备详图等等悉数包括,此外还有自来水管线图分幅索引、上海各区管道示意图、各区深井泵房图、各水厂管线示意图、各新村排管工程图、多个水库唧站详图。
其中一些图纸像1880年的沉淀池、滤池、清水池图纸,1896年的总平面图等,已有一百多岁“高龄”,超过了原先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的外白渡桥的图纸。
这些图纸对研究上海供水行业发展、老管线埋设、供水设备、工业建筑以及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