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一共在中国青岛待了17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没搞布满喷泉鲜花和七彩灯光的广场,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把下水道给修了。没人看得见德国佬做的这些,基本上属于吃力不讨好。可是100年以后,全中国人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淹水的青岛!
顺着青岛栈桥海岸线以东约5米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个呈拱形设计的暗渠,高度约2.5米,宽度约3米,—个成人可以轻松地走入其间。
在中国,最不惧暴雨的城市,不是首都北京,也不是国际大都市上海,而是青岛。早在100多年前,德国人就为这个沿海小渔村,设计了足够使用百年的现代排水系统,其中雨污分流模式,即使到今天,还有很多中国城市未能做到。
曾有人问:“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
龙应台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
青岛是个充满异域风情建筑群的美丽海滨城市。
“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不管下多大的雨,积水从不会没过脚脖子” “这得益于上世纪初德国人……
【施工标准】:青岛原德国租界区的下水道,在高效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换,经查询,当年的公司已不存在,一个德国企业发来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中方依建议果然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一个民族的精神、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由什么决定的?答案……真的值得我们深思!
德国人在青岛17年都干了什么?全中国都看见了
每当一个城市被暴雨击瘫时,网络上都要把这个神话复述一遍“德国人一共在中国青岛待了17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没搞布满喷泉鲜花和七彩灯光广场,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把下水道修了”。
(下水道示意图)
青岛的下水道一直甚嚣尘上,可是事实真的如文章讲得那么神奇吗?真的有油布包裹好的备用零件吗?
首先说明一下德国修建的下水道现状。德国人的确修了下水道,但是大多都被改造了,原汁原味的不足10公里,顺便说一句青岛市市区的排水系统总长将近3000公里。
(青岛下水道实景)
其次德国修建的下水道内真的有备用零件吗?当年德国人建的排污管道是水泥的,为了防腐蚀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根本不需要什么所谓的零件。在青岛建城100周年时以及后面中德交流的时候,确实是和德国公司(不是原建筑公司,是后来其他公司收购了原来的建筑公司)联系过,对方也确实有当年建设的图纸和说明,但是并没有提到备用零件。
(青岛德国风情街远景)
所以说网上流传“德国人在青岛修了17年的下水道”的新闻真实性有待商榷,其中的备用零件桥段绝对是杜撰出来的。另外德国还是在青岛修了别墅,盖了大楼的,现存的“青岛德国风情街”还是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呢。
(宁波灵桥夜景)
虽然这是个谣言,但德国人的严谨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比如浙江宁波的灵桥,它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于1936年建成的,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在大桥建成70周年时,西门子公司特地发来信件,提醒灵桥70年的使用寿命已到,应对其进行精心保护。信中表示,如果修缮与维护措施到位,灵桥仍可继续使用。
德国人严谨的工作态度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这种夸大事实,甚至造谣媚外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啊。如今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账号,都像一个小小的媒体,大家在网上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已经成为了这个自媒体时代的日常生活方式,而对信息真伪求证与核实的意识却依然淡薄。作为新闻媒体更应该了解信息来源,核实信息真伪,不为点击量而造谣生事,不为博人眼球而放弃新闻的底线,这才是我们该从德国人那里该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