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


莆田市陆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依山面海平原广阔,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莆田水系发达,河网密布,纵横交错,唐堤宋陂棋布,莆田人民逐水而居,因水而兴,莆田发展史是一部恢宏的治水史。始建于宋熙宁八年(公元1086年)的千年古陂木兰陂至今发挥着完善的挡潮引水灌溉等综合功效,2015年被世界灌排协会评为首批世界灌排遗产。莆田人民的母亲河木兰溪横贯全境,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下游两岸千年冲积,造就了425平方公里美丽富饶的兴化平原,也称南北洋平原,南北两岸河川逶逦300里,小桥流水、阡陌交通,汽笛长鸣,荔枝红透,人嬉于上,鱼翔浅底,荔林水乡美景是莆田人民永恒的精神家园,挥之不去的乡愁。
随着莆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河流受到普遍破坏,河道淤、堵、填严重,污水直排水质恶化,加快河道治污治理,恢复荔林水乡特色成为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荔林水乡特色保护,把城区内河综合治理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美丽莆田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河道治理工作。周书记亲自督促推进内河整治等重大水利项目,翁市长来莆田履新之后,首推内河整治等“三大整治”,并亲任内河治理工作小组组长,内河治理力度更大,成效更加显著。建成了绶溪、北渠、后卓溪、五凤沟、金马河等一批集“防洪、景观、生态”生态河道,着力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成效
(一)河道顺畅,防洪安全更可保障
河道治理工程坚持防洪安全至上,两岸堤(路)按照防洪标准确保安全,河道宽度、两岸蓝线按照规划严格控制。顺应自然、保护优先进行系统治理。如木兰溪防洪工程堤防统筹岸滩生态改造,满足群众景观休闲需求,仙游仙榜段已建成,城区试验段1.2公里动工建设,完成莆田市区22公里木兰溪景观规划设计。在延寿溪下游实施了东圳水库泄洪通道整治工程,通过清淤、拓宽打通了各卡脖子河段,满足全线不小于60米宽的泄洪通道,两侧市政建设按照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控制标高,确保安全。
(二)环境美化,群众休闲更有去处
河道两岸往往是城市中最宜居最生态的自然空间,河道治理改善沿河生态景观,为市民提供了日常休闲的滨水绿廊。近年来延寿溪、钟潭溪、后卓溪、伍凤沟等河道治理工程,同步实施了河岸生态修复与景观休闲设施建设,给广大群众休闲健身创造良好条件,切实打造宜居生活圈,深受各界好评。
(三)区位引领,地产升值更为凸显
沿河生态景观带的打造,赢取了民心、吸引了视线,自然也汇聚了财富。滨溪地产的房价逐步提升,比其他同期楼房价高出20%;香格里拉、万科、恒大等知名地产纷纷落地河道周边,以生态河道、生态公园为卖点,投资效益十分明显。地产的升值也给政府对河道治理的投入立即带来回报,滨溪地块的土地出让金由不足200万每亩升至平均450万每亩,滨河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有力推动了莆田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示范带动各类临河建设工程更加注重河道生态治理和保护,受益产业反哺河道治理和保护也逐步成为一种自觉。
(四)因水制宜,生态文明更好提升
治理中遵循了“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景观休闲”三位一体的综合治河理念,根据河流现状因水制宜、系统治理,保障了河道治理成效。实施北渠取水口段改造治理,打通了北渠,引清入城,实现从木兰溪干流引水到主城区内河;护城河连通工程打通与延寿溪、下戴河的卡口河段,促进水系连通、水体循环流动。在整治中实施了北渠、下磨溪、护城河等截污管网,初步实现晴天污水不入河,解决了主城区部分河段雨污混流、水脏水臭的问题。延寿溪、钟潭溪、后卓溪、伍凤沟等同步实施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为市民提供了沿河景观休闲。
(五)加快建设,助力增长更加扎实
我市把水系整治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持续推进河道治理。近年来,我市治理河道已累计投入10亿多元,治理河道近80公里,陆续实施了绶溪、后卓溪、城涵河道等一批集“防洪、景观、生态”综合成效的河道整治工程,着力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主要作法
(一)全市统筹,分片实施
河道治理,规划统筹是前提。我们坚持“以安全为基础,生态为根本,景观为形体,文化为灵魂”的原则,加快河流治理和保护相关规划的编制,有机衔接市政、环保、土地等城市各专项规划,在规划统筹指导下,分期、分段、分片实施。联合市规划局编制完成全市范围内的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城乡水系及蓝线规划,遵循规划要求逐年逐片科学推进水系综合治理和河道控制保护。
(二)一河一策,多措并举
河流生态治理顺应自然、因势力导,有防洪工程堤路结合、岸滩生态改造的木兰溪防洪工程仙榜段、华林段等;有清淤工程统筹生态系统,适当保留沙洲,留住水草、水鸟的延寿溪泗华段;有河道拓宽,保护河岸荔枝,另开通道分洪的企溪泄洪通道北大段;有护岸生态改造、配套景观休闲设施的钟潭溪、后卓溪等防洪工程;有引清活水的北渠清淤整治工程。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在河道治理工作中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同落实资金保障,共同参与岸线控制、管理和保护。莆田市通过整合部门财力、人力,各尽其责、共同投入河道的综合治理。市长挂帅,落实工作推进、保障资金投入。同时发挥水务集团的投融资平台作用,对接银行优惠政策贷款支持,共同保障河道治理经费的落实。
(四)民生为本,综合效益
坚持把河道治理作为为民办实事工程持续抓好抓实,以民生为本,把城市最中心最生态的沿河地块尽可能留于市民共享,打造最自然最生态的城市滨水公园。通过落实《南北洋河道管理若干规定》,编制《城乡水系及蓝线规划》保护控制岸线,留出足够空间用于河道治理和保护。木兰溪河道两岸保留各50米、延寿溪各30米、其他河道不小于15米做为河道蓝线管理范围,尽量作为公共开放绿地空,民生优先。同时建立了水岸协同的保洁、管理机制,落实河道长效保洁工作,确保治理工程有效管护,使城乡水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五)坚持生态,确保安全
坚持“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景观休闲”三位一体治河理念,统筹推进、系统治理、一次性到位,确保治河成效。既顺应自然,综合实施堤防建设、污水治理、岸坡绿化、生物净化、引清活水等工程措施以生态方式改良河床、修复河岸;又结合上游流域综合治理,以生态方式保护水质;并因地制宜建设满载乡愁、极具莆田荔林水乡特色的亲水岸线。
三、下一步计划
我们将继续贯彻省政府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治理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莆田的总体部署,围绕实现“宜居莆田、幸福家园”和城乡一体化目标,在推进河道治理工作中继承和创新治河理念,逐步调整治理工作重点,提升生态治理综合效果。河道治理将逐步实现从下游走向源头,从重点河段治理走向全流域治理、从单一防洪走向生态综合治理,从河流治理走向水生态文明建设。
(一)推进木兰溪全流域防洪治理
力争“十三五”末基本实现木兰溪全线105公里干流及主要支流堤线闭合、洪水归槽,逐步实现全流域防洪。立足木兰溪资源优势,建设集挡潮、蓄淡、生态于一体的宁海闸工程,进一步改善木兰溪主城区河段水环境,带动沿溪两岸开发,提升城市品位。以木兰陂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契机,推动木兰陂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努力将木兰溪中下游流域打造成为闽中第一山水公园。
(二)推进南北洋河道综合治理
继续遵循“三位一体”治河理念,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河库连通、动水清源、滨水绿廊”的治河目标,全面规划、加快实施,力争五年基本完成南北洋200公里主河道整治工作。以加快实施下磨溪、洋西沟等主河道治理工程为重点,巩固北洋水系整治成果,全面治理北洋水系;以南洋荔城区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工程及乡村河道清水工程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治理措施,继续推进其他南北洋河道治理工程。以城涵河道园林景观及防洪工程为窗口,综合治理北洋绿心区26公里绿道、水道;在原有北洋水系整治基础上建设沿河荔枝林带景观工程,集中打造一批沿河景观休闲带和水上旅游带。
(三)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跃上新台阶
水利部已批准莆田列入第二批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目前正有条不紊启动创建各项活动。我市城乡河道治理工作是其中重要的组成内容,也将以此为契机跃上新的台阶,在继续贯彻执行“三位一体”综合治理思路,全面推进南北洋等城乡水系综合治理工程,逐步构建“蓄泄兼筹、引排得当、多源互补、丰枯调剂、水流通畅、环境优美”的江河湖库连通体系,成为名符其实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莆田市人民政府 2015年7月)
莆田着力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 河道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2015年10月08日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