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 (第十一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十三五”投资将超17万亿 PPP助推环保迎黄金期 前景美好的PPP为何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0-13  浏览次数:113
核心提示:“十三五”投资将超17万亿 PPP助推环保迎黄金期 前景美好的PPP为何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中国给水排水 云直播

2020年中国无废城市建设及固废资源化利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大会
 



    研究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在10月拉开帷幕。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曾表示,在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不断深入以及PPP等新模式的推进下,“十三五”期间环保市场潜力巨大,总社会投资有望达到17万亿元。多家机构认为“十三五”规划对资本市场是整体性的主题投资机会,其中,环保等新兴产业主题最被看好。


  
  “十三五”投资将超17万亿 PPP助推环保迎黄金期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在10月拉开帷幕,主要议程之一就是研究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会议尚未召开,就已在资本市场掀起了热潮。多家机构认为“十三五”规划对资本市场是整体性的主题投资机会,其中,环保等新兴产业主题最被看好。
  
  水土气三大行业迎发展
  
  近年来,由于雾霾、水污染等现象的加剧,环保产业越来越受到了重视。2001-2010年,我国环保投资规模由1107亿元增长到6654亿元,增长6倍;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01%上升到1.66%,增长了64%。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3.4万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62%。
  
  环保十三五规划虽然尚未出台,市场却已对其充满了期望。6月9日中国“十三五”规划环境与发展国际咨询会在京开幕,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部分委员和专家围绕中国“十三五”时期环境与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据环保部规划院测算,预计“十三五”期间环保投入将增加到每年2万亿元左右,“十三五”期间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
  
  在第八届中国环境产业大会上,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也曾表示,在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不断深入以及PPP等新模式的推进下,“十三五”期间环保市场潜力巨大,总社会投资有望达到17万亿元。
  
  国泰君安证券指出,“水十条”预计拉动社会投资4-5万亿元,“土十条”发布带动的投资预计远超5.7万亿元,如果算上“气十条”的1.7万亿元,同时乐观估计“水十条”投资5万亿元,则三大行动计划总投资将超过12.4万亿元。
  
  环保板块被长期看好
  
  在资本市场,环保板块一直是资金追逐的热点,无论是从发展前景来看,还是国家政策来看,环保行业无疑极具吸金效力。
  
  安信国际指出,目前十三五规划进入加速制定阶段,基于中国城市环境现状和本届政府对环保行业的高度重视,环保板块将是未来5年最为确定性的板块。环保未来5年的方向和投资重点将上升至国家战略角度,成为政府重点投资领域。
  
  国泰君安指出,我国环保投资逐年增长,污染物减排效果有了初步表现,但是减排速度远低于投资增速,可见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加大投资力度、针对重点污染领域治理是必由之路。环保板块因投资金额加大而总体受益。维持行业增持评级,推荐碧水源、雪迪龙、清新环境、长青集团、盛运环保,受益标的包括津膜科技、启源装备、中山公用、聚光科技、龙净环保、神雾环保、高能环境、博世科、环能科技等。
  
  碧水源是专业从事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化技术开发应用的高科技环保企业;雪迪龙主营分析仪器仪表、环境监测系统、工业过程分析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运营维护服务。公司水质监测产品的销售稳步上升,随着国家在地下水、污染源头及河流断面监测投入的增加,水质系列产品也将渐渐迎来其黄金发展期;清新环境的主营业务为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装置的建造和运营,目前公司正稳步有序的推动包括钢铁、化工、工业锅炉在内的非电领域的烟气净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应用与市场开拓。

(来源:金融投资报)



前景美好的PPP为何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来源:中国经济网

 

现在似乎提起基础设施建设,不飚几个英文缩写词汇(比如什么PPP、BOT、TOT),都显得你不够与时俱进。

最近一年多以来,PPP这个词儿绝对算是火了。广义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这种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有媒体做过统计,从去年底到现在的半年多时间里,国家层面围绕PPP出台的文件有近10份。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的PPP项目共计超过1000个,总投资近两万亿元。

尽管国家政策层面力推,但PPP在中国至今仍然难以摆脱“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今年5月,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一个论坛上公开透露,去年国家提出的超过1.6万亿的80个PPP项目单中,尚有80%等待落实。

PPP项目为何至今难以跳脱出“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怪圈?笔者认为答案系于三个关键词:让利、定价和契约。

首先是让利。政府是要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有些事儿亏钱你也得干。而市场经营者则是逐利的,光有前景没有钱景人家不会干。PPP项目以前大多都是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关联国企来主导建设的。但不同项目在盈利性和公益性上差别明显,一个高速公路和一个污水处理场项目不能等量齐观,就算同为高速公路,不同区段“未来现金流”也不一样。笔者此前在广东工作时,曾关注过广东城市的PPP探索,当地称为“城市可经营项目”。有些污水处理项目连续推介了四五年,始终没有接盘者。原因就在于产业园区需求不足,盈利性差,政府补贴又不足以平衡投入产出,自然乏人问津。

 

然后是定价。市场经营者是想通过PPP盈利的,自然中意成本低、收费高的项目。但政府又需要顾及设施的公共服务属性,价格定高了消费不起,价格定低了经营者不满意。在此背景下,一般是在核定建设运营成本的前提下,确定一个适宜的费率。但企业和政府之间有信息不对称,这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核定成本需要政府去调查,不仅要花时间,而且需要足够专业,而企业为了赚钱是有可能夸大成本的。这中间肯定少不了讨价还价的过程。

最后是契约。PPP一般需要政府和市场经营者共同出资,成立特殊目的公司(SPV),彼此通过契约明确权利和义务,讲求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但在原先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形下,是不需要考虑这么多的。市场经营者最担心的,莫过于政府在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利用强势地位随意变动规划、调价,又或者因为人事变动影响项目进展。PPP需要地方政府强化契约意识,建立保障契约履行的机制。

舍得让利,审慎定价,保证履约,惟其如此,PPP方能扫除羁绊,步入发展快车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