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 (第十一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第一轮“宜兴合作计划”实施情况及主要成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0-28  浏览次数:100
核心提示:第一轮“宜兴合作计划”实施情况及主要成效
中国给水排水 云直播

2020年中国无废城市建设及固废资源化利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大会
 

第一轮“宜兴合作计划”实施情况及主要成效

江苏省人民政府与科技部于2013102627在宜兴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简称“宜兴会议”),李学勇省长与万钢部长共同签署了《共同推进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创新发展合作计划(20132015)》(简称“宜兴合作计划”)。“宜兴合作计划”实施近两年来,依靠科技部社发司和江苏省科技厅的积极协调推进,紧密围绕“宜兴合作计划”明确的建设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环保科技成果对接平台、建设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支持引进高层人才及团队、搭建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合作平台等10个方面重点推进事项,强化落实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1、推动了环保产业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坚持政产学研紧密结合,新建立了中科院宜兴生态土研究院、江苏省宜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省产业研究院宜兴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所、湖北理工学院宜兴工程学院、辽宁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累计建成由园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平台15家,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环境工程学科优秀明显的高校院所都在我园设立公共研发平台。依托环保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钱易、曲久辉、任南琪等12名两院院士加盟园区环保技术创新,史才君、陈同、谢乾等1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58名海归高层次人才入驻园区创新创业,目前在园区创新创业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已达1100多名,正在实施的研发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达340多项。国际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建成了中德(德国)、中韩(韩国)、中以(以色列)、中新(新加坡)、中芬(芬兰)等10个国际清洁对接中心,美国PARC研究中心、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一批境外研发机构与园区企业合作建立了环保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国际水协原主席格雷·戴格院士在哈工大宜兴环保研究院建立了外籍院士工作站,目前正在实施的国际技术合作项目51项。

2、推进了环保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资7.8亿元,完成了国家环保产品质量检验监督中心、宜兴国际环保展示中心、中宜环保学院、中宜鹏鹞环境工程设计院、宜正环保电子商务平台、国家环保科技成果网与一批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成了科技企业孵化、环保技术公共研发、环境工程设计、环保产品检测检验、环保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技术转移、环保科技成果(产品)展示、环保产品交易等10大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支撑体系。

3、完善了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建立了覆盖孵化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设立了总规模5000万元的种子基金,完成了21个孵化型、初创型科技企业投资项目;设立了首期规模2.5亿元的环保产业专项投资基金,完成了4个成长型科技企业投资项目;设立了总规模2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依托宜兴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8个环保优势特色企业股权合作投资项目;引进外部产业投资基金8支,基金总规模50亿元,完成了25个投资项目,与平安银行合作,设立了总规模300亿元的环境工程PPP模式专项投资基金。此外,积极推动企业开展资本经营,新培育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

4、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新建立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112家,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累计达到27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6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园区企业与国内外30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正在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达460多项;新授权的各类专利23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30件。目前园区企业拥有各类有效专利5300多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550件,万名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40件;新承担并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0多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13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1项,国家水专项项目2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3项,一批企业在环保技术细分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有3项环保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累计达到81家,企业创新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5、创新了环保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环保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充分依托环保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环保技术创新实力优势和环保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优势,以环保产业集团为龙头,以环保特色优势企业为依托,采用合作联盟的组织机制,集成与整合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要素,构建从环境诊断、方案设计、工程投资到运行服务“一站式”环境综合服务的“环境医院”模式,目前“一平台”(宜兴环保产业集团作为实体运行平台)、“一联盟”(中宜环境医院合作联盟)、“三库”(专家咨询库、技术储备库、项目信息库)、“二池”(优秀企业池、资金池)、“八专科”(在“中宜环境医院”实体医院中设立水、声、气、固、土壤、城乡生态等8个“专科”)等环境医院运行支撑体系基本构建到位。“中宜环境医院”模式自在去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环保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会”上推出后,在业界引起强力反响,国内有环境治理需求的业主纷纷对接“中宜环境医院”,采用“环境医院”模式正在推进的区域性环境治理工程达30多项。“环境医院”模式的创新,有效地促进了人才、技术、资本、市场无缝对接,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人才资源、创新资源、市场资源高效配置,实现了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互动并进。

6、促进了环保产业加快发展。近两年来,我园充分依托我园40多年环保产业发展的文化积淀和20多年的建园开发所形成的环保产业独特优势,紧抓部省“宜兴合作计划”实施的有利契机,坚持“高举高打、重构发展”,集聚资源,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促进了环保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群规模继续扩大,环保企业从2012年的1500家扩大到了1780多家,特别是中节能、北控水务、中环国投、保利协鑫、韩国大邱环境公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园区发展环保产业。产业领域不断拓展,领域由过去的以水处理行业为主拓展到了水、声、气、固、仪及环境服务全产业链,环保产业业态由过去的环保装备制造为主向装备制造、工程总承包、投资运行服务新的业态转型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4年环保产业销售收入突破600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环保产业保持13%的增速,特别今年一季度,园区排名前30位环保规模骨干企业的应税销售收入增幅平均达到73%,环保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