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第五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西城:建海绵城市天然优势 生态宜居发展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搞好顶层设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08  浏览次数:97
核心提示:西城:建海绵城市天然优势 生态宜居发展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搞好顶层设计
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排水管网大会(水环境综合治理)邀请函(污水千人大会同期会议)

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南都讯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第十届水博会,昨天召开“珠海市海绵城市战略研讨会”(珠海专场)。会上,作为珠海率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西部中心城区和横琴新区披露了各自项目的建设进展。南都记者了解到,两区作为珠海的新城区,加上自然禀赋优越,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有天然优势。专家建议,海绵城市建设要注重顶层设计,不能搞运动式的“一窝蜂”,要循序渐进常态化。

 西城:建设海绵城市天然优势

  去年8月,省委省政府原则上同意珠海建设西部生态新区,作为省级新区,西部城区的开发建设也由此上升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西城来讲,海绵城市是其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路径。”珠海市住建局副局长兼西城规划分局局长田建华说。

  田建华介绍,西城“江海山田”资源禀赋,河网纵横、沙田成片,是天然大海绵,加之又是新城,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有天然基础优势。未来西城将以“生态宜居城市、滨江田园城市”为发展目标。

  在具体的规划建设目标上,田建华介绍,在水资源利用方面,雨水资源化率要达到60%。而为保障“水安全”,西城排水防涝设施是按照“30年一遇”的标准来建设的,防洪标准更是提至“100年一遇”。据悉,目前珠海主城区的堤防、水闸等防洪标准基本是50年一遇,西区的更是只有20年-30年一遇。排洪渠方面,主城区也基本上是50年一遇,西部的金湾区多为20- 50年一遇,斗门大部分则仅为20年一遇。

  作为西城首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的幸福河滨水公园计划今年底动工建设,项目位于斗门区,东侧为城市干道湖心路,西侧是幸福河,全长约1378米。利用溪流串联起现存的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同时打造中心人工湖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另外,市政景观工程、云峰公园、黄杨河湿地公园等景观工程正在施工。中心湖临时绿化景观概念方案及中心河滨水景观、湿地公园初步设计方案已完成。

 横琴:体制创新职能部门“十合一”

  在海绵城市建设还没“火”的时候,横琴新区就已经率先探路。2013年,横琴投资600多万元,在红旗村宝兴路进行低影响开发改造试点项目,在机动车道上铺设透水沥青路面。

  昨天会上,多名专家提到地方政府在建设“海绵城市”的工作中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让各部门相互主动协调配合,如此才能事半功倍。横琴新区先行一步进行“大部制”改革,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组建了区建设环保局,该局的功能对应于上级的十个部门,包括住建局、市政园林局、水务局、环保局、交通局、公路局、港口局、海洋局、人防办、农业局等。

  横琴新区建设环保局的有关人士在昨天会上表示,该区从生态环保、公共资源、建设领域等多达十个职能部门合并构建了巨无霸部门“建设环保局”,将建设海绵城市需要的中间沟通环节降至最低。

  除了已经投入使用的宝兴路项目,横琴还将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天沐河雨水系统项目等。其中,规划总面积约392公顷的横琴湿地公园,预计总投资7亿元。而总共投资38.5亿元的天沐河雨水系统项目,包括横琴新区天沐河防洪及景观工程、横琴新区中心沟南区防洪及景观工程、横琴新区中心沟北区防洪及景观工程,以及东西水闸和海堤项目。目前水闸和海堤已基本完工,防洪工程部分已完工。最终形成1条河、43条排洪渠组成的雨水调蓄、利用系统。

  专家建议

海绵城市不是“搞运动”,但也要稍微“慢下来”

  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到2014年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再到今年10月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下称《75号文》),政府层面自上而下的推进速度不可谓不快,但这一热潮是否会成为新一轮的概念炒作呢?大热之下,有专家“泼泼冷水”。

  哪怕财政不给钱,也必须这样干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车伍认为,全面铺开海绵城市是一个必然趋势。目前,还会不会评定第二批试点城市很难预计;即便有,是减少资金扩大试点面还是其他改变,也很难说;但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次运动,而是未来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必然转折。今后你理解也要做,不理解也要做,城市发展模式必须转型。”

  《指南》出台后也引发一些不同意见,被指没有指导性,一些硬性标准不适应地方的特殊条件。在国家层面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大环境下,地方应该怎么做?确实存在一对矛盾。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存在一个两难:一方面,按照推进的进度,迫切需要一个标准;另一方面,要对全国发布一个标准又必须非常慎重。”对此,车伍认为,设计人员没有必要机械地去套用标准,而是要做好源头与终端、地上和地下、绿色和灰色的“三个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设计和项目试验。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搞好顶层设计

  “因地制宜”,是与会专家强调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市政总工程师杨玉奎提出,从一开始就要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各地条件千差万别,要把中央决策转化为地方政府的决策,靠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理念。

  “从‘国际大都市’到‘低碳生态’,中国城市建设的理念比较泛滥,经过多年的沉淀,政府、社会、公众认同度较高的是‘生态城市建设’,而海绵城市正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基础性保障,两者的内容可以糅合。”杨玉奎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细节,在任何一个项目中都可以体现海绵城市的思想理念。

 “慢下来”,循序渐进多积累

  有一种观点认为,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现在提“海绵城市建设”是在“弯道超车”。“超车”后能走多远呢?对此,南开大学教授黄津辉还是抱有忧虑。

  黄津辉曾在加拿大等国从事低影响开放(LID,lowimpact devel-opm ent,国外与海绵城市比较相近的一个概念)研究近20年,她说,“以前在中国推广LID有很大阻力,但近几年又觉得中国走得太快。”

  “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拿大研究了十多年,才拿出了一个地方导则。”黄津辉认为,试点城市作为示范是必要的,是一个实验性的东西,但两三百个城市“轰轰烈烈地上”就可能会出问题。黄津辉主张“慢”,在技术上、研究上、队伍上进一步积累,拿出一个地方导则,改变以往的市政设计的峰值管理理念,把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建立长期的评价标准体系,用长期模拟(10年以上)的方式来评价海绵城市规划的效果,而不能仅仅考虑2年以上。

 

西城:建海绵城市天然优势 生态宜居发展目标

2015年11月07日  南方都市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