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告急的背后:卫星图揭示惊心动魄的湖泊填埋进程
新华社
连续多日创记录的强降雨后,受江河湖库水位暴涨影响,当前武汉城区渍涝严重,全城百余处被淹,交通瘫痪,部分地区电力、通讯中断。
目前,武汉已启动排渍红色预警,企事业单位调整上班时间,减少出行。
通过网络直播,我们看到了交通瘫痪,陆地变孤岛,巴士在冲浪,全市停课。网友们调侃说,以后武汉人结婚新标配:房、车、船。
调侃之余,是对这次灾难的反思。
武汉市水务局6日表示,武汉依然“看海”有地势低、暴雨频发、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偏低等原因。但不容忽视的是,伴随城市快速扩张的步伐,大量湖泊被填埋,纳水能力大为降低,让此次内涝的危害大为恶化。
目前武汉城区湖泊有38个,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数字是127个——60年来武汉城区近90个湖泊消失。为了发展,人们向湖泊争夺空间、争夺资源,围湖造田、填湖建城、拦湖养殖,如今,尝到了苦果。
通过谷歌地球的历史图片,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武汉湖泊被人为改造的痕迹。
沙湖,曾是武汉市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近年来,先是在2000年,兴
建友谊大道填占部分沙湖,随后,伴随着房地产开发的热潮,小区和办公楼进一步将沙湖蚕食一半。
看看2000年的沙湖与2016年的沙湖对比。16年的不间断填湖开发,把沙湖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挤压,绿色的湖水被黄褐色的土地掩埋。一条楚汉路,将沙湖拦腰截断。
沙湖
2000.11.1
2016.2.20
截取西南一角,亦可看出历年的变迁。2000年的一汪碧水,2003年3月27日可看见填埋作业,随后几年展开建设,2011年填埋范围进一步扩张,到了2015年,几栋高层住宅拔地而起。
沙湖
2000.11.1
2003.3.27
2004.2.27
2009.2.27
2011.7.29
2015.7.29
被无止境的开发浪潮吞噬的,何止是沙湖。再举几个例子。
16年间逐渐消失的下马湖,两个湖面完全被新建住宅吞没。
下马湖
2000.9.21
2016.2.20
其实,如东湖、沙湖等市区内引人注目的大湖,已经算是受到优待了。更多的无名湖泊,正在默默无闻地消失中。
比如,在二环线北侧靠江的这个无名小湖泊,就在五年来逐步被填埋蚕食。下列图片分别显示了从2010年开始的变化。
未名小湖
2010.11.30
2012.4.26
2013.7.24
2014.7.21
2002年3月,武汉颁布实施了《湖泊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对湖泊进行全面、综合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随后又通过了一系列相应法规。
在2009年底的国际湖泊界最高盛会世界湖泊大会上,武汉以主办方身份发布《武汉宣言》,向世界承诺:“积极鼓励公众参与湖泊治理,让公共意识和有关活动推进湖泊治理工作”。
天有不测风云,创记录的降雨我们无法左右。也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解放军官员群众致敬,太不容易了。但我们也要敬畏大自然,重视大自然的警示:“百湖之城”是时候让湖泊休养生息了。
记者:付航
监制:刘洪
编辑:王龙
来源:新华社
我们不知觉的在制造更大的水患?避免水患并利用雨水造福生活的实例(大咖深度演讲视频)
NowDeals诺德优思
俞孔坚,景观设计师,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第一个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奖的中国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我们把大江大河全部裹上水泥,用无度的水利工程来试图防范我们的水患。但水患越来越严重,裹掉了大自然的那双脚,江河自己不能调节雨涝“。
2014年,俞孔坚在一席曾经分享如上的观点。在全国大面积暴雨洪灾的当口,我们再一次推送这篇演讲给大家。
来源:NowDeals诺德优思
从武汉看,城市内涝如何解
2016年07月11日《财经》杂志
从武汉看,城市内涝如何解
连续超强的降雨、外江水位的不断上涨、本身蓄滞空间不足、排水能力不佳,导致武汉成为“泽乡”,再次对中国城市内涝的治理水平画出大大的问号
□王家卓/文
这几天,武汉的防洪和内涝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各种号称现场传来的照片和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城市防洪和内涝防治的大讨论。
入汛以来,全国极端降雨频发,包括武汉在内的很多城市都遭遇了暴雨内涝的困扰。为了分析事情背后真实的原因,找到未来可行的解决之路,避免一阵风式的“消费”这次灾害事件,本文将尝试对武汉市这次洪涝问题进行的简单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中国今后解决这类问题的可能路径。
武汉洪涝灾害四大原因
武汉这次洪涝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江水位持续上涨,导致城市本身排水困难。根据长江水文网的数据,近一个月以来汉口水文站水位变化显示,自6月30日以来,长江汉口段的水位从25米迅速上升到7月7日(早8时)的28.36米,达到历史上第五高的水位。长江水位的持续上升,不仅给整个武汉的城市防洪安全带来巨大压力,也直接影响到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导致雨水无法排入受纳水体中。
长江是一条汇水面积大的河流,此次自6月30日以来的水位快速、持续上涨,原因是上游来水量大,超出了下游流出的量,致使水量不断增加造成的, 外江水位过高是这次武汉内涝灾害严重的重要原因。
二是本地连续超强降雨。如果从6月30日开始,长江水位持续上涨,但武汉市没有强降雨,那武汉面临的也就只是防洪的问题,只要城市堤防不溃坝,就不会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同期,偏偏武汉遭遇了连续的强降雨。
根据湖北省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武汉市6月30日20时至7月6日15时累计雨量574.1毫米,突破1991年7月5日至11日七天内降下542.8毫米的记录。6月1日至7月6日15时,武汉降水量达932.6毫米,比1998年6月至8月的总降水量还多出了64.6毫米。持续的超强降雨,和这次长江高水位耦合在一起,加剧了这次洪涝灾害的破坏力。
三是,武汉本身对于雨水的蓄滞空间不足。关于这一点,网络上已经有大量的讨论,而且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也在趋于一致,很多人都认为武汉市在过去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保护好湖泊和低洼地,尤其是过多的湖泊遭到填埋,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城市内涝灾害。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
之前能够对雨水径流起到调节作用的河湖、坑塘、湿地、沟渠、低洼地已经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对雨水径流的调节、蓄滞作用丧失。从一个更大的尺度上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发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城市内涝风险。
尤其是面对超强降雨的时候,需要处理和应对的降雨径流量是一定的,这些雨水没有足够的空间存储,只能停留在一些城市相对低洼的地区,尤其是城市道路上,形成内涝积水。
城市排水的实质是创造有利条件,将雨水径流有序地疏导至蓄滞和受纳的空间。
如果没有空间去接纳这些雨水,在这种情况下,将城市排水管网的标准建设提得再高也没有意义。
四是,武汉本身的城市排水能力也有待提高。和很多城市在过去的做法一样,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武汉也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欠账比较多。
此次武汉洪涝灾害中,一则2013年武汉市水务局出台《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该行动计划中提出,准备通过三年努力,投资130亿元,系统完善武汉的排水体系,整体提高排水能力。
对于上述计划要有客观的认识。
首先由于种种原因,据说目前仅投入了一部分,并没有花掉130亿元,其他的相关工程目前正在抓紧时间往前推进;其次,武汉承诺的130亿元要达到的设防标准,也不是能够预防这次洪涝灾害的。根据行动计划,武汉通过这些投入,要达到日降雨200毫米(即十年一遇)以内,小时降雨量50毫米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基本不受渍水影响的目标。
武汉的投入没有很好地解决城市排水,说明之前武汉市在城市排水方面欠账太多,更应该加大投入,就如同一个饥饿的人实在太饿了,先吃了两个馒头还没饱,可能再吃一个馒头他就饱了,但是我们不能认为那两个馒头不该吃,或者吃了没有用。
当然,武汉的情况也不是个例,如果这么大的降雨,这种外江的排水条件,换成中国其他的城市,估计也极少有能够幸免的。
避免城市洪涝灾害的路径选择
为了从这次武汉洪涝灾害中吸取教训,逐步改善中国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洪泛区、蓄滞洪区、水系和内涝高风险区的管理与保护。在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对于处于洪泛区(flood plain)范围内的土地应该尽量作为禁建区。
美国对于“百年一遇”的洪泛区有严格的管理,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会公布洪泛区范围,处于这个范围内的财产的洪水保险要远高于其他地区,通过这些经济手段,控制洪泛区内的建设。
一些历史上划定的蓄滞洪区要严格管理,不能轻易调整。现在国内有些地区认为这些蓄滞洪区已经10年或者20年没用过了,就想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这是极为危险的。
此外,在城市规划中要对河湖水系严加保护,应当尝试将城市水面率作为重要的控制指标,在规划编制中落实,在城市规划管理中严加保护,不得占用。
还应开展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对于一些低洼地带、行洪通道和其他内涝风险较高地区,以保护为主,经论证确实需要建设的,也应尽可能作为公园、绿地等。
第二,相关部门之间需加强沟通和协调联动。城市排水防涝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需要水利(水务)、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密切协调联动。尤其是水利部门,负责大江大河的水利设施、水位调控、水库调度以及蓄滞洪区的启用等,都和城市排水密切相关,如果外江外河水位高,会对城市内部降雨径流的排出造成顶托,从而也会形成内涝积水。气象部门也非常关键,他们提供的信息关系到城市内部河道水位的控制、防汛调度,以及城市应急措施的等级和方式等。
第三,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在给定的降雨下,比如20年一遇的24小时降雨,一个地区允许排出来多少水,应该进行科学的管理。
只有源头合理控制,才不会造成雨水都同时、快速、以“齐步走”的方式汇入到受纳水体中,急速超量抬高受纳水体水位,自然会对城市排水管渠系统造成顶托,致使城市排水不畅。可能每个小区蓄水量都不是太大,但是我们的城市中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调蓄空间,那就能发挥很大作用。
实际上,这也是美国近些年在城市排水方面比较成功的经验。美国不少地区要求小区开发前后水文特性不能产生明显变化,在上世纪美国推广BMPs(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最佳管理实践)的时候,修建小区雨水调蓄池(Detention Basin)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中,明确提出中国未来也要逐步建设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将对中国的城市排水产生重要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城市开发过程中,真正做到开发后的水文状况基本接近开发前,这样城市排水防涝的难度就会比现在小很多。
海绵城市建设
与改善城市排水条件并举
最后一项建议,是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同时继续加大投入,持续改善城市排水条件。
海绵城市是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结合自然、模仿自然为出发点,以绿色基础设施和传统灰色基础设计相结合为手段,以统筹解决当前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问题为目标的一种城市发展方式。其中,绿色基础设施就是采用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方式,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舒畅地“呼吸吐纳”,“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能“释放”蓄存的水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灰色设施则主要是指传统的城市排水管网、泵站、调蓄池等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是中国近期启动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它对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作为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遭遇洪灾,使海绵城市建设也不幸“躺枪”,不少人质疑海绵城市到底有没有用,认为武汉下了这么大的雨,再多的“海绵”也不能发挥作用。
其实,这种质疑是对中国的海绵城市内涵不太熟悉造成的,错把中国海绵城市当成了美国的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响开发)。中国的海绵城市确实从美国的LID发展而来,但是内涵已经远远比LID要广泛。
正如上文所言,中国的海绵城市,以绿色基础设施和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为特点,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等为导向,建设目标是“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可见,城市排水防涝、易涝点的治理,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
武汉这次的内涝灾害,更加说明当前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非怀疑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
作为海绵城市试点的第一年,武汉市正探索着前进,其试点区范围仅为38平方公里(其中青山示范区23平方公里,四新示范区15平方公里),估计第一年真实完成的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不会超过10平方公里。而根据2014年城建统计年鉴中,截至2014年底,武汉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为553平方公里。即使38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试点区完全建成,也只能有效解决这38平方公里内的问题,不可能一下把全市的问题都解决了。所以,拿本次武汉的洪涝灾害来怀疑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成效,毫无疑问,是站不住脚的。
2015年国办发75号文件、2016年中发6号文件和2016年国发8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大力度,建设海绵城市。自从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以来,各地各部门都在落实。2014年底,财政部、住建部及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先后有30个城市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不少省份也都启动了省内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根据国务院的工作安排,到2020年各城市应有20%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达到80%的面积。
2012年北京“7·21”特大降雨之后,政府就一直高度重视城市排水防涝工作。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2013年住建部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对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编制提出了指导意见。大部分城市都陆续编制了排水防涝规划。但是尚有部分城市没有完成这个规划,有些已经完成的规划质量还不高。
加之,当前在海绵城市大力推进的浪潮声中,有些城市认识不到位,没有同步推进城市排水防涝工作。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城市排水防涝和海绵城市建设有很大的重合度,但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当前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是以排水分区为单元,属于“面状推进”,即在这个汇水区范围内,不仅要解决城市排水防涝的问题,还要解决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以及源头径流总量控制的要求,建成一片,达标一片。但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各城市应该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所以,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不可忘记在全市层面推动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尤其是该提高标准的地方必须要提高,该修建雨水调蓄设施的地方必须修建。
只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城市“看海”的问题才能基本解决。
作者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
来源:《财经》杂志
世界上最强的城市排水系统是什么样的?
自1892年,游客就开始坐观光车参观巴黎下水道
中国在之前的发展中一直“重地上、轻地下”,重视城市外表的规划与建设,不重视地下排水等
配套设施建设,被指“要面子,不要里子”。
然而,这场暴雨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
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
为了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健全,加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更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国外的排水系统,尽早远离城市看海现象:
东京地下的巨型分洪工程
美国芝加哥蓄洪隧道和地下水库工程
美国芝加哥蓄洪隧道和地下水库工程
维也纳下水道内景
澳大利亚地下排水渠,热爱城市探险的人称为洞穴
伦敦下水道,这成为了伦敦城市探险者拍摄的经典地点
香港城市排水系统是什么样的?为啥他们不看海?
3年后,武汉不怕特大暴雨
编辑注:原文发表于2013年6月24日武汉晚报,原标题《3年后,武汉不怕特大暴雨》
以下为报道全文:
市水务局通报,昨天降雨高峰时段,导致汉口解放大道单洞门、航空路路口东南医院人行天桥下、金家墩22号、华安里社区343号、汉阳琴台大道华润公园门前、武昌湖北大学周边、青山友谊大道仁和路口、21号公路石化南门等地出现局部短时渍水。
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项久华表示,很多市民看到路面有水就喊“看海”,其实在专业领域认定中,路面深度超30厘米,长度超50米,超过30分钟不消退的积水是渍水。这一认定标准,核心是影不影响道路交通通行。
项久华表示,昨天这场雨最大特点是急,出问题的渍水点大多是“老病号”,已被纳入武汉54个易渍水地段目录。对这些渍水点,今年4月政府已通过《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今年开始到2015年,投资129.85亿元改造、完善市内排水系统。目前中心城区排水系统只能抵御100毫米/24小时、34.5毫米/1小时的大暴雨。
三年攻坚计划完成后,将能抵御200毫米/24小时、50毫米/1小时的特大暴雨。这样的雨量在武汉历史上平均10年才会出现一次。这意味着目前市内54个易渍水点,到时即使面对如此大雨也能基本不渍水。
官方回应投巨资建排水系统为何仍“看海”
武昌区白沙州街堤后社区渍水严重,
还好社区工作人员提前买了船
虎泉街杨家湾成了湖
光谷一小区门口
昨日,黄陂区潘家田社区,消防官兵救援现场
华中科技大学内
南湖居民出门就是水
“我工作30年,这是我见过的最大一场暴雨。”昨日武汉普降暴雨,下午武汉市防汛指挥部召集民政、气象、交通等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据悉,6月30日以来,武汉本轮强降雨已累计降下560.5毫米,超过1998年周持续降雨记录,达历史最大值。暴雨导致全市14人死亡1人失踪,经济损失达22亿元。
武汉75万余人受灾经济损失超22亿
昨日武汉的暴雨引发广泛关注。发布会上,武汉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市水务局副局长祝杰介绍,6月30日20时至7月6日10时,武汉国家基本气象站记录的本轮强降雨已累计降下560.5毫米。这场降雨突破武汉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量最大值。超过1998年周持续性降水,1998年7月17日至23日,累计降雨量538.5毫米。暴雨导致昨日中心城区最高峰时共有162处渍水点。截至7月6日16时,仍有119处渍水点。
截至7月6日15时,长江汉口站水位达28.07m,超警戒0.77m,7天内上涨逾3米;汉江新沟站水位28.62米,超警戒1.12m。截至7月6日12时,全市277座水库共有190座水库超汛限发生溢洪。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是武汉十多年未有的外洪内涝、腹背受敌的最艰难时刻,武汉市的防汛排涝工作将从重点防治城区内涝向全面防洪保安转变,防汛排涝工作进入最为关键的决战阶段。既要确保长江、汉江干堤万无一失和中小河流安全,又要全力排除内渍内涝。
随后武汉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截至昨日12时,暴雨灾害造成全市12个区75.7万人受灾。共转移安置灾民167897人次,目前80207名群众处于转移安置状态,全市布设安置点68个。暴雨同时造成农作物受损97404公顷,其中绝收32160公顷。倒塌房屋2357户5848间,严重损坏房屋370户982间,一般性房屋损坏130户393间。直接经济损失22.65亿元。因灾死亡14人,失踪1人。同时救灾还存在一些困难,一是因路面积水,救灾物资运输难度增大。二是急需折叠床10000张和大量的食品、矿泉水。
昨日受暴雨影响,武汉共有216条公交线路停运,56条线路绕行。会上市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争取今明两日内,将所有公交线路恢复。
投巨资建排水系统为何仍“看海”
针对武汉投资巨大建排水系统,但依然“看海”的问题,发布会上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相关负责人做了回应。他表示,武汉历史上就是一块沼泽地,主要依托水路,泽水而居。因此建成以后,武汉的地势很低,排水条件很差,打个比方,武汉三镇就好比三个大脚盆。其次今年的气候条件也不好,厄尔尼诺现象很严重,暴雨频发,使武汉腹背受敌,“我从事水务工作30多年,今天的暴雨是我见过的最大的一场雨。因为地势低,前面几天的雨又很大,将武汉能够装水的位置全部装满,最后这场雨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了地理和气候的原因,该负责人坦承,过去武汉经济不发达,发展中曾过多强调经济性,这导致武汉的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偏低,目前武汉的排水系统承受的标准为:24小时降雨100毫米,小时降雨34.5毫米。“只要其中一项指标超标,就会产生渍水。这种情况下只有一条出路,搞好预警、预报和应急联动。这几天市区两级政府多个部门全体应对,形成合力,争取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香港城市排水系统是什么样的?为啥他们不看海!
入汛以来,N个省不少区域已成“泽国”。其中武汉暴雨持续多日,在昨晚一场强暴雨过去之后,整个城市变成了这样:
作为一个经历过1998年洪水且当时就身在武汉的小编,看到武汉这个样子仿佛瞬间回到了18年前。
这几天很多媒体的报道回忆起了18年前的那场灾难,同时,也提到了武汉市有关部门在2013年宣称的“投130亿改造排水,3年后不怕大暴雨”的旧闻。
即便武汉的本地报纸解释说这130亿目前只投入了40亿,而且已经在市中心区初见成效,但是更多声音认为,“1998年的那场滔天巨流,留给我们的教训还不足够。”
回过头来聊聊香港吧。
上图是小编7月6日早上拍的照片,行人打着伞,天上下着雨,而且这一阵阵的大雨也持续好几天了。
香港平均年降水量2400毫米,每到夏季香港的降水开始增多,再加上此时台风侵袭所可能带来的风暴潮,香港同样时刻面临着城市排水排洪的压力。
1966年6月12日,香港发生雨灾,曾录得一小时内高达108.2毫米的雨量纪录,导致64人丧生,2500多人无家可归,造成经济损失超过5000万港元。
事实上,历史上的香港,曾经多次被暴雨“冲伤”,山洪、泥石流等等灾难都曾经在香港发生过。自1883年香港天文台成立以来,所记录到的最严重的灾害曾造成156死117伤,那是一次因为暴雨导致山体滑坡而酿成的惨剧。
不过近30年来,香港因暴雨所带来的灾难损失越来越少,而香港的城市渠务管理经验也常被人借鉴。
香港的地下雨水管道
香港跟“水”相关的部门有两个。一个叫水务署,一个叫渠务署。前者主要负责香港水资源的发展和管理,简单点说就是负责供水;后者顾名思义就是负责城市蓄洪排洪以及污水处理等工作。上图这个大大的雨道便是由渠务署负责。
渠务署的前身是在1890年于香港成立的渠务办事处,当时隶属于香港政府的工务局。1989年9月1日,渠务署正式成立。如今,渠务署隶属于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
香港的地下世界
香港林立的高楼组成了香港独特的城市景观,但如果你钻到香港的地底下去看看,会发现另外一个世界。
雨水排放隧道
香港的雨水排放隧道为香港雨水排放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香港在遇到暴雨时城区中的水浸情况。
这是香港荔枝角的雨水排放隧道。
建设中的雨水排放隧道。
而在香港众多的雨水排放隧道中,工程最大的当属“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这条隧道于2012年建成,渠务署耗资34亿港元兴建。
这条隧道有多长?
根据渠务署的数据显示,该隧道主隧道全长11公里,直径为6.25米至7.25米,进水口有足足34个!下图最下面那条黄线便是这条隧道,简直跟现在的港岛地铁线差不多长了!
这条沿山脊建设的排雨隧道的特点在于,可以提前将雨水从山上拦截,然后通过隧道直接排进大海。渠务署介绍说,整条雨水排放隧道可截取港岛北部约三成的降雨量,足以应付港岛北五十年一遇的暴雨,大大纾缓中环、金钟,湾仔及铜锣湾一带的水浸问题,整个港岛区的防洪能力也能相应提升。
蓄洪池
虽然雨水排放隧道是最重要的城市排水工程,但是一旦遇上百年不遇的糟糕天气,城市也难免遭殃。为了解决城市排水系统可能超负荷运作的问题,渠务署决定在香港兴建几个蓄洪池,以作为缓冲之用。上个图解释一下:
可以看到,当暴雨来临时,部分雨水从一开始就被截流了,经过主隧道排进大海;市区内的雨水则通过市区排水系统排出,而蓄洪池的作用就是防止在排水压力过大时,造成地面水浸。
香港跑马地马场
上图是香港跑马地马场,相信不少朋友都熟悉这块地方。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这块场地的下头的一部分居然被挖空了!而被挖空的地方,便是跑马地蓄洪池 ↓
来看看示意图:
这是香港众多地下蓄洪计划的其中之一——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Happy Valley Underground Stormwater Storage Scheme),容量为6万立方米,差不多有24座标准游泳池那么大!该计划2012年开始执行,直到2015年已经完成第一期的工程,耗资10亿港元。
这是香港另一处蓄洪池——大东坑蓄洪池。
香港“水浸黑点”的监测
我们看到,香港的城市排水和蓄洪工程正在不断完善,但是,该在哪里建,建多大,依据是什么?
多年前,香港上环永乐街是一个逢雨必淹的水浸黑点
事实上,香港政府一直在不断分析和监测香港各处的情况。其中对于水浸黑点的监测起到了很大作用。
早在1995年,香港政府就开始对香港各处曾经因暴雨造成的水浸处进行了监测。一方面,对水浸之处进行搜集和记录有利于对症下药,进行城市排水工程的改善,另一方面,可以从长远监测这些改善工程的成效。
于是你可以从表中看出,这20年间,虽然香港的高楼大厦越起越多,城市水浸风险越来越大,但是香港水浸黑点却越来越少!
到了今天,香港的水浸黑点只剩下这么多了:
一共只有8处,而且已经没有严重水浸黑点了。
长远措施
香港在城市排水工程建设上,不光是建设雨水排放隧道和蓄洪池,比如紧急事故处理中心的启动、河道治理、生态建设以及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同样是重要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3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渠务署署长唐嘉鸿在传媒简报会上说,香港要利用好已有的绿化资源,将香港打造成“海绵城市”。
从曾经一遇暴雨就遭殃,到现在不断完善的城市雨水排放基建和制度,香港走过了二三十年时间,为此投入的资金达数百亿。然而即便是这样,香港的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正如香港特区政府渠务署在自己的网站上所说,“在我们不断努力下,水浸的风险已大大减低,但仍然不能完全消除。”然而他们的抱负和使命却一直没有改变——为香港提供世界级的污水和雨水处理排放服务,以促进香港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晓莉有话说
这些古代的外国的城市排水系统咋就能做这么好?看哭了!
文:穿越君(微信公号大众收藏旗下作家)
近日,全国各地洪涝频发,穿越君心急如焚,安全的城市排水系统和抗洪救灾成为每个人关注的重大事件。在下次暴风雨到来之前,穿越君带你探究其中治理的根源。
多数城市的内涝是因为不能及时排水和水量过大造成的。而乡村洪灾多为溃坝和山洪及山体滑坡造成的。这是千百年来,全世界人类共同面对的应对自然灾害的话题。那么,如何应对内涝和暴雨洪灾的袭击呢?其中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古圣先贤的智慧已流传至世界各地。
也不知过了多久,在翻查古人智慧的时候,一直乐于身临其境的穿越君又进入了梦乡。
福寿沟成熟的古代防水系统
江西赣州福寿沟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她修建于北宋时期,由都水丞水利专家刘彝主持建造,是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至今已历经9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完好畅通,并继续作为赣州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
但由于扩城工程浩大、城西北地势低洼及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的不合理等原因,此后的一、两百年中,赣州城人民屡屡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老百姓苦不堪言。

不知不觉穿越君已穿越到北宋,睁开眼发现自己竟然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刘彝。
为了解决洪涝灾害给城市广大老百姓带来的巨大损失和痛苦,我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地踏勘,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决定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为排水分界线,西北部以寿沟,东南部以福沟命名,建造科学合理的城市排水系统,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

在山形地势上,因势利导,我决定把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成集城市污水、雨水排放、城市诸多池塘蓄水串联、调节雨水流量、调节城市环境空气湿度、池塘停积淤泥、减少排水沟的淤积、池塘养鱼、淤泥作为有机肥料用来种菜的生态环保循环链系统。
另外延续延续风水宗师杨救贫的设计理念,从城市风水学的角度,把福寿二沟线路走向设计成古篆体之形,"纵横纡析,或伏或见",作为赣州龟形城的龟背纹嵌在龟背上,充分考虑了赣州城永固,为民造福祗的基础设计理念。两沟全长12.6公里,对应地上区域2.7平方公里。
在设计中,我不但考虑了排水的问题,还考虑到了江水倒灌的问题,就如同今天的下水道气味防溢措施一样需要考虑。每逢雨季,江水上涨超过出水口,就会出现江水倒灌入城的情况。
于是,我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巧妙的安装了“水窗”,解决了江水倒灌的问题。
水窗结构由外闸门、度龙桥、内闸门和调节池四部分组成,主要是运用水力学原理,江水上涨时,利用水力将外闸门自动关闭,若水位下降到低于水窗,则借水窗内沟道之水力将内闸门冲开。
为了保证窗内沟道畅通且有足够的水压力(冲力),我采取改变断面,加大坡度的方法来加大水的流速,进入水窗的水增加流速2-3倍,水窗的坡度是4.25%(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4.25米),比正常下水道大4.1倍,这样就保证了水窗内的水保持强大的水压,既可以冲刷走水中的泥沙和杂物,又可以冲开外闸门,排入江中。
突然间又想到了小日本在排水方面下的功夫,当然了,如果不这样做,因为是岛国,估计会三天两头的被淹。当然,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以及海平面的不断提升,他们将首先面临灾难的侵袭。目前先看看这个惊人的大工程。
在日本琦玉县地下约50米处,有一座运用日本先进土木技术建造的排水宫殿: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
该排水系统由内径10米左右的下水道将5条深约70米、内径约30米的大型竖井连接起来。
前4个竖井里导入的洪水通过下水道流入最后一个竖井,集中到由59根高18米、重500吨的大柱子撑起的长177米、宽78米的巨大蓄水池——调压水槽。
最后通过4台大功率的抽水泵(使用飞机引擎改良),排入江户川,最终汇入东京湾,全长6.3公里。每年大概运作5至7次。
竖井
排水路系统工作原理图。
再看看法国值得骄傲的下水道博物馆
再看看法国值得骄傲的下水道博物馆
雨果: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其原本的意义是,完善的下水道系统可以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提供安全的避难所。现如今,意义之深,以远非如此。
巴黎下水道总长2347公里,约有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有1300多名专业工人定期维护。
1892年 游客坐观光车参观巴黎下水道
下水道清淤系统配备了电脑控制,还有专门针对雨季塞纳河水的“涨水站”以及安全阀。
据说,在巴黎,如果你不小心把钥匙或贵重的戒指掉进了下水道,也可能根据地漏位置把东西找回来的——下水道里会标注街道和门牌号码。这么完备的设施和人性化的设计背后,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
下面再看看故宫的排水系统 令人惊叹不已
下面再看看故宫的排水系统 令人惊叹不已
故宫的排水,依据地形而建,综合了各种排水法,既有地下水道,又有地面明沟,这些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纵横一气的排水设施,明暗两套排水、纵横沟渠等特点加快排水。能够使宫内90多个院落、72万平方米面积的雨水通畅排出。
明沟
每逢雨天,雨水从1142个排水孔喷出,呈现“千龙喷水”景观(南京古城墙相似,关于南京城墙的防水系统,前期已经做了详细介绍),逐层下落,流到院内,使得台面无积水。台基四周设有石槽排水沟。
接着看看零世界刮目相看的德国地下系统
接着看看零世界刮目相看的德国地下系统
当然,德国人在青岛留下的杰作,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而德国慕尼黑的市政排水系统历史可以追溯到1811年。地下总长2434公里的排水管网中,有13个地下储存水库,总容量达70.6万立方米。
如果暴雨不期而至,地下储水库就可以暂时存贮雨水,再慢慢释放入地下排水管道,以确保进入地下设施的水量不会超过最大负荷量。
老城街道下保留的地下排水
德国最大的慕尼黑地下储水设施
乘橡皮艇上班
德国的下水道工程令世界惊叹,这里就从一个井盖换装细节与标准操作规程来窥视他们的一角吧!
大家再看看德国独具特色的下水道井盖,它们有着实用的艺术形式,描绘的是当地的地标和民间故事或者动植物图像。
说多了,都是泪,下面再看看暴雨形成的原因吧!
说多了,都是泪,下面再看看暴雨形成的原因吧!
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
积雨云体积通常相当庞大,一团团的积雨云就像一座座的高山峻岭,强烈发展时,从离地面0.4~1千米高处一直伸展到10千米以上的高空。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常达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云上部的水滴就要结冰,人们在地面用肉眼看到云顶的丝缕状白带,正是高空的冰晶、雪花飞舞所致。地面上是大雨倾盆的夏日,高空却是白雪纷飞的严冬。
在我国,暴雨的水汽一是来自偏南方向的南海或孟加拉湾;二是来自偏东方向的东海或黄海。我国中原地区流传“东南风,雨祖宗”,正是降水规律的客观反映。
由此可见,暴雨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气流上升。
那么产生气流上升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温度上升,热气上升。那么温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气温变暖,温室效应的增大,二氧化碳排量增多。当然厄尔尼诺现象就由于温差的增大气压的变化打破平衡造成的。
因此,穿越君建议:
至少在汛期,紧急情况下,减少空调等热量排放设备的开启,减少二氧化碳的尾气排放,绿色出行。一切自然灾害的来临与我们人类的活动都紧密相关。
另外,据外媒报道,现在,美国拥有约8万座高于6英尺的大坝,小型水坝的数量超过200万座,过去25年里,近900座水坝被拆除,当初修建它们,是为了给机器提供动力、蓄水、灌溉、利用水力发电,以经济效益为主,而非抗洪、防旱的水害治理体系,本末倒置。现在,说是观念转变,拆除废旧大坝,降低水位落差,恢复地下水系生态平衡。
2011年,施工人员拆除埃尔瓦大坝,这是迄今为止美国拆除的最大的水坝
另外,穿越君再带大家看看德国临时搭建的抗洪宝物
主要是由15cm厚的铝合金压制成长2m的口字型铝梁。
来源: 古今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