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工程”或破解黄河流域“干渴”及中国水资源不均问题

图为王光谦介绍“天河工程”基础理论和前期工作。 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中新社西宁9月10日电 (记者 张添福)中国十位“两院”院士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专家10日在青海西宁参加“天河工程”论证启动会。中新社记者获悉,“天河工程”这种天基跨流域调水新模式,或将有效改善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现状,解决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庄国京表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近三十年,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河川径流呈下降趋势。据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2025年,中国北方或将面临物理性缺水的严重压力。
目前,中国战略规划的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一定程度上已缓解了华北地区“干渴”局面,而从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的“西线工程”尚处论证阶段。
“因此,寻找和探索新的水资源调控理论和方法势在必行。”“天河工程”领衔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说。
“在大气边界层至对流层范围内,存在稳定和有序的水汽输送通道,称为‘天河’。”王光谦介绍,“可在中国三江源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实行空中调水,改变云水资源在两个流域间的转化,以增加黄河流域的降水量。这种天基跨流域调水新模式被称为“天河工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包为民院士认为,“这种新方案,对于改善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现状,开拓黄河流域水资源来源,对于保护三江源生态安全屏障及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社会腾飞具有重大作用。这项工程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据悉,“天河工程”的近期目标为,在三江源、祁连山、昆仑山三个天河工程基地分别增加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的降水量,中远期实现跨流域调水50亿左右立方米,缓解黄河和部分内陆河水资源短缺问题。
“天河工程”团队成员、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常务副院长魏加华介绍,“天河工程”团队现在已经开展了云监测卫星及星座初步论证、地面实施系统初步构想,针对云水资源监测需求完成了有效载荷需求分析及卫星初步方案,开展了采用火箭、导弹实现中远程人工降雨实施方案的研究。(完)
新疆研讨调渤海海水入疆 人造海水河湖镇压沙漠

此次高峰论坛关于“海水西调引渤入新”事业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此设想是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镇压沙漠。同时,大量海水依靠西北丰富的太阳能自然蒸发,作为湿润北方气候的水气供应源增加降雨,从而达到治理我国沙漠、沙尘暴,彻底改变华北、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的目的。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意义在于生态、能源、地缘、文化和民生的聚合。新疆水资源平衡问题的解决,不仅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更具有社会效益、政治效益。“海水西调引渤入新”事业,将大大加强新疆欧亚大陆桥向西桥头堡的战略地位。高峰论坛还呼吁各界参与“海水西调”的论证与实施;破解困扰新疆发展的三大问题,即水资源平衡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油气等矿产资源有效开发问题;着力推进新疆长治久安。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研讨渤海海水西调入疆 设想用海水治理沙漠改变西北生态,专家称可用玻璃钢管输送6年内可实现
![]() |
南都讯 为解决新疆水资源困境,给新疆水资源解决方案增添新智慧,由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陆海统筹 海水西调高峰论坛”,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
设想:海水流到罗布泊
此次高峰论坛关于“海水西调引渤入新”事业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此设想是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镇压沙漠。同时,大量海水依靠西北丰富的太阳能自然蒸发,作为湿润北方气候的水汽供应源增加降雨,从而达到治理我国沙漠、沙尘暴,彻底改变华北、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的目的。
作为海水西调的提出者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工程中心教授霍有光说,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通过管道分解提升到海拔1280米左右,然后通过修防渗渠,采用若干小提杨工程(即用于提高水位的蓄水池)加长距离自流的办法,由黄旗海至甘肃玉门镇北的疏勒河,之后,利用疏勒河“自东向西流”的天然河道,自流入塔里木盆地之东缘的罗布泊。
技术:海水淡化没问题
“在海水西调项目中,质疑最多的是海水能不能用,如何解决调水成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室主任杨开林说,海水的淡化目前在中国不存在技术“瓶颈”,工程实施中可以用不被海水腐蚀的玻璃钢管。
负责项目实施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泓元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做了系列测算,项目一期总投资628亿元,其中建设费用567亿元。规划的项目在完全实施的情况下,静态投资回收期(包括3年建设期)为税前6年左右,税后7年左右,内部收益率为20%左右。
与会水利专家认为,各省区统一执行海水西调将更有利于该工程的成本控制及实施。而对于何时能引水入疆,有专家预言6年内即可实现。 据《新疆日报》
渤海之水引入新疆沙漠:“海水西调”网络口水比海水多
|
2010年11月12日 来源: 钱江晚报 |
![]() |
![]() |
有人说“被雷得外焦里嫩”,有人说“这跟炸开喜马拉雅山”有一拼,还有人说“这是在挑战人类的智商”……各大网站开辟专题进行议论,百度搜索出的相关文章已近4万篇。 是什么事还能在见怪不怪的当今引起如此高度的质疑?答案是四个字——“海水西调”,简单解释就是将渤海之水通过管道引到新疆沙漠,变戈壁为绿洲。 该说法是从一场名为“陆海统筹 海水西调”的高峰论坛传出的,这场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峰会主要探讨如何解决新疆的水资源困境,与会专家提出“海水西调 引渤入新”。 为本次峰会做总结演讲的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张宝印,面对接踵而至的质疑浪潮,他回答说“这绝不是无稽之谈”。 “海水西调”遭遇网络炮轰 11月5日,由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新疆财经大学和东西部经济研究院主办,新疆哈密地区发改委、内蒙古锡盟发改委、新疆鹏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中正仁和集团承办的“陆海统筹 海水西调高峰论坛”在乌鲁木齐召开。 所谓“海水西调”是指将渤海的水引至新疆,具体为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提送到1200米高度,然后通过管道逐级分解,引到内蒙古东南部,再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沙漠。在新疆还分为北、中、南三支,北支进入艾比湖,中支进入吐鲁番、哈密盆地,南支进入罗布泊盆地。 此设想意图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湖。同时,海水依靠太阳能自然蒸发,作为湿润气候的水气供应源而增加西北地区的降雨,从而达到根治沙漠化以及从根本上解决新疆缺水的困境。 而运输管道,专家们就建议用玻璃钢管,既不怕海水腐蚀,稳定性又强,直径8米就够了,而且用管道输送还可避免海水流经内陆所带来的土地盐碱化等危害。 设想似乎很周到,前景似乎很美好。可是该论说一经报道,却引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质疑声远高于肯定声的网络炮轰。 有网友戏称,此设想和当年的“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口子,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来,西藏变成真正的江南”有一拼。甚至有网友直接表示,“这不是给长城贴瓷砖,给赤道镶金边,给飞机装倒挡,给太平洋安栏杆,挑战常识和人民智商的底线吗?” 专家称能造福子孙后代 昨天下午,记者首先打电话至参与论坛的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工作人员陈辉接电话,当记者一表明身份,他就笑说“是为‘海水西调’吧”。陈辉表示,这几天,他们这个电话异常火爆,有很多求证者。“这不是天方夜谭,的确有‘海水西调’这一说,这是很多学者专家探讨多年的成果,是很有可行性的,现在缺的就是多方支持去实现它。” 为本次峰会做总结演讲的是该海洋分会的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张宝印,他也是首先站出来面对此次质疑浪潮的专家,称“海水西调绝不是无稽之谈”。昨天,记者打通了张宝印的手机。 张宝印表示,“海水西调”不是新词,早在1997年,就有学者提出了“海水西调”的设想,2008年他们也曾在北京召开相关论坛,只是当时没有引起大的关注。 对于此次的质疑浪潮,张宝印说“这是好事,就算是质疑也代表大家在关注它,这说不定就能推动项目的开展” 。 记者问了几个网友提出的疑问,对于高成本问题,张宝印表示已有公司进行过论证,每吨海水输送到新疆的成本大约是8块钱,用的还是可再生的电能,这成本跟海水引到西部所产生的效益来比,是微乎其微的。“工业用不了的水可以搞农业,如搞养殖等。”张宝印一下子举了很多海水后续利用的例子。 对于有网友所提“渤海本身污染严重,引到西部影响当地土壤”的问题,张宝印说,他们本身是海洋分会的,最了解的莫过于对海水的应用。他表示,渤海湾的海水与太平洋相连,一般自净周期为5年,而海水西调则人为缩短了其净化周期,反而有利于环保。至于影响土壤的担心根本没必要,海水输送是通过不怕腐蚀的玻璃钢管。 “海水西调若成功,必能带来新疆等西北地区的根本变化,若被采纳,6年内就能完工,现在内蒙古的锡盟地区已准备试点,我相信会实现的。”采访最后,张宝印一再表示,有人关注是好事,大家要多多呼吁,该工程能造福子孙后代。(记者 李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