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面对着5000人的公司,仿佛又回到了1995年创办CCDI时的状态,对未来焦灼、忐忑,痛并快乐着。这个状态非常可贵。行业里也听到很多担心、迷惘和焦虑的声音。很多人并不能保持积极和达观,而是对未来威胁的畏缩和恐惧,这也让人非常不舒服。
最近两年去了很多地方,并混迹于创业营,也接触到了时下最厉害的投资人和30岁左右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仿佛没有正常的工作时间,大多数人天天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头看我们行业的现状,对于未来是属于他们还是我们,大家心里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些创业者们看到的未来,掌握的资源已经远远超过设计行业中的大多数人。
一个行业最终走向何处,需要超然的认知。相信人可以活到150岁甚至更久,因为再过二三十年你的身体可以全换掉,例如3D打印眼角膜和心脏。然而活得长对个人和世界均不一定是好事,所以后半生一定要活得有意义,为社会做一点贡献,为世界进行创造和重生,而不是续命和消耗。
很多人会问设计行业的方向,然而是否选择设计行业,也是一个人的方向。所以,应该考虑自己的方向,而不要限定为你暂处的行业。历史上有四百万个营生消失,而人类还要繁衍。
设计行业还有前景吗?——“既有又没有”。按传统的玩法就没有,不按常理出牌就会有大量的机会。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这些机会。
CCDI有一个服务万达的大客户事业部有幸参与万达BIM设计管理系统的研发。万达此举在我看来是在侵占传统设计院的生存空间。站在资本立场,他发出了明确的信号,逼迫设计院升级迭代服务产品,在这个情况下,再强调不要压价竞争,会变得无聊。
再以Autodesk和Adobe为例。这两年国外使用Adobe软件的比例在增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此消彼长,源于Autodesk的所有产品致力于使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变得高效,而Adobe的产品让非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本质上这和万达在做的事一样,都是利用现代技术和科技让专业人才的技艺不再可以赖以营生。
“专业人士”一直受着工业革命的冲击。有人说设计院是创意创业,再好的创意,最终还要通过15块钱一平米的施工图变现,可施工图不是创意。一旦万物互联真正实现,童叟皆可解决工程师正在解决的问题。“专业”和“经验”指的是对信息的高占有度,如果获取信息不再困难,经验也会变得廉价。

所以专业人士的使命是创造新的专业领域,而非依赖经验生存。相信传统的设计院五年内一定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并产生具有新的组织和运营模式的设计院。诺基亚巅峰之时乔布斯推出了iPhone,同年安卓正式上线,而诺基亚坚持其老路,不求转向,终被这两件事联手扼杀。很多传统行业暂时稳固,但是资本和互联网一旦腾盯上,就是行业颠覆的到来。
这是任何生命不可逃脱的一条曲线,有出生有上升,有巅峰有下滑有结束。设计行业处在曲线的哪个阶段?相信每个人都看得出来。虽然每个人都算计着为了健康该吃什么药,但这样的努力仅是续命。

不连续性是现象背后的本质。人类生存在连续的假设上,我们希望过去的经验可以让我们续命,故在连续性的假设上每个人很难做自我否定、颠覆和突破。要让事物延续需要跨越不连续的部分,所以要么打针吃药,要么不破不立。

看一个行业是否处在衰退期,有五个指标:
1)优秀人才是不是净流出?小红书是一个互联网创业公司,其中的一个高管是华东院辞职的一位建筑师。
2)新进入的企业是否在减少?近几年并没有新成立的设计公司能摆上台面。
3)重要竞争对手是否在大合并?苏交科、天强包括CCDI都把并购当成很重要的业务。
4)新用户的增长速度是否在下降?目前是负增长的状态。
5)用户是否更关心价格而非品质?

设计公司有多少钱花在了研发上?这里的研发不等于技术研发,技术研发的成果是客户的产品,无论绿色建筑,还是海绵建筑等新东西都不是自己的产品而是客户的产品。真正的产品是如何通过改变服务优化客户体验,这才是真正的产品研发。之前CCDI每年给天津大学一笔钱设立奖学金,今年不给了,因为这笔钱应给到有意义的事上。目前没有任何指导性文件能给到新的建筑师学生们,这个行业还有前途吗?而我就想干这件事。
德鲁克说如果一个产业增长的速度明显高于经济或人口的增长速度,尤其当短期内增长翻番时,它的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孙正义最近卖掉了阿里的股票,转投了一家物联网基础产品公司,由此设计公司可以猜出下一风口将在哪,所以仍有机会。

目前很少有人想明白设计与互联网的关系,当彼此独立的两种技术需要整合时,整合点是最难把握的。原来的投资、拿地、盖房子是一套产业链,设计公司只面向其中的一个环节,如果整个产业链发生更替,那么这个环节可能将发生重大变化,除非改变运营方式。
行业变迁的实质有技术进步、代际更替、经济转化。
技术进步:以工业革命为例。蒸汽机的时候是第一步,解放人的体力。2.0时代解决的是流程和标准化,将复杂的技术整合在一起,进行快速复制,标志是福特的“T”型车。3.0时代有了电脑,IT技术使复杂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实现。上大学时老师用戴高乐机场为例阐述西方面向高复杂性工程的建造技术,而这种复杂性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到了4.0时代,会变成C2F(客户对工厂),客户的意愿决定工业的生产,这也将深刻地改变工程的逻辑。
代际更替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更替,年轻人的想法就和老一辈不一样,原本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可能将不起作用。
经济转换,举个例子,就像三四十年前饿了很久的中国人,害怕挨饿,为了吃饱,可以不顾一切的抢食物、囤食物。这与这三十年来的房地产市场是一样的。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动力,是因为他们的恐惧。但人一旦吃饱了,就开始有焦虑,馒头未来真的值那么多钱吗?与此同时,很多人开始想吃好的,原来蒸馒头的人也许不会做菜,厨子的机会就来了。如果我们已经被培养成只会蒸馒头的人了,大多数人就很难学会做菜。这意味着新的价值网需要新的技能或技能组合。

变迁的形式就是价值链的重组。这条价值链的两头是资本和客户,中间串着资源和产品。前30年所有发大财的都仰仗资源,不管石油、矿山还是房地产,到目前为止大量资本仍然把眼睛盯在资源上,当然产品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方面万科、龙湖做得不错,但是他们发的财仍是来自资源。
万达去美国买院线、做文化项目,并不是说院线是万达做的产品,他们依然是资源导向,把已有产品作为资源构架整合到价值链里。所以即使是万达也可能不知道如何创造产品,这正是设计公司的机会。所以不需要用资本力量与他们抗争,低端创新机会更多。
设计行业不在价值链的主线上,而是挂在旁边,这种状态很危险。中国人很少人愿意为人们脑子里相出的东西买单,设计公司所谓的优势是政府给的资质。这个东西是一个防贼的围墙,它无法带来创新,更不能决定未来的命运。

做设计要把力量注入到主线上去,如果定义为创意产业,就要做出上接资本、下接客户的产品。我做了十年的体育运营梦,CCDI体育事业部同时做场馆运营服务。运营反过来可以让资产增值,实现资产闭环。但到了市长那里还是“一场两馆”的设计。放眼美国,他们的任何一个体育馆都和标准的街区一样,首先是一个商业场所,和万达电影院是一个概念。

单纯用原设计公司实现以上的跨越基本不可能,必须创造一个新的价值网,做出新的、市场愿意接受的产品,资本才能光顾。老设计公司积攒一批老客户,只要老的价值网仍有机会,就会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去加固老的价值网,此时其中的人就很难跳出去做新的价值网。
对于新的价值网,CCDI的未来有四个可能方向。
一是升级服务。中国的工程管理水平离世界先进还差很远,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高铁、最高的楼,但资金投入、资源消耗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最近一些国外的项目让CCDI有机会做PPP等升级服务。
二是创意跨界。要为客户创造价值,创意会变得很重要,它需要建筑师们、设计师们更深刻地结合互联网技术,更深刻地接触用户体验。
三是拥有产品。两层含义,一是客户可以直接拿到的产品,比如酒店从设计到运营;二是供应链里的多个环节,叫建造产品。
最后是退守平台。平台是土地,上面长了很多树木,构成森林。平台的作用一定是退,不再是控制。CCDI内部的流程是目前建筑设计行业里面做得相当好的,2007年打造的平台可以用于项目结算、交易、流程管理,且非常严谨,对应投资人、设计师、证监会均可四面玲珑。

75%的企业无法实现转型。企业有固化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由资源流向、企业内部流程、价值标准决定。想做一点新事,但一到开会心里就打鼓,辛辛苦苦得到的利润,放到新业务中去会有前景吗?从而想做也不敢做。为了新业务一顿饭吃两千块钱很正常,而设计部门如果一顿饭超过三百块钱必须得层层签字。企业寻求转型往往会被这些细节拉住。跨越固化的心智模式也有办法,比如把组织变小,比如用投资方式多元化。CCDI也在做这个事。

要应对变化,需要自裁。像市场破坏企业一样破坏自己,像自然破坏生物一样破坏自己,是一个企业家应该有的责任,也只有这样才能重生。既然早晚被杀,不如自残,从内部找到好的基因,再跟别的基因重新组合,就有了新生。
去年开始CCDI提出CDP(事业合伙人),鼓励员工为自己做事,做自己的生意。这个过程里发生了很多故事让人哭笑不得,例如抱怨公司不管我们,但就是他们组织了团队,精挑了骨干,并把这个团队当成自己的公司一样进行认真的策划,于是,团队内部出现了模拟的股份关系。这样的事情在CCDI里并不多,也有很多的人在等着看笑话。可以说CCDI内部正在发生一场优胜劣汰。

而对于领导人,不要当和事老,要当平衡的破坏者。领导人不该一味让员工满意,而是让他们更优秀,甚至超越自己。

深化平台的意思是从“公司+员工”进化到“平台+个人”,类似于“猪八戒”的成功,可能五年、十年以后,设计公司就是一个保险公司,手底下是一批精算师,对市场上的所有设计团队进行信用评估,设计保险产品,提供金融支持。
CCDI也正在产品进入资本链条方面做一些尝试。
悉道科技:立足于做到物联网与建筑的结合,CCDI投小股,创业者占大股,创业团队里有六、七个IT人士,做的是物联网接口和自动设计。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一幢小房子,一个建筑师陪着客户,按要求编辑成虚拟的、映射的模型,并输入自主研发的软件,十几分钟后全套设计图就有了,再输入加工设备,可以生产构建,工业化组装。

文化IP“阿呆”,衍生出的酒店品牌:用文化、创意重新创造新消费场景,并注入建筑物里以利于资产升值。明年会在北上广深开10到12间城市店,加上6到7间乡村店。

悉乐:娱乐产品的公司,创始人原来在水立方里做戏水乐园。研发的假日公园是一款位于成都,占地200多亩的“轻乐园”,类似于一家三口半日游。其中一个特色项目是在成都可以玩真雪,只要18度以下都可以实现常温戏雪。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
担任“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是赵晓钧(EMBA2005级)职业生涯的一个巅峰。然而2008年以后,赵晓钧再也没有设计过一座房子,他画漫画、研佛经、习武术、写书法,并且开始着手实现一个新的梦想——在中国农村建设“新乡村生活圈”,既能让压力沉重的城市人拥有一片诗意的栖居之地,也能为乡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
![]() |
如果一个人被他的职业或技能所定义,那么他的人生是有局限的
2008年,当赵晓钧完全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后,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再也没有设计过一座房子。他研佛经、习武术、写书法,还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卡通形象,叫作阿呆。他把点滴感悟画成了阿呆的生活,这个形象很受中欧校友的喜爱。他通过漫画讲述了许多道理,其中一个道理是,如果一个人被他的职业或技能所定义,那么他的人生是有局限的,“真正定义人生的应该是信仰、梦想、使命这类形而上的东西。”
![]() |
![]() |
![]() |
他说,建筑终究是时代的产物,而建筑师只是一个时代集体潜意识的代言人,并非建筑纯粹的缔造者。
“当社会稳定富足,人们敬天地、安居乐业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永恒的作品;当社会处于动荡或变革之中,往往会出现有争议的作品——很难用好看或不好看来形容,但颠覆性的作品自有它的价值。”
“好看”与否似乎也不是他评判建筑的尺度。早在北京一战成名之前,他所创办的悉地国际(目前是中国国内最大的民营建筑设计公司)就是深圳建筑设计界的“标王”。之所以能够屡屡中标,不仅靠技艺超群,也因为他更懂得“人”——他会把“人”所需要的房子提供给他,而不只是提供“好看”的房子。
几年前,他开始考虑建筑设计公司转型的机会。“建筑师是盖房子的价值链上的一个附属角色,在中国前途堪忧,中国的主流文化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购买智慧产品,要赚大钱基本不可能。”于是,他想方设法进入价值链的主线,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拥有产品。他觉得,随着消费升级,一些靠内容、创意取胜的房地产产品会崛起。他生于济南,是土生土长的城市人,字画中却别有一番朴拙韵味,后来他选择乡村建设作为转型方向,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为此,赵晓钧发起了上海乡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乡香文化致力于以文创之力,激发乡村之美,传播新乡村生活方式,吸引更多的都市人回到乡村,实现田园梦。
但是现实并不如赵晓钧想象的那么完美。他开始四处看项目,看多了之后,虽不能说“田园梦”破碎了,但确实因此更加懂得了中国。“农村的山山水水虽好,但也没有什么可以当景区卖票的地方,农民们火急火燎地想发财,政府投了很多钱进去,急着取得收益,往往是把村子弄得干干净净的,不让养狗,有时甚至连鸡也没有了。”他总结道,“人走进去空荡荡的,喊一嗓子还有回声,成了一个特别冷漠的地方。”
在遇见明月村的那一刻,
他觉得自己离梦想近了
一个偶然的契机,经同为中欧校友的陈瑶(EMBA 2002)介绍,赵晓钧从四川蒲江县明月村拿到一块地,在这里开始践行他的梦想。
赵晓钧说,他的梦想是在中国实现一个“新乡村生活圈”。
这代表着城镇化的另一极,不是人们离开乡村去城市,而是厌倦城市的人来到乡村,在这里实现新的经济循环。这里的经济链条会变短,人们能看到自己吃的菜是从哪儿长出来的,能遇见为自己种橘子的那个人。住在一家民宿,即使主人不在,也能通过他的生活印迹理解他,还可以通过微信联系上。他想要在乡村实现人与人相互连接、亲近自然的状态。在遇见明月村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离梦想近了。
![]() |
“我后半辈子就做这件事了。这是在城市沉重压力下生活的现代人的一种刚性的心理回归,只是需要落实成产品。”他笃定地说,“我相信这是一门巨大的生意。”
赵晓钧在明月村投资兴建了呆住堂艺术酒店,目前正在建设之中,明年竣工之后,这会是一个虽地处乡野,却有着现代化生活设施,且能体现“阿呆”艺术风格的精品酒店。
赵晓钧还在明月村发起了临溪河谷乡村旅居项目。临溪河谷项目范围涵盖临溪河流经的寿安、西来、复兴、大塘、甘溪5个乡镇,总规划面积258平方公里,项目分三期建设,规划发展精品酒店、乡村集市、房车酒店、亲子体验农场、帐篷营地、湿地公园等乡村文化旅游一体化项目;明月村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将建设精品酒店、乡香明月项目和明月剧场。
对于愿意来这里的文化人,赵晓钧尽力提供各种支持。文化人在村中租下四合院,设立工作室或民宿,村里可以为院子配备管家,帮助主人运营微信号,出售文化衍生品。有资金的文化人可以投钱进来,成为四合院的股东,与明月村一起营销、共享收益。缺乏资金的文化人也可以寻找投资人合伙,或是利用设计好的金融产品。“新村民进来,我们看他们有哪些痛点,一个一个去解决,解决完了之后就是产品。”
我做乡建不是为了做陶渊明,
而是要为土地带来增长
在明月村,赵晓钧不只是一个投资人,更是一个商业模式的设计者,他对明月村的定位、发展以及未来规划,对村民与外来人的关系,对乡村与城市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刻思考。
他说,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时,会出现精英返乡的浪潮,这在中国也是必然趋势。他认识不少向往或已经归隐田园的朋友,他们大多是已经实现了经济自由,开始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中产阶层。
中国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新乡村项目,有很多艺术家村、音乐家村,但多以文化人为主体,一不小心,就会与当地村民的利益割裂开。而他说,“我做乡建不是为了做陶渊明,而是要为土地带来增长。”
![]() |
较一些以风景著称的旅游地,明月村没有可以“关起门来卖票”的景区,却多了人的景观——“新村民”。入住明月村的新村民大多处于文化人金字塔的上半部,在互联网时代已有足够的影响力。例如,宁远是电视主持人、作家,拥有原创服装品牌“远远的阳光房”,在村中开设草木染工作室;李清是四川的工艺美术大师,在村中设有“蜀山窑”工坊。“新村民”成了旅游产品的提供者,游客来到村里,可以去染布、制陶。因此明月村出现了两层客户,第一层是新村民,第二层是因新村民而来的消费者。
![]() |
这个逻辑是层层受益的。原住民将房子租给新村民之后,还获得了从事旅游服务类工作的机会,他们可以成为村中的运输人员,或客栈管家等。赵晓钧介绍说,在民宿发展成熟的地区,管家是很好的职业,如果积累了足够的客户资源,他们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买手,可以去全球各地工作,对于有服务精神的人来说是很好的创业。为此他还开设了管家学校,培养一些农家子弟成为客栈管家。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解决了
中国乡村建设的五个利益方的关系
赵晓钧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5级EMBA校友,在中欧的学习帮助他系统地构建了自己的管理知识体系,也有助于他将建筑师的才华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商业思考上。
有一天,他在纸上写下了乡建的五个利益相关方:村民、政府、投资人、操盘手(村长)和文化人(新村民)。他将“村民”放在中间,由其他四方环绕着。这个图案让他想起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那么明月村呢?他仔细想了想,觉得也非常契合:
![]() |
村民:土,承载。村民居于其他要素的中央,是他们的承载体,如果村民受益,乡土资产升值,生活就会变得美好。
政府:金,收获。土生金。政府来自于乡土,为乡土负责。政府要为乡土发展创造足够的条件,制定规则,也要行使权力剔除发展的障碍和犯规者。
投资人:水,润泽。金生水。资本是乡村经济循环中润泽的力量,没有资本,五行运转就会中断。
文化人(新村民):木,多元。水生木。新村民就像春天里的树木,是形成一方文化生态的重要力量,他们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独木不成林,也并非每颗树苗都能存活。
操盘手(村长):火,升腾。木生火。操盘手汇聚这个地方有价值的个体,像火一样升腾树苗的力量。
![]() |
五行相生亦相克,“克”是制约的意思。如“土克水”,资本受制于村民,如果村民在财务上期望过高,就会降低投资人的意愿;而投资人也应该让资本流动性适当降低,创造一些让村民获得资产性收益的机会。又如“水克火”,项目操盘手应该接受资本的制约,他们在做公益的同时也要增加商业意识,努力创造经济结果,才能使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后来,他在明月村的“明月讲坛”介绍这一理论,当地的县政府领导坐在观众席中聆听,他们觉得这与自己的做法很契合,同时也很新奇,能让人想明白乡建中的很多道理。明月村和赵晓钧,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 |
去判断一桩生意或投资该不该做
赵晓钧是佛教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相信世间万物“如梦幻泡影”,但这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虚无主义者。他不求神拜佛,只是认真选定了人生的方向,从而更加坚定地拥抱此生。
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把自己行商的方式称为“顺天合道”,不是出于恐惧的“强取豪夺”,不是依仗智力优势的“运筹帷幄”,而是从佛教的“慈悲心”出发,去判断一桩生意或投资该不该做。如果认定了,就最大限度地运用个人才华和资源去推行。
就像他在临溪河谷践行的那样,通过资本的方式,努力打造一个让人们诗意栖居的所在。这种自我的成全和对人世间的信心,就是阿呆的禅。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