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厂采用CASS工艺,前段时间(大概有两个月了),CASS池的MLSS为3200mg/L,SV30为80%左右,上清液非常清澈,显微镜观察丝状菌丰度不高,滗水器出水带泥。请问是污泥膨胀吗?该采取什么措施?

(1)应该与污泥膨胀有关,因为,SV30实验上清液清澈与出水带颗粒是矛盾的。
(2)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多半是丝状菌膨胀后,活性污泥来不及沉降,导致部分微生物流出系统,也就能够看到出水带颗粒了。
(2)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多半是丝状菌膨胀后,活性污泥来不及沉降,导致部分微生物流出系统,也就能够看到出水带颗粒了。


①我们前段时间一直存在丝状菌膨胀的问题,经过工艺调整,已经基本抑制,但是通过镜检观察,丝状菌仍然无法根除,请教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在最近一个月中,以前在生化池面由于丝状菌产生大量浮泥,现在已经消失,但是偶尔也会在个别区域出现小面积淤泥,不容易去除,请教一下是什么原因?②近一周,水量减少约25%,进水略有下降,出水显浑浊,各项指标除TP外,都没有什么问题。我想请教一下,TP去除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现在出水氨氮还可以,基本都在1.0左右。③针对出水混浊,我们加大排泥,力争将F/M恢复到水量没有减少前的数值。不知道这种做法对不对?这两天出水槽内水透度有所恢复,但是二沉池内部水没有变化。

(1)根除丝状菌比较困难,主要是控制好各指标及水质成分的均衡保证。
(2)丝状菌是个经常反复、难以根治的问题,所以偶尔还有浮渣浮泥。
(3)总磷的去除有待于好氧吸磷后的随污泥排出,所以,在保证进水不要含有太多磷的情况下,要保证排泥的及时性,避免排污泥的积聚。
(4)加大排泥是对的,可以缓解出水浑浊问题,也可以降低出水总磷。
(2)丝状菌是个经常反复、难以根治的问题,所以偶尔还有浮渣浮泥。
(3)总磷的去除有待于好氧吸磷后的随污泥排出,所以,在保证进水不要含有太多磷的情况下,要保证排泥的及时性,避免排污泥的积聚。
(4)加大排泥是对的,可以缓解出水浑浊问题,也可以降低出水总磷。


活性污泥法中由于排泥过量,偶得好氧池污泥浓度很低,且出水浑浊,该如何培养以增加污泥浓度?

(1)暂时停止排泥,保证足够的启动活性污泥量。
(2)减少曝气量,避免新增活性污泥被不必要的氧化。
(3)有污泥回流的话,可以降低污泥回流比。
(4)看到污泥有增长迹象后,有条件下话,可以适当提高底物浓度。
(2)减少曝气量,避免新增活性污泥被不必要的氧化。
(3)有污泥回流的话,可以降低污泥回流比。
(4)看到污泥有增长迹象后,有条件下话,可以适当提高底物浓度。


(1)沉降比在进水量增加后,始终维持在70%~80%;污泥发散,观察沉降比,发现沉降很慢。前期沉降高MLSS还随之增加,水量大后,沉降比维持前期数值,但MLSS降低。请问是什么原因呢?
(2)水量增加已经有一周时间,最近COD去除还可以,能达到70mg/L左右,但是二沉池出水浑浊,有细小絮状颗粒随水流出。请问是什么原因?
(3)我们有两座生化池,两座生化池进水略有不均,为什么两池溶解氧也会有差异?
(4)我们每天除泥量很小,因为设备和构筑物原因,每天排泥量在15m3左右,而且还不能保证连续。两座生化池池容在16700m3,按照目前MLSS 1800mg/L左右,是不是泥龄有点长?
(2)水量增加已经有一周时间,最近COD去除还可以,能达到70mg/L左右,但是二沉池出水浑浊,有细小絮状颗粒随水流出。请问是什么原因?
(3)我们有两座生化池,两座生化池进水略有不均,为什么两池溶解氧也会有差异?
(4)我们每天除泥量很小,因为设备和构筑物原因,每天排泥量在15m3左右,而且还不能保证连续。两座生化池池容在16700m3,按照目前MLSS 1800mg/L左右,是不是泥龄有点长?

(1)暂时停止排泥,保证足够的启动活性污泥量。
(2)减少曝气量,避免新增活性污泥被不必要的氧化。
(3)有污泥回流的话,可以降低污泥回流比。
(4)看到污泥有增长迹象后,有条件下话,可以适当提高底物浓度。
(2)减少曝气量,避免新增活性污泥被不必要的氧化。
(3)有污泥回流的话,可以降低污泥回流比。
(4)看到污泥有增长迹象后,有条件下话,可以适当提高底物浓度。
知名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