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弄污泥变废成“宝”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8-04-26 作者:杨博 |
在佛山水木金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水木金谷)的力合科技园驻地,一处不起眼的角落摆放着五花八门的污泥样本,上面的标签仔细地标注着采集时间和地点。紧挨着这些样品的货架上,利用那些污泥研制出的建筑材料,琳琅满目。江东,这位57岁的“污泥迷”,在日本做了15年访问学者之后,归来创业。经历7年探索,他们的产品变陶瓷污泥为“宝”,被成功用在港珠澳大桥(香港段)。而他所在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团队(即水木金谷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的带领下,摘得佛山唯一的广东省2017年“珠江人才计划”团队项目。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波
出外取经:
道路自带除冰功能
“日本高度城市化,迫使他较早去研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993年,江东作为一名访问学者,过海赴日本岩手大学“取经”,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环保、节约以及“变废为宝”的意识,已经深入到了日本人的细微日常。从回收一件泡沫塑料包装箱,到制成一支圆珠笔的笔壳,要有全社会的参与。
在城市的社区里,儿童和家长被名为“儿童会”的民间组织动员起来,利用业余时间处理家庭垃圾。高年级的孩子会带着低年级的孩子,从各家各户的门口把这些初步分拣过的废弃物收集起来。“整个过程,都是自发的。”江东回忆说。
江东的研究,也从日常生活入手。“日本是高龄化社会,为了减少冬天老人在户外滑到的机会,人行道要有防冰除雪的功能。”江东说,在一般的中小城市里,路基内铺设了管道,道路周边的河水被引入其中循环流动,人行道的表面就不容易结冰。而江东所做的科研,正是把废弃的泡沫塑料,压缩做成隔热层,来为路基下循环的河水“保温”。
结缘院士:创业植入“清华基因”
“然而,日本早已完成了城市化。建设工程越来越少,资源化利用的市场已不在那里。只有回国,才能施展抱负。”2006年,江东毅然回国。创业的第一站,他选在了佛山西部的高明富湾。江东团队要做的,是通过透水地砖、雨水回收系统等产品,让城市的“水泥森林”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像海绵一样吸收或释放雨水,来改变“热岛效应”对城市居住环境的困扰。然而,他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他的创想与当时人们普遍的看法格格不入。在一些技术交流会上,有的专业人士担心,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南方,经过透水混凝土构件再造的生态河道,会不会影响城市的排水;有的专业人士则担心,种满花草的生态河道遇到雨天,会不会加重城市管理的负担。
恰在同一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校友王浩与江东,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相识。在反对声音居多的当时,他对江东的支持可谓雪中送炭。“王浩院士从全国的水环境治理考虑,与企业在生态河道治理的产品化思路不谋而合。我们都希望能够再造生态河道,而不是一味高标准建造堤坝。”江东分析说,这样,多种一些植被,让水分向地下渗透,减缓甚至消除洪峰的压力,同时水分的蒸发会为城市“热岛”降温,大环境会得到改善。2007年,在王浩院士的推荐下,武汉数千平方米的长江生态河道试点用上了江东团队的产品。这也是江东团队第一次在王浩院士的带领下,参与国内大江大河的治理。
2012年前后,江东团队作为北京沙河公园人工湿地项目的技术方案提供方与建设方,第一次与作为评审方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展开对话,直接促成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旗下力合科创集团与江东团队的合作。
江东的企业获得5000万注资,并全面对接“清华系统”的研究机构和科技孵化机构。江东团队由此获得了更超前、清晰的技术指引。2014年,他踌躇满志地把企业更名为带有清华元素的佛山水木金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水木金谷)。他们逐渐把产品与服务的触角,向长三角、大西北延伸。
钻研污泥:
七年磨一剑变废为宝
回国创业的第三年,江东留意到,一些陶瓷企业把工厂迁往高明。“陶瓷抛光污泥含有超细的二氧化硅。它不易分散,渗入土壤便凝结成块,造成板结。如果陶瓷污泥进入水体,会破坏整个水系的生态体系。”江东带着工人找到这些废弃物,如获至宝般地用桶、用货车搬运,数以吨计地大量取样。他知道,要查证这些废弃陶瓷污泥的成分、属性,好像从人海中找到陌生人的身份,只能大量地去试。这让附近的陶瓷厂工人感到纳闷,为什么在他们看来一无是处的废料,会有人那么开心地雇人拉走?因为在陶瓷行业来看,这些污泥中的金刚砂在高温下会胀裂,不适合回收再利用制瓷砖。
此后,经历数百次试验,江东才真正让利用陶瓷污泥制成的透水砖走向市场。其中的难题,莫过于选择最合适的药剂,让陶瓷污泥中的二氧化硅微颗粒不再“抱团”。这才能接着通过改造设备,使它搅拌均匀,成为透水砖的原料。淘汰了十余种药剂,江东终于梦想成真,而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七年。2017年下半年,港珠澳大桥(香港段)两侧的人行道以及附近广场用上了水木金谷制造的透水砖。
“我们的产品因为添加了陶瓷研磨污泥,反而具备了参与当地市政工程的优势。”江东告诉记者,正是陶瓷污泥中的二氧化硅,这一被人们认为的“大麻烦”,让透水砖以相对低的成本提高了强度。不但节省15%至20%的水泥用量,综合成本还下降了20%以上。而从陶瓷污泥入手,江东看到了产业链中更长远的问题。“二氧化硅之所以会凝结,和陶企在生产中使用了絮凝剂有关。如果陶企考虑到资源化利用的问题,从源头上能选择有利于后续处理污泥的絮凝剂,恐怕会对陶瓷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带来系统性的改变。”
如何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记者:怎样才能鼓励发展“变废为宝”的创新?
江东:以香港特区为例,对一些市政工程,当地政府要求优先采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品。比如,透水砖添加的废弃物要超过30%,才能参与政府工程;透水砖的强度要达到40MPa。而水木金谷的透水砖恰恰因为添加了陶瓷研磨污泥,而满足了这些市政工程招标的条件。
为什么香港要这样做?因为它相对缺少资源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所以通过这样的“门槛”,让外来企业参与引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品。这与日本不同,后者鼓励消化当地的废弃物。
记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品,有哪些优势?
江东:以透水砖为例,它要比非透水砖贵20%至30%,在价格上并没有优势。所以需要政策引导,推动“变废为宝”。而从更深层次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社会效益,不是简单地以价格来衡量的。
原本,处理废弃物,需要地方各方面的投入。那么,市政工程如果优先采用本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品,就会节省在处理废弃物方面的投入。这是社会化治理的模式,能够引导社会企业进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领域来创新,提高社会效益,降低治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