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环境工程三位教授为我院师生做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1-12-22
深研院宣(文/孟姣姣,图/赵延超)2011年12月20日11时,我院有幸请来香港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李晓岩教授、张彤教授和施凯闵教授,在A414为师生作了一场环境工程方向高含金量的学术报告。这场报告加深了香港大学与深研院之间的学术交流,在促进科研合作、人才互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晓岩教授1997年加入香港大学,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李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废水处理和饮用水处理等方面,是水环境中颗粒物迁移转化行为研究和数值模拟方面的专家,曾分别于2008和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和香港研究资助局的联合资助。这次来到深研院,李教授带来了题为“Research on Interface of Membrane Filtration”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关于膜过滤技术方面的内容,包括膜界面情况、膜表面颗粒物受力分析和膜污染处理方法。其中着重讲述了关于膜表面材料处理的方法。
张彤教授分别在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张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基于分子方法的环境工程研究。他在技术手段上关注荧光原位杂交、稳定同位素探针、宏基因组等方面,而在环境过程的研究主要为废水中的氮磷去除、新型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规律等方向。同时,张教授还出任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旗下《应用微生物生物技术快报》期刊编委。基于自己的研究,张彤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Application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in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and Microbiology”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张教授用浅显的比喻和轻松的语言,把高通量测序技术展现给我院师生。由于微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研究微生物行为及其DNA序列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项技术将进一步推动环境学科的发展。
施凯闵教授于2007年加入香港大学,其研究领域主要是面向固体废弃物处理和水处理工程的环境材料开发和应用技术,包括污泥和飞灰陶瓷化处理技术、水处理催化材料和膜材料合成等。目前施教授是香港固体废弃物管理协会执行委员以及《HKIE Transaction》杂志副编辑。针对资源回收等问题,施教授应邀作了题为“Quantitative X-ray Diffraction for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Application Examples in Sludge/Ash Reuse and Phosphorus Recovery from Wastewater”的学术报告。报告中主要涉及金属固定化和污染物资源回收等两个大的方向。施教授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了我院师生对废物资源化方法的认识。
本次学术报告架起了两校科研交流的桥梁,加深了两校在环境工程方向上的相互了解,为今后良好的合作互助奠定了基础。

李晓岩教授作学术报告

张彤教授作学术报告

施凯闵教授作学术报告

报告后师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