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多雨香港为何不怕水淹?20年来打造了一批“隐形”地下工程 位于香港岛的跑马地,因每周三晚上的赛马活动而广为人知。少有人知的是,它下面有个巨大的蓄洪池,容量达6万立方米,相当于24个标准游泳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3  浏览次数:116
核心提示:多雨香港为何不怕水淹?20年来打造了一批“隐形”地下工程 位于香港岛的跑马地,因每周三晚上的赛马活动而广为人知。少有人知的是,它下面有个巨大的蓄洪池,容量达6万立方米,相当于24个标准游泳池,可暂存洪水,能帮助周边区域抵御50年一遇的暴雨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新华社香港6月12日电 在多雨的香港,如何保护城市不被水淹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重点。香港回归20年来,特区政府不断升级防洪系统,打造了一批“隐形”的地下工程。

位于香港岛的跑马地,因每周三晚上的赛马活动而广为人知。少有人知的是,它下面有个巨大的蓄洪池,容量达6万立方米,相当于24个标准游泳池,可暂存洪水,能帮助周边区域抵御50年一遇的暴雨。



这是3月16日拍摄的跑马地地下蓄洪池内部构造。该防洪设施容量达6万立方米,相当于24个标准游泳池。 新华社 图

该工程于2012年动工,第二期蓄洪池于今年3月完工后,整个蓄洪工程全面启用。5月24日,香港遭遇今年第一场“黑雨”,水闸在工程全面启动后首次打开并发挥效力:当日港岛雨量巨大,但跑马地及湾仔一带未见水浸。

渠务署排水工程部总工程师简汉成带着记者沿阶梯进入蓄洪池,其中可见洪水带来的黑色沙泥、积水。这里看起来像一个空旷的“停车场”,暴雨时则瞬间变成“游泳池”。洪峰过后,大量积水被排出。蓄洪池最深处达4.8米。

回到地面,蓄洪池、暗渠等上方是足球场、跑道、绿地等运动场所,工程完工后并不影响场地原本的用途。

简汉成说,香港寸土寸金,因此要将蓄洪空间与公共空间有效结合,实现“一地多用”。




他说,蓄洪池参照了“海绵城市”的理念,顺其自然、弹性适应,将收集到的雨水和地下水简单处理后,循环再用于灌溉地面的草坪和冲厕等;蓄水池还参照了“智能城市”的理念,采用智能水闸系统,实时监控上下游渠内水位,在暴雨期间适时储存上游集水区的部分雨水,从而减少下游地区排水系统的高峰流量。

这是香港蓄洪池工程中首次采用智能水闸这种技术。

简汉成解释说,因为蓄洪池利用智能水闸系统,实时监视上下游水位,自动升降和控制雨水流入和排出蓄洪池,因此,跑马地蓄洪池采用了浅缸设计,池高2.5米至4.8米,平均高度约3米,远低于运用传统“固溢流堰”技术的大坑东蓄洪池的8米池高。因为智能水闸的一个优点是:洪峰过后它可再度打开,不但减少了蓄洪池的所需容量,而且池内的雨水返回渠里,不需用泵抽走,还减少了用电量。

香港回归20年来,特区政府长期研究在公园、游乐场地下兴建蓄洪池,跑马地蓄洪池只是一个例子。特区政府多年来采用的防洪策略主要包括为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疏浚河道。

简汉成说,防洪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策略。香港市区高楼密集,地下布满公用设施。若按传统方式提升排洪能力,要在市区大规模施工,将影响市民生活,因此,须有新颖方法帮助市区防洪。

以位于九龙西北部的荔枝角雨水排水隧道为例,工程主要采用半山截流的方法,截取雨水,经分支隧道流入静水池,再经主隧道排到海港,为荔枝角、深水埗、长沙湾等下游区域提供了防洪保障。传统的防洪方法是在市区拓建排水管道,而隧道截流是创新的防洪方法,它从源头着手,建造雨水排放隧道,在半山截流雨水,再绕过稠密的下游市区,直接排放入海。该工程于2008年至2012年建成。

在位于新界西南部的荃湾,为解决当地雨患,2007年至2013年建成了荃湾雨水排放隧道,拦截上游雨水,将其直接排入大海,降低雨水造成市区水浸的机会。隧道的设计排水量为每秒226立方米,11秒便能注满一个标准游泳池。

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于2007年至2012年建成,可拦截港岛半山区的雨水,经隧道直接排入大海,减少流向下游的雨水量,从而减轻港岛北整体的水浸问题。该隧道直径7.25米,可容得下一辆双层巴士与一辆私家车上下叠放。

渠务署的数据显示,香港去年全年雨量超过3000毫米,较2015年上升26%,全港“水浸黑点”—— 即易遭水浸地区,由1995年的90个降至7个。这7个“黑点”中,3个的排水改善工程已完成,其余4个的改善工程也陆续启动。

为确保雨季排洪顺利,渠务署每年都要派出大量人员巡逻、维修管渠工程。

多年从事地下防洪工程建设的简汉成说,防洪工程通常位于地下或半山,平时、甚至暴雨时,市民都很难觉察到它的存在。它就像一个“沉默卫士”,在每个雨季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

(原标题 “沉默卫士”——地下香港的防洪工程)  来源 :新华社 
 

市政中心邀请香港渠务署简汉成先生做《香港渠务设施建设概况》技术咨询交流会

2014-12-26 作者:水务中心

 

  2014年12月18日上午,市政中心为提高设计水平、拓展设计思路,特邀请香港渠务署简汉成先生来我院进行技术咨询交流会,并做相关演讲。市政中心王健总监、西北院深圳分院院长黄鹄、市政中心部分设计人员以及西北院深圳分院部分设计人员参加此次交流会。

  简先生综合介绍了近十年香港渠务设施建设概况,演讲内容丰富精彩:

  (1)香港的整体防洪策略、方案以及相关法规。香港渠务署将香港分为八个片区进行研究,对雨水排放整体计划做检讨,检视现状系统防洪能力,配合最新发展规划和应付气候的变化,进行河流疏浚及城市截流蓄洪。在市区上游进行截流(完全自排)中游进行蓄洪(部分抽排)下游免除了大规模施工。其中重点讲述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的截流方法,隧道呈祥道以北半山设有6个进水口截取雨水,经分支隧道流入静水池后,再经主隧道排出海港,为荔枝角、深水埗、长沙湾等下游市区提供防洪保障。对深圳防洪排涝工程具有示范性作用。

  (2)香港的蓝(水环境)绿(绿化)建设。在尽量保留河道现状景观环境、避免覆盖的理念基础上,依循河道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建设生态河道,创新性地采用导流器、溪内庇护装置、浅滩及水池式鱼梯等相关先进设施。此举将显著提升生态潜能,活化与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3)香港雨污水管网管理与中水回用模式。香港渠务署已于04年完成所有管网资产数据电子化,12年开始进一步发展,对管理设施的预防性维护及检查,做好管道更换及修复工作,提升了整体操作维护素质。香港已建设13个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造非饮用水可用于园林灌溉、洗涤、冲厕、稀释聚合物等。

    (4)启德发展区规划和佐敦谷箱涵截污工程。两案例均采取了最先进的截污设施来降低底泥污染,采用底泥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从而达到生态地降低污染的目的。这些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成功案例提供了大量最新资讯和引人深思的心得体会,使在座人员听后受益匪浅。

 

 

 

  参会人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中大家不时就相关问题与简先生交流讨论。本次会议令参会人员开拓了视野、对香港的设计思维有了新认识、对深圳水务工程设计有了新感悟,也对做好本职工作有更多的新启迪。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