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高效的污泥功能膜发酵处理技术获突破
由厦门市江平生物基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污泥功能膜发酵处理技术与应用”项目正在突破这一难题。日前,此项技术在北京正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白志辉、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副研究员郑国砥、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高级工程师韩伟等专家组成的评价委员会在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江平生物公司的技术总结报告并审查了相关材料,经过质询和讨论后,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功能膜应用及其配套技术集成创新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国家《“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提出,要重视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原则,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选用成熟可靠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鼓励采用能源化、资源化技术手段,尽可能回收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鼓励将经过稳定化、无害化处理的污泥制成符合相关标准有机碳土,用于荒地造林、苗木抚育、园林绿化等。
“污泥功能膜发酵处理技术与应用”是一项立足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背景下的城市污泥发酵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研究和开发项目。其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遵循安全环保、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因地制宜、稳妥可靠的基本原则,采用 ‘好氧发酵+土地利用’模式进行处理城市污泥,经过好氧发酵后与不同组成成分材料分别形成微生物有机肥、生物基质、土壤改良基质等产品,这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技术,也是我国未来重点推行的污泥处理方式。 江平生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建设污泥处理厂,引进先进污泥处理技术,且与中国的环境相结合,完全契合国家政策的需要。”
专家表示,污泥处理工作有着“臭、脏、累”的特点,臭气污染严重,作业环境脏乱,污泥处理过程中往往会释放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对作业人员的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相比较常规堆肥处理方式,该技术采用0.2微米孔径功能膜覆盖系统,在不影响堆体物料水分蒸发的同时,显著降低发酵过程中有害恶臭气体排放;我们自行研发和筛选的嗜温菌、嗜热菌优势菌株,可使堆体温度能较长时间维持高温,加快有机物分解,有效杀灭病原菌、虫卵和杂草种子,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有效保护现场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健康,并达到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通过该技术处理后的污泥产品,经第三方检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可制作有机肥,用于园林绿化及土壤改良,实现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负责人夏江平表示
据悉,该项技术已申报了相关专利,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以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