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拳拳 矢志不移 四十年风雨兼程路 ——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十年发展纪实
时间:2019-11-28 来源:陕西日报
风雨砥砺四十载 开拓奋进谱华章——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发展历程巡礼(下篇)
时间:2019-11-28 来源:陕西日报

西安城市综合交通改善工程南门与环城南路交通综合治理工程

西安市堡子村盘道综合改造工程

西安市第五污水处理厂

海绵城市
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稳健的步伐,逐渐发展成为集设计、研究、咨询、监理、检测和项目总承包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并建成了完整的市政工程设计与研究专业体系,设有7个专业设计研究所、1个市政工程研发中心、6个职能管理部门、7个分支机构、1个办事处、4个子公司及2个参股公司。
在持续发展和成长中,市政院更加明晰企业的使命,为社会营造和谐空间和环境,为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为企业不断创造财富和价值,为员工创造幸福生活和未来。
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市政院将关注行业发展环境,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大西安城市功能定位的新要求,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多业并举,诠释企业社会价值,实现新的升级。
汇聚英才 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高素质的员工群体是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宝贵财富,他们以十余名部省级以上专家、近百名高级工程师、百余名国家各类注册师集成的专业设计团队,以百余项国家、省级优秀工程设计奖,七十余项省、市科技进步奖铸就的精品设计品牌,续写着四十余年来致力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美好记忆。员工中多人次获部、省、市先进个人、劳动模范、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西安市十大杰出青年、西安市青年岗位能手、西安市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省市重点工程建设立功竞赛先进个人等奖项。
在令人瞩目的西安市现代城市建设中,挥洒着市政院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也记录了他们辉煌的业绩;激情洋溢的竞技场上,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点燃生命的热情与活力;炫目多彩的舞台上,他们踏着轻盈的舞步,唱响悦耳的歌声;孜孜不倦的工作中,他们用情诉说,诉说着对市政事业满腔的热切和情怀。
今天的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全院员工安居乐业,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司先后被授予西部开发杰出贡献奖,全国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省、市优秀勘察设计单位,省、市重点工程立功竞赛先进集体,陕西省经济技术创新优胜单位,“省级文明单位”,西安市先进集体,勘察设计信用评价AAAAA级设计单位,“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百名诚信纳税人”等多项殊荣。
创新科技 使企业占领技术高地
市政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开展科技攻关,设有专业的市政工程研发机构,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南门和环城南路综合交通治理工程中,就采用了诸多科技创新项目。环城南路是西安市东西向一条交通主干道。道路沿线分别与含光路、红缨路、朱雀大街、振兴路、南关正街、文艺路、长胜街、雁塔路、安西街、安东街平面相交,人流量车流量均很大。南门与环城南路综合交通治理工程,在全线共设置了3处地下隧道,该工程的最大特点是南门隧道距离地铁2号线盾构顶面的距离非常近,仅为2.37米,且施工期间地铁不能中断运营,此情况在国内同类工程中尚无先例。为保证地铁运营中的行车安全,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门成立攻关小组破解难题,最终按照动态设计理念,采用旋喷桩及钻孔桩,同时配合压梁施工的设计方案,保证了南门隧道施工与地铁2号线同时运营的双重安全。南门和环城南路综合交通治理工程完工后,不仅环城南路东西方向通行时间缩短为10分钟,而且南门广场南北向交通通过南门广场、含光门、朱雀门、文艺路、雁塔路等四条主干道进出城时间也大大缩短。
西安城东的堡子村盘道因为联通了西安向东的多个交通要道,一直以来被誉为西安的东大门。然而,拥有五个出口的盘道,人车混流,交通压力巨大。
在堡子村盘道综合改造工程设计中,如何解决城市商业中心区市政配套设施与周边商业空间有效衔接配合、地下过街通道与地下商业综合开发结合、地下通道综合体在城市地下管网密集区的管线迁改、地面道路及地上高架桥与地下通道综合体在竖向设计中的协调配合、市政工程与地铁工程的衔接协调等等问题?传统二维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该项目需求。设计项目组通过引进BIM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有效控制地下结构与相互交错的管线、地下构筑物间的关键节点,为精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项目设计品质提供了技术支持。堡子村盘道综合改造工程全面竣工以来,不仅满足机动车通行、市民步行出行、商业购物、休闲健身等多种需求,更以时尚的面貌成为西安城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技术同样应用到西安市第五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中。途经这里的市民总会好奇路西那几个大型的卵形建筑是什么。其实,它们正是出自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师们的创新手笔——西安市第五污水处理厂的卵形污泥消化池,这一工艺在西北地区是首次采用。污泥在池内不仅能得到充分搅拌,具有较高的混合效率,能耗低,而且该池型还大大降低发生污泥沉积。此外,还具有生成浮渣面积小、容易清除,热损失小,节省运行和维护费用等优点。
超前谋划 海绵城市开启新愿景
城市的美好未来,离不开市政工程设计者的奇思妙想、深谋远虑,他们对每一个问题的巧妙处理、对每一个数据的精心验算,都为城市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很多城市,外表虽然光鲜,但是一场大雨下来就露了“馅”,到处积水,交通拥堵,市民出行苦不堪言。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土地被钢筋水泥所包裹,雨水无法及时渗入地下,雨时“看海”、晴时干旱、地下水沉降逐渐成为这些大中城市的痼疾。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标志着全国建设海绵城市正稳步推进。
“城市下雨的时候就吸水,干旱的时候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使生态得以循环。”设计人员在谈及海绵城市时如是说。
经过几年先行先走,如今在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人员的努力下,这一美好的愿景在西咸新区正变成现实。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将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于实际,构建了四级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实现了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让城市回归生态自然之美。
日前,在设计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走在他们的设计成果——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街道上。如果不仔细看,道路两侧精巧的设计就会被人们忽视。道路两边的绿化带要比路面低10厘米左右,每隔20米还设置有用砾石和砂土分层铺就的滞留槽。道路上也没有雨水篦子,而是在路沿上开了许多小口。设计人员告诉大家,这其实就是一个特殊的雨水收集系统:道路两侧的下凹式绿化带用来接收雨水,地下面铺上砂石,雨水经过“收、渗、滞、排”的过程,通过植物吸收净化,渗入土壤补给地下水;未下渗雨水排入蓄水槽,方便干旱时对植物或景观的补水,从而实现雨水的“慢排缓释”。 大雨如果不能及时下渗,根据相应设计,就会流入市政管网,排向绿廊。绿廊与沣西新城道路立体交叉,可直接将两侧街区约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表径流通过地表水沟、溢流管等设施全面收集。并通过间接雨水转移泵站对区域约25平方公里的雨水进行收集,最终形成大大小小共约330亩的雨水景观水面,将雨洪调蓄系统与城市生态基础设计结合,解决城市雨洪管理。
改善人居环境、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洪涝损失,海绵城市将发挥巨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几年前,西咸新区就已经成功入选我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建设试点城市。这也凝结着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师们的心血,正是他们不懈的努力,成功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资源”,走出了一条生态城市的绿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