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4 10:11

刘一。 孙中元摄
扬子晚报网5月4日讯 (记者 薛玲) 智能万向监测球机、液压限流阀门、智能雨量计、移动水质分析车……这些就是刘一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来的宝贝。
回到家乡开辟事业
刘一是江苏长三角智慧水务研究院总经理和中德城市水务4.0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她出生于1981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曾在规划设计院做工程师。不满足于稳定的工作,2002年她主动请缨到西北地区协助组建规划设计院的分院。“我就想去闯一闯。”这一闯下来就是到现在,她始终在“闯”的路上。在西北,刘一因成绩突出被任命为分院副院长,带领设计院走上产业化道路。后来她结了婚,既不想和爱人分居两地,又不想离开自己喜欢的事业,刘一决定回到家乡南京开辟自己的事业。
2007年,回到南京的刘一,先后参与了浦口区绿水湾湿地公园、南京长江大桥北桥堡公园、四方美术馆佛手湖公园等众多项目建设。她说:“能亲眼看到自己的规划都变成了现实,能为家乡的城市建设做出一点贡献,感到非常荣幸。”
踏入鲜有女性涉足的水务行业
2016年,有感于国内排水管的数字化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现实差距,刘一选择创业,瞄准智慧水务方向。她深知地下管网领域的水务信息化领域尚无人触碰,恰逢南京出台建设创新名城系列扶持政策,刘一在江北新区筹建江苏长三角智慧水务研究院,并于2018年顺利通过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备案。这所研究院凝聚了4名中外院士、6名国家千人、20余位专家学者,主要进行水务领域传感器、物联网、算法与软件,智能装备和管网机器人的研发,为城市管网提供软硬件结合的智能解决方案。研究院成立半年时间就提交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成为一支受国内外瞩目的水务新军。
2018年11月,刘一召集了中外专家20余人在江北新区召开了第一届“第一届中德城市水务论坛”,并代表研究院与德国地下空间研究院IKT签约,共建“中德城市水务4.0”联合实验室。2019年春节期间,刘一奔赴澳大利亚,与澳大利亚中国商会共同成立了“Delta Incubator & Accelerator”(长三角域外孵化器),吸引国际前沿的智慧水务研究到江北新区进行科研成果转化。
整合高校资源拉起人才团队
“抓住机遇,敢于拼搏”是刘一身上最明显的创业者气质。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一直将“校地融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近年来新区全面启动高校创新带规划建设,形成校区、园区、社区、景区‘四区’融合的发展新局面。扎根江北新区近60年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唯一一所校本部设立在江北新区的“双一流”高校,也是智能水务人才团队需要依托的重要平台。刘一深感自己遇到了好机会,她整合高校资源,拉起一支人才团队,虽然不是直接做科研,却是可以团结顶尖科研团队的“经纪人”。刘一的助理说,刘一人如其名,“是一个表里如一、务实努力的人”。在女性很少涉足的水务行业,已为人母的刘一克服了生育后与社会脱节带来的“恐慌”,重新学习水务最新技术、提高外语能力。
家庭成为坚强后盾
在刘一创业拼搏的背后,还有一个温暖坚强的后盾——家庭。刘一的丈夫在她筹建研究院急需启动资金时,默默地筹备好资金打到刘一的账上。每当刘一感到迷茫,丈夫陪她散步,给她加油鼓劲。刘一的父亲,每天清晨都会为刘一倒上一杯温水,做好早饭,送两个孩子上学。而两个孩子也非常理解妈妈的工作,只要刘一回到家,孩子们就会自觉安静下来,“不能吵着妈妈了”。虽然不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但是一有机会,刘一就会和孩子们交流,10岁的大女儿对刘一说:“妈妈,我喜欢你工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