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新路径

风景如画的珠江
一条条河涌变清形成水环境治理的“羊城模式”“从前那条清澈见底的溪流终于回来了!”谈起大源支流的变化,在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土生土长的徐丽红深有感触地说,“就好像回到了二三十年前,现在我终于有机会带上自己的孩子到溪边戏水捉虾,就像我们小时候那样。”
正值夏季盛花期,海珠湿地迎来了不少观赏菖蒲和荷花的市民;随着周边河涌水质的改善,每年到海珠湿地鸟类种数已超过170多种,成为广州市内最佳观鸟点之一。

海珠湿地
位于广州珠江新城里的猎德涌历史悠久,涌边两岸碧道已经建成,只见古色古香的石桥、栏杆,以及两岸的祠堂古建筑等,在一湾清水的簇拥下,更见雅致。两岸绿树环绕,簕杜鹃开得正炽,游客三三两两在涌边散步和聊天,石牌桥段附近白鹭成群,亲水平台上有村民在打太极、钓鱼、下棋。天河区车陂涌消失多年的萤火虫也回来了,昔日臭气熏天现在变清变靓,一条条清澈见底风景如画的河涌,让市民群众纷纷跷起大拇指点赞,广州类似这样的治水案例数不胜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交替演进,广州市水问题交错交织,其治水难度和复杂程度,不仅在广东省极具标本性,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广州市迎难而上、精准施策,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塑云山珠水新活力,探路特大城市治水之道。在河湖治理工作上真抓实干、勇于创新,河湖面貌焕然一新,为解决老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树立了成功典范,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借鉴推广意义的有益经验,逐步形成水环境治理的“羊城模式”。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州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指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关于“抓河涌水治理要见实效,治理后要能下去游泳”的重要指示,把水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原则,探索出了一套超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思路,即按照“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的5字方针,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的“1套机制”为统领,按照网格化治水和排水单元达标创建的“2套网格”划分落细作战单元,深入“3个源头”治理(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全面实施“4洗”(洗楼、洗井、洗管、洗河)和 “5清”(清理非法排污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污染物、清理河湖障碍物、清理涉河违法建设)专项行动,通过综合施策,系统科学治理,推动城市生态功能的系统性修复,不断提升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跃居全国第二
经过不懈努力,今年1-5月,广州市9个国考断面全部稳定达标,鸦岗断面从2018年的劣Ⅴ类水到目前稳定达到Ⅳ类水;列入国家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已全面消除黑臭,上报平台的黑臭水体消除数量全国第二,车陂涌、双岗涌、景泰涌整治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流溪河流域89条一级支流劣Ⅴ类数量由46条减少到20条,污染物氨氮排放总量削减了79%,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66万吨/日,跃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据2019年5月市统计局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市民认为建设美丽宜居花城过程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是“黑臭河涌治理”;广州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连续2年获得国家督查激励,入围国家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海珠湿地碧道、增江碧道、蕉门河碧道被水利部作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的典范在全国广泛宣传;猎德污水系统“挤外水”等三个案例入选住建部评选的提质增效范例;当前,广州治水案例正在参评“第十二届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3月份白云区成功入选2019年全国10个河长制湖长制激励市县;4月份从化区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入围国家首批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
如今的广州,天更蓝、水更清、地更洁、城更美。

黄埔区双岗涌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
开门治水人人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在治水新阶段,广州究竟有哪些“秘诀”?
过去,广州治水主要依靠末端截污、末端补水、环村截污等方式,以单一工程治水为主。2016年以来,广州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持续推进“三源四洗”,深入开展“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源头治理工作。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水平及治理成效实现根本性提升。
全面推进“四洗”工作,绣花功夫针针见效。“洗楼”剑指建筑物内违法排污场所及违法排污行为,“洗管”“洗井”是城市“肠道”的内窥镜手术,“洗河”则是为河道“洗洗澡”“美美容”。2019年以来,广州市累计组织“洗楼”25079栋,共摸查出污染源40998个,已清除39347个;“洗管”7106公里,“洗井”约25万个,清理整治入河排污口2014个;“洗河”1567条,清理河道垃圾、杂物4.02万吨,清理河岸立面3100.77万平方米。

流溪河生态不断改善
源头实施有效截污,清水污水各行其道。一是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2019年以来,广州市大力推进18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截至6月底已有17座建成通水,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6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5863公里,为广州市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全力推进城中村截污纳管工程建设。截至2020年6月底,已基本完成第一、第二批共97个城中村,累计完成铺设埋地管4976公里。第三批44个城中村截污纳管工程已全部进场施工,累计完成埋地管约2204公里,完成率96.7%。三是全面落实“清污分流”。为减少雨季溢流污染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强力推进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29个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排水单元达标”攻坚行动,推进源头雨污分流,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完成率达到76.84%。开门治水人人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广州市以“开门治水、人人参与”为目标,一是积极构建“民间河长”运行机制。目前广州市共有民间河长8811名,其中党员河长3867名、企业河长232名、学生河长188名、志愿者河长3599名、热心市民河长925名。二是积极发动公众监督。实施违法排水有奖举报办法,畅通公众反映问题渠道,开通广州治水投诉微信公众号。2019年微信举报平台查获违法排水行为1313宗,发放奖金29.84万元;双桥味精厂超标排放事件,媒体曝光后被行政单位处罚款707万元,行政拘留3人;冠昌公司石化废液污染环境事件,发动媒体和社会力量共同监督事件进展情况,追究政府相关责任人员29名。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娟 通讯员 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