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老龄渗滤液处置工程分析与研究
李亚攀,刘德滨
(鹭滨环保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1315)
摘 要 本文以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置工程作为分析案例,着重介绍和分享在老龄渗滤液处置的核心技术和工艺改造设计的成功经验。通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高效短程硝化反硝化与复合微生物菌技术的应用,以及利用现场原有矿化垃圾床所进行的工艺改造设计,克服了老龄渗滤液可生化性差、碳氮比失调的所导致的碳源投加量高、运行成本高和系统出水水质不稳定的难题。
关键词 老龄渗滤液 高效短程硝化反硝化 矿化垃圾床 老港垃圾填埋场 复合微生物菌
1前言
上海老港固废基地作为上海垃圾处理系统中末端处置的主要基地,是亚洲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肩负着上海市约70%的生活垃圾处置任务。据估测,一二三期填埋场所产生的封场后渗滤液积存量已超过300万吨。本文以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置工程作为分析案例,着重介绍和分享在老龄渗滤液处置的核心技术与工艺改造设计的成功经验。
2项目背景
老港填埋场内所产生的老龄渗滤液,其水质特点及处理难度主要在于以下三点:首先,老龄渗滤液的B/C比较低,一般为0.1~0.2,可生化性很差。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随着填埋时间增长而被逐渐降解,不可降解的腐殖质残留在其中,导致碳氮比严重失调,在处置时需要投加大量碳源,使得处置成本增加;其次,氨氮含量高,微生物营养元素失调。由于氨氮含量逐渐增加,高氨氮环境对微生物活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降低了微生物对高负荷有机物的去除效率,从而导致出水难于达标;最后,老龄渗滤液的水质水量变化大,成分复杂,对生化处理系统的要求,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有机负荷,以及适应毒害物质的抑制作用。
为有效和妥善的处置老龄渗滤液,在老港基地内划定一期填埋场某区域作为老龄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建设场地,结合原有矿化垃圾床进行工艺改造并新建老龄渗滤液处理系统。
由于场地条件有限,用电供应紧张,致使工程建设和改造难度较大;为充分利用和发挥矿化垃圾床的作用,需综合考虑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工艺调整与设计,使得本工程的处置难度再升级。
3创新处置工艺
通过采用高效短程硝化反硝化与复合微生物菌技术的联合应用,结合矿化垃圾床的使用,提出并实践了针对老港填埋场老龄渗滤液处置的创新处置工艺。
老龄渗滤液首先经调节池,进入高效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单元,结合复合微生物菌的投加,同步去除氨氮及总氮,降低后端生化处置的难度。本工程所采用的生化处置为A/O-MBR形式,将MBR出水作为矿化垃圾床的进水,以矿化垃圾床的进一步处理作为膜深度处理系统的保障,同时可降低处置成本。经矿化垃圾床处理后的出水进入纳滤与反渗透处置系统,实现老龄渗滤液的达标排放。生化系统所产生的污泥进入污泥处置系统,而膜深度处理系统所产生的浓缩液则进入浓缩液处置系统。工艺流程见图1。
-
昨天 18:00已群发
-
星期三 18:09已群发
-
星期二 12:20已群发
-
星期一 17:20已群发
-
星期日 00:00已群发
-
03月06日已群发
-
03月05日已群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