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五届)邀请函 (同期召开固废渗滤液大会、工业污泥大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大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上海海绵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初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05  浏览次数:785
核心提示:上海海绵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初稿)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五届)邀请函 (同期召开固废渗滤液大会、工业污泥大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大会)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五届)邀请函 (同期召开固废渗滤液大会、工业污泥大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大会)
 

上海海绵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初稿)

来源 :天泽地水 

 

   

前言

一、工作回顾和面临形势

(一)上海海绵城市建设背景

(二)推进工作情况

1、建立体制,完善机制

2、规划引领,全域覆盖

3、标准引领,强化支撑

4、强化管控,落实理念

5、国家试点,先试先行

6、以点带面,系统治理

7、各方参与,共建共享

(三)存在问题

1、传统建设方式难以为继

2、水环境问题突出

3、城市防洪除涝能力有待提升

4、需进一步强化系统化建设

5、需进一步完善运行维护机制

(四)面临形势

1、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

2、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3、全面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

4、高质量建设城市宜居环境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1、总目标

2、分目标

(四)规划指标

(五)建设格局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体系支撑,完善五大体系

1、完善管理体系

2、健全海绵城市规划体系

3、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

4、强化项目全过程管控体系

5、社会各方共建体系

(二)注重系统理念,强化系统推进

1、统筹大、中、小海绵建设

2、注重海绵整体格局

3、海绵系统方案

4、海绵系统实施策略

1)源头治理策略

2)过程治理策略

3)末端治理策略

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实施

1)新建地区

3)生态保护和修复

5)海绵乡村建设

(三)推进系统治理,统筹六水建设

1、保护水生态

2、改善水环境

3、保障水安全

4、保障水资源

5、提升水科技

6、复兴水文化

(四)注重高质量建设,推进四类建设项目

1、公园与绿地

2、道路与广场

3、建筑与小区

4、河道与水务

(五)聚焦重点区域,构建“1+6+5+16”格局

11个临港国家海绵试点区

26个市重点功能建设区

35个新城建设

4、全面建设16区海绵城市建设

1)全市“16”个市级试点项目推进

2)各区海绵城市推进

(六)加强科技支撑,推进智慧海绵和产业化发展

1、推进智慧海绵城市建设

2、推进海绵产业化发展

3、推进海绵绿色产业发展行动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二)推进海绵立法

(三)加强资金保障

(四)指标弹性管控

(五)加强绩效考核

(六)推进人才建设

(七)鼓励各方参与

 

 

 

 

前言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6年,上海市入选了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试点区域为浦东临港地区,面积约79km2。上海市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按照国家和市政府工作部署,上海注重顶层设计,从体制、机制、政策、标准等各方面系统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在新的起点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围绕上海市“十四五”总体发展要求,本规划旨在总结近五年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成就的基础上,研判当前发展趋势和问题,明确十四五期间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为今后五年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供指引。

 

 

 

一、工作回顾和面临形势

(一)上海海绵城市建设背景

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中,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中在“生态之城”中提出在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睿智发展、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等要求,但上海市现状雨水排水系统在设施建设与管理方面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尚有差距,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利用等考虑不足,单纯在原有市政雨水排水系统基础上进行提标改造等工作,投资量巨大,且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对降雨径流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优化亟待进行。对于城市水环境质量、水安全体系等方面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015年《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18年市政府批复了《上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5)》,明确提出了建设能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备抵抗雨洪灾害的韧性城市;建设水环境质量优良、水生态与城市景观协调、水景观为市民提供亲水休憩空间的水和谐城市;建设外围生态空间充足,邻域生态廊道完整,开发建设区高植被覆盖度的生态文明城市。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策略与路径,为今后上海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发展指引。

(二)推进工作情况

1、建立体制,完善机制

201511月,市政府办公厅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办〔2015111号),明确了上海市海绵建设推进工作机构、政策措施、工作任务等。上海市建立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委。市住建委、规资局、发改委、水务局、交通委、环保局、绿化市容局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责,共同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市级层面主要负责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法规、政策、标准等。

各区政府和有关管委会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具体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推进。目前16个区政府和临港、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长兴岛等管委会都已建立了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机制,明确了区建委(建交委)为牵头部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规划引领,全域覆盖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转型发展新理念,从水出发,但不是就水论水。要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避免生态系统的碎片化。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思想,坚持规划引领、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目前上海已建立了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三级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在宏观层面,20183月市政府批复了《上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5年)》,明确了全市(陆域6833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确定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整体格局,划定15个水利分片管控分区,确定各分区控制目标和指标要求。在中观层面,编制了16个区和有关管委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2018-2035年),将全市海绵城市各项规划指标落实到片区。目前16区已编制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并获批复在微观层面,围绕集中成片绿化建设改造、中心城区雨水提标改造、建成区黑臭河道治理、低影响海绵地块建设、五违四必拆除等区域,编制区块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实现了本市三级海绵城市规划全覆盖。

3、标准引领,强化支撑

2019111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DG/TJ08-2298-2019)正式实施。202061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DBJT08-128-2019)正式实施。同时出台了《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投资估算指标(SHZO-12-2018)》,为本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投资估算提供依据。印发《上海市建设项目设计文件海绵专篇(章)编制深度(试行)》,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本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文件质量。此外,《上海市海绵城市设施运行维护规范》和《上海市海绵城市设施运维估算指标》正在编制,为海绵设施的后期运行维护提供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支撑,市住建委印发《关于成立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的有关通知》(沪建综规〔2017397号),设立委员会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4名,专家64名,专家来自相关部门、高校及设计院,专业领域涵括规划、建筑与小区、园林绿地、道路与广场、水务以及投资、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依托委员会专家资源提供海绵城市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组织专家对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开展研究。

4、强化管控,落实理念

海绵城市是理念,不是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在现有的城市建设管理中体现“+海绵理念。主要两个层面:一是在项目层面体现“+海绵理念。在城市道路、绿化、水务、建筑小区等城市建设项目“+海绵。二是在每个项目管控层面体现“+海绵理念。即在规划、立项、土地出让、选址(规划条件)、设计招标、方案设计及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等程序中体现海绵理念。所以,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各环节管控,合力推进。

20186月,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沪府办〔201842号),进一步明确了适用范围、管理体制等,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体现在规划、立项、土地、设计、建设验收移交、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本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管理依据。为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的源头管理,在土地出让环节,将建设管理部门提供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污染径流控制率等指标)纳入土地出让条件。此外在立法工作方面,市人大出台《上海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5、国家试点,先试先行

浦东新区临港地区国家海绵试点区面积79平方公里。临港地区围绕建设生态之城、品质之城、未来之城总体目标,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打造中国新时代未来城市CASEof Future 最佳实践区,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在试点过程中,临港海绵城市建设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编制了专项规划,形成了“1+1+N”的管理制度框架(1个试点实施意见、1个试点管理办法和若干个管理文件)。技术管控不断完善。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指标管控实施细则、施工图审查和海绵设施运行维护要点等。

临港国家试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共约197个项目,主要包括公园与绿化、道路与广场、建筑与小区、河道水系、生态保护与土壤修复等五大类,海绵总投资约71亿元。同时,临港积极传播海绵理念,建设了海绵城市展示馆,并依托各种媒介广泛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增强居民对海绵城市的感受度和获得感,海绵理念逐步入心

 

 

专栏临港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成效

临港新片区海绵城市建设以保护滴水湖水质为核心,通过强化新区规划管控,从自然本底保护、竖向控制、绿地系统管控、蓝线绿线范围、径流总量控制等规划管控要求着手,统筹开展滴水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水生态治理与水安全保障工作,改善滴水湖水质。试点期间,建成环湖82.3公顷的景观绿带以及36公里透水铺装海绵型道路,在充分发挥净化、渗蓄功能的同时,为居民开放大量滨水公共空间,还湖于民;新开河道20多公里,新增调蓄湖面约40公顷,区域河面率达到12.06%,调蓄空间大幅上升,水安全调度得到有效保障,成功经受住超强台风利奇马的检验。修复环湖湿地,野生动物栖息有地,鱼游浅底生态灵动。试点区通过将治涝除黑系统结合,让滴水湖水质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逐年好转,湖区主要污染指标均接近地表水类标准。

6、以点带面,系统治理

围绕到2020年,本市建成区20%的区域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临港国家海绵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本市确定了16个市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通过一区一试点,各区结合实际,以点带面,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实施海绵+”项目,对老旧小区、道路广场、河道水体、公园绿化等不同项目进行改造提升。

目前,在建筑与小区方面,形成了以长宁区虹梅花苑及华山花苑、潍坊小区等为代表的海绵型小区建设样板;在公园与绿地方面,形成了以虹湾绿地、张家浜楔形绿地、桃浦科技智慧城等为代表的海绵型绿地建设样板;在道路与广场方面,形成了以临港芦茂路、新三路步行街、五角场下沉式广场等为代表的海绵型道路建设样板;在河道水系方面,形成了以真如港滨河、杨树浦港滨河、机场围场河建设等为代表的海绵型水系建设样板。同时,在全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中设立“海绵城市建设赛区”,充分调动16区和有关管委会等积极性,营造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专栏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情况

1、长宁精品小区建设

长宁区制定了《长宁区国际精品城区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将精品小区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提出每年100万平方米计划,明确指出以24个必备项、5个选择性项与1个民生项的菜单式项目表为改造内容,并将小区海绵化改造列为必备项之一同步实施。华山花苑位于长宁区新华街道,改造面积约1200平方米。海绵化改造试点工程结合精品小区建设同步进行,采用海绵技术主要有:生态陶瓷透水砖铺装、光伏能源收集系统、绿化微喷灌系统、垂直绿化、雨水回用系统、雨水花园等。通过区域性试点,利用这些技术对雨水进行吸纳和净化,缓解广场及小区主干道排水设施的压力,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效果,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2、虹口区虹湾绿地

虹湾绿地位于虹口区江湾社区地块。项目占地面积为16351平方米。该项目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结合地块实际,建设了生态雨水花园。该项目在整体形态上,依托线性景观元素串联起环状竖向空间的公园绿道系统。钻石形态的静态水面与生态绿链形成蓝绿相映的生态空间。设计结合亲水茶室、艺术雕塑、景墙、墙面喷绘涂鸦等景观元素,共同构成虹湾绿地核心的海绵景观空间。项目以绿化种植为主体,在生态优先原则指导下,实现生态防护、休闲游憩、雨水收集、科普示范、公共服务、景观观赏等融合。

3、临港芦茂路改造工程

芦茂路改造段全长440m,处于临港试点区第10汇水分区的末端,第10汇水分区以居住用地为主。为满足对整个排水系统部分净化作用需求,同时与河道蓝绿线充分融合衔接,项目采取旱溪、雨水花园、人工湿地、蓄水模块和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径流量及径流污染,雨水削峰、延峰,提升道路排水能力。

4、杨浦南段滨江公共空间和综合环境改造一期

杨浦南段滨江公共空间和综合环境改造一期滨江岸线全长493米,工程占地面积26825平方米。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公共绿化、广场、道路、防汛墙、岸线、配套设施等。20191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区杨树浦水厂滨江段实地考察,走进雨水花园实地考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情况。该项目通过微地形调节,因地制宜利用现状地形,建设雨水花园,用于雨水收集、滞留。雨水花园常水位为3.10米,最高水位为3.90米,可调蓄雨水量约为738立方米,基本可以满足绿地浇灌用水量,通过渗、蓄、滞、净、用、排等方式,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合理控制雨水径流,节约水资源,从而保护场地水文现状,缓解区域内涝,调节城市微气候。该项目在慢行道路系统建设中,结合现状及实际情况在道路、人行道、慢行道路及绿地采用透水铺装,面积约达2800平方米。透水铺装的应用有效增加雨水自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土壤和水体污染。从而为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5、彩色透水人行道

普陀区枣阳路(金沙江路至光复西路)长1.256公里,东西两侧铺设了黄色胶粘石铺面的林间绿化步道。花溪路1公里人行道也改建成红色橡胶沥青混凝土铺面的健身步道。普陀区丹巴路,人行道改用透水型钢渣板砖,以废弃钢渣为原材料,废物利用,成本较低;具有强透水性,遇到下大雨,路上不容易积水,可减轻城市排水压力;砖块表面呈微小凹凸,摩擦系数大,防止路面反光,还能吸收部分噪音。

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海港大道、临港大道、申港大道等路段,修建了蓝色骑行道、黑色人行道、红色健身步道。世纪公园周边,锦绣路、花木路、芳甸路等3条长达5公里环公园健身步道。

奉贤区望园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分别铺设红、绿色沥青透水路面。

7、各方参与,共建共享

加强政府引导、广泛宣传,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临港海绵城市展示馆,制作海绵宣传片,编制海绵案例图集,依托各种媒介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增进社会各方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解,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居民对海绵城市的感受度和获得感。

 

专栏临港海绵城市展示中心

临港海绵城市展示中心包括室内展厅和室外展厅。室内展厅建筑面积275平方米,包括海绵之源、海绵之路、海绵之芯、海绵之城、海绵之美五个主题部分。室外展厅占地面积6100平方米,包括海绵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的综合应用及景观雕塑、模型展示与海绵技术运用演示设施。

海绵展示中心2019年接待参观客流超过3万人。其中:团队229个(外事接待8个,政府接待129个,科研院校46个和社会团体54个),周末课堂46场(403组)。成功申报“2019年浦东新区公民素质科普教育基地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基地。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对接临港各所高校、社区,累计组织策划开展6场海绵主题巡展讲座。2020年受疫情影响,自4月初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人数近2万人,其中团队105个。2020年进社区1次、科普进校园1次、周末小课堂32次。举办5次大型主题活动,并参与录制了上海教育电视台《小研究员讲科普》、FM106.5电台的《智慧立方体》我爱科学节目

(四)面临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民生幸福,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城镇化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

1、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

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有利于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快城市建设方式转型,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2、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20207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上,强调要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上海需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和《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年)》等,加快构建与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韧性城市。

 

专栏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年)

20206月市政府批复了《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年)》(简称雨水规划)。规划排水系统基本达到3-5年一遇能力,50-100年一遇内涝可控,溢流污染负荷控制率达到80%(以SS计)。按每平方公里1.2万立方米雨水调蓄能力配置确定绿色设施调蓄容积。

规划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市平原感潮河网和高度城市化的特点,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根据城市发展和排水设施建设情况,推进绿色源头削峰、灰色过程蓄排、蓝色末端消纳、管理提质增效,因地制宜,绿、灰、蓝、管多措并举。即充分发挥河网水系的蓄排作用,增加河湖水面积、打通断头浜、底泥疏浚、控制河道水位;绿指海绵城市等雨洪蓄滞削峰设施;指防汛基础设施,包括水闸、泵站、堤防设施及城镇排水系统等;指确保各类水利基础设施有序建设和高效运行的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措施。本市城镇雨水排水总体形成“1+1+6+X绿灰交融,14片蓝色消纳的规划布局。

 

3、全面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

“十四五”时期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和生态环境保护新要求,系统谋划好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目前,上海正面临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治理面源污染、合流制溢流污染等问题,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十四五”海绵城市建设应在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美丽中国建设起好步开好局,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生态环境基础。

4、高质量建设城市宜居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减轻热岛效应,减少碳排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宜居品质。要在城市建设项目,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因地制宜进行项目精细化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标准和水平,切实提高城市生态人居环境。

 

专栏5新加坡ABC水计划

新加坡十年之久的ABC水计划建设经验,对中国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ABC水计划主要包含:A(Active)活跃,旨在水体边打造宜居的生活、活动及休闲为一体的社区空间,并通过政府鼓励市民参与并共享;B(Beautiful)美丽,提倡将水环境打造成观水、戏水的可亲水活力空间,将水与公园、居住区和商业区等活动区的发展融为一体;C(Clean)清洁,旨在通过源头清洁、降低流速、雨水再利用。

ABC水计划的目标最初是实现水源多元供给,应对国家的水资源匮乏问题,提出了加大集水区建设,最终把集水区扩大到全岛面积的90%,到2060年实现新加坡水源全面自给自足。近年来,新加坡已建立完整通达的水道网络,便将水计划的关注点转移到汇水区,并与城市空间设计相融合。从近年ABC水计划完成情况来看,该计划不仅解决新加坡缺水问题,还注重城市设计、人居环境、亲水空间设计,打造自然、宜居、活力的生态区域。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为核心,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落实到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全过程。

(二)基本原则

安全为重。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构建蓝、绿、灰相结合的水安全系统,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保护和利用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绿地、防护林、水体、农田系统,逐步恢复和修复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强化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及水体自净能力的提升。

生态优先。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控制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通过海绵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河湖水面绿林湿地等天然海绵体保护与修复,锚固城市生态基底,进一步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统筹布局。

统筹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从部门化、条块化的建设方式转向多部门全过程联合互动的方式,完善五大体系建设,统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

因地制宜。要结合不同自然条件、现状建设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针对新城区和老城区等不同地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分类对待,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和措施。

建管并重。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要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统筹协调水务、园林绿地、道路、建筑与小区等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共建共享。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海绵城市建设新模式,激发海绵城市建设全链条参与方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加强建设模式创新,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同心同向行动,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三)主要目标

1、总目标

十四五上海海绵城市建设应立足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城市建设补短板,防灾减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农田水利、江河湖泊、生态湿地等城市生态圈,统筹产业、环境、水源、水厂等城市生产圈,兼顾城市水务、都市产业、市政道路、景观园林等城市生活圈。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涵养城市水资源、保障城市水安全、畅通城市水循环,实现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

                           

 

专栏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渗:维持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慢行系统及绿地系统采用透水路面,增加雨水自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土壤和水体污染。

滞: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滞留在低洼绿地,从而缓慢汇聚,延缓形成径流高峰,从而有效减少区域内涝的形成。

蓄:尊重自然地形地貌,利用低势绿地、现状湿地,结合埋地式雨水收集箱及市政管网,在公共绿地进行雨水的蓄渗利用,实现部分绿地雨水浇灌。

净:通过土壤渗透,运用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对水质产生自然净化作用。

用:加强与水资源利用,通过渗透涵养,把水留蓄在原地,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后在原地加以合理利用。

排:采取人工措施把多余的雨水排到市政雨水管网。通过与城市化同步的分散式雨水管理方式(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自然循环

 

2、分目标

1)水安全目标

构建集源头减量、过程调蓄、末端蓄排为一体的降雨径流控制与管理体系。削减降雨径流总量、削减短历时强降雨的峰值流量,减轻城市排水压力,缓解和治理城市内涝问题,提高城市水安全保障水平。

2)水环境目标

通过各类净化、下渗类海绵城市设施的建设,降低雨水入河量以及初期雨水冲刷所产生的污染负荷量。通过对传统市政管网的改造,降低雨污混接率、提高合流制系统截流能力,实现对由市政管网排入城市水体的负荷减排。通过河道生态建设、人工湿地建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与环境容量,实现对污染负荷的生态处理与消纳。

3)水生态目标

通过水体水质还清、水生动植物培育、富营养化治理、底泥与护岸生态建设,重建、修复或优化全市河湖水生态系统,提高系统韧性。保护城市中的天然海绵体,尽可能恢复自然生态本底。

4)水资源目标

将供水管网改造、降低漏损率等作为建设目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鼓励通过建设蓄水、净化类海绵城市设施,促进雨水调蓄与回用,主要用于市政道路冲洗和绿地浇洒用水,有效提升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5)水科技目标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更加精细、动态、灵活、高效的方式提升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和涉水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能力。推进海绵产业化发展,开展海绵绿色行动计划,促进海绵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6)水文化目标

继承和发扬江南水乡文化,大力开展水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以水文化为主线,加强教育和宣传,形成人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规划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25

备注

1

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占比

%

约束性

40

 

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

预期性

不低于70

40%的建成区

3

年径流污染控制率

%

预期性

不低于50

40%的建成区

4

河湖水面率

%

约束性

10

 

5

雨水资源利用率

%

预期性

2

 

6

排水系统标准

 

约束性

3-5年一遇

中心城区35%的区域

7

内涝积水点消除比例

%

约束性

100%

 

8

河道水系生态防护比例

%

约束性

70%

 

9

雨污混接改造率

%

约束性

100

 

上海十四五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指标

 

(五)建设格局

十四五期间建城区40%的区域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进“1+6+5+16”海绵城市建设格局,即推进1个临港国家海绵试点区,推进虹桥商务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虹口北外滩地区、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地区、普陀桃浦科技智慧城、宝山南大和吴淞创新城等6个市重点功能建设地区,南汇新城、嘉定新城、松江新城、奉贤新城、青浦新城5大新城和16区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建筑小区、公园绿地、道路广场、水务系统等各类海绵建设项目。新建区应以目标为导向,老城区应以问题为导向。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体系支撑,完善五大体系

1、完善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市、区(管委会)两级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在市级层面,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牵头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负责统筹协调,监督考核,宣传培训等;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资源、水务、交通、生态环境、绿化市容、房管、城管等部门、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推进本市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在区级层面,各区政府、相关管委会是本辖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应明确海绵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

2、健全海绵城市规划体系

建立宏观(市层面)、中观(区、管委会)、微观(区块)三级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调蓄空间控制等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及雨水排水规划指标通过不同层级规划逐级落实。各区政府和有关管委会应组织编制相关区块海绵规划,明确区块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策略、措施、建设方案及建设计划。此外,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生态空间、水务、道路等专项规划中,应衔接落实海绵城市相关建设要求。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城镇雨水排水和防洪除涝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市道路交通系统专项规划中应衔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要求。

3、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

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DG/TJ08-2298-2019)、《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DBJT08-128-2019),制定《海绵城市设施运行维护标准》。落实《上海市建设项目设计文件海绵专篇(章)编制深度(试行)》,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本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文件质量。落实《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投资估算指标》(SHZ0-12-2018),制定《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预算定额》、《海绵城市设施运行维护定额》等。依托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编制和修订道路交通、绿化、水务、建筑与小区等各行业建设管理标准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要求,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真正落实到各行业建设管理中。

4、强化项目全过程管控体系

1)新改扩建项目管控

按照有关规定,在土地出让、立项、规划设计条件、设计文件、施工图审查、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管理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要求。各区要结合实际,按照本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制定区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实施细则,明确具体操作流程,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管控要求。

 

专栏普陀区建设项目海绵城市管控流程

1、项目立项

政府投资项目在项目建议书中应对海绵城市建设设施适宜性进行阐述明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措施,对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投资估算。在初步设计文本中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提出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列明海绵城市建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等主要指标和目标、建设内容、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投资概算等。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在项目申请报告中应当根据国家和本市的规定,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等主要指标和目标、建设内容、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投资概算等情况。

2、土地使用权取得和核定规划条件

土地划拨供地的建设项目,规划国土部门应在选址意见书中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指标体系,明确其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要求和刚性指标,并纳入土地出让条件。土地出让供地的建设项目,规划国土部门应将建设部门在出让征询时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刚性指标等内容纳入土地出让合同。已出让或划拨的建设项目,应依法通过设计变更、协商激励等方式,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3、设计方案审核

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报批文件应当编制海绵城市设计专篇,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措施、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包括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要求、工程设计方案、海绵城市计算书(雨污管道设计计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海绵城市设施计算等)和其他相关资料等具体设计内容。区建管委应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海绵城市建设内容进行审查,重点审查海绵城市建设内容与控规或者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相关指标的相符性,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中列入项目是否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意见,并作为是否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重要依据。

4、设计文件审查

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按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划条件和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涉及海绵城市设施内容部分确需变更设计,应按规定程序重新进行施工图审查,同时变更内容不得低于原设计目标。

5、施工管理

项目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审查通过的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进行自检,对施工质量负责。施工监理单位应对海绵城市项目施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海绵城市设施,尤其是排水管道、溢流井等隐蔽型设施的施工监理,确保施工单位按照审查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施工监管部门应将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内容纳入质量安全监管范围,严格监督施工单位按图施工。

6、竣工验收备案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项目工程验收过程中,应按照各自职责重点验收项目是否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建设及落实海绵城市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等情况,经验收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应要求项目建设单位按有关规定限期整改。海绵城市设施的竣工验收,应按照相关施工验收规范和标准执行,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住建部门会同规划等相关部门组织规划竣工验收中,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内容不符合经审查通过的设计方案,规划竣工验收应当定为不合格,不予核发《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项目建设单位组织的工程竣工验收中,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内容不符合经审查

7、运营管理

市政设施、公园绿地、道路广场等公共项目海绵城市设施,由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维护管理或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负责维护管理;公共建筑的海绵城市设施由产权单位负责维护管理,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物业服务单位进行管理;住宅小区等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海绵城市设施由产权人负责维护管理,产权人可委托物业服务单位进行管理。负责海绵城市设施维护管理的单位应按相关规定,做好海绵城市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保证设施的完好和正常运行。海绵城市设施的维护管理单位应定期对设施进行监测评估,确保设施的功能正常发挥、安全运行。加强海绵城市数据库的建立和信息系统建立,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提供科学支撑。鼓励第三方机构对海绵城市设施开展定期评估。

2)城市维护项目管控

在城市道路大中修、排水项目、绿化市容等维护中项目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维护工程类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深度)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行业主管部门在相关批复意见中应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城市维护项目中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的监管。

 

专栏市政道路建设及整治全要素落实海绵要求

2019718日,上海市住建委、交通委、绿容局联合发布了《市政道路建设及整治工程全要素技术规定》,要求市政道路建设及整治工程设计、建设养护与运营管理应遵循做减法、全要素、一体化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统筹功能、空间、设施等,科学合理、集约有效的利用与安排各类功能、空间与设施,因地制宜地落实海绵设施。例如黄埔区在推进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的同时,区市政所结合美丽家园、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关要求,同步实施人行道铺设改造,提升整体景观品质。

3)住宅修缮工程管控

鼓励住宅修缮项目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住宅修缮工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应按照有关程序,在立项或相关备案中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在实施单位编制修缮实施方案中应包括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在住宅修缮项目的合同备案和开工审核中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落实情况;在项目竣工备案中,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落实情况。

4)加强运行维护管理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牵头组织,水务、交通、生态环境、绿化市容、房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完善相关领域海绵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

 

专栏制定海绵城市设施运行维护标准

正在制定的《海绵城市设施运行维护标准》对13种海绵设施的运行维护要求做了详细规定,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物滞留设施、转输型植草沟、雨水表流湿地、雨水潜流湿地、调节塘、渗渠、雨水罐、延时调节设施、初期雨水弃流设施、雨水过滤装置、分布式生态调蓄设施。海绵试点期间,临港海绵办制定了《关于临港试点区住宅小区海绵设施运维管理的实施意见》,并在宜浩佳园(111 弄)小区进行短期的运维试点。运维试点工作包括前期人员运维知识培训、海绵设施承接查验、前期清理、正常运维等。目前临港专门委托第三方养护单位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进行维护。

5)实施监督监测

建设全市海绵城市建设信息管理平台。依托信息系统,开展海绵项目入库管理,涵盖公园绿地、道路广场、建筑小区、水务等,建立本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加强第三方监管。对入库项目开展巡查工作,重点巡查设计方案海绵落实情况、项目是否严格按施工图施工及施工质量管控、完工项目的整体效果及运行维护情况。各区应加强“1+6+5+16”重点区域监测管理,及时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和设施运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建立监测管理体系。研究将全市海绵城市建设信息平台纳入一网通管,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智慧管控。

5、社会各方共建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部门化、条块化的建设方式转向多部门全过程联合互动方式。加强政府引导、广泛宣传,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依托网站、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增进社会各方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解,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海绵城市建设要优先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有效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内涝、水环境改善等问题,让群众共享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增强居民对海绵城市的感受度和获得感。

(二)注重系统理念,强化系统推进

1、统筹大、中、小海绵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雨水综合管理体系,是通过大中小海绵协同运作、系统运行。“大海绵”是指山、水、林、田、湖生态格局要素,与城市规划建设紧密关联。城市建设首先要识别生态格局,对原有的生态格局进行保护,对已经破坏的生态进行修复。“中海绵”是指建成区内排水管网、调蓄池、生态滤池、泵站等,传统雨水管渠系统将溢流的雨水外排至河道等自然水体,保证设计场地安全。“小海绵”是指源头控制,是城市中的小海绵体,如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草沟等。促进雨水下渗,维持水的生态系统及其循环。小海绵系统重点处理雨水源头,处理方式为国外低影响开发技术。管控好山水林田湖草等大尺度空间海绵本底,强化水务基础设施与空间管控,建设完善浅表排水系统等中尺度海绵,精细化打造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微观精品小海绵,集腋成裘,久久为功,先行示范,建设现代水务治理体系,构建韧性海绵城市量。

 

 

专栏10  低影响开发技术(LID)

低影响开发(LID),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主要包含: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面。

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小对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2、注重海绵整体格局

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结合全市生态本底识别、生态景观格局规划、河湖水系空间保护、生态空间控制要求等分析,主城区及新城等集中建设区、近郊区域、其他各类生态空间的生态本底条件、规划发展导向和管控策略差异较大,对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各有侧重。因此,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按照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低影响开发进行空间格局划分:

一是生态保护区。各类敏感生态空间、城市水源地、林地、湿地等重点空间生态节点以及生态轴带应制定生态保护策略。

二是生态修复区。规划城市绿地、生态廊道、生态湿地等区域内应制定生态修复策略与计划。

三是低影响开发区。主城区、新城、重点新市镇和重点区域的规划新建区域、规划改扩建的已建区域、结合生态修复区进行局部改造的区域等,应制定低影响开发策略、规划控制目标、规划建设导引、建设计划等。

 

 

3、海绵系统方案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从保护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等方面提出实施方案,一方面,明确空间管控要求,落实规划指标,另一方面,确定重大工程设施规模和布局。划定好管控分区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划定海绵城市管控分区时,应以排水分区为基础,结合城市控规的编制单元、行政区划等进行适当优化,以便在后续规划建设管理时使用。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应充分保护城市原始地形地貌,不能因城市建设发展而随意改变。对于已建区域,排水分区划定应以排水管网系统和地形坡度为基础,依据各个地块内部排水管网优化分水界线;对于新建区域,排水分区划定应以河湖水系汇水范围和城市竖向高程为基础,参考规划的排水管网。

4、海绵系统实施策略

根据对上海市的排水情况、水系及水环境情况的分析,上海市水问题综合治理主要以提高城市应对灾害性气候的排水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系统为基本目标,以提升水景观价值、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亲水空间为增值目标。为实现此目标,需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构建生态型绿色基础设施和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的设施体系,并制定“源头-过程-末端”系统整体化治水策略。

1)源头治理策略

① 场地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场地型绿色基础设施主要指布置于规划地块内,具备生态型、柔性工程型特征,且能够通过调蓄、下渗、滞留等方式,对降雨径流进行源头削减、净化、缓释的设施。此类设施具体包括与建筑相结合的如屋顶绿化、梯级绿化、垂直绿化等;与小区道路相结合的透水铺装等;与绿地相结合的生态滞留塘、雨水花园等;单体设施形式的雨水罐、地下调蓄池等。根据上海市地下水位较高、径流峰值削减、污染削减要求较高的特点,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应倾向于采用具备净化、缓释效果的场地型绿色基础设施,如建筑绿化、雨水花园等。在现状建成改造区应倾向于采用便捷、具备可实施性的设施,如屋顶绿化、雨水罐、屋面雨水断接至小区绿地等设施或改造途径。

② 绿地生态系统建设。绿地生态系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公共绿地,及小区内部的绿地等。绿地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调蓄、下渗、滞蓄等多种方式,对降雨径流进行源头控制,起到径流总量削减、径流峰值延迟、径流水质净化等作用。绿地生态系统建设,包括增加绿地覆盖率,进行分散式绿地布局,以及具体的绿地系统海绵城市相关设施建设等。根据主城区开发建设强度高,绿地率相对较低的特点,推进主城区进行绿地生态系统建设,对降雨径流的源头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2)过程治理策略

① 市政排水系统优化提升改造。市政排水系统优化提升改造,属于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对合流制排水管道,或分流制的雨水、污水管网系统进行优化提升,使得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达到最新的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3-5年的标准。对现状建成改造区,尤其是合流制区域,进行市政排水系统的优化提升改造,增加其传输排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 市政排水系统调蓄设施建设。市政排水系统调蓄设施,主要是指增加市政排水系统的调蓄容量,增强整个排水系统的弹性的调蓄设施。具体措施可包括降低浅埋干管的水位、在局部管段设置大调蓄管道(大管径管道)、利用暂时储存管道(已建成但尚未投入使用)、建设深隧调蓄系统等。市政排水系统调蓄设施,在应对短时间强降雨时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收集后缓排,延长汇流时间,削减径流峰值,同时可将收集到的雨水回收利用,增加雨水资源化利用率。

③ 传输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传输型绿色基础设施,与场地型绿色基础设施相比,主要指在雨水传输过程或路径中,能够通过调蓄、下渗、滞留等方式,对降雨径流进行削减、净化、缓释的设施。此类设施具体包括屋面雨水断接,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传输型绿色基础设施的作用以削减径流总量,延缓径流洪峰为主。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可结合道路建设和市政排水系统建设同步进行。在现状建成改造区,主要考虑便捷性和可实施性,可集合建筑改造采用屋面雨水断接,在排水路径上建设下凹式绿地等设施。

3)末端治理策略

① 河网水系结构建设。上海自然水系发达,但在城市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逐步造成了现状很多地区河流之间连通不畅,水系末端形成断头浜等现象。通过河网水系结构建设,增加区域水系连通性,改善水系水动力条件,能够有效的增加河网水系的调蓄能力,同时亦可对河流,尤其是末端支流的水动力、水质起到有效改善作用。对现状河网水系进行连通,改善水动力条件,使水起来。

② 除涝泵站等水利设施升级改造。水利设施的升级改造,属于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与排水系统的升级改造类似,在绿色基础设施较难系统建设的区域,具有重要作用。末端水利设施,如除涝泵站等的建设,对区域的调蓄能力,内涝防治能力等,起到托底保障的作用,是海绵城市水安全建设领域的重要措施。

③ 污水处理厂优化改造。包括对污水厂处理规模、污水处理效果、中水回用等各方面的优化改造。在有实施条件的区域,初期雨水截流后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需对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和处理工艺等进行优化改造。在现状合流制区域,污水处理厂的优化改造,也需配合排水管网系统的优化改造同步推进。

④ 水系生态建设。上海水资源丰富,但面临水质型缺水问题。通过建设完善的水系生态系统,提升水系的调蓄能力和自净能力。具体措施可包括恢复生态护岸、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建设完善的水环境生态系统,营造滨水休憩空间,打造景观亲水岸线,建设城市水文化,提升城市品质。

⑤ 人工湿地建设。针对自然生态水处理,对降雨径流进行末端处理、调蓄作用。在有实施条件的区域,进行人工湿地建设,可兼顾景观效果。

 

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实施

1)新建地区

应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城市开发过程中的城市绿地系统、道路系统、水务系统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落实绿色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规划管控、建设审批环节的要求,积极推进土地出让开发地块的海绵城市建设。新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加强规划管控,将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规划管控与引领,确保海绵城市设施建设与其他相关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使用。

2)城市更新地区

结合城市更新,在地区整体更新改造或地块更新改造过程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旧区改造项目中,对于拆除重建的地区应全部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按照建设目标高质量的建设城市。部分新建及已建城区等城市待更新区域,重点关注城市防涝问题,以改善提升城市水安全为主要目标,结合城市排水设施的提标改造,防洪设施的完善、道路系统的更新修缮等建设工程,逐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结合排水系统提标改造计划、排水区空白点修补计划等灰色基础设施工程,带动已建成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微更新城市集建区的保留地区,在首先解决防涝除险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老旧小区的局部改造工程,采用微更新手段,进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

3)生态保护和修复

结合本市楔形绿地建设,如张家浜楔形绿地区域、三林地区等,应充分发挥绿地系统在雨水径流削减、污染物削减过程中的自然消纳优势,以城市水生态为考核标准,制定高于所属水利片的相关指标的高要求,切实落实海绵城市相关建设要求。围绕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湿地海绵城市建设,发挥崇明生态空间的功能和价值。

4)城市公园和绿地

结合城市公园建设推进海绵城市的区域:如嘉北郊野公园、上海之鱼等,通过公园自然或人工水体的打造,在满足景观游憩要求的同时,充分发挥水体调蓄滞洪作用,提升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

5)海绵乡村建设

因地制宜推进本市村镇建设。村镇建设要与周边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强调运用低成本和自然生态方法提高村镇雨水吸纳和排放能力。结合全市小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综合运用绿色生态工程措施,探索推进海绵型村镇建设。

(三)推进系统治理,统筹“六水”建设

1、保护水生态

一是保护生态格局。利用G1S、高分数据等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本底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等,确定各敏感因子权重,具体因子包括河流、湿地、水源地、低洼地、易涝区、径流路径、排水分区、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通过GIS平台进行空间叠加,得到海绵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海绵生态敏感分区的空间定位(高敏感区、较高敏感区、一般敏感区、较低敏感区和低敏感区),将高敏感区、较高敏感区分别纳入禁建区、限建区进行空间管控。

二是按既定的蓝线绿线落实。结合河湖水系水文特征,划定蓝线并落实到空间。蓝线划定应保护河湖、坑塘、湿地的自然形态,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应以洪水水位对应的区域空间为基础并适当外延。对有堤防的河道,蓝线还应包括两岸堤防之间的区域及堤防、护堤地(自堤防背水坡坡脚分别外延)。保护城市自然林地、湿地以及园林绿化,并纳入城市绿线进行严格管控。加强蓝线和绿线的协调,强化竖向管控,实现蓝绿交织。

三是落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新建地区应落实生态本底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作为用地管控指标。已建地区应结合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因地制宜实施,避免大拆大建。源头减排设施和技术应综合考虑城市降雨、地质特点、用地情况、经济性、居民接受度等因素,按照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原则确定。

2、改善水环境

一是控源截污。按照旱天污水零直排、雨天污水少溢流、入厂浓度有提高的要求,完善污水管网,消灭污水直排,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减少合流制管网溢流频次,控制溢流污染;减少面源污染。具体可采取完善改造排水口和管网、沿河截污入污水处理厂、消灭混接错接、临时就地处理、设置合流溢流污染控制调蓄池、生态湿地处理、地块雨水源头减排、雨水口在线处理等措施,在定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多方案比较、系统考虑,确定工程与建设规模。

二是内源治理。对漂浮垃圾等进行清理,根据底泥污染特征和水体特征,科学制定清淤方案,做好底泥的处理处置,保证河道内好氧区、兼牲区、厌氧区生态平衡。

三是生态修复。充分利用河道水位消落带对低污染合流溢流污水和初期雨水进行生态处理,利用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再生水,恢复河道生态基流,构建河道内部良好生态系统,充分利用沉水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提升河道景观。地面作为休闲游憩空间,地下作为生态处理空间。

四是活水保质。合理布局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水利用设施,充分利用城市再生水、雨水等作为补充水源,增加水体流动性和环境容量。要坚决反对以恢复水动力为理由的各类调水冲污、大引大排等措施。

五是长治久清。建立长效机制,落实河长制,明确河道维护责任人、责任单位和维护要求、维护经费。

3、保障水安全

保障水安全要在评估城市现状排水防涝能力和内涝风险的基础上,构建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应急管理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并与城市防洪系统相衔接。

一是源头减排系统。在建筑小区等产汇流源头实施雨水径流管控,削减径流峰值和流量,延缓径流时间,提升原有设施排水能力。采用微地形竖向设计、景观设计、园林绿化等措施,在地块(项目)落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实现削峰错峰,定量评估源头改造对既有排水管渠能力提升的贡献。源头减排设施应加强与排水管渠系统的衔接,确保安全溢流。

二是排水管渠系统。在充分考虑源头减排等功效的基础上,优化改造排水管渠,达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确定的排水管渠设计标准。新建地区应高标准规划设计排水管渠系统。已建地区以治理易涝点为突破口,综合采取措施使排水管渠达到标准要求。易受河水或潮水顶托的排水管渠出水口应考虑河道水位影响。对可能产生溢流污染的管渠要采取溢流污染控制措施。

三是排涝除险系统。利用自然水体、自然与人工调蓄设施的调蓄能力和涝水行泄通道、强排泵站等的排水能力,明确城市内涝积水排干时问,在整体蓄排平衡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积水点的解决措施,实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确定的内涝防治标准下的蓄排平衡。

四是应急管理系统。对超过《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确定的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综合应急措施,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事件,雨后迅速恢复城市正常秩序。此外,还要综合采用模型分析、监测评估等技术手段提高应急措施的科学性,逐步做到智慧化调度。

4、保障水资源

在城市整体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以古代先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哲学思想智慧,提高雨水收集利用水平,保障城市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根据水资源承栽力,确定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目标,积极推进再生水、雨水等用于城市河道生态用水。进而确定雨水综合利用设施等的规模、用地布局。结合绿色建筑建设,提高再生水、雨水的就地利用水平。

5、提升水科技

提升水科技要大力发展智慧水务,鼓励新科技和新产业发展。加强智慧水务总体规划,保障智慧水务建设有效落实。健全智慧水务组织建设,确保智慧水务建设稳步推进。拓宽智慧水务建设融资渠道,加大智慧水务资金投入。

6、复兴水文化

呼应黄浦江、苏州河综合开发,市区突出亲水和文化,郊区突出自然和生态,打造集景观、休闲、游览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水系,建设人水和谐共处的宜居人居环境。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普宣传工作,强化媒体宣传,提高群众水生态文明建设认知度。

(四)注重高质量建设,推进四类建设项目

1、公园与绿地

公园与绿地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城市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海绵设施,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并衔接区域内的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海绵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如湿地公园和有景观水体的城市公园绿地宜设计雨水湿地、湿塘等。公园与绿地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新建项目中,下凹式绿地率≥10%、绿色屋顶率≥50%、透水铺装率≥50%改建项目中,下凹式绿地率≥7%、绿色屋顶率≥50%、透水铺装率≥30%

不同类型绿地海绵化改造的方式:综合公园:广场采用透水砖、车道采用生态碎石铺装、植草格停车场、车慢跑道采用透水混凝土,有条件应建立海绵化排水净化系统利用自然湿地及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构建水质净化-蓄滞水-地下水回补多级多功能湿地系统;采用人工措施将地表水或其他水源的水注入地下以补充地下水;改善天然水体循环、用生态滤池净化初期雨水,保障水质。带状公园:将湖泊与池塘连成生态廊道。居住区公园:构建雨水花园和高位花坛收集周边硬化地面雨水。街旁绿地:构建生物滞留设施或植草沟等海绵设施收集周边雨水。

2、道路与广场

道路与广场作为线性用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要利用人行道透水、中间绿化隔离带、红线内绿地,解决自身雨水问题。道路与广场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新建项目中,道路绿地率≥15%、人行道透水铺装率≥50%、广场透水铺装率≥70%改建项目中,人行道透水铺装率≥30%、广场透水铺装率≥50%

城市道路海绵化改造具体方式道路两侧改造: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下沉式树池带。道路铺装改用渗透铺装。结合生物滞留设施,可采用下凹式绿地、生态树池、生态植草沟、绿化缓冲带等。结合管道排水优化设计,在进行排水系统设计时,应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优化设计,增加排水管径、增加道路积水点的强排能力、积水点增设泵站等措施,以寻求用最科学、合理、经济的方式安排排水设施,通过排水管道设施尽快将路面积水排出去,确保路面通畅。

3、建筑与小区

新建建筑与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应以目标为导向,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既有建筑与小区的海绵改造应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内涝积水、雨水收集利用、雨污混接等问题。

集中开发区、片区海绵化改造、城市双修和老旧小区改造的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应进行片区海绵建设方案设计,细化海绵指标分配和设施布局,达到科学合理。

历史文化街区应以保护文物和历史风貌为前提,主要解决内涝积水、雨污混接、水体黑臭等问题,不宜设置控制指标。老旧小区改造应以解决涝、污染等问题为主,经可达性分析制定其它海绵指标。建筑与小区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新建项目中,集中绿地率≥10%、公建绿色屋顶率≥30%、住宅和公建透水铺装率≥70%改建项目中,公建绿色屋顶率≥30%、公建透水铺装率≥70%

目前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主要存在的雨污混接现象、建筑密度高,可改造空间有限、改造受住户意愿、海绵设施的维护保养等问题。针对老旧小区条件,结合改造难度、本底条件的不同,将小区分为:重改造区域(改造难度小、本底条件差)、轻改造区域(改造难度小、本底条件好)、定指标区域(改造难度大、本底条件差)、不改造区域(改造难度大、本底条件好)。排水体制在满足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属于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合流制小区,应开展雨污分流改造,存在雨污混接的,应开展雨污混接改造。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陈旧、复杂,现状调研需确定地面易涝点位置、地下管线混接、排水不畅、管道破损的位置,海绵改造时应对其进行改造和更新。已建项目海绵城市改造宜采用竖向设计解决地块积水和内涝问题,应结合现状小区竖向,不宜进行大范围调整。必要时可增设排水设施。

 

专栏1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主要技术

目前老旧小区改造海绵适用技术主要有:

1、屋面雨水断接。可结合平改坡改造对屋面雨水有组织排放,对于建筑落水管下方具有大片可利用绿地的情况(居民小区内一般为建筑南侧绿地),落水管断接后设计雨水直接排入绿地内雨水花园对屋面雨水进行滞留与净化。对于建筑落水管下方无可利用绿地的情况,落水管断接后雨水排入散水明沟,经盖板沟将雨水引入道路另一侧的雨水花园。

2、小区排水排污系统改造。改造解决小区雨污水无法及时排出,管网堵塞,污水井溢流等问题,改善小区排水排污

3、植草沟技术。建筑附属绿地内适当位置设植草沟,起到对屋面雨水的转输作用,将落水管雨水就近接入雨水花园。植草沟深度20cm,设1:3横坡,1%纵坡,宽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可局部放大或缩小,以达到一定景观效果。

4、绿化改造。在较大面积的集中绿地内设置雨水花园,下凹深度300mm,蓄水层深度250mm,结构层构造由上至下分别为植被层、300mm原土、透水土工布、300mm砾石排水层。雨水花园内设置雨水溢流井,溢流井井顶标高高于原土层顶250mm,溢流井设置间距约为30m,溢流雨水排入小区雨水井。在雨水花园距建筑距离小于3m时,开挖面需设置防水土工布,土工布密封高度与溢流口标高齐平。

5、路面改造。有条件的场地以及停车位可改造为透水铺装,控制场地自身雨水,减少径流外排量,同时结合小区改造,实现景观效果的提升,提升小区品质。

6、停车位透水改造。生态停车位是一种具备环保、低碳功能的停车位。它除了具有高绿化、高承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生态停车位国际上的标准是绿化面积大于混凝土的面积,达到高绿化的效果,同时具有超强的透水性能,保持地面的干爽。

7、康体设施改造。因地制宜,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适当增加一些康体设施,可以丰富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完善小区的配套服务功能。

8、集中渗透装置。适用于绿地空间不足,或地下管线复杂处绿地下凹绿地不下凹

9、蓄水模块。雨水蓄水模块是一种可以用来储存水,但不占空间的新型产品;具有超强的承压能力;95%的镂空空间可以实现更有效率的蓄水。配合防水布或者土工布可以完成蓄水,排放,同时还需要在结构内设置好进水管、出水管、水泵位置和检查井。

10、雨水收集利用。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通过汇总管对雨水进行收集,通过雨水净化装置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

4、河道与水务

河道水系应在满足防洪排涝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优先保护区域内原有城市水系自然生态,尊重自然本底,提升城市水系在雨洪调蓄、雨水净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河湖水系设计应统筹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功能需求。在枯水期应保证河流水系的基本生态水量;在汛期应保障标准内洪涝水的安全排泄。落实蓝绿结合的规划设计理念,要充分利用绿化系统+河道水系空间,通过增加生物滞留设施,增加道路与路边绿地、公园及水系的连接等措施,构建排水系统与江、河的联动。

河湖水系平面及竖向设计应合理布局雨水行泄通道和滞蓄空间,与上游雨水管渠设施、排涝除险设施和下游水系相衔接。充分利用蓝线和滨水绿化带之间的滞蓄空间,结合防洪和排水防涝等相关规划,确定河湖调蓄水位。

厂站的海绵城市设计应减少硬质下垫面的大面积连续设置;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和沟渠等,应优化渗透、调蓄设施的场地布局,建筑物(构筑物)四周、道路两侧宜布局可消纳雨水径流的绿地;宜在场地排水的下游设置集中绿地;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源头减排设施,宜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应按照地块原有场地标高,结合土方平衡,确定绿地标高和室外建筑明沟/散水标高;场地有坡度时,绿地应结合场地坡度等高线,分块设计不同标高的绿地。

中心城区雨水管渠结合道路大中修、积水点整治、泵站改造、雨污混接改造、调蓄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提升中心城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实施排水管网完善工程、雨水管道补缺工程。有序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更新落实绿色基础设施。

 

专栏12 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滨水空间品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上海市水务局联合编制了《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明确了生态之河、安全之河、都市之河、人文之河、创新之河等五大目标理念,提出了锚固基底、生态保育、水质提升、海绵城市、完善网络、通航安全、河道断面、护岸设计、开放可达、复合多元、品质魅力、延续风貌、丰富设施、精彩活动、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17项规划导引及85条设计策略。

 

(五)聚焦重点区域,构建“1+6+5+16”格局

11个临港国家海绵试点区

临港新片区在总结临港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基础上,300平方公里全域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嵌入规划编制、土地出让、项目审批、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城市运维管理全过程,加强涉水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打造升级版海绵城市建设。重点推进东引河引清通道建设,泐马河、人民塘随塘河、北护城河等骨干河道连通及生态廊道建设,北岛景观工程建设、新建住宅小区源头减排海绵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初雨污染控制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26个市重点功能建设区

虹桥商务区。重点推进进博会周边基础设施提升项目、虹桥机场东片区综合改造市政配套工程、徐泾镇蟠龙城中村改造项目、商务区重点水系和绿化景观工程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打造绿色宜居、可持续、高品质的海绵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点打造淀山湖等沿线生态品质提升工程,贯通环湖岸线,打造一体化的环湖生态景观廊道和慢行交通系统;打造西岑科创中心等创新组团,建设布局特色鲜明创新小镇、创新社区;加强特色自然村落保护开发和农居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村。锚固生态基底、厚植生态优势,构筑蓝绿交织、林田共生的生态网络,构建优美和谐的生态空间。

北外滩地区。围绕世界级滨水生态绿地和公共空间网络,核心商务区海绵建设、中央绿地项目建设等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强化世界级标志性空间格局,助力全球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典型示范区建设。

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地区。重点推进黄浦区苏州河南岸滨江公共空间景观提升工程、静安区苏州河北岸苏河湾、杨浦区滨江南段绿化系统提升工程等海绵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沿江、沿河地区绿地、排水、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等源头减排海绵设施建设。

桃浦科技智慧城。重点推进桃浦中央绿地、托马斯实验学校、英雄天地等改造项目、智慧城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道路广场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打造创新、人文、生态一体的科技智慧之城。

南大地区和吴淞创新城。重点推进南大地区中央公园、南大智慧城首发项目、绿地公园、生态住宅等海绵城市项目,打造生态环境更优美的创新城区。重点推进吴淞创新城走马塘沿岸景观工程、不锈钢、特钢先行区为代表的重点项目等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市北部城市副中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和生态之城。

35个新城建设

南汇新城。新建区域按规划标准5年一遇建设排水系统。结合管控平台构建智慧化调度系统。结合河道整治、新开河、断头河道沟通等建设项目,加强区域水系连通,建设生态护岸,构建水生态净化系统,因地制宜对雨水排放口进行生态化整治。结合新建项目的实施,对新开发地块、新建道路的径流污染进行收集和净化处理。结合东引河整治、蓝云港和赤风港湿地公园建设,构建滴水湖引清净化留清系统。至2025年,建成区50%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嘉定新城。结合新城重点地区的建设,打造老城风貌区、马东产业社区、菊园社区、嘉北郊野公园二期四大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片区,重点片区建设应全面落实海绵城市的管控要求,在海绵空间格局、节点设计及具体工程项目上发挥示范作用。至2025年,建成区50%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松江新城。海绵城市建设近期聚焦区域重点,以华阳湖、松江南站“双核”及毛竹港、大涨泾、洞泾港、北泖泾、向阳新开河——官绍塘“五轴”作为近期建设重点。至2025年,建成区50%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奉贤新城。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结合奉贤新城东部地区开发建设时序与阶段,以及规划区海绵城市建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选取FXC0-0008 单元和FXC0-0011单元作为近期建设区域。注重“绿化、彩化、绿化、珍贵化”特色营造,结合慢行空间和绿道网络,打造景随步移的连续空间界面。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大力推进老城厢风貌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植入文创文旅功能,恢复部分市河,重构面街背水的江南水乡风貌。至2025年,建成区50%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青浦新城。青浦新城继续推进三大整治三美丽建设,加快美丽河湖、生态廊道建设,夯实生态环境基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积极构建一核、两带、三片、多廊的生态格局。注重绿化、彩化、珍贵化特色营造,结合慢行空间和绿道网络,打造景随步移的连续空间界面。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大力推进老城厢风貌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植入文创文旅功能,恢复部分市河,重构面街背水的江南水乡风貌。完善留改拆旧改政策设计,创新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围绕老城厢、夏阳湖、上达河等片区更新,引入高等级高品质公共设施和标志性文体设施。

4、全面建设16区海绵城市建设

1)全市“16”个市级试点项目推进

为进一步做好本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经市政府同意,我市公布浦东新区张家浜楔形绿地等16个市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

 

2  16个上海市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

序号

试点区域

四至范围

面积(km2

1

浦东新区

张家楔形绿地试点区

东至外环线、南至龙东大道、西至金桥路、北至锦绣东路

7.7

2

黄浦区

世博浦西片区试点区

东至外马路、南至黄浦江、西至鲁班路、北至中山南一路

1.9

3

静安区

苏州河北岸苏河湾试点区

东至河南北路、南至苏州河、西至光复路、北至天目西路

1.8

4

徐汇区

徐汇滨江BC单元试点区

东至黄浦江、南至吴中路、西至龙吴路、北至龙华中路

5.6

5

长宁区

虹桥机场东片试点区

东至外环线、南至空港八路、西至绥宁路、北至天山西路

1.9

6

普陀区

桃浦科技智慧城核心区试点区

东至南何支线、南至金昌路、西至外环线、北至区界

5.7

7

虹口区

北外滩试点区

东至大连路、南至黄浦江、西至河南北路、北至海宁路、周家嘴路

3.4

8

杨浦区

南段滨江试点区

东至定海路、南至黄浦江、西至秦皇岛路、北至杨树浦路

1.7

9

宝山区

罗店新镇试点区

东至潘泾、南至杨南路、西至沪太公路、北至月罗公路

6.9

10

闵行区

九星地区试点区

东侧用地:东至虹莘路、南至顾戴路、西至外环线、北至星北街:西侧用地:东至外环线、南至沈长浜街、西至新镇路、北至糟宝路

1.4

11

嘉定区

嘉定新城试点区

东至横沥、南至双单路、西至永盛路、北至白银路

4.2

12

金山区

金山新城试点区

东至亭卫公路、南至龙宇路、西至东平北路-龙皓路-杭州湾大道、北至龙湾路-红旗港

6.36

13

松江区

松江南部新城试点区

东至北泖泾、南至闵塔路、西至松金公路、北至北松公路

10.1

14

青浦区

徐泾镇试点区

东至沈海高速、南至沪青平公路、西至凤雅路-徐乐路-明珠路、北至北青公路

10.8

15

奉贤区

上海之鱼试点区

东至金汇港、南至浦南运河、西至金海公路、北至航南公路

2.4

16

崇明区

陈家镇国际实验生态社区试点区

东至涨水洪、南至规划南横引河、西至北陈公路、北至东滩大道

4.0

2)各区海绵城市推进

① 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将打造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更高品质的海绵之城。构建一核(国际旅游度假区、川沙南郊野公园为核心的区域生态绿核)、双环(城郊双环:城市环为外环绿带;郊区环由近郊绿环、区级生态廊道、市级生态廊道构成)、三网(以城郊双环为界,形成的三片开放空间网)的生态空间格局。形成生态走廊(大治河生态走廊、浦奉生态走廊)、双环绿道(外环绿带、近郊环城绿带)、生态间隔带(滨江生态间隔带、川杨河生态间隔带、合庆生态间隔带、浦东运河生态间隔带等10条市级生态间隔带,赵家沟、三八河、张家浜等8条区级生态间隔带)及楔形绿地(北蔡、东沟、三岔港、三林和张家浜楔形绿地)的生态空间网络,整体形成蓝绿相融的海绵城市空间生态格局。推进张家浜楔形绿地(7.7平方公里)和前滩地区(2.83平方公里)等近期重点海绵城市建设区域。通过重点区块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明确近期重点建设项目,有序推进重点区块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四大类项目建设,形成以潍坊新村街道旧小区污水治理(三期)工程为代表的建筑小区类项目,形成以张家浜楔形绿地(一期)工程为代表的公园绿地类项目,形成以翠柏路(规划二路-广兰路)新建工程为代表的道路广场类项目,形成以张家浜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为代表的河道水系类项目。

黄浦区

规划紧紧围绕黄浦区打造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核心区,结合景观提升改造、棚户区重新规划、老旧小区改造、绿色建筑改造、道路改造、管网改造、积水点改造、区域更新等各项城市改造项目,通过对现有道路、建筑、公共广场等硬化区域进行合理断接,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合理布局,实现建成区内的源头截污减排,提升排涝标准,因地制宜实施以渗、滞、蓄、净、用、排等六项功能为主的低影响开发策略。按照黄浦区的总体规划及区域功能定位,构建一带、两街、五个功能区建设。推进世博浦西片区试点区(1.9平方公里)重点区块海绵城市建设。编制重点区块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明确近期重点建设项目,有序推进重点区块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以建筑小区、公园绿地、道路广场、河道水系等各类项目建设。

徐汇区

形成两廊三带,珠联成网的生态格局,完善和保护滨江带-生态廊-外环绿带-水系网-重要园的城市生态空间。两廊——黄浦江滨江廊道、中环生态绿廊。三带——外环绿带、淀浦河滨河带、蒲汇塘-龙华港一河两岸滨河带。蓝链——特色水系:漕河泾港、张家塘港等区内水系网络。多园——公园绿地:上海植物园、康健公园、漕溪公园、龙华烈士陵园、光启公园、番禺绿地、徐家汇公园、襄阳公园等。推进3个重点区块建设,滨江BC单元(面积7.48km2)、康健区块(面积4.26 km2)和华泾西区块(面积1.46 km2),共计13.20km2。统筹推进四大类项目建设,形成以寿祥坊改造为代表的建筑小区类项目**项,形成以桂江路绿地新建项目为代表的公园绿地类项目**项,形成以龙恒路整治工程为代表的道路广场类项目**项,形成以龙华港局部岸线环境提升工程为代表的河道水系类项目**项。

长宁区

围绕长宁区精品城区、活力城区、绿色城区的发展愿景和建设国际精品城区的目标。构建两廊(外环绿道和苏州河滨河绿道)、四片(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和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多园(中山公园、天山公园、新虹桥中心花园、上海动物园、天原公园等十三个公园)、蓝绿网纵横(长宁区内其他河道及滨河绿带形成的联系区内各生态板块的绿道体系)的海绵城市空间生态格局。推进虹桥机场东片区(2.23平方公里)、临空地块(1.49平方公里)共计3.72平方公里重点区块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四大类项目建设,形成以春秋航空总部办公楼为代表的建筑小区类项目13项,形成以新泾家苑北块林带为代表的公园绿地类项目5项,形成以苏州河西延伸段(海烟物流)景观提升工程为代表的道路广场类项目12项,形成以通协河等河道水生态建设工程为代表的河道水系类项目7

静安区

静安区以打造国际静安、卓越城区为总目标,以卓越治理为工作要求,对标国际一流城区管理水平,构建绿色生态、安全有序的城区生活环境,形成精细科学、智慧高效的城市治理格局。结合南、中、北各功能区规划的定位,规划形成一轴两带,多点提升发展的模式,逐步形成城市空间水绿交融的海绵格局。一轴即东茭泾彭越浦南北轴线;两带即走马塘、苏州河东西两带。在重点推进两带所在的苏河湾北岸地区彭越浦楔形绿地地区”2个海绵城市区域建设的同时,以彭越浦-东茭泾为纽带,以片带面,不断提升本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其中苏河湾北岸地区沿河长度4.7km2,占地面积约2.63km2,十四五期间拟建建筑小区类项目7个(占地面积约合20.35m2);拟建绿地项目5个(占地面积约合9.96m2)。

普陀区

形成一带三廊,珠联成网的生态格局,完善和保护苏州河绿带-滨河生态廊-水系网-重要园的城市生态空间。一带——苏州河绿带。三廊——新槎浦生态廊道、桃浦河生态廊道、真如绿廊。蓝链——特色水系:大场浦、真如港等区内水系网络。八园——公园绿地:梦清园、长寿公园、武宁公园、长风公园、真如公园、楔形休闲公园、桃浦绿轴公园、普陀体育公园。推进桃浦区块、红旗村区块、云岭西区块和长风区块4个重点区块建设。统筹推进四大类项目建设,形成以长风核心区8号西地块项目为代表的建筑小区类项目34项,形成以桃浦智创城中央绿地(南三块)为代表的公园绿地类项目6项,形成以景泰路(金昌路-桃惠路)道路新建工程为代表的道路广场类项目12项,形成以普陀区真如港(除红旗村段)综合整治工程为代表的河道水系类项目6项。

虹口区

虹口区将建设富有创新活力、文化魅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区。构建一廊(黄浦江滨江廊道)、三带(3条生态滨河带,包括虹口港-俞泾港、沙泾港、江湾市河)、多点(个城市公园,包括曲阳公园、鲁迅公园、和平公园、四川北路公园和彩虹湾公园),结合公园绿地、河道蓝线和陆域控制线及可实施海绵措施等考虑,规划形成一廊、三带、多点的生态格局。推进北外滩(4平方公里)重点区块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四大类项目建设,形成以新建顺和里绿地为代表的公园绿地类项目4项,形成以规划海拉尔路为代表的道路广场类项目5项,形成以沙泾港(曲阳路段)防汛墙改造工程为代表的河道水系类项目2项。

杨浦区

杨浦区紧密围绕建设水环境、水生态与水景观三水统筹的和谐城市的总体目标。杨浦区以新江湾城、杨树浦港-虬江两大骨干水系及交通干道为主要载体,构建一带(黄浦江滨江绿带)、三廊道(杨树浦港绿廊、虬江-东走马塘绿廊、复兴岛运河绿廊)、六园(江浦公园、黄兴公园、杨浦公园、共青森林公园、新江湾城公园、安徒生儿童文化公园)、多点线(城镇及社区公共绿地、沿线带状绿地)的绿化结构体系。重点推进南段滨江(1.78km2)、丹东(0.22km2)、新江湾城(5.41km2)、定海(6.05km2)、民星(4.92km2)等重点区块的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四大类项目建设,形成以二钢厂地块开发为代表的建筑小区类项目4项,以大桥公园项目为代表的公园绿地类项目2项、以滨江地区路网为代表的道路广场类项目20项,以杨树浦港生态养护治理为代表的河道水系类项目1项。

闵行区

综合采用灰绿结合的形式,制定城市综合治水策略,建设生态宜居闵行。重点推进七宝九星地区(约1.4 km2)、南虹桥商务区(约1.67 km2、紫竹科学园区(约2.43 km2)等重点区块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四大类项目建设,一是形成以南虹桥前湾地区国际艺文中心为代表的建筑小区类项目7-10项,二是形成以南虹桥前湾公园为代表的公园绿地类项目5项,三是形成以虹莘路(顾戴路漕宝路)道路改建工程为代表的道路广场类项目10项,四是形成以九星竖河及横新港(外环路-虹莘路)河道整治工程为代表的河道水系类项目3项。

宝山区

规划目标围绕宝山区魅力滨江、活力宝山的发展愿景和建设独具滨江魅力、创新活力、人文底蕴的国际品质城区的目标。构建两带(嘉宝市域生态间隔带与长江黄浦江江河陆地生态间隔带)、八廊(五条骨干河道两侧生态廊道与绕城高速、宝安公路、外环高速生态廊道)、四片(陈行宝杨水库、罗店美兰湖湖泊湿地生态控制区和月浦、顾村农田型生态控制区)、七核(三大郊野公园、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顾村公园、机场公园、白沙公园)水绿交融的海绵城市空间生态格局。重点推进罗店新镇(6.8 km2)、顾村大居拓展区(8.3km2)、顾村公园(4.27km2)等重点区块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四大类项目建设,形成以临港南大智慧湾为代表的建筑小区类项目47项,形成以美兰湖公园为代表的公园绿地类项目57项,形成以联杨路为代表的道路广场类项目16项,形成以刘中河为代表的河道水系类项目16项。

⑪ 嘉定区

建设成为韧性、和谐、宜居的海绵之城。提出以网为基、一心为重,环廊相契、多园成趣的生态空间,结合区域的水体和绿地空分布,构建一心、三环、八廊的自然海绵空间格局。一心:嘉北生态涵养区;三环:嘉定新城绕城森林环、嘉定新城绕城水系环、嘉定新城慢行绿道环,构筑嘉定新城生态保护环。八廊:分别指浏河生态廊道、娄塘河生态廊道、练祁河生态廊道、藻浜生态廊道、吴淞江生态廊道、盐铁塘生态廊道、横沥河(含环城河)生态廊道、蒲华塘-河生态廊道。十四五期间,结合嘉定新城重点地区的建设,计划打造新城东站片区(3.57km2)、老城风貌区(4.01km2)、新城核心区(4.01km2、朱桥科技小镇(4.62km2)和嘉北郊野公园(14km2)等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片区。统筹推进四大类项目建设。形成以嘉定千年古银杏公园为代表的公园绿地类项目12项,形成以阿克苏南路为代表的道路广场类项目15项,形成以环城河、横沥河综合整治工程为代表的河道水系类项目12项,以及建筑小区类项目若干项。

⑫ 金山区

建设成为抗灾韧性、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海绵之城。形成一带(以滨海地区和漕泾镇为主要节点的滨海生态景观带)、两轴(以生活区的低影响开发建设为主的亭枫发展轴、以产业区的低影响开发建设为主亭卫发展轴)、三区(城市开发边界内区域内的低影响开发区、以市区级生态廊道、生态间隔带为主体的生态保护区、以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为主体的生态修复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空间格局。推进滨海地区一区(约9.3km2)、滨海地区二区(约2.5km2)、枫泾镇(约2.37km2)等重点区块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四大类项目建设,形成以海芙金邸为代表的建筑小区类项目20项,形成以朱泾镇紫金公共绿地新建工程为代表的公园绿地类项目10项,形成以兴新公路新建工程为代表的道路广场类项目20项,形成以金山新城区、山阳镇重点区域河道整治工程为代表的河道水系类项目10项。

⑬ 松江区

松江区结合山、水、城的生态特质,市、区两级生态网络构成的基本生态网络,形成以农林为基底,以河道和快速交通道路绿化为骨干绿带,以大型区域公园为绿心的生态构架,形成廊楔茸城,绿网缀珠的生态空间格局。以松江区山、水、林、田、湖为结构本底,建设用地海绵城市为四心、十廊、多点线总体格局。推进南部新城(10.1km2)、国际生态商务区(4.14km2)、佘山地块(12.33km2)、广富林地块(4.26km2)等重点区块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四大类项目建设,形成以江川一村为代表的建筑小区类项目29项,形成以油墩港滨河绿地为代表的公园绿地类项目65项,形成以茸吉路为代表的道路广场类项目40项,形成以泗泾塘为代表的河道水系类项目8项。

⑭ 青浦区

打造美丽富饶的生态之城,活力无限的创新高地,人文璀璨的江南水乡,塑造绿色青浦,上善之城。形成一区、三廊、四轴、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一区:指青西水源涵养区,包括由七湖一河串联而成的蓝色珠链;三廊:指嘉青生态走廊-近郊绿环隔离带、青松生态走廊、青东生态走廊这三条生态走廊;四轴:指西大盈港、油墩港、新通波塘、新谊河这四条河流;多点:包括郊野公园、农业公园、湿地公园等多个生态片区。推进西虹桥区块(面积2.72km2)、徐泾镇区块(面积10.53km2)和青西郊野公园区块(面积4.77km23个重点区块建设,共计18.02km2。明确近期重点建设项目,有序推进重点区块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四大类项目建设建设。

⑮ 奉贤区

建设“水、城、人”和谐的水和谐城市,形成“南北五廊、东西五线”的生态格局。五廊:自西向东分别为金奉生态走廊、庄柘生态走廊、金汇港生态走廊、金青生态走廊、奉浦生态走廊;其中金奉生态走廊、金汇港生态走廊与奉浦生态走廊为市级生态走廊,庄柘生态走廊与金青生态走廊为区级生态走廊。五线:自北向南分别为黄浦江生态廊道、大治河生态走廊、浦南运河生态走廊、浦东铁路生态走廊和滨海生态走廊。重点推进奉贤新城(720.44km2)、上海之鱼(2.8km2)、中央生态林地(4.95km2),以及庄行、金汇、南桥、青村、奉城、四团、海湾、柘林等重点镇区块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四大类项目建设,形成以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为代表的建筑小区类项目79项,形成以上海之鱼年丰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公园绿地类项目18项,形成以金海公路为代表的道路广场类项目46项,形成以上海之鱼生态驳岸项目为代表的河道水系类项目7项。

⑯ 崇明区

结合崇明区田、林、河、湖、滩等自然生态要素,实现水城交融、人水和谐,助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构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海绵体。以河流、湖泊、湿地、水源地、滩地等水生态敏感为主体的蓝色空间与以生态敏感度较高、高服务价值的自然基底、斑块、廊道为主体的绿色空间,构建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本底安全。推进实验生态社区区块(4.03km2)和花博会区块(10km2)等重点区块的海绵城市建设。编制重点区块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明确近期重点建设项目,有序推进重点区块海绵城市建设并统筹推进四大类项目建设。

(六)加强科技支撑,推进智慧海绵和产业化发展

1、推进智慧海绵城市建设

对接全市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开发海绵城市建设平台。海绵管控平台从在线监测、项目管理、运维管理、绩效考核、决策支持、公众服务等6个方面开展建设。一是在线监测。对区内河湖水系、管网关键节点、重点排口、项目地块及重点海绵设施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实现自动预警动态监管。二是项目管理。对海绵工程项目基本信息、项目改造前情况、项目设计及工程资料、项目监测信息的录入、审批以及档案管理,从而掌控项目建设进度,监管项目的建设质量。三是运维管理。海绵城市设施及监测设备巡检、养护、维修等一系列工作的信息化流程管理。四是绩效考核。结合住建部海绵试点城市绩效考核要求,实现海绵考核的自评与自动汇总计算。五是决策支持。基于对水安全、水环境的全天候动态监测及平台内涝积水模型、水质预测模型,进行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调度以应对风险。六是公众服务。向公众提供水情反馈、海绵城市信息互动等等,宣传海绵城市增强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的参与度。

 

 

专栏13 海绵城市建设监测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 51345—2018),从自然生态格局管控、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水安全保障等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自评,并指导设市城市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自评估报告要点》编制自评估报告。《海绵城市建设自评估报告要点》中明确要求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开展监测,监测内容包括设施、项目、管网关键节点和受纳水体等,可采用人工和在线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2、推进海绵产业化发展

加大海绵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海绵产业体系,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促进新时代城市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海绵城市新产品新技术。围绕“渗、滞、蓄、净、用、排”,发展相关技术和产品。充分利用现有传统建材行业产能进行优化升级和创新创造,促进企业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现有产品性能,满足现代城市对功能性材料、产品不断提高的要求,实现产品的高性能化、差异化和多样化;充分利用建材行业在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方面的优势,发展利废型海绵建材产品。

 

专栏14 六大海绵产业

水产业。重点开发透水性铺装材料,包括透水混凝土(含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透水路面砖(含水泥透水砖、陶瓷透水砖、砂基透水砖)、植草砖、护坡砖、透水型路缘石、渗水管等。

水产业。发展适合本市气候特征的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生态树池、生态滞留带、植草沟、雨水塘、湿地等)。紧密结合本市水文气候特点进行针对性产品设计和开发,形成具有本市特色的雨水滞留产品、设施和设备。

水产业。结合现有江、河、湖泊、湿地等天然海绵体,开发辅助性蓄水模块、蓄水池等具有蓄水功能的海绵建材产品。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如建筑垃圾、陶瓷碎屑)开发集水蓄水系统、硅砂蜂巢结构净化蓄水池等,发展分布式蓄水产品和装置。

水产业。开发截污净化技术(植被缓冲带、截污设施、雨污净化),黑臭水体净化技术(内源治理、生态修复),辅助性净水材料、产品和技术(如防渗透气砖、净水型混凝土、多孔混凝土砌块、一体化污水处理净化罐,柔性生态护坡、水体微生物活化技术),基于仿生系统的城市河道治理等成套技术和产品。

 “水产业。建立区域统一的雨水收集、调蓄、监测系统,将收集的水资源在城市中进行整体调蓄,应用于城市道路养护、产品生产、绿地灌溉、扬尘治理、工程施工等,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发展集雨水收集、调蓄、监测及利用于一体的装备和技术。

 “水产业。将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发展移动式大流量排水装置、大型潜水轴流泵。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进行雨污分离,分类处理和排放,控制城市年径流总量。

建立海绵城市技术与产品目录,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征集和评审,形成一批符合上海实际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与产品目录。

3、推进海绵绿色产业发展行动

引导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和产品优化升级,加大科技投入,生产差异化、高附加值海绵产业产品。海绵建材及装备企业应加强资金的投入以补齐环保设施,加快技术创新以完善生产工艺技术条件,力争企业生产达到废气、废水和废渣的零排放标准。鼓励有条件的海绵建材企业在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利废型海绵建材产品方面有所作为。重点提高建筑垃圾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在海绵建材中的大规模消纳利用,促进海绵建材企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进一步加强市级层面海绵城市统筹协调管理,成立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专班,从各相关委局抽调专职人员,统筹协调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各区和有关管委会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本辖区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二)推进海绵立法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立法,启动海绵城市的上海市立法工作,把行之有效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工作机制,通过法律形式固化下来。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及项目立项、规划、建设、运营等各环节管控,规范建设行为,保障建设质量,促进海绵城市建设长效运行。研究雨水排放收费制度。

(三)加强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各类资金使用,引导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创新海绵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建立海绵城市项目财政补贴或奖励政策。海绵城市建设奖励机制应统筹考虑奖励的对象及范围设定,奖励条件、额度制定及资金来源,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认定或绩效评估方法,相关建设管理机构及部门的主要职责,奖励资金的申请及拨付方式,奖励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等内容。奖励机制还应考虑建设区域的实际需求,制定多层次、差别化的奖励措施,从而促使激励效果最大化。以虹桥商务区等为研究区域,探索制定高质量海绵建设标准、跨行政区域的奖励机制的方法程序,为完善上海市海绵城市制度建设,推进区域一体化管理和协作提供支撑。建立资金奖励、补贴等经济激励制度,调动海绵城市建设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建立海绵城市项目补贴资金管理,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市级财政资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四)指标弹性管控

开展指标交换,地块新改建时,因地块实际情况确实无法做到上位要求的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可考虑区域统筹,将不能完成的指标缺口补到区域其它更有条件的地块,保证区域整体达到指标要求。全市不同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在现状情况、本底条件、改造难易程度、未来发展重点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结合实际需对现有海绵指标管控体系进行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片区、不同类型项目的指标要求。探索分区分类,弹性控制的指标管控体系。分区即区域差异化,依据汇水分区进行分区管控;分类即用地类型差异化,分别对居住用地、公建用地、工业用地、道路与广场、绿地等不同种类的地块用地性质、不同的工程项目类型进行分类指导。

(五)加强绩效考核

海绵城市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海绵绩效考核评价应明确考评对象、考评内容及方法、考评程序,确保绩效考核流程清晰、责任明确,有序、系统、持续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各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考核应根据住建部有关要求,从自然生态格局管控、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水安全保障等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评价,具体指标体系见下表。

(六)推进人才建设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利用新技术新媒介海绵城市理念的宣传。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优势、组织优势,鼓励行业协会积极主动开展海绵设计培训、宣传和参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控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提高海绵人才队伍水平。

(七)鼓励各方参与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培训、大力培养技术力量,保障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积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微信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普及海绵城市。开展海绵项目设计、建设、评优工作,推进重大工程海绵城市建设赛区评优,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共谋共建共享.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吴迪   博士: 百年持续迭代,新型生物膜工艺在提质增效、督察常态化背景下的典型应用 直播时间:2024年6月20日(周四)14:00—16:00 2024-06-20 14:00:00 开始 Paul Westerhoff院士、王鹏教授等人领衔空气取水学术与科技高端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6月8日(周六)08:50 2024-06-08 08:50:00 开始
报告题目:《湖南省排水系统溢流控制技术导则》解读及相关技术探讨  报告人简介:  尹华升,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湖南省非开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排水协会副秘书长; Water & Ecology Forum: 水与生态新起点 直播时间:2024年5月24日(周三)14:30 2024-05-24 14:30:00 开始
中国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直播时间:2024年5月28日(星期二)14:00—16:00 2024-05-28 14:00:00 开始 5月22日下午丨《城镇排水管网系统诊断技术规程》宣贯会 直播时间:2024年5月22日(周三)14:00-16:00 2024-05-22 14:00:00 开始
双碳背景下污泥处置资源化路径探索--杜炯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第四设计院总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上海土木工程学会会员、复旦大学资源 JWPE 网络报告/用于快速现场废水监测的折纸微流体装置 直播时间:2024年5月13日(星期一)19:00 2024-05-13 19:00:00 -杨竹根  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教授、高级传感器实验
紫外光原位固化法管道修复全产业链质量控制倡议 直播时间:2024年5月7日(星期二)9:00-16:30 2024-05-07 09:00:00 开始 华北院 马洪涛 副总工: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应与不应——海绵城市建设正反案例1 直播时间:2024年4月30日(周二)9:30 2024-04-30 09:30:00 开始
高效纳滤膜:中空纤维纳滤膜的特点与应用 直播时间:2024年4月27日(周六)10:00-11:00 2024-04-27 10:00:00 开始-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4) 聚力水务科技创新、中德研讨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特邀德国亚琛工业大学Max Dohman 直播时间:2024年4月14日(周日)15:00 2024-04-14 15:00:00 开始
康碧热水解高级厌氧消化的全球经验和展望 | 北京排水集团高安屯再生水厂低碳运营实践与探索 直播时间:2024年4月10日(周三)14:00—16:00 2024-04-10 14:00:00 开始 世界水日,与未来新水务在深圳约一个高峰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3月22日(周五)08:30—17:30 2024-03-22 08:3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直播时间:2024年3月14日(周四)14:00 2024-03-14 14:00:00 开始    题目:占地受限情况下的污水厂水质提升解决方案 主讲人:程忠红, 苏伊士亚洲 高级 华北设计院:高密度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效果巩固提升要点分析 直播时间:2024年3月4日(周一)9:30 2024-03-04 09:30:00 开始
2月23日|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2月23日(星期五)9:00—17:00 2024-02-23 09:00:00 开始 2月22日|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2月22日(星期四)9:00—18:00 2024-02-22 09:00:00 开始
2月21日|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直播时间:2024年2月21日(星期三)9:00—18:00 2024-02-21 09:00:00 开始 大湾区青年设计师论坛直播预告(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论坛)  “醒年盹、学好习、开新篇”2024年“云学堂科技学习周”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设计师技术交流与分享论坛
山东日照:“乡村之肾”监管装上“智慧芯”    日照市生态环境局农村办负责人时培石介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被称为“乡村之肾”,对于农村水环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工湿地国际大咖/西安理工大学赵亚乾教授:基于人工湿地技术的污水净化之路 直播时间:2024年1月30日(星期二)19:00 2024-01-30 19:00:00 开始
马洪涛院长: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污水收集处理提质增效统筹推进的一些思考 直播时间:2024年1月25日 10:00 2024-01-25 10:00:00 开始 2024年水务春晚 直播时间:2024年1月18日(周四)18:00—22:00 2024-01-18 18:00:00 开始
《以物联网技术打造新型排水基础设施》 直播时间:2024年1月11日(星期四)15:00 2024-01-11 15:00:00 开始--刘树模,湖南清源华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WPE网络报告:作者-审稿-编辑视野下的高水平论文 直播时间:2024年1月10日(星期三)19:00 2024-01-10 19:00:00 开始
核心期刊:中国给水排水》继续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给水排水核心科技期刊 直播丨《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宣贯会 直播时间:2023年12月27日 09:30—11:00 2023-12-27 12:00:00 开始
【直播】【第五届水利学科发展前沿学术研讨会】王浩院士:从流域视角看城市洪涝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 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3)|水回用安全保障的高效监测技术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城镇水环境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暨换届大会 直播时间:2023年12月16日(周六)08:30—18:00 2023-12-16 08:30:00 开始 第二届欧洲华人生态与环境青年学者论坛-水环境专题 直播时间:2023年12月9日(周六)16:00—24:00 2023-12-09 16:00:00 开始
JWPE网络报告:综述论文写作的一点体会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30日(星期四)19:00 2023-11-30 19:00:00 开始 WaterInsight第9期丨强志民研究员:紫外线水消毒技术 再生水
水域生态学高端论坛(2023)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会议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29日(周三) 09:00—17:40 2023-11-29 09:0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智慧水务与科技创新高峰论坛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25日(周六) 13:30 2023-11-25 13:30:00 开始
中国水协团体标准《城镇污水资源与能源回收利用技术规程》宣贯会通知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2023年11月14日9:00线上举行直播/JWPE网络报告:提高饮用水安全性:应对新的影响并识别重要的毒性因素
直播主题:“对症下药”解决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难题   报告人:陈智  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2日(周四)14:00—16:00 2023-11-02 14:00:00 开始 10月29日·上海|市政环境治理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论坛
BEST第十五期|徐祖信 院士 :长江水环境治理关键      直播时间:2023年10月26日(周四)20:00—22:00 2023-10-26 20:00:00 开始 《水工艺工程杂志》系列网络报告|学术论文写作之我见 直播时间:2023年10月19日(周四)19:00 2023-10-19 19:00:00 开始
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技术研讨会 直播时间:2023年10月20日13:30-17:30 2023-10-20 13:30:00 开始 技术沙龙 | 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2) 直播时间:10月14日(周六)上午10:00-12:00 2023-10-14 10:00:00 开始
直播题目:苏伊士污泥焚烧及零碳足迹概念污泥厂 主讲人:程忠红 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内容包括: 1.	SUEZ污泥业务产品介绍 2.	全球不同焚烧项目介绍 3.	上海浦东污泥焚烧项目及运营情况 中国给水排水第十四届中国污泥千人大会参观项目之一:上海浦东新区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
《水工艺工程杂志》系列网络报告 直播时间:2023年9月26日 16:00  王晓昌  爱思唯尔期刊《水工艺工程杂志》(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共同主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同期召开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排水管网大会  (水环境综合治理)  同期召开中国给水排水 2024年
海绵城市标准化产业化建设的关键内容 结合项目案例,详细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技术体系及标准体系,探讨关键技术标准化产业化建设的路径,提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报告题目:《城镇智慧水务技术指南》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 主讲人简介:  简德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总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信息技术委员会副主
第一轮通知 | 国际水协第18届可持续污泥技术与管理会议 主办单位:国际水协,中国科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 等 技术沙龙 | 先进水技术博览(Part 11) 直播时间:8月19日(周六)上午10:00-12:00 2023-08-19 10:00:00  广东汇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湛蛟  技术总监  天津万
中国水业院士论坛-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cnww1985):自然—社会水循环与水安全学术研讨会 WaterInsight第7期丨掀浪:高铁酸钾氧化技术的机理新认知及应用 直播时间:2023年8月5日(周六)上午10:00-11:00 2023-08-05 10:00:00 开始
直播:“一泓清水入黄河”之山西省再生水产业化发展专题讲座 直播时间:2023年7月23日(周日 )08:00-12:00 2023-07-23 08:00:00 开始 珊氮自养反硝化深度脱氮技术推介会 直播时间:2023年7月21日(周五)
欧仁环境颠覆性技术:污水厂扩容“加速跑”(原有设施不动,污水处理规模扩容1倍!出水水质达地表水准IV类标准!),推动污水治理提质增效。  诚征全国各地污水厂提标扩容工程需求方(水务集团、BOT公司、设 直播预告|JWPE网络报告:自然系统中难降解污染物去除的物化与生化作用及水回用安全保障 中国给水排水
直播题目: 高排放标准下污水中难降解COD的去除技术     报告人: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程忠红 WaterTalk|王凯军:未来新水务 一起向未来  For and Beyond Water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以网络会议形式举办“水与发展纵论”(WaterTalk)系列学术报
5月18日下午 14:00—16:00 直播  题目: 高密度沉淀池技术的迭代更新 主讲人: 程忠红 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大纲:  高密池技术原理 不同型号高密池的差异和应用区别 高密池与其他 BEST|绿色低碳科技前沿与创新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教授  直播时间:2023年4月30日 14:00—16:00 2023-04-30 14:00:00 开始
日照:“碳”寻乡村振兴“绿色密码”  凤凰网山东    乡村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的底色才会更亮。我市坚持乡村建设与后续管护并重,市、区、镇联 BEST论坛讲座报告第十三期(cnwww1985):全球碳预算和未来全球碳循环的不稳定性风险 The global carbon budget and risks of futur
国际水协IWA 3月17日直播:3月17日 国际水协IWA创新项目奖PIA获奖项目介绍分享会 直播时间:2023年3月17日 9:00—11:30 2023-03-17 09:0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云中漫步-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的威立雅智慧水务系统Hubgrade 直播时间:2023年3月15日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会议通知 | 2023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清华大学王凯军教授团队等) 中国污水千人大会参观项目之一: 云南合续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海口市西崩潭水质净化中心
中国给水排水 Water Insight直播:刘锐平  清华大学 环境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高浓度硝酸盐废水反硝化脱氮过程强化原理与应用 会议时间:2023.1.7(周六)10:00—11:00 智慧水务的工程全生命周期实践分享 直播时间:2023年1月6日 15:00-16:00 对话嘉宾:窦秋萍  华霖富水利环境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主持人:李德桥   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
苏伊士 直播时间:12月30日14:00-16:00直播题目:污泥处理处置的“因地制宜和因泥制宜” 主讲人:程忠红,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特邀嘉宾:刘波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二院总工 教 苏伊士 直播时间:12月27日14:00-16:00;复杂原水水质下的饮用水解决方案    陈智,苏伊士亚洲,技术推广经理,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熟悉市政及工业的给水及污水处理,对苏伊士
曲久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于模拟仿真的污水处理厂数字化与智慧化:现状与未来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28日(周三)9:30—12:00
2022城镇溢流污染控制高峰论坛|聚焦雨季溢流污染控制的技术应用与推广 中国给水排水 王爱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 领军人才:广州大学学术讲座|低碳水质净化技术及实践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18日 9:30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15日 20:00—22:00 德国专场直播主题:2022 中国沼气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 2022 中国沼气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德国专场 时间:2022年12月20日  下午 15:00—17:00(北京时间)
2022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中德沼气合作论坛的主论坛将于12月15日下午2点召开 技术交流 | 德国污水处理厂 计算系列规程使用介绍 城建水业
WaterInsight首期丨王志伟教授:膜法水处理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10日 10:00—11:00 处理工艺专场|水业大讲堂之六——城市供水直饮安全和智慧提质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8日 8:30—12:15
建设管理专场|水业大讲堂之六——城市供水直饮安全和智慧提质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7日 14:00—17:15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8日 20:00—22:00
Training Course for Advanced Research &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ed Wetl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 12月3日|2022IWA中国漏损控制高峰论坛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3日(周六)9:00—17:00 2022-12-03 09:00:00 开始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第八期)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1日 20:00—22:00 2022-12-01 20:00:00 开始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智慧输配专场|水业大讲堂之六——城市供水直饮安全和智慧提质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30日 14:00—17:05 2022-11-30 14:00:00 开始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第七期)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25日 20:00—22:00 2022-11-25 20:00:00 开始 国标图集22HM001-1《海绵城市建设设计示例(一)》首次宣贯会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24日 13:30—17:30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 【 李玉友,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博导,注册工程师】颗粒污泥工艺的研究和应用:从UASB到新型高效脱氮和磷回收 中国建科成立70周年|市政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高峰论坛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22日 13:30—18:25   2022-11-22 13:30:00 开始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第六期)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22日 20:00—22:00 会议预告|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第五期) 中国给水排水
奋进七十载 起航新征程|中国市政华北院第十届科技工作会议暨庆祝建院七十周年大会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18日 9:30   2022-11-18 09:00:00 开始 樊明远:中国城市水业的效率和服务要做一个规范     樊明远 世界银行高级工程师
黄绵松  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  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海绵城市系统化运维的挑战与实践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16日 18:30  黄绵松  北京 全国节水高新技术成果展云端活动周寻水路  污水回用专场      转发直播赠送  中国给水排水电子期刊  !!!  直播抽奖 100份 中国给水排水电子期刊  !!!
首届全国节水高新技术成果展即将开幕,同步举行的节水时光云端活动周”也将于2022年11月15日10:00-12:00 、14:30-17:00,在云端与水务行业的专家朋友见面!    在这即将到来激动 会议预告| 国际水协会哥本哈根世界水大会成果分享系列网络会议(第四期) 中国给水排水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